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宋中华
字体: 16 + -

第22章 农业试点

    赵煦虽然尚未亲政,但要决定在自己的“藉田”上种什么,这点权利总还是有的。位于汴京郊外的“藉田”面积不小,足有一千余亩,作为最初的“农业试点”已经绰绰有余了。

    在走马观花地看了长在田里的各种作物之后,赵煦下旨:等这一季的农作物成熟收割后,专门划出五百亩田地用来种植“占城稻”,而剩下的五百亩则用来种植普通稻种;并且特意下令:这两块田地的农活都要交给同一批人完成,提供一样的农具,一样的浇灌条件,总之除了所用的稻种不同,其余的要尽可能做到一模一样。

    很明显,赵煦是想通过实践弄清楚“占城稻”的优势所在,然后再决定是否推广及推广规模的大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赵煦还向藉田令承诺:等到水稻成熟的时候,他会再次率领百官到此观农,而且还会亲自下田收割。皇帝的这话一说出口,藉田令就知道自己今后的日子要难过了。

    这次赵煦带百官前来,表面上说是来观农的,其实就是来“布置工作”的。要是几个月后,皇帝再次前来“检查工作”的时候觉得哪儿不满意,那自己的官位和仕途恐怕就不太稳当了。

    “看来以后的几个月,自己要把那些新播种的稻子当祖宗一样供起来才行”藉田令暗想。

    在安排好了这些之后,赵煦这才带着些许意犹未尽的表情回宫去了。回到宫中的赵煦忽然想起,自己的宫中还有几块地空着,要不要也种上点什么呢?

    再种水稻似乎有些多余,桑树之类的又没什么用,难道自己还能用来养蚕不成,这可一向是皇后负责的啊。想来想去,赵煦终于决定了——种棉花。

    据前世赵煦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棉花在两宋时期已经出现在中国了,但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种植,因为此时棉花的价值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存在。一直要到明初的时候,棉花“衣被天下”的价值才被发现,进而得到大规模种植。

    “简直是暴殄天物啊”赵煦在心里想着,“怎么就要到明朝才发现棉花的重要性呢?不过还好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了,可是去哪里找棉花的种子呢?”在前世,赵煦习惯“内事不决用百度,外事不决用谷歌”;现在当然不行了。百官当中,现在赵煦能信任的人除了苏轼就是文彦博,棉花这种事问文彦博这个老丘八纯粹是问道于盲,看来只能问一下苏老师碰碰运气了。

    第二天,赵煦趁着上课的间隙向苏轼请教棉花的问题。在废了半天口舌之后,苏轼总算弄明白赵煦想问的是什么了。可这位苏老师支吾了半天,才蹦出了这么一句:“此物臣虽有耳闻,但从未见过,故不敢多言。”意思就是:这东西我只是听说过,但没见过,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赵煦在心里狠狠地鄙视了苏轼一番,“你丫还是学士呢,连棉花都不知道。”正在发愁无人可问的时候,苏轼又说道:“臣虽不知,但臣可向官家举荐一人,此人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涉猎极广,必定可解陛下心中之惑。”

    赵煦一听,心说:“苏老师,你就不能一次性把话说完吗?”忙问是哪位牛人,苏轼面带稍许异色,口中缓缓吐出三个字:沈存中。赵煦乍听之下,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好半晌才明白苏轼说的是谁——沈括。

    沈括在后世闻名,源于他的《梦溪笔谈》。赵煦当然也知道此人。但这个名字从苏轼口中说出,他还是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因为据赵煦所知,当年苏轼之所以在“乌台诗案”中被整得那么惨,其始作俑者就是这个沈括。

    据《元祐补录》记载,熙宁六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这时苏轼正任杭州通判。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谈论旧情,把其新作的诗词抄录了一份。回到京师后,沈括就用“附笺”的方式,把他认为是诽谤的诗句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交给了皇帝,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乌台诗案”由此发端。

    按理说,苏轼不在皇帝面前给沈括“穿小鞋”,已经算是他宅心仁厚了,怎么还向赵煦举荐他。苏轼知道赵煦此刻所想,庄容道:“臣为国荐才,不敢稍存私心。”赵煦称赞苏轼:“吾师非但有宰相之才,且有宰相之量。”

    苏轼这话的意思是,我只是为了大宋着想,才举荐的沈括,至于私人恩怨,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赵煦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明显是在拍苏轼的马屁,说你不但有当宰相的才能,还有当宰相的肚量。

    尽管如此,赵煦对是不是就此启用沈括还是心有疑虑,毕竟沈括是支持“新法”的,如果用他,太皇太后和大臣那关又该怎么过。而且这人虽有大才,但既然干得出背后揭发的勾当,人品的确不怎么样。

    况且此时的沈括已经被朝廷以“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为由,贬为筠州团练副使。(报应不爽,和苏轼被贬时一个级别)

    应该说沈括作为一路帅臣,对永乐城之战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如今神宗驾崩未久,如果贸然启用沈括,也容易招惹舆论非议。

    但赵煦转念一想,我又不是要重用沈括,只是让他来帮我种棉花而已。至于人品问题,我只要“用其才而不用其人”就行了。人说“吃一堑长一智”,沈括经此磨难,心性也应该会有所转变的吧。

    于是赵煦心中计议已定,悬在心中的一块大石就此消失不见,不由得大感畅快。

    “看来以后事有疑问,可以多问问苏轼,正所谓“人有百度,我有苏轼”,干脆苏轼以后就别叫苏子瞻了,改名叫‘苏百度’吧。”赵煦略带戏谑地想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