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恒河
字体: 16 + -

第2章 出使天竺

    大唐贞观十九年正月(公元645年),长安城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在天竺游历多年,钻研佛法的高僧玄奘从天竺返回大唐。

    贞观元年,独自一人离开大唐,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的玄奘大师,经过种种艰苦磨难,终于到达天竺。此时的天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各部还有大大小小数千个领主城邦。中天竺正是戒日王朝,国王史罗逸多统治。戒日王朝以首都曲女城为中心,不断征伐四方,统一了当时中天竺和北天竺、东天竺、西天竺绝大部分领土,南天竺的众多领主也纷纷向戒日王史罗逸多俯首称臣。戒日王朝当时领土包括恒河流域,旁遮普和拉其普特的大部分地区,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尔半岛一带。

    戒日王开始信奉印度教湿婆派,但对其他宗教也都采取扶政策。后来他为了更好地在思想上巩固天竺的统一,他改信佛教大乘派,修建了许多佛塔、伽蓝,供养众多佛教僧众。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就是各个教派都可以参加的宗教大集会,鼓励各教派进行宗教学术交流。

    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刻苦钻研佛教大乘教派经典多年,并游历拜访当时东天竺和南天竺各地高僧,大乘佛法日益深厚。在天竺期间,玄奘颇受戒日王史罗逸多礼遇。

    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首都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当时东南西北中五天竺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皆有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天竺,并被大乘佛教尊为“大乘天”,被小乘教派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上玄奘更是舌绽莲花,力辩各派宗教。会后玄奘决心归国。

    这次从天竺返回大唐,玄奘就不再是孤身一人,随行的还有戒日王出使大唐的使者,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行程,玄奘终于回到阔别十八年的长安,并带来六百五十七部天竺佛教经典著作。

    这时,唐太宗为了准备辽东征讨高丽的战争,已在洛阳。太宗得知玄奘回国,立即诏令玄奘,在洛阳接见他。玄奘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唐太宗拜玄奘为三藏法师,并在长安设立译经院,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玄奘大师于此开始译经。

    唐太宗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十八年,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气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无疑是唐太宗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因此,太宗多次劝玄奘大师还俗到朝廷任职。玄奘大师佛心甚为坚定,多次拒绝太宗还俗旨意,并多次向太宗上表申请回老家嵩山少林寺潜修佛法,太宗不许。太宗下旨让玄奘大师把自己十八年天竺之行的人文地理写出来,以供朝廷参考。因此,玄奘大师译经讲法之余,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玄奘在天竺曾向戒日王介绍大唐国富民强的盛况,戒日王听闻摩诃震旦(天竺对中国的称呼)有这么强大富饶文明的国家,心向往之,就派遣使者到大唐来觐见太宗皇帝。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戒日王遣使赴长安,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唐太宗派人接待了天竺戒日王的使臣,给予很高礼遇。戒日王受到鼓舞,不久再次派遣使者来到大唐。唐太宗一看人家天竺使者都来了两回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礼仪之邦的大唐王朝也理应派使臣回礼,一方面宣扬大唐国威,另外加强对西域,中亚,天竺等地的了解。

    于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唐太宗派了一个22人的使团,护送戒日王的使臣回国。使团的正史叫李义表,官拜卫尉寺丞。李义表与王玄策是好朋友,收到朝廷让自己出使天竺的任命,想到自己朋友王玄策曾对自己不止一次地讲要效仿班固投笔从戎之意,就特向朝廷举荐王玄策作为自己的副使一起出访天竺。在此之前,王玄策曾在融州黄水任职县令,任职期满,考评为上等,王玄策正在长安候补其他职位。

    获得李义表举荐后,唐太宗李世民和王玄策一番对答之后,对王玄策大为欣赏,任命王玄策作为李义表的副手一起出使天竺。

    当年十二月,李义表、王玄策一行使团到达天竺,受到戒日王热烈欢迎,戒日王亲自率领大臣出城迎接大唐使团,并将大唐国书顶在头顶以示崇敬。王玄策在天竺期间,和戒日王结下深厚的友谊,并游历了当年玄奘大师钻研佛经的那烂陀寺,和那烂陀寺的高僧也有较为密切的接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王玄策为正使再次出使天竺。为了奖励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有功,将王玄策提拔为正七品右卫府长史。

