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狼烟
字体: 16 + -

第10章 家臣董安于

    绛都赵府。

    自从上次在朝堂上将中行寅从中使坏,指使他人罢免执政智跞的事情败露之后,晋国中军佐赵鞅明显感到此后这朝堂之上有一种不太对劲的味道。

    原本关系还能够说得过去的范吉射和中行寅在许多事情上有故意跟赵鞅作对的味道。但是赵鞅是一个不肯认输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怕事的人,他不会因为别人的冷眼和作梗就会屈服。

    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鉴于中行寅何范吉射的封邑就在绛都周边,人家肯定在朝中也有不少自己的人,在加上赵鞅极强的个性,久而久之还是有不少的大臣站在了中行寅何范吉射的身边。

    在此后的几次朝会中,赵鞅好几次提议都被人家几个人何在一起给否决了,这令刚烈的赵鞅很是气恼。

    回府的时候,他有些气急败坏。

    不悦的神情很快引起了家臣们的注意,董安于、姑布子卿以及周舍等人进了赵鞅的房间后问道,“主公今天又遇到烦心事了?”

    听完董安于的问话,赵鞅气呼呼的说道:“哼---,还不是中行寅那个老东西,今天在朝堂上故意跟我作对,原本说好的要跟鲁国盟好的事情又给黄了。”

    一直以来,鲁国都是齐国的盟国,为了能够壮大晋国的力量,赵鞅费了好大的劲,这才跟鲁国搞好了关系,就快要把鲁国拉近晋国的盟国的时候,却偏偏被中行寅等人给从中破坏了。

    赵鞅心中的那个气啊!就别提多憋屈了。

    听完赵鞅的话,老成持重的姑布子卿道:“就凭中行寅一个人根本无力让如此多的大臣从中帮助他,我看这事情八成是范吉射捣的鬼。范吉射是一个油嘴滑舌、心底歹毒之徒,他很善于拉拢群臣,现在之所有这么多的臣子帮中行寅说话,肯定是范氏帮忙了。主公应多加注意才是。毕竟我们的根基不在绛都,若主公一一意孤行与这些封邑在绛都的世卿作对,恐怕对我们不利啊!”

    不利?

    赵鞅睁大眼睛望着姑布子卿,“不利?有什么不利,难道本将还怕他们不成?”

    听完主公的话,直性子的周舍不以为然的说道:“这其实也没有什么,朝堂本来就是党同伐异的地方,今天这些人跟你主公作对,明天还会跟其他人作对,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主公不必气恼。”

    赵鞅没有说话,望了望董安于,大家都很气愤了,但是作为家宰的董安于老爷子还没有说话。简单说一下,在春秋时候世卿贵族家里一般都有家臣,有些家臣还在朝中当官,这些家臣也分三六九等,家臣的头称为宰。董安于就是赵鞅家臣中的宰,这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之所以能够当上赵氏的家宰,除了董安于本人能力超强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董安于本人出身史官世家,先祖董狐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

    生活在这样有文化底蕴的家庭,董安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

    见主公望着他,董安于这才说道:“主公,臣看这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想想不久前你在朝堂上直接揭穿中行寅想当执政的阴谋,当时都没有多少人反对,而现在一下子涌上来这么多的人反对。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范氏和中行氏肯定在底下下了不少的功夫,这才导致今天如此多的人来有意对付主公你。照此发展下去,形势确实对我们不利啊。诸位再想想,二卿的封邑就在绛都周围,而我们的封邑却远在北部地区,一旦有个什么事情,调集兵马人力都困难。一旦到了哪一天,我们将何去何从呢?”

    “咦---”

    听完董安于的分析,所有人都不由得吃了一惊,不由得担心起来。

    当年赵氏的“下宫之难”虽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赵氏差点灭亡的教训却时时警惕着赵氏的后人们,外敌虽然可怕,但却不至于亡族;内敌虽然看似弱小,但时时刻刻却有灭亡家族的危险。

    听完董安于的分析,赵鞅和家臣们都觉着有理。吃惊之余,赵鞅问道,“依先生之间,我们将如何处理?”

    董安于抬起头望着赵鞅和其他家臣们,坚定的说道:“我们应该重新修筑一座属于自己的城池。”

    筑城?

    赵鞅疑惑的望着董安于道:“我们赵氏不是已经有邯郸等好几座城池了吗,为何还要在修筑新的城池呢?”

    “对啊!修筑一座城池费时费力,而且未必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若为了对付中行寅等二卿么还不如在绛都多联络些大臣的好。”另一位家臣傅便说道。

    家臣们的话,董安于当然听到了,但是从他的神情中,早就可以看得出他对此事已经是铁了心,“主公,诸位大人,实话告诉你们,建造属于一座属于主公自己的城池,这事已经在臣的心中积压了很久。但我也知道这件事由于耗费的财力物力巨大,所以一直没有跟主公说过,但是主公,诸位大人你们试想一下,智氏有郇城,中行氏和范氏有都城,魏氏有安邑,韩氏有阳翟;这些城池距离他们的封邑都很近。而我们呆在都城,距离封邑太远,而且这周边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城池,今后若有不测,我们连个藏身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微臣建议在我们的封邑选择一处有利的地形建造城池。这不仅仅是对主公个人有利,也是对整个赵氏家族有利的事情啊!”

    “我们不是还有邯郸吗?”周舍随即说道。

    “邯郸?”董安于不屑的说道:“我们赵氏的家确实在邯郸,但是诸位你们也都知道,当下驻扎在邯郸的赵午等人根本就不与主公一心,我都担心将来有朝一日,当主公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否真的接纳主公和我们。”

    赵鞅一听这话,脸上立即有些挂不住了。邯郸的赵午虽说也是赵氏的子弟,但却一直跟自己过不去。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名义上的族弟赵午还是中行寅的外甥。不管是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与中行寅相通。

    经董安于这么一提醒,赵鞅当下就感到后背上一股凉气“嗖嗖”的往上窜。

    是啊!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自己跟中行寅等人闹翻了,将何去何从呢?

    “那以先生之见我们应该在何处筑城呢?”赵鞅问道。

    “当然是建在最有利我们赵氏的地方上。”董安于答道。

    最有利赵氏发展的地方?

    什么地方是最有利赵氏发展的地方呢?

    “家宰,你就直说吧,到底我们应该在何处筑城?”周舍性子直,急乎乎的说道。

    “主公,当下我们赵氏的家虽然在邯郸,但是邯郸距离绛都却远隔着一座太行山,很不利于您在朝中的处理事情。也不利于我们跟绛都的联系。臣建议下一步我们修筑城池的时候,最好在汾水谷地,选择一处距离赵氏封邑较近的地方。如此以来既有利于主公的在都城的发展,还有利于统治我们的百姓。主公以为如何?”

    赵鞅听罢点点头,“不过要选择这样一处地方,我们是要费些功夫的。”

    “那是当然,而且这个地方还需要主公您亲自挑选。”董安于跟着说道。

    “嗯---”赵鞅长长的点头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