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明帝
字体: 16 + -

第6章 武当拜师

    熟知历史的朱棣知道父亲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剿灭张士诚,推翻元朝,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建立大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在位时长三十一年,因各种原因让自己的侄子继位了。

    所以重生的自己打算在这三十一年内改写历史,不与自己的侄子相争,名正言顺的登位。所以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路还长着呢。后世有位伟人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朱元璋当然听说过张真人的传奇,当他听朱棣说后欣然应允说道:“准了,明天就让常将军陪你一起去。”

    就这样朱棣在第二天清早,在辞别了父母后与常遇春一起踏上了去武当的路程.....一路经徐州、合肥、信阳、襄樊才到达十堰境内的武当山,历时半月。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并影响至今。

    当朱棣与常遇春刚到山脚下,就早已经有一位小道士在等待他们了。在小道士的带引下,用了半日才来到山顶的道观。当到达紫霄宫时已经接近中午。吃过斋饭后才送二人到达金顶,张三丰见他们到来笑脸相迎。与武侠小说中张真人相近,年逾百岁的张真人一身白衣道袍,白发红颜,手执佛尘,尽显道骨仙风。相传一身武功出神入化,登峰造极。

    小说里张三丰是作者金大大小说中的虚拟人物,「武当派」开山鼻祖,「武当七侠」之师,被推为「天下第一高手」,乃名扬天下的一代武学大师。除七个入室弟子外,门人可谓桃李天下,以天赋卓绝,悟性超然自创武当派,同武林门户「少林派」分庭抗礼。为人正气凛然,宽和从容,颇有仙风道骨之姿,悟性超然,是当世无出其右的武学奇才。自创「太极拳」、「太极剑」,将「武当派」发扬光大,威名远扬武林豪杰无不拜服。其他名称有张子冲、字元实,张君宝、张真人。

    然现实中这些都并不存在。

    时隔三年,朱棣再次见到救过自己的这位恩人跪拜到:“徒儿拜见恩师。这位就是常遇春常将军,特来请恩师治病的。”

    张三丰笑道:“不急,你们一路风尘,坐下来我们慢慢说。”接着看了看朱棣后又说道:“恩,长高了,也长壮实了,哈哈,很好。”

    朱棣答道:“感谢师傅当日的救命之恩。”

    张三丰笑道:“机缘巧合罢了,你别放在心上。”

    其实是从朱棣出生,他夜观星象,见紫微星闪烁,后红光降于应天,他就开始关注朱棣了,后来算到三岁时朱棣有难才前去相救的。也才有了今日的三年之约。

    又对常遇春说道:“你就是常胜将军常遇春吧,你的杀伐之气太盛了,来让老道帮你斧正。”

    常遇春激动的跪拜到:“谢过张真人。”一点都没有做作,也没有多余的客气,盘坐于地上......只见张三丰单手运功贴在常遇春的背上引导着他特殊的内力帮常遇春运行了三十六周天后,帮其归于丹田内。就这样困扰常遇春多年的恶疾终于得以解决了.....暂且不提。

    而神清气爽的常遇春就像脱胎换骨一样,好似武功有精进了很多。

    故跪下来恭敬的给张三丰三个响头道:“谢张真人再造之恩。”

    张三丰笑道:“起来吧,回去告诉你的主帅,少些杀伐,善待臣民。你回去吧!”

    常遇春走了......然而朱棣留下来跟着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学习。

    春尽冬藏,寒来暑往。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登基之前派人给朱棣送来了一封信,信上大致的内容是你老爹我就要做皇帝了,将要对一些有功劳的文臣武将经行封赏,并会封朱棣为王爷,赐燕王爵位。问朱棣有没有空回去参加。而朱棣正忙着他的计划呢,回信说自己正在跟张三丰学习,不能回去。等学有所成时自然会回去的,让朱元璋放心。

    其实朱棣知道这个时候回去也没有什么大事,自己回去了反而会遭人冷眼。这个时候自己的哥哥朱标正是得宠的时候,回去反而会引起很多的不快,何必回去自寻烦恼。更何况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回去就没有自由空间了。

    任何朝代,有钱才有兵,有兵才能打天下,治天下。任何朝代,出名才能有威望,有威望才能掌兵。所以当下朱棣在练好武功之余就得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敛财,二是让自己有名望。苦思后他想到了两个办法可以帮他实现那就是先煮酒敛财再出书提高自己的名望。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拥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十堰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有悠久的历史,东临“三国”襄阳、南望神农架、西依大巴山、北屏秦岭,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现在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

    朱棣一次得以下山补给生活用品,所以这个机会他当然不想浪费。朱棣花时间购买生活补给品的同时也在考察当今十堰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一路下来他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几条纵横的主道和长街,都有一个酒家叫太白酒家,看来现在李白的形象已经深入寻常老百姓的心中了。他想到了李白的诗,李白一生的嗜酒如命,突然灵机一动,他跑进酒楼里买了半斤最好最高度数的酒,品尝了一下,度数果然只停留在唐宋蒸馏酒的时代,度数最多在20度左右。

    朱棣先是找到铁匠,按他的图纸打造了一个密封性很高的小型整流器。铁匠看到到这副图纸,先是邹起眉头,他不知道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当朱棣递过一大定银子时,他可不管是什么用途了。说三天后来取......

