战国纵横家
字体: 16 + -

第14章

    过不多时,从洞中传来一个老者的笑声,众人向洞门望去,只见从洞内走出一个身穿灰色长衫,身形瘦长的老者。那老者头发斑白,披发散肩,面上虽有皱纹,眼神却是异常精神灵光,两道慈眉,气态昂然,形态若飘洒纤云,神气如长虹贯日,俨然一副道家超然出世的打扮,一副仙风道骨,神气傲然之象。

    后人传说鬼谷子,原本姓王名诩,乃是半人半仙之身,关于鬼谷子的年龄更是传说纷纭,有传说他是西周年间人的,到苏秦张仪年代,已经四五百岁;也有说鬼谷子与孙武是同时代人,两人志同道合,同研兵法的,只此算来,鬼谷子也已两百余岁了。这都是后人传说,恐怕不足为信。但是,要说这鬼谷子的才能之大,却无论是在当时和后人都极其认可的。在历史上,鬼谷子属于纵横家,主要以言语游说为主,但是他又深通其他诸家学问,因此又称其为杂家,其学问博大精深,浩瀚无涯,惹得后世几千年的人们心向往之。

    孙膑见老者走上前来,慌忙用双手扶着两旁的木栏,支撑着从轮椅上扑倒在地,跪下说道:“师傅在上,徒儿孙膑向您请安了。”那老者忙向前将他搀起,说道:“你腿脚不便,不必行此大礼了。”说罢,望孙膑上下仔细打量了一下,长叹一声,又满怀疼惜的说道:“当初是为师不好,偏偏让你下山,如今落得如此惨况,都是为师的过错呀!”孙膑见师父如此疼爱自己,就如同父亲对待子女一样,心头不禁一软,如今也顾不得什么先生军师的名头了,当下不禁涕泪横流,口中只连连喊道:“徒儿不孝,徒儿不孝……”鬼谷子一生无子,隐居山中多年,只收了孙膑庞涓二人为徒,所以三人不但是师徒关系,更是亲若父子。二人下山之时,鬼谷子满希望二人能够互相扶住,兼济彼此,谁承想在高官厚禄面前,友情、亲情竟如此轻易的成了换取高官厚利的筹码。如此想来,即使鬼谷子超然于世,了然于胸,真要碰到如此境况,又怎能不悲从中来呢。当时天色已晚,小童带着苏张二人寻找住宿之地,孙膑和鬼谷子进入洞内,二人多年未见,于是秉烛而坐,畅谈至深夜不休。

    天已黄昏,山林寂静无声,群山之上像是覆盖了一道青黑的薄幕,一轮明月挂于梧桐枝头,透过繁密的枝叶在地上露出斑驳的疏影。鸟儿隐于山林之中,不时传来几声凄厉的鸣叫。微风吹动,几朵乌云顺风飘散,明月不时隐没于乌云之中。如此景况,若是那远游之人,于异乡深夜独卧,恐怕也会勾起隐藏在心中的思乡之情。众人找到住宿之地,张仪本就生性聪慧活泼,虽说他本来就打算跟随苏秦拜师学艺,但是生于人才汇聚之地的魏国,他早已见惯了那些所谓的贤者,不过都是空谈之辈罢了,对于人才的眼光自然也就高了许多。这次随同苏秦出来,虽也想找几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学习技艺,但是终究是不抱太多希望的,自己一心只放在游山玩水,遍览天下风光了。而今自己终于找到了人人相传的鬼谷子,心中隐藏的那种欲望终于还是蹦了出来,因此他卧于床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只希望东边的天空快些亮起来,好赶紧找鬼谷子拜师。隔壁的苏秦也是久久不能入睡,他侧卧床边,只觉得心事重重,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终于找到了鬼谷子,悲的是认为自己生性愚笨,恐怕鬼谷子看不上自己,不愿收自己为徒,到头来落魄还乡,徒惹乡邻亲戚嘲笑,到那时更是面上无光,羞愧之至了。

    次日一早,红日东升,苏秦与张仪就赶紧起床,也不待小童端上洗漱之具。二人匆忙往鬼谷子房内跑去,刚到门口,就听见洞内传来鬼谷子与孙膑的笑声,原来二人多年不见,心中堆积了许多话,所以一夜未睡,彻夜秉烛而谈。鬼谷子见苏张二人进来,似是未见一般,只顾与孙膑谈话,也不搭理二人。苏秦识趣,心想等到二人谈话结束自己再进来也不迟,于是转身就要出去。正在转身之际,张仪突然上前喊道:“先生在上,学生张仪,苏秦拜见先生。”苏秦见他如此,也只得立在门口等待。鬼谷子双眼紧闭,久久无言,端坐床头,过了许久才睁开眼睛,缓缓说道:“你二人来此的目的我已知晓,你们还是回去吧,我已年老力衰,不会再收徒了。”说完,又闭上了眼睛。旁边侍坐的孙膑也说道:“你二人所来之意,我已向师傅禀明,只是师父不愿再授徒了,我也爱莫能助,你们还是尽早回去吧。”苏张闻言大惊,联想到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一难得的机会。二人赶忙跪下道:“还请师傅收留,我二人不远千里而来,还请师傅收留我们罢。”说罢,又是连连叩头,把个坚硬的地面磕得噔噔响。