    临行前,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交代王玄策,此次出使天竺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天竺,和戒日王朝保持友好交流。二是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吐蕃进一步保持睦邻友好。

    另外,太宗还交代王玄策一个重要的私人任务。太宗年龄渐老,身体健康已经不复当年。看着周边还有好多国家未平,特别是西域和高丽,更是压在太宗心头的两块巨石。太宗渴望健康长寿的念头日甚一日,为了健康长寿,太宗甚为信任炼丹药师。

    据炼丹师说天竺国产石蜜,是一味重要的炼丹材料,而石蜜只有天竺才能生产。目前大唐长安地面上的石蜜,都是从天竺经过西域胡商层层转手加价,到了大唐已经贵比黄金,太宗为了取得石蜜制作之法,就吩咐王玄策此次出访天竺,向天竺戒日王求取石蜜制作之法。

    太宗下诏令安息都护府郭孝恪为出访吐蕃、天竺的王玄策使团准备好出使礼品,并在安息都护府军中择一勇士作为王玄策副使,带领精锐将士三十名,护送王玄策使团出访吐蕃及天竺事宜。

    王玄策临行前,向玄奘大师辞行。玄奘大师近段时间经常梦见戒日王浑身是血站在自己面前,心中也颇感不安,玄奘大师在天竺期间,颇受戒日王礼遇,和戒日王结下深厚情意,就派自己弟子辩才和尚担任翻译,跟随王玄策一起出使天竺。

    王玄策来到安西都护府驻地西州,拜见郭孝恪,出示了太宗圣旨。郭孝恪见王玄策提出要一名精干武勇副使,就推荐自己的亲兵队长蒋师仁作为这次出使的副使,带领安息都护府三十名精锐骑兵一起护送王玄策出使。

    王玄策、蒋师仁、辩才和尚,在三十名随行精锐骑兵的护卫下,带着一名向导及两辆满载礼物的大车,一行队伍三十余人,从安西都护府驻地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程,来到吐蕃逻些(逻些就是后世的拉萨),递交国书,拜访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闻听大唐又有使者来访,大喜之下,在布达拉宫的宫殿设置酒宴接待王玄策蒋师仁一行使团,并特意邀请文成公主出席宴会。

    自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嫁给松赞干布之后,文成公主此时入藏已经六年,松赞干布非常喜爱知书达理、文静淑贤的文成公主,不但把文成公主册封为王后,还为文成公主单独修建寝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有一千多间宫殿,精美华丽,建成之后就成为松赞干布处理国政最常用的宫殿。

    文成公主入藏后,带来大量大唐工匠和书籍,为西藏的开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入藏时,还特意向太宗请旨把玄奘大师从天竺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真身像从长安请到吐蕃逻些。在吐蕃逻些这几年,文成公主出资修建了小昭寺,还支持松赞干布另外一位王后,泥婆罗国的尺尊公主兴建另外一所佛寺大昭寺。

    入藏六年来,文成公主很少得到大唐故土消息。此时听闻故国大唐有使者来到吐蕃,也激动难耐。席见,王玄策、蒋师仁代表大唐朝廷,向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祝贺大唐和吐蕃情意山高水长。

    席间,文成公主接受了王玄策和蒋师仁带来的大唐礼物,并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两串佛珠回赠给王玄策和蒋师仁。

    受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热情款待后,王玄策终于完成太宗陛下交代的任务之一,心中也不由得暗舒一口气。不过此去天竺,仍然尚需两月行程,王玄策蒋师仁便向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辞行,继续前行出使天竺。

