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治辽6
辽阳城,一纸檄文传出,不日遍及辽东。檄文上写道:
“皇宋双城总管府邓,告辽东父老并军中总管、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诸营士卒:
“广宁,我皇宋潘平章居,闻竟有鞑虏来犯,我双城总管府邓,既为属僚,岂可罔顾?况彼鞑虏,草原之禽兽,先盗我前宋之国。今囊加歹、搠思监,禽兽之后,又来盗我后宋之城。
“土地者,祖先传承,我中国之地,岂可入彼鞑虏之手?且自彼鞑虏入主中原,天下之乱也久矣,辽东之乱也久矣,其死者露尸不掩,生者则奔亡流散,谁之罪也?每见及此,谁人无哀?
“嗟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今双城之卒三十万,已平辽左,下辽阳,逐高家奴仓皇鼠窜,破纳哈出百万铁骑,掩地千里,威命四布。此诸君所闻也。其得囊加歹首者,封赏从优,彼部曲裨将诸吏降者,勿有所问。
“布告天下,咸使知我皇宋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志。”
短短月余,邓舍传出两封檄文。第一封斥责关铎交接蒙元,第二封寥寥数字一笔带过出军的原因,长篇大论指责蒙元无道,话锋一转宣扬双城军威,最后一句明面上看来,表的是皇宋之志,实际上人们看到这封檄文,首先想到的,不会是小明王,而会是邓舍。
与潘诚相比,两个人的上下区别就出来了。邓舍看重民心,他注意舆论,打一个辽阳,他竖立自己忠义的形象;救一个广宁,他表达自己心忧百姓的情怀,驱逐鞑虏的志向。不明真相的看了,会翘个大拇指,谁又会知道,人家潘诚根本就没向他救援,也不希望他去救援呢?
“邓舍小儿,趁火打劫!”
潘诚暴跳如雷。他抽剑出鞘,逼视建议他接防辽西的那个幕僚,质问:“你叫本帅接辽西,你说搠思监不会动。如今不但搠思监来了,邓舍也要来!我广宁前后受敌,你叫本帅如何是好?”
那幕僚汗如雨下,道:“大人息怒。”伴君如伴虎,他灵机一动,计上心头,“卑职有一计,或可化解两路夹攻。”
“说!”
“小邓宣告天下,他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辽东数百万的百姓听见耳中,就等着看在眼中。他既然打着这样的旗号远来救援,摆出付为公忘死的架势,大人何不将计就计,使一个驱狼吞虎的计策?”
“此话怎讲?”
“就在昨日,囊加歹、搠思监的前锋与我军交上了手。小邓但来,大人何不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要他提军马向前,支援我部前线。而大人自可拥重兵于城中,静候观望。”
潘诚的怒气微微消解,他考虑片刻,道:“小邓不从呢?”
“从小邓两封檄文来看,他是一个重视声誉的人,卑职以为,他不会不从。因为他若不从,则他檄文的慷慨,不就成了他虚伪的实证么?他若真的不从,大人自可固守坚城,到时候,城西鞑子,城东小邓,他们两者之间岂会相安无事?大人看戏即可。
“他若从之,则我广宁围解,彼辽阳力穷。大人渔翁得利。”
这篇说辞经不起推敲,有许多不通的地方。潘诚急切间没有想到,他琢磨了会儿,觉得深有道理,不由转颜大喜。他狠狠地夸奖了那幕僚几句,着实赏赐了许多财货,喝令侍卫速去探知邓舍到了何处。
缓则堕渊,急则加膝,是庸主待人常态。
那幕僚抹去额头汗水,陪笑逊谢,联想旬日前,他费尽口舌,再三劝说潘诚接防辽西,潘诚的主意却一时三变。他自问,那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却险些因此掉了脑袋。好容易搪塞过去了,再有下次呢?
他望了眼案几上邓舍的檄文,眼神闪烁,若有所思.
(本章完)
“皇宋双城总管府邓,告辽东父老并军中总管、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诸营士卒:
“广宁,我皇宋潘平章居,闻竟有鞑虏来犯,我双城总管府邓,既为属僚,岂可罔顾?况彼鞑虏,草原之禽兽,先盗我前宋之国。今囊加歹、搠思监,禽兽之后,又来盗我后宋之城。
“土地者,祖先传承,我中国之地,岂可入彼鞑虏之手?且自彼鞑虏入主中原,天下之乱也久矣,辽东之乱也久矣,其死者露尸不掩,生者则奔亡流散,谁之罪也?每见及此,谁人无哀?
“嗟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今双城之卒三十万,已平辽左,下辽阳,逐高家奴仓皇鼠窜,破纳哈出百万铁骑,掩地千里,威命四布。此诸君所闻也。其得囊加歹首者,封赏从优,彼部曲裨将诸吏降者,勿有所问。
“布告天下,咸使知我皇宋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志。”
短短月余,邓舍传出两封檄文。第一封斥责关铎交接蒙元,第二封寥寥数字一笔带过出军的原因,长篇大论指责蒙元无道,话锋一转宣扬双城军威,最后一句明面上看来,表的是皇宋之志,实际上人们看到这封檄文,首先想到的,不会是小明王,而会是邓舍。
与潘诚相比,两个人的上下区别就出来了。邓舍看重民心,他注意舆论,打一个辽阳,他竖立自己忠义的形象;救一个广宁,他表达自己心忧百姓的情怀,驱逐鞑虏的志向。不明真相的看了,会翘个大拇指,谁又会知道,人家潘诚根本就没向他救援,也不希望他去救援呢?
“邓舍小儿,趁火打劫!”
潘诚暴跳如雷。他抽剑出鞘,逼视建议他接防辽西的那个幕僚,质问:“你叫本帅接辽西,你说搠思监不会动。如今不但搠思监来了,邓舍也要来!我广宁前后受敌,你叫本帅如何是好?”
那幕僚汗如雨下,道:“大人息怒。”伴君如伴虎,他灵机一动,计上心头,“卑职有一计,或可化解两路夹攻。”
“说!”
“小邓宣告天下,他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辽东数百万的百姓听见耳中,就等着看在眼中。他既然打着这样的旗号远来救援,摆出付为公忘死的架势,大人何不将计就计,使一个驱狼吞虎的计策?”
“此话怎讲?”
“就在昨日,囊加歹、搠思监的前锋与我军交上了手。小邓但来,大人何不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要他提军马向前,支援我部前线。而大人自可拥重兵于城中,静候观望。”
潘诚的怒气微微消解,他考虑片刻,道:“小邓不从呢?”
“从小邓两封檄文来看,他是一个重视声誉的人,卑职以为,他不会不从。因为他若不从,则他檄文的慷慨,不就成了他虚伪的实证么?他若真的不从,大人自可固守坚城,到时候,城西鞑子,城东小邓,他们两者之间岂会相安无事?大人看戏即可。
“他若从之,则我广宁围解,彼辽阳力穷。大人渔翁得利。”
这篇说辞经不起推敲,有许多不通的地方。潘诚急切间没有想到,他琢磨了会儿,觉得深有道理,不由转颜大喜。他狠狠地夸奖了那幕僚几句,着实赏赐了许多财货,喝令侍卫速去探知邓舍到了何处。
缓则堕渊,急则加膝,是庸主待人常态。
那幕僚抹去额头汗水,陪笑逊谢,联想旬日前,他费尽口舌,再三劝说潘诚接防辽西,潘诚的主意却一时三变。他自问,那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却险些因此掉了脑袋。好容易搪塞过去了,再有下次呢?
他望了眼案几上邓舍的檄文,眼神闪烁,若有所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