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志
字体: 16 + -

第20章 红豆曲

    熹平二年恶月恶日①,天气炎热。

    申时,张胤在院中和卢纨一起吹奏竖笛,张晟、卢慎、卢重三人在一旁演练剑术。

    卢植推开院门进来,直接走到张胤身前,面容严肃,看着张胤一言不发。

    张胤心中疑惑,起身行礼,问卢植道:“老师可有事情吩咐?”

    张晟、卢慎、卢重三人也收了剑,走了过来。

    卢植看了几人一眼,说道:“胤儿,汝跟我来。”然后转身进了书房。

    在书房之中,卢植将一封信递给了张胤,缓缓说道:“汝母去世了。”

    “什么?”张胤如遭雷击,怔立当场。

    “母亲去世了吗?”张胤抓住卢植的手,紧张地道:“老师莫要骗我?”

    卢植摇摇头,目光看向那封帛信。

    张胤慌忙打开帛信,是姨母滕玉的笔迹,信中说其母崔夫人在十数日前突然病倒,延医救治未得,第二日就故去了。去世前,崔夫人一直念叨张胤的小名,泪盈满面。信的最后,滕氏让张胤尽快赶回渔阳。

    “怎么会这样?我才离开家半年而已。怎么会这样?连见最后一面都不行吗?”张胤跪倒在地上喃喃自语。

    卢植在一旁安慰道:“胤儿不要太过伤心。崔夫人嫁婿忠正贤良,得汝为子亦显荣贵,夫亲子孝,一生不枉了。”停了一会儿,又道:“自古有谁人能不死?此天道也!无需太过悲伤。此信是渔阳马太守派快马送来的,路上只用了几天时间。胤儿你今日收拾一下行礼,明日就赶回去吧!学业之事,汝也不用担心。父母孝事为重。”

    张胤木然地点点头,径直出了书房回到自己和张晟的房间,也忘记了向老师卢植行礼。

    卢植见其伤心不已,显然是难以收拾行李,便到院中唤来张晟,吩咐道:“子明,收拾行李,明日随你兄长返回渔阳去。”

    张晟不明所以,大声问道:“这是为何?”

    卢植道:“胤儿母亲去世了。”说完叹息一声,进屋去了。

    张晟大惊,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卢纨、卢慎、卢重姊弟都听到了父亲说的话,面面相觑。

    张晟视张胤为兄,待张胤之母如母,心中也很是伤感。可毕竟他是个能担千斤的性子,沉默了一会儿,自去房中收拾行李。

    房中,张晟见张胤坐在榻上,看着手中的信,泪流满面。张晟上前拍了拍张胤的肩膀,坐在一旁。

    “恨奴,我们明日一早回家。”张胤声音嘶哑,情绪低沉。

    “全凭兄长做主!”张晟答应道。

    张晟先是将自己和兄长的物品打成包袱,然后又出门去给青兽和踏雪添料喂食,明日还要长途走路。

    房门“吱”地一响,卢慎卢重兄弟走了进来。

    卢慎坐在张胤身边,叹气道:“子承莫再悲伤。若伤了身体,令堂肯定是要心疼的。”见张胤不为所动,兄弟二人也不知该如何劝慰张胤。

    过了不久,张胤起身向卢慎卢重兄弟行了一礼,道:“多谢二位兄弟,我没事了。这半年多来,感谢二位兄弟的照顾,胤在此拜谢了。”

    卢慎卢重兄弟连忙还礼。只听张胤又道:“明日一早我即返乡。等吾安顿好家事,定会再来和二位兄弟一起读书击剑。”

    卢慎上前拉了拉张胤的手,说道:“这样最好。子承路上多保重。”然后和卢重出门去了。

    卢重在院中问卢慎道:“胤师兄何时会再回来?”

    卢慎轻叹道:“也许三年,也许更久。子承重情守孝,其母过世,他定会服丧三年。之后的事,谁又能说得准呢!”

