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狼烟
字体: 16 + -

第143章 釜底抽薪之策

    探望完智申,赵鞅走出屋,智瑶跟上来送赵鞅。

    二人来到智府前院,赵鞅似乎是不经意的问道:“怎么不见当年陪你一起讨伐鲜虞的那位先生呢?”

    智瑶答道:“执政大人是在说说士茁先生吗?”

    “嗯,好像就叫这个名字,他人在吗?”赵鞅若有所思的嗯了一声道。

    “在,在,我去叫他。”智瑶连连说道。

    “不用了,还是我去看他的好,你前面带路。”

    赵鞅随着智瑶来到士茁所住的院子。

    秋天的院子里,种满了瓜果及鲜花,一进院子就有香气扑鼻而来。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争相怒放,墙角的梅花枝叶繁茂,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还有前院的果树也是果实累累。士茁正在专心致志的和几个童子在摘柿子,赵鞅等人进来,他竟没有看到。

    “先生,执政大人来看您来了!”见士茁还在和童子们一起忙活,于是智瑶对士茁喊道。

    “谁来了?”

    “执政赵大人来了。”

    听到是执政大人亲自来了,士茁还是有些吃惊,赶紧让童子退了下去,然后自己提着一篮子柿子过来给赵鞅行礼。

    “周人士茁见过执政大人。”在所有的生人面前,士茁始终称自己为周人。

    “先生请起,赵鞅今日前来是有事相商,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士茁起身,随手拿出柿子放在案几上,“今年刚长出来的新鲜柿子,执政大人、公子你们也一起尝尝。”

    赵鞅和智瑶分别拿出柿子尝了起来。

    “先生好雅兴,竟然能够把一个小小的院子种植的如此丰盛,不简单啊!”赵鞅一边吃一边赞道。

    “士茁本事周国乡野之人,除了种瓜养花,没有别的能耐了。”士茁始终是谦虚的,也是随性的。

    “先生太过自谦了,你的大才当世无人能比,请问先生来晋国几年了。”

    “快十年了。”

    十年了,赵鞅稍稍一想,原来时间过得竟是如此之快。“都快十年,先生怎么还称自己为周人?”对于士拙一直称自己为周人,赵鞅有些不解。

    “只为纪念祖先罢了,无论走到哪里,一直不敢忘记自己的国籍和宗庙之所在。”

    赵鞅沉默了,但他的心里很清楚士茁这样说只能说明他还没有忘记他的老师被自己逼死之事。

    吃完柿子,士茁说道:“各位大人都别站着呀,不嫌寒舍简陋就坐下说话吧。”

    赵鞅、智瑶坐下后,士茁倒上茶水,几个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既然赵鞅不说话,士茁也不主动问他,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了一会儿。

    赵鞅终于开始说正题了,“赵鞅今日前来先生处,有一点难事想请教先生。”

    “是不是要说吴国的事情?”士茁喝着茶,捋着胡须慢悠悠的说道。

    这这?

    赵鞅吃惊的望着士茁,“先生真乃神人,赵鞅还未开口,你怎就知道我要说吴国的事情?”

    “这再简单不过了,当下晋国最大的敌人莫过吴国,而且吴国又距离晋国遥远,打又不能打,说又没处说,加之吴国又一直在私底下挑拨晋盟的关系,我想作为晋国的执政大人除了这事,还能向我一个山野之人请教什么事情。”

    赵鞅吃惊之余,对于士茁的判断力更是钦佩之极,“既然先生已经知晓,鞅请教先生此事该如何处理?”

    “那就要看执政大人想处理到什么程度了,是伤筋动骨还是想彻底将吴国置于死地?”士茁继续喝着茶,慢悠悠的说道。

    “伤筋动骨?吴国肯定会继续反扑我晋国,我想请教先生如何能将吴国置于死地的策略。”赵鞅想了想狠狠的说道。

    “好,执政大人有魄力,那我就给大人出一个将吴国置于死地的策略。”士茁有些恼怒的说道。

    “先生请讲,鞅洗耳恭听。”赵鞅放下茶杯说道。

    士茁喝了一口茶,坚定说出了他的策略,“八个字:会盟吴国、釜底抽薪。”

    会盟吴国,釜底抽薪?

