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最强争锋
字体: 16 + -

第172章 河内借粮

    怕是周生到阴间,都会后悔得肠子发绿。

    果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赵云的枪太快了!

    这种速度就连刘瑁都未想到。

    原本他还担心,那周生鬼头刀架在司马懿脖颈之上,贸然出手,会不会伤到他。

    此时看来,有赵云在,担心都是多余的。

    周生一伙的几个家伙,衣衫褴褛,跟着周生为寇,也没过上好日子。

    此时见了赵云,宛如见到天神一般,唬得死人一般,一个个面无血色,匍匐在地,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

    刘瑁走上前去,喝道:“还不快滚,莫非还想给周生陪葬?”

    那些人听到刘瑁如此慈悲,早千恩万谢,抱头鼠串了。

    刘瑁亲自过去,抽出佩剑,将司马懿身上的绳索割断,又将身上的披风脱下,披在司马懿身上,安慰道:“仲达兄弟,不必惊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那司马懿不知刘瑁是谁,只是见他一脸贵气,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英俊不凡,只得连连道谢。

    胡昭慌忙走上来,问过安康之后,便对两位做了介绍。

    司马懿听到刘瑁为了他,不辞驱驰两三百里,来此救他,甚为感佩。

    近年,董卓及其部下李傕、郭汜祸乱朝政,自洛阳至长安,几度遭祸。

    董卓在时,部曲经常出关东劫掠,以为军资。

    又兼今年关中、关东大汉,田地化为焦土,颗粒无收,百姓困苦,平时只以草根、书皮充饥,卖儿卖女,易子而食者,不计其数。

    在这种地方,久留只能饿死。

    刘瑁一行人随即带着胡昭、司马懿回到河内,与大军会合。

    一路之上,刘瑁待司马懿亲如兄弟。

    那司马懿经过这一翻生死之难,秉性傲气虽然还在,然已收敛许多。

    刘瑁再次提起,邀请胡昭和司马懿随他前往汉中之意。

    那胡昭并未表态,司马懿少年老成,亦有不想出世之意。

    刘瑁只以前言说过,并不强求。

    回到河内,已过数日。

    军中粮草几乎殆尽。

    众将听说刘瑁回来,都聚集在中军大帐,单等刘瑁拍板,便可攻打河内太守张杨。

    那司马懿听说,急忙阻止,道:“公子驱驰数百里,救我性命,岂可无一计相谢?公子可派一小童随我前往,我自向河内借粮。”

    刘瑁见司马懿只有十六岁,担心他不能担当大任,犹豫不决。

    司马懿道:“怎么?公子担心我此去不能成功?”

    刘瑁直言不讳,道:“仲达年岁尙轻,吾着实忧心也。前翻石广元前去借粮,那张杨已然严词拒绝。今翻仲达再去,有何良策,可以借粮?若无良策,惹恼张杨,伤了仲达,吾之罪也!不如我一声令下,攻进郡城来得爽快!”

    司马懿道:“公子容秉,老子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公子领正义之师,又有护主之意,岂可随便向朝臣用兵?司马懿愿意一行,就算不成,那张杨亦知我司马家名声,不敢加害于我也。”

    刘瑁以为然,令其前往。

    半日时光,司马懿带着张杨部曲来见刘瑁。

    言说张杨已然答应,奉献粮草三万石。

    刘瑁置酒相谢。

    酒后,刘瑁着即派人随使者前往怀县领取粮草。

    刘瑁问司马懿如何说服张杨答应。

    司马懿道:“这有何难?张杨见我是司马懿,自然好生相迎。开始我提出为公子借粮之意,那张杨颇为犹豫。我便以公子要借粮西去,相救献帝为由。那张杨仍在踌蹴。我起身喝道:‘张太守,若是不想借粮,亦无妨,只是,如意公子救下献帝之日,便是你这张太守到头之时!’我一翻呵斥,起身要走。那张杨心中狐疑,好言劝我,还向我打听公子情况。我将公子之英武睿智夸耀一翻,那张杨当即决定,送粮草两万石。我嫌少,他便增加为三万石。如此而已。”

    刘瑁和胡昭对着司马懿夸奖一翻。

    戏忠、郭嘉、徐庶等也都对司马懿所作所为甚为赞叹。

    既然张杨如此好意,他可不能失了礼数,着人备了厚礼,带领司马懿、郭嘉,仍是赵云随行保护,前去答谢张杨。

    张杨亦置酒招待。

    刘瑁答应,此军粮乃是借用,他日必定归还。

    张杨见刘瑁一表人才,雄姿英发,甚是钦服,当即答应再送粮草两万石,共计五万石,结下友好之谊。

    刘瑁得了粮草,便于起行,西进过河内、箕关,而入河东之地。

    因为刘瑁知晓,不出两月,汉献帝必定在杨奉、董承等一干人的保护之下,渡过黄河,绕道北上,进入河东境内。

    他这是提前前往河东,守株待兔耳。

    大军在此耽搁十数日,便欲起行,刘瑁再次邀请胡昭和司马懿。

    那司马懿听说刘瑁果真前往救援汉献帝,便有意要随行前往。

    一则,此时天下大乱,的确无安居之地;二则,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官为京兆尹,此时定然随汉献帝东归。

    司马懿此翻随刘瑁前往,若能成功救下汉献帝,司马懿亦可见到父亲。

    刘瑁实在不忍舍弃胡昭,有意欲强留。

    然这一日早上,大军起行,那胡昭主动来到大帐,拜见刘瑁,言说,要随他去汉中。

    这真是意外之喜,刘瑁自是高兴不已。

    问起缘故,刘瑁方知,这几日,戏忠、郭嘉、徐庶、石韬四人,知刘瑁有挽留胡昭之意,便轮番与其结交。

    因其四人皆是颍川同乡,说话极为投缘,不出三日,已成密友,众人随邀请他一同前往。

    又有刘瑁答应他隐居之言,这胡昭便想通,愿随刘瑁前往汉中。

    大军刚刚起行,那河内太守张杨,派使者追来,送上一封绢书,言说河东太守王邑,与他颇有交情。

    带着此书,或可避免刀兵。

    刘瑁甚是感谢,收了书信,令使者自回。

    刘瑁大军行了五六日,到达大阳县。

    大阳离安邑不过三四十里,刘瑁担心那河东太守王邑误会,先于大阳县城屯住兵马。

    他自带领赵云、徐庶、刘云、吴凤及青龙卫二百铁骑,前往安邑郡城,求见王邑。

    期望说明来意,准予他屯兵安邑,然后伺机相救天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