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古董探源
“古董”是指有收藏价值的古物。古董所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诸如字画、书籍、珠宝、钱币、瓷器。。,凡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几乎无所不包。辞书上似乎对于古董的定义下的过窄,如“为人所珍藏的古物”、“珍贵罕见的古器物、古玩”等等。这“珍藏”“珍贵”云云,未免把古董限在少数珍品上,其实现在收藏热方兴未艾,不少人对于古董情有独钟,但又为财力所限,只好量力而行,所以把古董定义为“有收藏价值的古物”,这似乎更符合实际一点。
“古董”为俗写,原作“骨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两种写法兼收并蓄,足见两者均较为流行。其实这个词在古籍中还有“汩董”、“谷董”、“骨董”、“骨懂”等几种写法,但已不为世人所知了。看来上述这些词均为同一读音的不同写法而已,而且这个词是单纯词,也就是说拆开来的两个词素是没有意义的。
在古籍中以写作“骨董”者较多,当有收藏价值的古物讲的“骨董”一词起源于宋代。如宋韩驹《送海常化士》诗云:“莫言衲子篮无底,盛取江南骨董归。”这里的骨董当指江南古物而言。宋代贩卖骨董的行业颇为发达,已形成所谓的“骨董行”了,这“骨董行”是作为一个行业而言的,而作为店铺,则称之为“骨董铺”,后来人则称之为“骨董店”了。而可装骨董的箱或囊则称之为“骨董箱”、“骨董囊”。上述这些名词在宋人的文献中都可找到。
“骨董”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明田艺薪《留青日札》中“骨董”条云:“今卖杂玩宝货肆,曰骨董铺。”田氏认为骨董的古器物之意源于古董羹,这古董羹为各种食物放于一起煮成的,恐怕与今日所谓的杂烩相似。但是这骨董一词与古董羹之间有何关系,田氏只能含糊其辞地说“则骨董之义可知矣”,还是令人不解。
这“古董羹”是怎么回事?怎么会与“盘游饭”相对呢?宋苏轼《仇池笔记》下“盘游饭、谷董饭、谷董羹”条写道:“?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鮓脯脍炙无不有,埋在饭中,里谚曰‘掘得窖子’。罗浮颍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诗人陆道士出一联云:‘投胶谷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盌中。’”宋范成大《石湖集》二八《素羹》诗云:“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现在我们知道这种将各种食物一起煮成的羹为“古董羹”,亦写作“谷董羹”,看来前两个字表音而已。而“盘游饭”则于米饭中埋入各种菜肴,在这点上与作为杂烩的“古董羹”有相似之处,所以二者在诗中互为对仗。这种杂烩为什么称之为“古董羹”呢?这里的“骨董”为何意?
其实这“骨董羹”中的“骨董”二字为象声词,乃各种食物放入锅中熬成羹时,所发出的声音,用汉字写出来,为“骨董”或“谷董”,均无不可。在熬煮一锅稠浓的食物时,开锅时必然要不断发出这种声音,而要熬成羹,势必要多熬一些时候,以便分分耗干一些,才成为稠浓的羹。这里的“骨董”为象声词是有根据,早在唐代孙棨的《北里志。张住住》中就说:“住住终不舍佛奴,指阶井曰:‘若逼我不已,骨董一声即了矣。”足见这“骨董”乃东西落水之声。骨董作为象声词,在唐代就已出现,而古董羹起源于宋代,所以骨董羹的得名是因为熬它时会不断发出“骨董骨董”的声音。今人已不用“骨董”作为象声词了,但却有“咕嘟”一词,液体沸腾的声音可称为咕嘟,如:锅里的粥咕嘟、咕嘟直响,快熬得了;长时间煮亦可称咕嘟,如:那锅肉太老,还没咕嘟烂呢。如此看来,古老的骨董与今日的咕嘟何其相似乃尔。
既然骨董羹的骨董为象声词,那么怎么会产生了当古器物讲的骨董的呢?我们知道,这古董羹是将各种各样的食物混合在一起制作的,而人们收藏、贩卖的古器物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了,于是人们就把式样、种类繁多的杂物称之为“骨董”了,而古器物确实少有重样的,而且杂七杂八什么都有,称之为“骨董”再恰如其分不过了。我们只要去骨董摊逛逛,对这点就会极有印象的。
