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胡录之桃源记
字体: 16 + -

第24章 《千字文》

    正想着,忽然从门外走进了一个玄色儒衫的中年男子,气质儒雅,只是右脸上有一块皮肤明显比其他颜色要淡。却是昨日两人和谢玄一起室在花园中遇到的谢石,因为早就知道谢石是内塾的先生,所以穆仲怀也并不吃惊,其他交头接耳的谢氏子弟立即停止了和附近人的交谈,端正的在位上做好,只有谢琰因为和自己交谈,所以背对着谢石,还没有发现他已经来了。兀自向穆仲怀问道:“说了这么多,还未请教刚才那首诗是何名?”

    “《秋风引》,你五叔来了!”穆仲怀小声的说道,还用眼神向谢琰示意。四周突然安静下来,再加上穆仲怀对自己的示意,谢琰也大致猜到了几分,木然的转身,尴尬的对着站立在主座上还未坐下,正怒目盯着他的谢石笑道:“五叔,您来了,我正向两位穆兄说一下我们谢氏内塾的情况。”

    怒目以视的谢石面色缓和了几分,没有说话,只是摆了摆手示意谢琰回到自己的位置,如遇大赦的谢琰赶快回到自己座位上端正的做好。谢石环视了一下室内,开口道:“今天来了两位新同窗,想必大家都已经见过了。”穆仲怀和穆清风闻言赶忙起身,躬身对着谢石一拜,然后依次向四周的其他谢氏子弟一拜,边拜边说,“末学后进,还请多多指教!”

    谢氏家风素来重礼,两人每拜一方,那一方的谢氏子弟就连忙将身子立起回礼,谢石暗暗点了点头。“穆仲怀和穆清风你们先坐下,不知昨日布置给你们的课业可曾完成了?”这话一说出,诗做完了的和没做完的明显从仪态上就能看出来了,昂首挺胸,这个时候还敢直视谢石的明显是胸有成竹的,至于那些头都不敢抬的肯定是没做完的,不过总共也没有几个。

    我们的谢琰小朋友明显属于头一种,面有喜色,目不转睛的盯着谢石,生怕他不提问自己的样子。谢石环顾了一下案下学生的百态,将目光停留在了一直瞪着水汪汪的大眼晴的谢琰。

    “昨日的课业是以秋为诗,琰儿,你先来吧!”

    谢琰闻言笑得更开心了,忙从座位上起身,回答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此诗是我昨日感秋风萧瑟,北雁南归所做,故名《秋风引》”说罢便等着谢石点评。

    “秋风、归雁、孤客,只四句秋风萧瑟之意便生,兄长在吴兴若是知道你有如此精进,不知该如何欣慰,你坐下吧。”谢石满是感概的说道。

    得到了肯定的谢琰美滋滋的坐下,还不时向附近的其他人昂首炫耀,满是得意。谢石见他这样,笑着摇了摇头,接着提问下一个。

    一圈下来,被提问起来的学生所做的诗倒还都算是工整有理,也过了关。只余下新来不用答的穆仲怀、穆清风和几个之前一直低着头,不敢看谢石,被穆仲怀看作是没有准备,结果果然支支吾吾的答不上来,明显和之前的谢琰小朋友一样,不过他们可没有穆仲怀帮助,被罚了这个月的份例。

    谢石摊开了书卷,再次环顾了一下众人,准备开始今天的授课。忽然一个清脆的声音传出,“先生,您还未曾问过我呢,”谢石和一众谢氏子弟看向声音传来的地方。

    穆仲怀已经从座位上起身,脸上带着盈盈的笑意看向谢石。谢石看着他缓缓说道:“你们是今日才入学,这课业可以不用完成。”

    “既然已经入了学,先生布置的课业自然是要做的,现在不是也来的及吗?”穆仲怀言语里满是笃定。

    “你可知兄长早已来信,你们一切待遇如谢氏子弟,所以不要以为答不上来就没有份例可罚了!”谢石提醒道。

    “琰哥儿已经和我们说过了,这些都已知晓。”