    过了一会儿,鬼谷子才睁开眼睛,叹了口气道:“你二人天资聪颖,我并非不想收留你们。孙膑庞涓二人当初也如你们一样来见我,本来兄弟情深之人,因为名利却落得兄弟相残的地步,虽说常人无法摆脱名利的诱惑,但是说到底,我也有一定责任。若是当初我不收留他二人,让他二人做个平凡百姓,又怎会有如此下场。孙膑不至于落得双腿残废,庞涓也不会死于乱箭之下了。”说罢只是眼睛紧闭,摇头叹息,似是有无穷的伤感隐于心中。孙膑也只是低头不言。张仪道:“先生在上,我二人在此发誓,倘若师傅收留我们,我二人以后下山绝不相负,定当同舟共济,绝不会因高官厚禄而出卖兄弟。”苏秦也连连点头,二人互相朝对方望了一眼。鬼谷子听了二人之言,叹口气道:“也罢,你二人决心已定,不过我只收留你们其中一人,以免他日你们又兄弟相残。你们二人谁去谁留,自己决定吧。”说罢,便紧闭双眼,不再言语。苏张二人见他意志不能强求,开始犯难起来。苏秦离家出走,辗转千里,就是为了拜访名师,希望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如今好不容易见到鬼谷先生,成功就在眼前,怎能轻易舍弃呢。但是,转头又想,张仪一路跟随自己而来,路上多有照顾,若无张仪,自己早在大梁城的时候就已经盘缠用尽,何谈来到云梦山呢。思来想去,始终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决定。正在苏秦犹豫之际,张仪却先开口说道:“还是大哥留在这里吧,我回大梁就是。”苏秦惊异道:“兄弟好不容易来到这里,怎能轻易离开?”张仪道:“大哥千辛万苦而来,若是就此离开,岂不为乡里人耻笑。我张仪回去,顶多就是挨父亲一场痛骂,以后继续打理酒店生意,即使挣不得功名富贵,做我的富家子也足够了。大哥若是回去,可就跟我不同了。”这些话说到苏秦心坎里去了,只是让张仪离开,自己实在心中有愧,二人在此相争半日,甲说乙留下,乙说甲留下,始终无法决定。

    孙膑一旁观看多时,见他二人情谊深厚,只得向鬼谷子请求道:“师傅,我看他二人性情良善,只要多加教导,以后也不至于落得反目为仇的下场,师傅还是收留他们吧。”苏张二人也连连求情。鬼谷子只得叹息道:“今日我且收留你们,只希望你二人以后能够互敬互助,别忘了今日情谊就好。”二人见鬼谷子同意收留自己,兴奋的连连点头答应。孙膑在一旁嗔道:“师傅已经收留你们,怎么还不下跪拜师?”苏秦张仪刚才还在万难抉择之际,突然又见鬼谷子答应收留二人,心下高兴的不知所措。听见孙膑嗔怪,才醒悟过来,于是赶紧向鬼谷子下跪叩头。鬼谷子本就见他二人天性聪慧,秉性善良,今番又收他二人为徒,心中也颇为满意。看他二人慌忙之情,不禁微微点头,抚髯而笑。

    一日,鬼谷子将二人叫来,道:“你二人来此多日,想学哪些本领呢?”苏秦跪道:“世人传说师傅学问精深,诸般学问无所不通。可是真的吗?”鬼谷子笑道:“世人常见之物,总觉得无甚稀奇之处。而对那千里之遥的深山老林,人烟稀少之处,总觉得有稀世珍宝。其实天下诸处皆是一般,此处人到彼处探奇,彼处人到此处猎新,大体都是源于好奇而已。见惯了也就无甚惊奇之处,我隐于深山,只是图个安静罢了,既不为自抬身价,也不愿博取功名利禄,世人见不到我,因此口耳相传,竟把我说成是神仙一般的虚无缥缈了,真是痴人可笑,不值一提啊……”说罢,又独自呵呵而笑。