    王玄策蒋师仁一行使团,从吐蕃逻些出发,翻过葱岭,来到克什米尔高原,再次启程前往天竺。

    昆仑山被万年不化的积雪覆盖,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只有连绵起伏的群山,似乎在嘲笑着脚下如蚂蚁一样的这群行人。

    缺乏足够的参照物,众人根本难以分辨道路,老向导尽管有多次从这里往返天竺的经验,仍旧不时拿出罗盘进行确定方位,生怕一不小心走错方向,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从这里到天竺基本已经没有官道,一切都被积雪覆盖,一行人只能小心翼翼,用手中长枪马槊等长兵器探索积雪下面,跟着向导缓慢前行。

    蒋师仁以前从来没有来过天竺,对向导巴格尔问道:“老巴,还要多久才能翻过这个鸟不拉屎的大雪山,赶到天竺?”

    巴格尔听得蒋师仁问话,赶紧堆笑回话道:“将军大人,这里已经是葱岭地区,我们在这片大山之中已经走了七天,按我们现在的脚程,再赶个两天路应该就出了这片积雪山区,然后就进入到北天竺的地界了。到了天竺,可就不是像这里这样寒风呼啸,天竺常年炎热潮湿。那可真是冰火两重天了。”

    听到再过两天就可以到北天竺的地界,蒋师仁大声对队伍众人吆喝道:“兄弟们加把劲,等到了北天竺地界,我请大伙儿好好喝酒吃肉。”队伍众人轰然应诺:“多谢将军大人”。骑兵队长李威仗着自己和蒋师仁熟悉,嬉皮笑脸地道:“将军大人,除了喝酒吃肉,能不能再找个天竺的婆娘呀?让兄弟们真的享受下冰火两重天的滋味。”

    “去你娘的,还想找婆娘,我看你是屁股想吃竹笋炒肉了吧!”蒋师仁对着李威就是一脚,笑骂道。其他骑兵士卒和赶车的车把式,以及向导都哄声大笑起来。

    说来也怪,笑声似乎可以治愈疲劳,本来艰难的道路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似乎也不再难行。

    如此又行走了两天,远远地,眼尖的向导看到了雪线,积雪覆盖的大山开始渐渐露出黑色的山石,东一块西一块大小不一的山石碎块让道路更加难行,不过向导却兴奋地大叫道:“王大人!蒋大人!我们就要走出大雪山了!”

    蒋师仁大喜,催马快步跑向向导,突然看到向导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张开大嘴,急切地喊到:“蒋大人,不要过来!”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蒋师仁催马太急,马根本来不及收脚,带着蒋师仁连人带马跌入一道非常隐蔽的峡谷。蒋师仁临危不惧,双脚离开马镫,从马背上腾空而起,挥出马鞭,向旁边的悬崖峭壁上的一颗树枝卷去。可是下坠之力实在太猛,马鞭拉着树枝,只能缓解一下下降的速度,这道峡谷实在太深,虽然暂时缓解一些下坠之势,但很快又快速向下坠去。而且,峡谷峭壁上的山石已经松动,大大小小的石头跟着一起坠落下来,有几块大石头就贴着蒋师仁插肩而过。突然,蒋师仁感觉头上带的头盔被重重击打了一下,脑中一黑,再也不省人事。

    记忆中的画面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蒋师仁像一个溺水被救之人一样,大口喘了几口粗气,醒了过来。

    “蒋大人,蒋大人,你终于醒了!”旁边一个亲兵模样的人看蒋师仁睁开了眼睛,兴奋之色溢于言表。“我这就去叫王大人!”说罢一溜烟地跑了出去,躺在帐篷内的蒋师仁还听到这小子一路大呼小叫地兴奋声音:“醒了!醒了!蒋大人醒了!”

    蒋师仁抬头看着帐篷的缝隙中漏出的几丝亮光,脑袋渐渐回复清醒。看来自己是不慎跌入峡谷,被同行出使天竺的伙伴救了起来。

    可是,刚才睡梦之中,自己脑海中怎么莫名其妙地突然多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记忆,又是怎么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