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明帝
字体: 16 + -

第9章 徒步返家

    次日,朱棣拜别张真人从武当山徒步下来,边走边从脑中浮现当今的历史局势对照起来。自己的两位恩师将先后陨落,史载先锋大将常遇春卒于1369年,中书省刘伯温卒于1375年。所不同的是前一个是病死,然而后一个死因到后世都是一个未解之谜。史书上对于大将常遇春的记载是旧疾复发而早逝,按照当时的医学条件可以说得过去。而刘伯温的死为什么之成为迷,是史上没有具体记载,所谓的没有记载就是有人人为的抹去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既然上天让自己重生了一回,就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代奇才名臣含恨而逝。

    再结合历史所载,自己的哥哥朱标是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的,而史载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同年把皇位传侄子朱允炆,而才引来了那段叔侄间的皇权之争。

    而自己既然重生而来,朱棣想得很透彻,就只有在自己的哥哥去世前把皇位名正言顺的摘得,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弑亲的结局。盘算过后,顿觉身上的担子如千斤压顶。但是又想到自己有着多出今人500年的先进知识和一身的本领又信心满满。临走时师傅的耳提面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棣顿时脚下生风更希望早日抵达金陵城。

    与上次来时的路不同,一路有常遇春照料和保护,加上有快马代步来时仅用了半月就从金陵到了武当山。而这次是只身一人,而且中原战乱未平,自己当然不能锦衣玉食的赶路。只能乔装一番,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旧袍道童一路化缘而行,这几年下来自己也没有少出去化缘行医。一路风餐露宿,路上也不太平,老百姓刚经历了战乱之苦,到处都是流民,说好听点叫化缘其实就是行乞,哪有什么缘可以化?一路上的蛇叔蝼蚁和野菜就成了朱棣的充饥之物。

    途经邓州时,遇到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民正被一队元兵鞭笞着驱赶着。朱棣知道坏了遇到打草谷的元军了,故迅速跳到一处草丛中观察起来。悉数之下发现援兵有一个小队20人左右,而难民大概有30人左右有男有女,有老人也有小孩。其中几个青壮汉子被五花大绑的押着。

    现在正是北元(1368年-1635年)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建立的政权。元惠宗迁都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故称“北元“。共二十八位大汗,享国二百六十七年。1368年中原局势彻底失控,元惠宗出逃大都,坐镇蒙古继续指挥各路元军镇压民乱。此后元国几度南征都未能重占大都,而明国也有过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后明国重修长城,沿边设立重镇,元、明以长城为界形成对峙局面。到元朝中后期乱臣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东北平原的女真人开始崛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在征服女真三部后开始大举入侵蒙古,直到1635年额哲献传国玉玺降金,蒙古亡。北元虽偏安于蒙古高原,却是蒙古族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时期。北元与明朝、东察合台汗国、高丽国、朝鲜王朝及17世纪初兴起的后金政权并存的政权。

    现在行至邓州正与北元交界,遇到打草谷的元兵并不奇怪。既然遭遇了,为大明皇四子,臣民受到欺压就不能坐视不管。但是自己只有一个人一把匕首,怎么救?所以朱棣只能尾随着元兵,等待时机。作为前世的侦察兵深知,只能等到天黑才能借着夜幕才能救人。

    走走停停之下天终于黑了下来,敌人选了一处僻静的林子安顿了下来,留着四个士兵把难民们围在了一个山崖下,其他人在旁边燃起了篝火烤起所抢来的鸡羊来,外围有四个哨兵依着四个方位来回巡视着。颇有章法,看来这队人马很警惕,绝对不是一般的元兵。

    正在这时一个貌似首领的人下马喝到:“快点造饭,吃完好赶路,不然被明军追上就不好了”。元军有条不紊的轮换解决了晚饭,看样子吃完要乘夜赶路了。这时一个貌似副头领的一个元首向正头领耳边嘀咕了一阵什么,但是由于太远,朱棣听得不是很清楚,看到那冉须头领奸笑着就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怎么样才能悄无声息的解决这伙元兵呢?朱棣陷入了沉思。因为对方有箭,而且重要的是很多人质在,那可是20条人命呀!