    张仪道:“弟子在大梁城中见惯了各家学派名流,却都是言过其实之人,请问师父,这几家学问有何优劣呢?”鬼谷子听了张仪之言,心想:张仪虽然生性顽劣,但是毕竟来自大都之人,见惯了各家人物,因此能够对此有所疑问,可见他平时也很留心各家主张了。心中对他颇为满意,于是笑道:“当今各家,无外乎儒、墨、法、名、兵、道、农,其他诸家人数较少,因此影响不大。儒者,讲求仁义,以仁义为本,在于尊君、爱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之义,以此伦理之治来达到消除天下纷争,天下大同的和谐境界。不过,弊端在于忽视了人内心中的自利之心,容易流于空谈而不能处事。墨家讲求兼爱,即不分区别的爱众人,反对天下攻伐,希望以一己之力主持正义,劳心苦思,拯救生民之苦。故此,墨者以大禹为榜样。墨家主张,鲜有能为之者。法家认为人性至恶,自私成性,因此若要治理天下,必须以严刑竣法来惩处人之私心,始能达到天下大治。名家流于空谈,农者不谙世事,兵家以兵法计谋奋争于疆场,万人枯骨而成一人之功。道者,以无为养性为本,此又分为两家。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以逍遥无拘而羽化。多家学问,各有主张,而其要殊途同归,都在寻求天下安宁之道。”张仪又问道:“如此说来,各家之中以何家为胜?”鬼谷子笑道:“诸家学问各有优劣,大道本是无形无体之物,演化而生成纷繁多彩的无数种事物。各种事物不过都是大道的一种表现,怎能拘泥不化,偏要在各种事物中分出一个胜负优劣呢?”苏秦听鬼谷子所言,心中若有所悟,自言道:“师傅之意,是说我们不应该拘泥于一种一家学问,重在综合诸家之长,避其短处,以此达到灵活应用,得心应手,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吗?”鬼谷子缓缓点头,微笑不言。

    张仪道:“师傅,诸家学问虽然殊途同归,但是毕竟在主张上彼此矛盾冲突。如儒家之道德仁义,就与法家之刑罚相悖。道家之无为,又如何能够以无为而无不为呢?”鬼谷子道:“你若是拘泥于一家学说之主张,再看另一家便是邪说。若是你保持心灵空虚,那么诸家学问便都是你行事的工具。”二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鬼谷子又道:“我有一种捭阖纵横之学,是我多年来领悟出的一种新学,你二人可愿意学呀?”苏秦问道:“莫非就是师傅所说的综合各家之长的学问吗?”鬼谷子点头称是。张仪问道:“何为捭阖之学?”鬼谷子道:“捭者,开也;阖者,合也。分为捭、阖、反应、内揵、抵戏、飞箝、忤、揣、摩、权、谋、决、符言共一十三篇。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一开一合,一阴一阳,一高一低、诸如此类的对立形态衍变中生成发展,在诸多对立之间也就形成了势,圣贤之人就在于明辨形势,依照势的变化行事,才能事半功倍,建功立业。若是违背形势,则能力越大,危害越大。而诸家学问虽然各有主张,但是归根结底都要受到形势的约束。捭阖之学,首先就是要认清根本形势,然后使别人迫于形势变化,不得不如此。如此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诸家学说,在我看来,则信手拈来,用仁义则有仁义,需刑罚则用刑罚,好名者则以大名抬之,求利者则以厚利诱之,则天下之人必然都会为我所用了。此是捭阖之学的核心,然而,付诸实施之时同样不可拘泥一端,务必要随时而变、随势而变,因为事物随时都在变化之中,就连人的心态也都在随时变化之间,因此灵活应用,才能成功,使别人信服。”

    苏秦心想,依照师父所说,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儒家的仁义、墨家的非攻、法家的刑罚,甚至以厚利诱人来达到目的,在别人看来,岂不是成了诡计多端、言而无信的奸猾之徒了吗?张仪与苏秦对视一眼,沉默不语。鬼谷子看他二人表情,明白他们心里所想。于是又说道:“如此行为的人,在常人看来,必然就是狡猾无信之徒。但是,老子也曾说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大仁不仁,大信不信。拘泥于小仁小义,只是平庸之人的家短里长。真正能胸怀天下、气吞万里的英雄豪杰,是以能够平息天下纠纷、拯生民于涂炭,达到富国富民的理想,又岂会被个人眼中的小仁小义所牵绊呢。周初,文王被拘羑里,古圣姜尚以美女财物厚赂商纣及其宠臣,迎回文王,终于有武王伐纣之事,天下人也不以为非。如今齐国改名换姓,由姜而田,王位易主,天下也不骂其篡臣贼子,而齐国臣民富于天下。因此,富国强兵,路不拾遗,野无饿殍,天下大同才是圣贤之人的大仁大义。拘泥于小德小惠而不知变通,是平常匹夫之人的小仁小义。若要学习我的捭阖之学,就要在列国纷争之间,摒弃平常的小仁小义,行使圣贤的大仁大义。你二人可听明白了吗?”苏秦张仪二人相互而视,沉默不语,似乎陷于思想的挣扎之中,犹豫不决,过了很久,才齐声说道:“弟子明白,我们愿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