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志
字体: 16 + -

第37章 张俊拜师

    张胤等人到达洛阳,方入太学就听闻,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四府选任卢植为九江太守,不日即将前往赴任平叛。

    张胤听了也不再细问,快马加鞭直入老师卢植的小院。院前门仆认得张胤和张晟,赶紧引众人进去。

    此时,卢植正在书房看书。张胤让众人稍歇,自己到书房前叩门道:“老师,我回来了。”

    “可是胤儿?”屋内传出卢植钟鸣般的声音,让张胤倍感亲切。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

    “是我,老师。”

    “进来吧!”

    卢植高大的身躯坚毅挺直,跪坐在案前比常人也矮不了多少。看到老师熟悉的身影,张胤一下子平静下来。

    “老师,弟子回来了。”张胤伏在地上行了一礼。

    “守孝之期满了?”卢植放下手中的书简,扶起张胤问道。

    “是。”

    “好。汝能坚守孝期,很好。”卢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汝所做蒙学三篇,独创一格,确有真言灼见,很难得。”

    “多谢老师夸奖,弟子愧不敢当。师母与师弟师妹可好?”

    “他们都好。一会儿你可以去后院看看他们。”

    “方才听说老师已经被拜为九江太守。弟子自信还有些勇力,能骑得烈马、使得好弓,愿随老师同去平叛。请老师准许。”

    卢植微微沉吟,然后道:“也好。九江蛮不足为虑,借此机会,增广见识,对你大有好处。既如此,明日你休息一日,后日一早随我同去九江。”

    “诺!”

    “听说汝在渔阳收养了不少孤儿,可有此事?”卢植问道。

    “确有此事。弟子父母双亡,如今也算得是孤儿。也许是同病相怜,弟子见不得路边孤儿冻饿而死,因此收敛了不少。只是弟子能力有限,已经无力再多收养了。”张胤恭敬地回答道。

    “哦!现有孤儿几许?”

    “已有八百余。”

    “嗯!此乃大善之事,值得下一番苦功。做事当持之以恒,用之以心。汝应勉之。”

    “多谢老师教诲。”

    师徒二人又说了半晌话,张胤才从卢植的书房里出来,去后院拜见师母张氏。此时,卢慎和卢重兄弟应该在自己房里看书,纨儿不知道会不会和母亲在一起。

    方到门前,正遇到卢纨撩帘出来。

    “啊!师兄!你回来了?”卢纨喜出望外,眉毛一扬,大眼睛闪着惊喜的光。

    “是啊!师母可在房中?”

    两年多不见,这小丫头身子又拔高了不少,看着足有七尺二三寸,和成年男子仿佛。长相也越来越秀美,只是在张胤看来有些偏瘦。

    “在啊,我带师兄进去。”说完卢纨拉着张胤转身又钻入房中。先前她明显是要出去,现在也记不得了。

    张胤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跟着卢纨进入房中。

    张氏正在房里收拾东西,见是张胤进来,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招呼张胤。

    张胤上前道:“拜见师母。”然后跪地行礼。

    “快起来,快起来。家里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了吗?”张氏让张胤起来,询问道。

    “弟子为家母守孝之期已满。特来老师身边完成学业。”

    “哦!汝师已被任为九江太守,即日要去赴任。”

    “老师已经允许弟子跟随同去。”

    “那很好。有胤儿你在,我也能放心些。”张氏扭头对身旁的卢纨说道:“纨儿,去给你师兄打盆水来,让他洗洗脸。看他这脸脏得……”

    “嗯!”卢纨答应一声,看了张胤一眼,莫名其妙地粉脸一红,赶紧转身出去打水。

    张氏看着女儿出去,又随口问道:“路上可还顺利否?”

    “一路都很顺利。弟子的两位兄弟也随弟子而来,路上有他们照应,未遇艰险之事。”

    “嗯!待你洗洗脸面,引师母一起出去见见汝之兄弟。”

    一会儿,卢纨端来水盆,张胤就着洗手擦脸,然后三人来到前厅。

    卢慎、卢重兄弟此时也知道张胤回来了,一起来到前厅相见。张胤等人进来时,卢慎、卢重正和张俊、张晟聊得火热。

    张氏认得张晟和张俊等人,因此张胤只向张氏介绍了韩当、凌操,而居莫悉穿着仆人服饰,张氏也没过问。

    张胤带居莫悉前来,是担心他不够忠心,在他离开黍谷山庄期间引来鲜卑人,发生意外,加之确实需要有人服侍打点,因此才将居莫悉带在身边。这居莫悉倒也聪明伶俐、手脚勤快,一路之上牵马坠蹬、打尖问路诸般琐事,应付自如,让张胤等人颇感方便。

    张氏只在厅中略待了一会儿,就去后边安排饭食去了。

    卢纨却不愿意随母亲去,留在厅中听张胤、张晟等人和弟弟们说话。待听到张俊说张胤连杀两位鲜卑族勇士郭落和屠何后,心中不禁有些欣喜。

    晚饭后,卢植让张晟、张俊等人早去休息,又将张胤叫到书房说话。

    卢植主要是要考量一下张胤的学业,问了许多《司马法》、《孙子》、《吴子》、《六韬》等篇章上的问题。张胤打起精神作答。在卢植面前,他可不敢含糊,否则一定应付不了卢植的提问。幸好两年多来,张胤不离山庄,整日除了教学就是读书,将卢植布置的六部兵书一一用心研读,倒也有些心得,加上后世的经验,顺利得到了卢植的认可。

