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宋中华
字体: 16 + -

第12章 初见苏轼

    元丰八年岁末,苏轼应召入京。和第一次入京应试时的年少轻狂相比,现在的苏轼历经了宦海的沉浮、人生的磨难,显得沉稳多了。苏轼知道从圣旨的表面意思看,这次召他入京是为了给刚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做侍读。但苏轼毕竟已经不是刚出茅庐的小年轻了,知道有些事情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太皇太后召自己入京有何真实意图,是不是真的只是为了给小皇帝授课,现在的苏轼还无从所知。

    苏轼在汴京安顿下来之后就去吏部报了个道,(通知朝廷自己已经到京)苏轼原以为还要等一些时日还能进宫面圣,谁成想就在他去吏部报道之后的第二天,宫里就来了人,二话不说直接就要接他入宫。传旨的内侍好像还被人专门吩咐过了,没有泄露出任何其他信息。

    苏轼几乎是被“半绑架”似地进了宫,他心中不由得惴惴不安了起来。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内侍直接带他进了官家的寝宫——福宁殿。(赵煦登基之后就搬到了这里)

    不用说这一切都是出自赵煦的安排。太皇太后当然知道,不过她倒也没什么意见,以为只是小皇帝求学心切而已。

    赵煦目光炯炯地盯着殿门口,脸上流露出略带急切的神情。这是已经服侍赵煦一段时间的内侍和宫女们以前从未见过的。

    这位天子年纪虽小,但早熟得很,无论是内侍还是宫女在他面前都不敢流露出丝毫轻佻的神情。

    过不多时,由内侍引进来一个身材高大,看上去年纪约摸在四十五岁上下,文官打扮的中年人。

    赵煦知道这肯定就是苏轼无疑了,连忙收敛神情,正襟危坐。

    苏轼刚进福宁殿就看到一个身穿天子服饰,正盯着殿门口直看的一个小男孩,知道这位必是当今天子,当下赶忙上前行礼。

    君臣见礼之后,赵煦循例问了下苏轼进京途中的见闻,苏轼则缅怀了一番神宗皇帝。最初的场面话过后,赵煦开门见山地向苏轼表明了此次接见的目的。

    原来此时西夏使臣已经早于苏轼进京了,并毫不意外地向宋朝提出恢复战前态势,归还西夏故土的要求。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朝臣大多主张归还。虽然朝廷里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该将前方将士辛辛苦苦打下的国土就这么轻易地拱手让人。但持这种意见的朝臣显得力量单薄,难成大势。

    虽然赵煦一直以“政躬违和”的理由拖着不见西夏使臣,但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一听到苏轼进京的消息,赵煦就赶紧传见,准备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应对眼下的这个局面了。

    当下,赵煦将西夏来使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苏轼,并询问苏轼对此事的看法。

    他不知道苏轼此时心里可以说正翻起惊涛巨浪,苏轼原本和现在的大多数大臣一样,以为刚即位的官家还只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幼童。虽然也听朝臣说过这位少年天子性子庄重、举止沉稳之类的评价。但苏轼一直以为是些很大程度上是大臣们的奉承之言,可信度不高。

    直到刚刚听了赵煦关于西夏来使的那番介绍,苏轼才知道,之前朝臣所传的关于这位官家的种种传闻,只不过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已。

    天子既有所问,当臣子的不能不答,苏轼整了整衣冠,正色上奏道:“臣离朝廷日久,且初至京城,于国事不明之处甚多,原不应冒对,但陛下既有所问,臣不敢不据实以奏,现今官家尚未亲政,国事由太皇太后处理,陛下如果贸然插手,臣恐适得其反。”

    苏轼的意思是:我刚到京城,牙都还没来得及刷,您就问我这么大的一件事,我没什么准备啊。但既然您问了,我也只能实话实说,现在朝廷里真正当家做主的是太皇太后,您还没有权利去管这件事,如果贸贸然插手,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赵煦听了这话,微涩一笑说道:“学士所言,朕非不知,余事朕皆可不问,唯独此事朕不能不管。”

    赵煦回答的意思是:你说的我不是不知道,朝廷中其他的事我可以不管,但这件事我不能不管。

    苏轼问其故,赵煦回答:“无他,朕只是不忍我大宋大好男儿舍命打下的疆土被人轻弃耳。”苏轼听后默然良久,回道:“既如此,臣能为官家解忧否?”

    赵煦大喜,心说我巴拉巴拉地和你说了这么多,总算是等到你说这句话了。于是赵煦就将原先已经思虑良久的采用“舆论战”的想法对苏轼和盘托出。

    苏轼听了,也不感到惊异,(麻木了)对赵煦庄容行礼道:“臣敢不奉命。”

    至此,君臣算是初步达成了共识。正事谈完,苏轼才有机会问赵煦:“臣今日初见陛下,陛下就对臣托以心腹,臣何德何能,劳官家信重至此。”

    赵煦回答:“朕喜读《仁宗实录》,见仁宗曾以“宰相材”称喻卿家,由此知卿必不负朕。朕非识卿,实尊仁宗遗志耳”苏轼这才恍然大悟,不由得感泣下拜。

    苏轼对赵煦第一次和他见面就推心置腹、委以重任感到奇怪,赵煦回答他:“我喜欢看《仁宗实录》,知道你年轻时仁宗曾以“宰相之才”夸赞你,对你寄望很深。我和你的确是第一次见面,但我相信仁宗皇帝的眼光,所以才会选择你来做这件事。”

    任何一个大臣听到皇帝这么说,恐怕都会感动得流泪吧,果然赵煦的这番话一说出口,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赵煦和苏轼这番谈话的内容肯定瞒不过太皇太后,这一点从一开始赵煦就想到了。但他相信太皇太后即使再信任司马光,也不会仅仅因为此事就将赵煦怎么样。

    至于赵煦会因为此事而在太皇太后面前“暴露”出多少自己真实的政治立场,那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但要让赵煦因为担心会刺激到太皇太后而放弃自己坚守的底线,那他宁愿选择不当这个皇帝。

    这也是赵煦有意将自己的底线主动暴露给太皇太后和大臣们,毕竟,有些事情是不能退让的。

    偷偷地告诉你,作者君在攒稿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