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天倾
字体: 16 + -

第21章 钱帛总是动人心(中)

    老宅果然是个养伤的好地方。

    李存早早的便起了床,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这年月虽然没有环境污染一说,但东京城内的空气已然是不大好的了。超过一百万人每日的生火做饭、烧炭取暖,使得这十二世纪初期的东京城,已然有了几分工业革命早期的迹象——最起码在糟糕的空气质量上是如此的。

    但在多是西北风的开封府,城北的苍庄镇情况自然是要好的多了。李存看着院子中那比家里大了一倍多的水池,还有几株抽了嫩芽的石榴树,感受着清风徐来,可谓舒畅。

    只是这几日因为臂膀受了伤,李存没法穿那习惯了的箭袖圆领,只能改穿袖子宽大的直裾和衣裳。这让只能一只手使得上力气的他不由得有些懊恼——无论是直裾需要系的系带,还是下裳要绕好几圈的衣带,都不是他一只手可以轻松解决了的。

    “用不用我帮你。”就在隔壁院子里住的惠娘起的也很早,因为是本家,再加上她那大大咧咧的性格,也就没有太多的避讳,洗漱完毕便来寻李存了。

    “别别别!”

    李存连忙喊道。看着那穿着单薄的米白色上襦,就算外面又加了一件鹅黄色的薄对襟,都遮不住那发着浅粉色肌肤的七姐姐,李存不由得一阵头大——她就不觉得冷吗?

    赶走了想要过来帮(捣)忙(乱)的七姐姐,李存捣鼓了半天,才将衣裳(一种汉服的形制,上衣下裳,而不是统称的衣服)穿好。因为天气还是有些凉,便在外面又加了一件浅蓝色绣着麋鹿的大氅。

    “好一个漂亮的公子哥儿。”

    方才被赶到一旁,但不知何时又回来了的惠娘细细的打量李存一圈,忍不住叹道。

    “不愧是我弟弟!”

    ……

    李存一头黑线。

    大伯家准备的早餐也很丰盛,大半都是有着补气血的功效,想来是大大(伯父的妻子)特意嘱咐过的。只是这老宅的厨娘比王婆的手艺略微差了些。但这并不影响食欲,正在恢复期间的李存吃的比往常更多了些。

    用完早餐,李存便找大伯询问修整水渠的事情。

    “存哥儿你既然是回来养伤,这种事情就莫要掺合了。我过两日去趟城里,找你爹当面谈谈。”大伯有些担心对李存说道,只是目光却有些躲闪,似乎有什么事情在瞒着他。

    “大伯我的伤并无大碍,昨晚还特意去镇上的孙大夫处看过的,他说只要不跑动用力,就大抵无事的。”

    李存自然发现了大伯的异常,心中便滋生了好奇,更不愿在老宅中待着了。

    “那好吧,不过存哥儿一会一切要听我的,不要冲动。”一番商讨之后,大伯发现自己劝说不了李存,便提前约定道。

    李存自是答应了。

    一行人上了马车,向田间而去。

    一同去的,除了大伯、赶车的车夫,还有大伯家的长子,长了李存将近十岁的大兄——李宇绍。

    “宇”是李存这一辈的辈分,当年那位发家的祖爷爷小时候家中条件不好,只念过两个月的私塾,所以只学过一篇《千字文》。发家之后,便索性用《千字文》作为他这一支李姓的家谱字派——到了李存这辈,便是“宇”字辈了。

    只是,李清不知为何,给儿子起名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辈分,不然此时李存大抵应该叫“李宇存”了吧……

    古时男子二十八而蓄须,看着胡须比大伯还要长上一些、而且一直不苟言笑的大兄,李存不由得胡乱揣摩起这位哥哥为何提前蓄起了胡须来。

    李家的田离镇子不远,或者说这片要休整水渠的田地离镇子不远。马车行了半刻钟便是到了。

    大宋承平百年,土地交易自然是频繁。建国之初时荒地新开,每家的田地还大多都在一起,但到了如今,却几乎都成了东一块西一块的模样了。

    这很好理解,按照后世李存中学时学到的说法,叫做“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在三年才有一丰年,九年才能存下一年积蓄的封建社会,莫说是天灾人祸,哪怕是一次寻常的感冒,都有可能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毕竟,这年头可没有什么抗生素之类的药物,感冒都有可能拖成要命的大病来……

    对于没有余财的农民来说,为了救命,只能典卖本就算不上多的田地,或者用田地做抵押去向地主们借高利贷贷。但无论选择那一条路,其结果都差不多相同的——很少有人能将土地赎回,最后不得不沦为地主家的佃户。

    当然,那只是极端情况,更普遍的是:今日长子患病,为买药典出半亩,明日幼子又染风寒,卖掉一角,后日闺女出嫁,划出十亩充作嫁妆……

    哪怕日后这家有钱了,想将之前典卖出去的田地赎回来,对方也未必乐意卖掉。只能拿着钱去买别家的小块土地。

    一来二往,原本一块完整的田地便被划分的七零八落,分属多家。

    故而,李家四房兄弟两人名下的田地加起来哪怕多达三千亩,但却稀稀落落的分布在京畿各处。虽然大部分集中在开封、祥符二县,但远在京畿西南,都快到淮南路的太康县上也有个几十亩的。

    “就是这片田,从那颗树到前面的土坡处,五十丈宽九十丈的地方,除了中间用土埂围住的那七块小田,其他的都是咱家的地。”

    下了马车,大伯指着眼前一片已经长出了麦苗的田地说道。

    李存顺着大伯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平坦的田地上果然有着几块形状有些畸形的土地,被一扎高的小田埂包围着,为了和周边的土地作区分,就连麦苗的排列方向都不同……

    这一大片连在一起的田地,在李存的视角内,已经是第二大的了。

    “一共八十二亩,属于咱家的是六十八亩零二角五十步。”

    亩,角,步,是此时的土地计量单位,一亩合四角,一角合六十步。

    大伯在一旁补充道:“这边本是来不临河、渠的旱地,浇水困难,地价也不值钱。但过了年,祥符县便有县吏过来通知,说要重新疏浚水渠,而新的水渠将会从旧有的渠干处往西迁移两里,正好路过咱家这块田地。”

    黄河之所以叫为黄河,便是她所含的泥沙非常的大。在后世,更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

    如今虽不至于这般夸张,但也差不了多少了。开封城南不论,这城北的地界,浇地所用之水,大都是从黄河中引出的。因为黄河含沙量大,故而引水渠用不了几年便会被泥沙淤积,需要重新疏通才能重新使用。

    只是,以往大都是在旧有渠干上进行疏通,不会花费大力气另辟渠道的呀。

    “并不是全部更改,只有附近的十余里而已,到了镇南,便会往东去,重新归到旧渠里。”看到李存的疑惑,大伯解释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