    卢植点点头,说道:“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拙思之人若肯用功亦能学有所得。汝之聪慧远胜常人,又有勤恳用功之心,以后当有大成。”

    第二日一早,张胤和张俊去拜见蔡邕,张晟和韩当、凌操则结伴去游洛阳。

    蔡邕由于在东观校书有功,现今已经被拜为议郎。去年蔡邕上书请求取消“三互法”,未得天子应允,但是足见其关心朝政、眼光独到有治政之能。张胤对蔡邕十分钦佩,在来洛阳的路上,已经打定主意让张俊拜蔡邕为师。虽然杨彪也是很好的老师人选,但是张胤认为蔡邕在品格和才学上都略胜一筹。

    张胤和张俊来时,蔡邕正在府中休息。听门仆报说张胤求见,蔡邕立刻起身出门相迎,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小兄弟,何来迟也?”

    张胤和张俊躬身行礼道:“拜见蔡议郎!”

    “哈哈!快请进来!”蔡邕上前拉住张胤的手,笑着说道:“这位小郎君是谁?”

    “此是吾弟,张俊字子英。”张胤也笑着回答。

    “真风流人物也。”蔡邕赞道。

    “多谢蔡议郎夸奖。”张俊躬身又施一礼。

    三人进入厅中坐下,蔡邕向张胤道:“小兄弟一走两年,吾险些没了吹笛的兴致。今日小兄弟既然来了,可要陪吾吹奏一曲。”

    “正有此意。”

    蔡邕与张胤相视大笑。

    “蔡议郎,您看子英吾弟如何?”

    蔡邕打量了一下张俊道:“相貌俊雅,人物风流。有其兄必有其弟,想必才学也当不一般。”

    “议郎谬赞。子英聪慧远胜于我。今日前来正有一不情之请。”

    “小兄弟请讲。”

    “吾弟年有一十四岁,悟性过人,遍读《孝经》、《诗经》、《论语》和《春秋》诸篇,如今已到了拜师求学的年纪。”说到此处,张胤起身向蔡邕深施一礼,“我意请蔡议郎收子英为弟子。不知议郎意下如何?”

    蔡邕没有立即回答,看向张俊,问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何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原话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张俊明白蔡邕这是在考核自己,如果对的不好,不仅给兄长丢脸,恐怕也就无法拜蔡邕为师了。张俊眉头紧锁,脑中快速地想着回答之法。

    过了一会儿,张俊抬起头,看着蔡邕说道:“民富于下,君富于上。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所谓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

    蔡邕听了抚掌大笑道:“子承,汝弟不逊于汝哉!吾亦得一佳徒耳!”

    张俊当下就跪倒行礼,口呼:“老师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蔡邕也不推辞,笑着将张俊搀起,左右打量,真是越看越爱。张俊生的十分俊俏又不失英气,兼有才学,正是对了蔡邕的胃口。

    整整一天,蔡邕都笑得合不拢嘴,拉着张胤和张俊谈天说地,吹笛抚琴,以至于张胤本来计划下午去马日磾府中拜见的安排都不了了之。

    当晚,张胤和张俊回到住处时,张晟、韩当、凌操三人早已经回来了。

    张胤向卢植说明蔡邕已经答应收张俊为弟子,卢植也十分高兴,勉励了张俊几句。

    晚饭后,张胤和张晟、张俊商议:留下张俊在洛阳求学于蔡邕,张山也留下照顾张俊,张胤和张晟跟随卢植去九江上任,韩当、凌操自然也一起同去。

    张胤写了一封信让张俊转交给袁绍。此行急促,没空去袁绍府上拜见,与许攸、伍孚、王越等人也没能见面,留信一封告个罪,免得下次见面,许攸唧唧歪歪又要说他不讲朋友交情。

    卢纨借口向张胤求教吹笛之术,到张胤房中待了许久。她与师兄刚刚相见,就又要别离,心情难免低落。

    张胤见卢纨情绪不高,也不安慰,只说想听她吹竖笛。

    卢纨轻轻“嗯”了一声,取出竖笛,端正跪坐在案前,玉背挺直,樱唇轻启,吹了一曲《忆故人》,曲调委婉深情。

    此曲是蔡邕所作,用琴、笛都可以演奏,在洛阳城中流传已久。

    两年不见,卢纨竖笛之技已成,技法精湛,情绪饱满,已不逊张胤。

    张胤笑意盈盈,看着卢纨不说话。卢纨微微低下头,双眸流离,长长的睫毛轻颤,一抹嫣红慢慢爬上了脸庞。

    张胤与卢纨相对跪坐,从卢纨手中拿过竖笛,也不拂拭,就口吹奏起来。

    听着笛音呜咽,卢纨的脸越来越红,自己都觉得有些烫人。

    一首《紫菱洲歌》终了,卢纨抬起头,柔声问道:“师兄,这是什么曲子?”

    张胤将竖笛递给卢纨,沉吟道:“《相思歌》。”

    卢纨接过竖笛,起身走到门口又回头说道:“很好听。”说完嫣然一笑,转身离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