    晚饭张胤一口未吃,实在是没有胃口。

    不久,卢纨端来一碗米粥,放在案上,也不说话,只静静地陪张胤坐着。

    张胤看着卢纨那安静的模样,心中忽然平静许多。

    明月初上时,张胤来到卢植房中,跪倒榻前,给卢植和师母张氏叩头行礼。

    “恩师在上,请受学生一拜。数月以来,得恩师允许服侍左右,获益匪浅。今家母故去,不得不回乡为母守孝。待孝期满时,学生定会再来老师身边服侍,聆听教诲。”

    卢植搀起张胤,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为母守孝,人之大伦。草庐方寸间,亦可读书养性。若有疑难,可来信。汝此去路上更需小心。”

    张氏也在一边轻轻点头。

    当夜卢植院中,又有竖笛声起。正是后世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王立平先生谱写的《红豆曲》。笛音呜咽伤感,余音缠绵,吹奏者不知要倾诉多少相思、悲悼和追怀之情,使人不忍卒听。卢纨更是随着笛音流泪,夜不能寐。

    第二日鸡鸣头遍,张胤和张晟二人就与卢植一家挥泪而别,上马离去,直奔幽州。

    一路上张胤也不惜马力,纵马狂奔。每日两人只休息两个时辰,其余时间都在赶路。两人只用了六天时间,就赶回了渔阳。

    时值仲夏,天气炎热,崔夫人的棺椁不能久搁,待张胤和张晟到家时,已经下葬数日了,和张胤父亲张谟合葬在黍谷山中。

    张胤到家未曾休息又直奔黍谷山。

    张胤跪在父母的墓前痛哭流涕,内心的悲伤不能抑制。张胤完全将对后世父母的感情寄托在了张谟和崔萦身上,不想两人先后故去。如今在这个世上他是孤儿了……

    张俊和窈儿也流泪不止,一起上前抱住兄长。

    “母亲近来身体一直不好。那日偶然又感了风寒,一下就病倒了。我们找了好几名医匠来……也未曾救得母亲……临终前母亲说,张家家业就依靠兄长了。母亲还说有两个心愿:一是要和父亲葬在一起;二是未曾见到你我娶妻生子,要你我娶妻得子后到墓前拜祭……母亲……母亲还留给阿兄一封信。”张俊说完将一封写在帛布上的信交给张胤。

    张胤就跪在墓前打开观瞧,看过之后,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下来。

    信显然是母亲很早就写好的,上面说明了张胤的身世,言张胤并非其亲生,而是父亲张谟从渔阳城外捡来的。还说那块紫色陨铁或许是找到他亲生父母的重要线索,以后就由张胤自己保管。

    对此,张胤又怎能不知道呢?谁又能想到他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就有着成人的思想呢?父亲入狱前没说此事,直到母亲去世时才留信说明,显然是担心自己年纪太小,不能接受自己的身世而出什么意外,父母的关爱之情蕴于其中。其实对张胤的身世,渔阳城中很多人都知道真相,传言也不少,就算是自家府中也有闲言碎语。只是张谟生前向来压制此事,而张胤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世,根本不想去搭理而已。

    信的末尾,崔萦说左师姊妹臀圆身润,是好生养之相,要张胤娶妻后,收为妾室,多多延续张氏香火。崔氏在遗信中说起纳妾之事,看似有些奇怪,但是张胤却十分理解母亲。母亲前半生苦于没有子嗣,一直耿耿于怀,心情抑郁,直到捡到了自己和有了阿丑之后,才复为开朗。张胤相信母亲的后半生是幸福和快乐的。

    张胤在父母墓前跪坐不去,直至天暮。张俊、张晟、窈儿和滕玉、王蒲也一直陪在左右。

    到得后来,王蒲心疼张胤,将他搂在怀中,安慰道:“胤儿,莫再伤心。汝母在天上有灵,肯定也不想你弄坏身体。”

    张胤伏在王蒲怀中,眼泪止不住地滑落……

    崔萦过世,安平崔家自然也要派人来吊孝。来的人正是崔夫人的从兄崔琦。处理崔夫人的后事,崔琦也出力不少,否则张胤回来前,张家只剩妇孺,实在是有些不便。

    崔琦也在一边看着张胤,心中大慰:“自己的这个外甥,重情重义,有孝心、有担当。妹子,你在那边也可以放心了……”

    一支《红豆曲》被张胤吹了一遍又一遍,伤感哀婉的曲调随风飘远……

    黍谷山中的草庐原本已经弃之不用,现在又被张胤兄妹收拾出来:张胤要在这里再为母亲守孝三年。

    这一天是熹平二年五月十二。

    ………………………………

    注①:即农历五月初五。东汉时人们迷信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也称为毒日、死亡日。或许是五月仲夏,天气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人容易染病死亡的原因。《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养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可见古人对五月初五是多么的忌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