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最强争锋
字体: 16 + -

第118章 诸葛四友

    众视之,乃黄承彦也。

    诸葛亮急起身让座。

    刘瑁亦起身相见。

    那黄承彦见刘瑁在此,甚是惊诧,亦为欣喜。

    众人寒暄毕,刘瑁感谢黄承彦代为照顾诸葛孔明兄弟。

    黄承彦道:“孔明聪慧,吾甚爱之,既非汝相托,我亦当勉力照顾。”

    刘瑁又问起蔡夫人和月英妹妹是否一切安好。黄承彦道谢,且说安好。

    众人又叙谈一回,便在诸葛草庐之中,设下晚膳。

    刘云、吴凤、任夔等都相助诸葛亮家人,弄来饭食。

    众人吃过,徐庶、石韬、孟建、崔钧皆起身告辞。

    徐庶、石韬、孟建三人与刘瑁约好,三日后便在诸葛孔明处汇集,一起随他而去。

    刘瑁得此三人,已然心满意足矣。

    崔钧是否出山,实无甚影响。

    只是既然相遇,其又与诸葛亮交好,便想相劝于他,免得他到底也走不出过去阴影。

    故而,徐庶等三人去后,刘瑁道:“崔先生请留步,瑁有一言,想单独说于先生听,不知肯听否?”

    再怎么说,刘瑁身为皇族后裔,又是带兵将军,还是诸葛孔明兄长,又得其他三位好友相投,怎么也不能小视于他。

    那崔钧拱手道:“将军有何见教,单说无妨。”

    刘瑁拉其手,低声道:“吾闻先生在讨伐董卓恶贼之战中,颇为出力,然阴差阳错,太尉名讳崔烈大人不幸为董贼所害,汝兄长大义在胸,无可排遣,抑郁而终,此皆非汝之过也,实乃世事冷酷,天不遂人愿耳!逝者已矣,生者可怜,先生若始终挂怀于心,自困樊笼,怕是太尉大人与令兄泉下有知,皆难以瞑目也!望请三思,无以过去为念!”

    崔钧一怔,张口结舌,良久方道:“这些乃是我崔家之事,吾来此间,并未向外人道也,即便诸葛孔明,定也不知,公子如何得知?”

    刘瑁笑道:“瑁求贤若渴,欲得大贤,岂能不深切察之?得闻先生大名,实乃偶然,皆是天缘巧合也。先生莫要追问,吾已不好说耳。”

    崔钧遂拱手称谢,讪讪言道:“多谢将军好言宽慰,此吾私事,不劳多虑。若无它事,钧当告退。”

    刘瑁和他拱手作别。

    眼看着崔钧离去,刘瑁心中暗道:“只要是人才,吾便不会放过也。然此人能否相随,皆看这一计猛药能否起作用。”

    刘瑁回去,和黄承彦、诸葛亮又叙谈良久,说起诸葛玄,刘瑁方知,诸葛亮能够到达此间,除了黄承彦受他之托,主动答应照顾诸葛亮一家之外,还有便是诸葛玄身体每况愈下。

    其在刘表帐下行事,自保尚且困难,哪里还有心思顾得上他?

    正是为此,诸葛玄方才答应,让诸葛亮带领家人,随黄承彦前往襄阳,躬耕陇亩,求学致孝。

    想起诸葛玄,刘瑁便又想起张仲景,那人可是后世之医圣,早晚必要得之才好。

    刘瑁本想探望,然诸葛玄毕竟在刘表帐下,以他此时身份,多有不便,故而只得修书两封,一封问候诸葛玄,一封拜上张仲景。

    但得诸葛亮前往荆州探望叔父之时,将其深情厚谊带去。

    这三日期间,刘瑁和诸葛亮屈膝长谈,终日不倦。

    刘瑁也曾不止一次想过,前往黄承彦家中拜访,然黄承彦离去之时,再三婉拒,不让前往。

    三日之中,刘瑁在想,若是黄月英一直未来看他,定是因为黄承彦不想让她与之相见,故而并未告知。

    若非此因,那黄承彦回去,定然会将他在此的消息告知黄月英,黄月英知其到来,又怎会不主动跑来见他?

    展眼三日过去,果然黄月英并未来见他,刘瑁确信,这定是黄承彦未将他到来之消息告知黄月英,这也正说明黄承彦并不想让其女儿与之交往过密。

    既然黄承彦如此打算,刘瑁此时也不好违拂其意,虽心中痒痒,也只得收敛,贸然前往,适得其反,事情反而不美。

    三日之中,刘瑁令任夔、刘云前往庄外,购得三匹膘肥体壮的马来,供徐庶等乘骑。

    第四日一早,刘瑁便令黄忠、甘宁、魏延三人,分道前往徐庶、石韬、孟建三人草舍迎接。

    辰时之后,三人皆至。

    诸葛亮一家送出门来。

    临行,刘瑁将一封绢书交到诸葛亮手上,言道:“贤弟,此乃吾送于黄小姐之书,因无缘谋面,只得劳烦贤弟伺机送去。”

    诸葛亮知刘瑁与黄月英曾经有缘相见,见刘瑁留书于她,并不为奇,当即应允。

    刘瑁又道:“暗中递于黄小姐,切勿令黄承彦先生知晓也。”

    诸葛亮奇之,怔怔然,望他几眼,笑道:“兄长,吾闻黄先生之女乃远近闻名之丑女也,莫非兄长……”

    “贤弟还小,休要多问,将来自知也。”刘瑁道。

    诸葛亮只得拱手应允,道:“兄长放心,全在吾身上矣。”

    刘瑁让刘云给诸葛亮留下二十两黄金作为酬谢。

    诸葛亮只是不要。

    刘瑁道:“贤弟莫非还要和兄长客气?兄这一去,少说又要一两年难以相见,贤弟在此山野之中,生活清苦,愚兄实难心安,留下这些,不过了补生活之不足罢了,万勿推辞。”

    诸葛亮一家只得拜谢受了。

    刘瑁吩咐魏延、任夔,一路上好生照顾三位先生,这便出发。

    众人刚行不远,忽见下山小路之上,博凌崔州平,一身皂衣,结束停当,当道站立。

    孟建上前拱手道:“崔兄情意绵长,莫非也前来相送耶?”

    徐庶笑道:“孟公威何以如此调笑耶?崔兄轻装简从,肩夸包袱,这是要随我等同行也。只是,吾料如此,实不敢相信也。”

    刘瑁快步上前,双手捧住崔州平之手,道:“崔兄想清楚了?果真要与我等同行?”

    “若蒙主公不弃,钧愿随主公遨游天下。”崔钧拱手深拜。

    “好!好!”

    刘瑁实未想到,这博凌崔州平,不出仕,并非他真无出仕之心,实乃是无人解开其心结也。

    三日前,他最后一翻劝解,让这崔钧回到住所,思潮翻滚,心中再也不能安宁。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三日时光,他终于想明白了。

    虽然其父兄多少皆是因他而死,然他不能就此消极避世,而应当继承父兄遗志,积极出仕,救万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方是正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