    只有在不惊动贼兵的情况下才能谈救人。想来想去就只能是点穴。正在这时几个凄凉的尖叫声打破了夜晚的沉寂,也打破了朱棣的沉思。

    原来元兵在酒足饭饱后,先是残害了老人和青壮男人只留下了两个两个哭泣的小孩和一个两个年轻妇人。而那两个元兵首领让手下的士兵把两位妇人手脚压住,正要行那丧尽天良的禽兽不如之事。

    盛怒之下,朱棣不计后果的利用轻功几个起落来到了外围的元兵身边,几道寒光闪过,在外围的几个元兵都还没用反应过来死不瞑目的矗立在原地,脖子上仅留下了一道细细的血痕。大喝一声:“住手”。

    元兵首领见是个穿着灰布旧袍十来岁的小道士,轻视的大笑道:“卫兵们解决了他,别妨碍本官的兴致”。但是叫了几声却不见负责守卫的士兵一动不动才惊慌的指挥士兵找兵器。朱棣哪能放弃这大好时机,一个箭步就欺身到了那两首领身边寒芒一过,两个元兵首领双手捂住喉咙至死都没发出一声,又是几个箭步一过其他的元兵都还没用来得及拿起兵器就已经倒下了。与之前的士兵死法都如出一辙。直到两个小孩的声音哭的更加凄惨的喊到:“娘,你们别死啊.......”,朱棣才从暴走的状态清醒过来,一看之下原来那两妇人不堪侮辱咬舌自尽了。

    朱棣快步来到两个小孩旁边,一看之下悔恨交加。恨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早点出手,害得这些手无寸铁的流民被残害。眼睛不觉的湿润了。乱世就是这样残酷,别说弱肉强食,就是易子而食都是常有的事情。直到这时朱棣才明白师傅临走时对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真正含义。看到这两个弱小的孤儿,默默的在心底立誓尽早的开创一个太平社会来,不让人们再受这战乱之苦。

    低身下来轻声安慰道:“别害怕,大哥哥叫朱棣,跟你们一样是汉人。这些人跟你们是什么关系?家住哪里?”

    这时年长的小孩才用稚气的声音哽咽道:“我叫程明,今年四岁,她叫燕菲,今年三岁,这两位都是我们的母亲,父亲爷爷奶奶都被那些士兵杀害了,我们已经没有亲人了”,这时两个小孩就又大声的哭了起来。

    朱棣无奈道:“从今以后你们两个就是我朱棣的弟弟和妹妹,大哥哥以后再也不让你们受半点委屈了,死者已矣,别哭坏了身子。这里还不安全,我们得尽快的离开这是非之地,另辟安全之所,不然还可能遇到元兵。”

    找了一处相对安全的小石洞安顿了下来。从行囊里拿出干粮分与两小孩后,见两个小孩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朱棣又道:“程明你是哥哥,照顾好燕菲妹妹,哥哥去去就回来。”

    找来干柴把流民与元兵分别火化了,又就近择了一处高地把这两家人的骨灰合在一葬了。又找来一块石头用刀剖为两半把一面削平。想了想,朱棣用血狼刃在石碑上刻上用隶书在碑正中刻上了程、燕两氏合葬墓(墓名),左边落款用柳楷刻上了孤儿女程明、燕菲立”。

    把这一切做完天已经放亮。当朱棣回到石洞附近就听到两小孩再哭泣,急忙施展轻功落到洞口,见两小孩战战兢兢的哭抱在一块。当见到朱棣回来时,两个小孩一并分别抱住朱棣的左右脚哭到:“大哥哥我们好怕,好怕连你也不要我们了........大哥哥我们听话,你不要扔下我们不管啊........”

    经过一番开导,两小家伙终于不哭了,朱棣才温言抚慰道:“大哥哥怎么会不管你们呢?大哥哥只是怕你们胆小,大哥哥去帮你们安葬了你们的亲人,哥哥这就带你们去祭拜下你们的亲人,可能很多年后我们才能来看望他们了.......”。之后朱棣又带他们两个在程、燕合葬墓前跪拜后踏上了返金之路。而这两个小孩就是以后让世人闻风丧胆的杀神程无忌和燕不悔(当然这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本章完)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