    三天后朱棣在李白酒家打了五十斤的最好的酒在野外用新做的蒸馏器作了三次蒸馏,剩下了五斤左右的高度酒。尝了一口,欣喜到这酒起码有五十度以上。

    下午,他来到城里最大最老的一家太白酒楼,看到里面有个伙计正爬在桌上睡觉。他礼貌的喊道:“请问有人吗?”

    这些伙计还在黄粱美梦中,被这声清脆的鸭公声吆喝下全部被惊醒了。可看到是个半大也就十一二岁的少年,他们气冲冲地说道:“你是哪家来的小孩,打完酒快走。”

    朱棣也无奈,不过他还是神情自若地说道:“你们这是什么态度?难道你们老板没有和你们说过和气生财的话么?”

    这小大人的模样,把这些伙计全逗乐了。一个伙计说道:“和气生财,你这话从哪听来的?”

    朱棣不卑不亢的高声道:“我是从书上看来的。”

    “好一个和气生财”一个店掌柜,从楼下走了下来。问道:“小客官,你不买酒是来有何贵干呀?”

    朱棣见管事的来了,才从身后提出一坛酒来:“先生,你喝一杯酒,我们再谈生意。”

    掌柜的道:“哟,还会先敬酒再谈生意”。不过还是倒了一小口一仰脖子把就喝下,呛得他咳嗽起来,进而问道:“小兄弟,你这酒哪里来的?”

    朱棣听到他将唤自己小兄弟,心想有门,他就怕这人不适应这种烈酒,那么他做的这一番心血就白费了。说道:“我来和你们谈的生意就是这种酒。”

    掌柜眼睛一亮问道:“这么说你家这种就很多了?”

    “我家没有酒,这种酒就是我看了很多书想了才想到的法子,我来你们店,就是想把这煮酒之法卖给你们。”

    掌柜又道:“你家大人知道么”

    朱棣道:“这个我完全可以做主。”

    掌柜又道:“那你想要多少钱?“

    “十两黄金,另外以后这种酒所得的分成的一成利润归我。”

    他这种不卑不吭的态度让这个掌柜惊奇,如果他面前的是一个大人,他还不以为意,可这仅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

    他问道:“某家可否问一下,尊府上贵姓?”

    朱棣答道:“晚生姓朱,师从武当山张真人”

    掌柜说道:“原来你是武当张真人的徒弟呀。好说好说。酒是烈酒,可是太过辛燥。”

    朱棣听出了他的意思答道:“此酒刚出炉,想它不辛燥,需埋地下一段时间,时间越长,酒入口的口感越好。”

    老板又问道:“小兄弟,你师从武当张真人,应该不缺金钱使唤呀,何来需要这么多钱?”

    朱棣答道:“所谓寄人篱下,总非长远之计。小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不是?想卖个好价钱,以此来糊生。”

    掌柜还是不解道:“可是小兄弟,你要知道某家开这间酒楼一年能赚多少钱?这其中还多是酒菜的利润。如果我给了你十金,这还包括你所说的一成利润,我刚才粗算了一下,没有十年时间,休想赚回这笔钱,这还是算某家这间酒楼生意算不错的,其他酒楼就更差。我就算答应你,总得给我一个理由吧?”

    要知道这个时代,货币价格,每石米值到六百到七百文钱,换成今天米价,也就是每文钱价值人民币就是五毛左右。每量黄金值五贯,十两黄金,也就是七十到八十贯,换成人民币大约就是五万左右。

    朱棣苦笑道:“老板,你有这种想法,也是不错的。可是你没有想过,因为有了这种酒,会招来那些爱好烈酒的人前来贵酒店吃饭,酒水的利润也许不大,可菜肴的利润就会多出很多。这只其一。我这种酒水制造方法很简单,只要用其他酒水用半天时间,就可以得到这种烈酒,自然要像老板您所说,让它少一点辛燥,还得埋上一段时间。即使这样,光靠贵酒楼,还是卖不出多少酒水的。但是老板你别忘了,以老板的能力,可以让它往前线和其他城市如安徽,苏州,南京等大城市销售。甚至西北和北方寒冷地带以及西域那些更寒冷的地方,我相信那里的人民会很喜欢这种烈酒的。到时候,;老板你光靠卖这种酒水,其利润也远超过这家酒店的利润。”

    老板听后心动起来,要知道商人逐利而行,这也是历代士大夫看不起商人的地方。其实这时的商人道德观念比起后世来还是好很多。按照朱棣的勾画的蓝图,这是一次做大的好机会。

    想了下后老板又问道:“不知道这种酒水的成本是多少?”

    朱棣:“这种烈酒不需要特地的酝酿,只需要到别处酒家买来稍作加工就可。像这种酒约十斤得四斤,再稍平和的数量还会多一点,再烈一点的又少一点。这中间的分量老板可以自由掌控的。”

    老板:“那么要多少人手?”这家老板心中盘算了一下,按照朱棣的说话,这种酒水成本比别的贵三到四倍,这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种酒烈,成本肯定要高一点。

    朱棣微笑道:“有三到四人足够了。”

    那老板终于心动了:“小兄弟我们成交了。”

    (欲知后面故事如何...下回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