综上所述,“骨董”一词原为象声词,宋人把由各种食物放在一起熬成的杂烩称为“骨董羹”,是由于熬羹时发出的“骨董、骨董”声而得名。因为骨董羹由各种各样的食物放在一起制成,于是人们就把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古器物称之为“骨董”,这是因为两者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东西构成的。这就是作为有收藏价值的古物讲的“骨董”一词的由来,后来才出现了“骨董”的俗写:古董。
(本章完)
“古董”为俗写,原作“骨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两种写法兼收并蓄,足见两者均较为流行。其实这个词在古籍中还有“汩董”、“谷董”、“骨董”、“骨懂”等几种写法,但已不为世人所知了。看来上述这些词均为同一读音的不同写法而已,而且这个词是单纯词,也就是说拆开来的两个词素是没有意义的。
在古籍中以写作“骨董”者较多,当有收藏价值的古物讲的“骨董”一词起源于宋代。如宋韩驹《送海常化士》诗云:“莫言衲子篮无底,盛取江南骨董归。”这里的骨董当指江南古物而言。宋代贩卖骨董的行业颇为发达,已形成所谓的“骨董行”了,这“骨董行”是作为一个行业而言的,而作为店铺,则称之为“骨董铺”,后来人则称之为“骨董店”了。而可装骨董的箱或囊则称之为“骨董箱”、“骨董囊”。上述这些名词在宋人的文献中都可找到。
“骨董”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明田艺薪《留青日札》中“骨董”条云:“今卖杂玩宝货肆,曰骨董铺。”田氏认为骨董的古器物之意源于古董羹,这古董羹为各种食物放于一起煮成的,恐怕与今日所谓的杂烩相似。但是这骨董一词与古董羹之间有何关系,田氏只能含糊其辞地说“则骨董之义可知矣”,还是令人不解。
这“古董羹”是怎么回事?怎么会与“盘游饭”相对呢?宋苏轼《仇池笔记》下“盘游饭、谷董饭、谷董羹”条写道:“?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鮓脯脍炙无不有,埋在饭中,里谚曰‘掘得窖子’。罗浮颍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诗人陆道士出一联云:‘投胶谷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盌中。’”宋范成大《石湖集》二八《素羹》诗云:“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现在我们知道这种将各种食物一起煮成的羹为“古董羹”,亦写作“谷董羹”,看来前两个字表音而已。而“盘游饭”则于米饭中埋入各种菜肴,在这点上与作为杂烩的“古董羹”有相似之处,所以二者在诗中互为对仗。这种杂烩为什么称之为“古董羹”呢?这里的“骨董”为何意?
其实这“骨董羹”中的“骨董”二字为象声词,乃各种食物放入锅中熬成羹时,所发出的声音,用汉字写出来,为“骨董”或“谷董”,均无不可。在熬煮一锅稠浓的食物时,开锅时必然要不断发出这种声音,而要熬成羹,势必要多熬一些时候,以便分分耗干一些,才成为稠浓的羹。这里的“骨董”为象声词是有根据,早在唐代孙棨的《北里志。张住住》中就说:“住住终不舍佛奴,指阶井曰:‘若逼我不已,骨董一声即了矣。”足见这“骨董”乃东西落水之声。骨董作为象声词,在唐代就已出现,而古董羹起源于宋代,所以骨董羹的得名是因为熬它时会不断发出“骨董骨董”的声音。今人已不用“骨董”作为象声词了,但却有“咕嘟”一词,液体沸腾的声音可称为咕嘟,如:锅里的粥咕嘟、咕嘟直响,快熬得了;长时间煮亦可称咕嘟,如:那锅肉太老,还没咕嘟烂呢。如此看来,古老的骨董与今日的咕嘟何其相似乃尔。
既然骨董羹的骨董为象声词,那么怎么会产生了当古器物讲的骨董的呢?我们知道,这古董羹是将各种各样的食物混合在一起制作的,而人们收藏、贩卖的古器物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了,于是人们就把式样、种类繁多的杂物称之为“骨董”了,而古器物确实少有重样的,而且杂七杂八什么都有,称之为“骨董”再恰如其分不过了。我们只要去骨董摊逛逛,对这点就会极有印象的。
综上所述,“骨董”一词原为象声词,宋人把由各种食物放在一起熬成的杂烩称为“骨董羹”,是由于熬羹时发出的“骨董、骨董”声而得名。因为骨董羹由各种各样的食物放在一起制成,于是人们就把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古器物称之为“骨董”,这是因为两者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东西构成的。这就是作为有收藏价值的古物讲的“骨董”一词的由来,后来才出现了“骨董”的俗写:古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