    “那好吧,要是做的诗过不了关,你下个月的份例老夫就笑纳了,”谢石满是笑意。

    谢琰有些担心和不解,穆仲怀的诗已经给了自己,他本来不用答的,干嘛又要站起来,难道是傻吗?不过看着穆仲怀满满的自信,看来是早有把握,只期望五叔谢石不要太严厉,放过怀哥儿就好。谢琰对于帮助了自己的穆仲怀还是很有好感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诗名为《秋词》还请先生点评。”一气呵成的念完,穆仲怀躬身一礼向谢石请教道。这首刘禹锡的《秋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且一反前人悲秋之态,堪称千古咏秋佳作,他还是很有信心过了谢石这关的。

    果然,谢石眼中精光一闪,微拂自己的短须道:“七言诗?虽是少见,不过此诗气势雄浑,一反前人咏诗必是悲秋,少年轻狂可见一斑。兄长之前说你是少年奇才吾还不信,现在看来还是兄长有识人之名啊!”谢石满是感概。

    “当不得先生如此夸赞,只是小子狂作而已。”穆仲怀谦虚道,但心里还是得意的不行,虽然他是抄别人的,但是这个时代。刘禹锡好像还是以基因的形式存在于他不知道多少辈先祖身上,是没办法告他侵犯著作权的。

    “无妨,以你之才,本就当年少轻狂,何故惺惺小女儿作态,如不是我大晋名士多重玄谈,建康因有你一席之地,”谢石夸赞道。谢氏本以儒学传家,所以一直在玄风见长的魏晋不受赏识,这一切在谢石这一辈的叔父谢鲲由儒入玄之后才开始好转,谢氏一族也渐渐开始崭露头角。不过相较于更喜玄谈的兄长谢安,谢石还是更偏爱儒学,这一点从历史上他多次上书孝武帝,请求兴复国学,以训胄子,班下州郡,普修乡校就可看出。不过这不是说他的儒学素养就比谢安更身后,两人要是拉出来比一比,多半还是谢安赢,毕竟他也是由儒入玄的,而且堪称历史上的千古名相。不信你去看百度百科中谢石的介绍是谢安之弟,而对谢安的介绍就不会有谢石之兄之类的标签,高下立见。

    “忘了问起你们之前学到了何处?以何书启蒙,《诗》、《书》、《礼》、《易》、《乐》、《春秋》可曾读过。”谢石话题一转,开始问起二人之前的学业起来,他对这两个少年现在很是好奇。

    “回禀先生,小子以《千字文》、《三字经》启蒙,《诗》、《书》、《礼》、《乐》、《春秋》都学过,现在正在学《易》。”两世为人,穆仲怀自然不是以《千字文》和《三字经》启蒙,只是前世爱慕国学,自己照着顺序大致走了一遍,至于他现在《千字文》和《三字经》这两本根本不存在的启蒙书籍说出,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考虑。谢氏众人虽然和善,但究其本质也是世家。世家的善意是需要回报的,而这两本可以作为家学传承的书籍就是他的投名状和敲门砖,兄弟两人的将相之路也将从此开始。

    “《千字文》、《三字经》?以前从未听说过,可能为老朽诵几句听听?”谢石见穆仲怀说出的启蒙书籍,可以说是博览群书的自己竟然闻所未闻,不禁好奇的追问道。不过他没听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们根本不属于这个时代,要是谢石说自己也知道,那才是见了鬼,穆仲怀都要怀疑他是不是也是穿越过来的了。

    “《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还好自己前世直到出事前都常没事诵读几遍,以致于还记得,按照记忆中的内容缓缓诵出,越读越感觉国学文化之浩大,只是不知后人如今还剩下了几分。

    听见开头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谢石就眼前一亮,只是不忍开口打扰,于是一直忍住没有出声,好让穆仲怀接着背下去。但是当穆仲怀背到了第一部分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时却再也忍不住了,猛击了一下桌案,大叫道:“好好好,此文一出,教化大兴啊!”发现一众人包括穆仲怀也停止了背诵,都看着自己,不免有些尴尬道:“老夫闻此雄文,不免有些情绪激动,不用管我,仲怀,你快将后文一一诵来。”言语里满是急切。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室内除了穆仲怀的诵读声再无其他声响,谢石也不知何时走到了穆仲怀身旁,静静的看着他诵读。

    《千字文》四字一句,共250句,故称千字文,乃南朝史学家周兴嗣所做。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用来做启蒙书籍再好不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