    赵鞅听完一脸迷茫,他望了望身边的智瑶,智瑶也是一脸的迷茫,于是赵鞅对士茁道:“请恕鞅愚钝,不解先生所言,请明示。”

    “吴国不是喜欢会盟吗,那我们就同他会盟一次,在天下诸侯面前明确一下到底谁是真正的霸主。”

    赵鞅点头道:“这个我明白,那何谓釜底抽薪?”

    “会盟肯定伤不到吴国,即使吴国在会盟中不能取胜,但他还会继续暗中与晋国作对。为了一次将吴国打败我们只有双管齐下,对其表面会盟,实则进行釜底抽薪。”

    士茁一边说赵鞅一边点头,“请问何为釜底抽薪?”

    “所谓釜底抽薪就是我们出手援助吴国的敌对国家,比如说越国。让他们在吴国与我晋国会盟期间袭击吴国。吴王夫差喜欢显摆,会盟是一定会带精锐的吴兵前往,到时候吴国国内的兵马一定会减少,我们只需给他的敌对国家稍加援助,要求其在吴国会盟时出其不意的袭击吴国,就一定会置吴国与死地,即使不能一次消灭吴国,也会让吴国元气大伤,从此不敢再与晋国为敌。”

    好---,实在是高明啊!

    听完士茁的话,赵鞅高兴的喊出声来,“好---,好策略啊!士茁先生不亏是当世大才,此策一定会叫吴国有来无回,元气大伤。赵鞅佩服之至。”说完赵鞅对着士茁拱手施礼。

    士茁赶紧回礼道:“执政大人如此大礼,茁是不敢当。”

    对于士茁的计谋,赵鞅佩服的五体投地;对于士茁的人品赵鞅更是深感钦佩,深深的为当年之事感到愧疚。

    临出门时赵鞅施礼对士茁说道:“先生,赵鞅有一事一直压在心里久久不能释怀。”

    士茁默然,不予回答。

    “先生不恨赵鞅吗?当年可是我带兵逼死你老师的。”见士茁不愿意自己说,赵鞅于是说道。

    士茁捋着胡须,悠悠的说道:“来晋国将近十年,已经磨平了士茁心中的仇恨,士茁眼里只有一心为晋的赵鞅,其他已是过眼云烟。”

    十年的时间足以磨平一个人心中所有的仇恨,今天的士茁已经不再仇恨赵鞅了,反倒觉着晋国之所以能够走出内战的阴影全是赵鞅一人的功绩,内心不由得对赵鞅也多了一份钦佩。

    哎---,若不是当年赵鞅兵逼宗周一事也许我会为他出谋划策,成就一番功名伟业。士茁心中暗暗想到。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春秋末年赵鞅、士茁这二位明主与贤臣看来是没有缘分了。

    回到府里,赵鞅将士茁之谋告诉阳虎,阳虎听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道:“这个办法好啊!不但解决了我们孤军深入南方的困惑,还彻底打消了吴国北进的想法。士茁此人之才当世无双,主公若能将此人纳入赵府,晋国再次恢复文公时的霸业就完全有可能了。”

    赵鞅意味深长的说道:“没有可能了,虽然士茁表面上对我是客客气气,但我知道他的心里一定还记着当年我们逼死他老师的事情,不会为我所用的。”说完此话,赵鞅有些黯然。

    赵鞅在说话时用的是“我们”,阳虎心里很清楚,逼死士茁老师苌弘的事情是自己的主意。

    不过现在他又想到了一个更加阴险的主意:既然士茁不会为赵氏所用,那就将其灭掉;

    但是左思右想之后,阳虎还是咽了回去,因为他知道此刻的赵鞅非常欣赏士拙的大才,再给他出这样的主意,只会让赵鞅对自己的反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