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最强争锋
字体: 16 + -

第122章 皖城寻美

    自寅时初至卯时末,刘瑁一直实施采咽之术,收获颇大。

    实施完毕,便怀抱凤儿,宿于其房中。

    鸡鸣之后,日上三竿,刘瑁听到刘云慌里慌张,跑来凤儿门口,咣咣砸响房门,嚷道:“阿凤,阿凤,快快起来,公子不见了!”

    刘瑁被他吓了一跳,慌忙起身,披衣下床,拉开房门,一巴掌拍在他脑袋之上。

    “笨猪,给我闭嘴!”

    云儿看到刘瑁衣衫不整,从凤儿房中出去,自然一切明了,怔怔然,低头不语,灰溜溜转身想溜。

    “过来,快去取我外衣来,莫非要公子就这么出去见人么?”

    刘云连声应着,跑去取衣。

    那凤儿一夜火泄,印堂发亮,粉面含露,侍候刘瑁穿衣,这才自己收拾打扮一番。

    离开野店,继续前行。

    刘云这小子趁机靠近刘瑁,暗中要挟,让刘瑁多传授他几招武功招数,还说不然他就将他一夜风流之事告诉诸位先生。

    “好啊,你去说吧。”刘瑁剜他两眼,毫不在意,笑道,“你看看他们敢管吗?哼哼,云儿,长本事了?敢要挟公子了?看我回头怎么收拾你!”

    刘云可没那么大胆子,见他一硬,刘瑁立即服软,好言相求。

    刘瑁方才答应再传授他一些功夫。

    对于刘云,自汉中攻下不久,刘瑁便开始传授他内功修习之法,又传授他《达摩剑法》和一套《杨家枪法》。

    这刘云甚是用功,每日除了随行侍候之外,便于晚间修炼。

    有时还找吴凤对练。

    如此算来,他修炼已有半年有余,此时功力也有些进境了。

    只是这小子平时未出过手,刘瑁也未曾试过,不知他功夫到底若何。

    既然他想学,刘瑁乐得多传授他一些,期望关键时候,能有所用处。

    刘瑁心下已定,待寻得机会,一定测试图测试他武功进境如何。

    自襄阳出发,行了半月有余,这一日,到达庐江皖城。

    怎么说着也是郡治所在,地属扬州,城内稍显繁胜。

    刘瑁心中想着乔玄二女大乔、小乔,虽然东进曲阿时间紧迫,然他心中已有盘算。

    便在此耽搁三日,绝不影响。

    众人入了皖城,刘瑁遂道:“我等半月奔波,皆十分辛苦,便于此间休整三日,然后起行。”

    任夔道:“公子,您总算体谅俺一回也,这回夔总该有酒有肉了吧?”

    刘瑁道:“今夜包你吃够喝足。”

    众人听了,跟着都笑。

    为避免麻烦,刘瑁刻意交代诸位,改穿便装,万勿泄露身份。

    众人领诺。

    翌日晨,刘瑁与众人告别,只带了刘云、任夔二人出门。

    吴凤跑出来,柔声叫道:“公子,凤儿也想出去看看这江南郡治之繁华,求您也带凤儿去吧?”

    刘瑁心中有想法,说什么也不能带她前去,只让她留下来,照顾徐庶等四人。

    四人受宠若惊,拱手拜谢。

    刘瑁带着刘云、任夔出门,未走出多远,便欲令二人打听大乔、小乔消息。

    只是这大乔、小乔何名,历史和三国之中并无记载。

    在汉末时期,女人没有名字,或者名字未被载入史册,都是十分正常之时。

    既不知大乔、小乔之名,此时便以大乔、小乔称呼,怕是当地人也未必知晓。

    至于大乔、小乔之父,据说名乔玄,是与不是,也不确定。

    如此说来,倒是很不好找。

    故而刘瑁只得令刘云、任夔二人,满大街打听,此间是否有姓乔的人家。

    打听一天,也未打听到一家姓乔的。

    刘瑁等人极为失望,直至酉时,方才回到客栈。

    回去之前,刘瑁已向刘云、任夔交代过,打听乔家之事,谁也不准对客栈中其他人说,不然定要他们两个狗命。

    刘云、任夔自然不敢多嘴,保证守口如瓶。

    回到客栈,果然众人围上来,询问他们这一出去就是一天,到底去往何处。

    刘瑁只拿去巡城逛街、拜求贤达为由搪塞。

    众人虽多有不信,但也不敢多问,只得随刘瑁用过晚膳,回去歇息。

    这晚,凤儿还想过来侍候,刘瑁拒之门外,单说他此时修炼,十分关键,只消朔望之日同房,其余皆不行也。

    刘瑁修炼《易筋经》古法“采精华法”,的确如此记载,故而以此搪塞,凤儿也只得相信。

    然实际原因,乃是刘瑁心中日日想着传说中皖城二乔,不知到底有多美也。

    只是寻访着实困难。

    这一日下来,询问了不下二三百人,莫要说打听到乔玄、二乔了,单是姓乔的,都未遇到一个。

    刘瑁并不死心,第二日依旧带了刘云、任夔二人出去,又打听了一日,还是未有任何进展。

    倒是看出这庐江皖城,表面光鲜,其实难付。

    乍看上去,这本是江边郡城,城墙坚固,气势恢宏,百姓稠密,市集繁忙。

    然在城中多走几圈,便能看到,到处是郡中管理横征暴敛之场景。

    此时,庐江太守乃是刘勋,刘勋乃袁术部曲,对袁术唯命是从,哪管百姓死活?

    刘勋一武将,能够成为庐江太守,除袁术信任,再就是运气好。

    此事还要从孙坚说起。

    孙坚死后,其部曲为袁术所得。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孙策守孝事毕,携家渡江,居于江都,寻寿春袁术,欲讨回其父孙坚之旧部,创立功业,为父报仇。

    术聆其语言,察其举止,知其能屈能伸,大有过人之处。

    但要随即将孙坚旧部归还于他,令其自立,心有不甘,遂道:“我已任命汝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汝堂兄孙贲为都尉。丹阳乃精兵所处之地,你可前去投奔他们,招募兵勇。”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引数百人见袁术。术方才将孙坚旧部数千人中之一千余人,交还给其统领。

    起初,袁术许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不久,却改用亲信丹阳人陈纪担任。

    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索求军粮三万斛,陆康不予,袁术勃然大怒。

    正巧孙策曾拜访陆康,康鄙视孙策,只令主簿接见,他却不见,故孙策怀恨在心。

    袁术派孙策去攻打陆康,且又许愿,言道:“之前我用陈纪,常悔用错人矣。若此次汝拿下陆康,庐江郡定封于汝。”

    孙策遂奉命出击,轻松拿下庐江。

    然袁术又出尔反尔,任用其老部下刘勋为庐江太守。

    如此看来,刘勋能做庐江太守,皆因袁术不信孙策也。

    然刘勋做了太守之后,自然对袁术唯命是从,搜刮民脂民膏,重徭重赋,民皆怨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