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帝国之帝国崛起
字体: 16 + -

第24章 谡下学宫(二)

    “咚、咚、咚”,阵阵钟声响彻山谷。

    殷赐在睡梦中被学宫的钟声惊醒,殷赐记得那名接待他们的助教学士说过,这是让新学员们集合的钟声。殷赐伸了个懒腰,从草垛上跳了起来,在院中随意找了个蓄水的池子,抹了一把脸,便赶紧朝着昨天助教学士交代的地点而去。

    一路狂奔,当殷赐匆匆赶到时,那个广场已经坐满了人。

    “殷赐,这里,快来。”秦忠看到赶来的殷赐,便向着他大声呼喊。

    “秦兄、冷兄、苏兄,你们都在啊。哈哈。”殷赐笑着说道。

    “你就没看到你的表姐我啊。”一旁的嬴月不满的说道。

    “嘿嘿,表姐也在啊。”

    “殷兄,为何才来。”一旁的苏平说道。

    “唉,不提了。昨夜没睡好。”

    “快入座吧,我们替你占了个座位呢,听说今日主讲人乃是学宫三大院长之一的上官博院长。”

    “多谢各位兄弟。”殷赐对着秦忠等人行了一礼,便朝着苏平说的座位跪坐下去。“苏兄是说这学宫有三位院长?”

    “对,殷兄有所不知啊,当年央文公创立谡下学宫,为防止学宫沦为诸侯私产,在他去世后,便立了姬姓、上官姓、南宫姓三位院长,世袭罔替。”苏平得意的说道。

    “我听苏兄说的这三位院长为何没有央文公子嗣呢?”殷赐不解的问道。

    “哈哈,殷兄有所不知啊,央文公因建国有功,被赐姬姓,但三位院长之中已经有一位王室姬姓,随将立院长的央文公之子改姓上官,这上官姓便是央文公子嗣后代。”

    “原来如此。那这南宫也是改姓来的吧。”

    “嗯,这南宫姓是前朝殷族后裔的一支。当年学宫初建,不少文献典籍都来自与前朝,据说都来自前朝一位王子的手中,央文公遂筑南苑以存放这些书籍文献,由这位王子主管南苑,后来为了避讳,这位王子便改姓南宫。”

    殷赐心中暗道:南宫姓是殷朝后裔,那不是跟我还沾着亲吗,看来得找个机会见上一面。想到这里殷赐微笑着对苏平说道:“苏兄,这些事你是如何得知的。”

    “家祖父告知在下的。嘿嘿。”

    “那这南宫院长一般会在哪里呢?”

    “这个在下也未曾得知啊,不过曾听家祖说过,这南宫院长很少轻易露面,一般都在学宫的南苑闭关。”

    “多谢苏兄啦。”

    “殷兄何必言谢,殷兄问这作甚么,难道!”

    “不瞒苏兄,在下也是殷朝后裔,只是想见见这位院长,嘿嘿。”

    “哈哈,原来如此。”

    殷赐与苏平几个正交谈着,忽然发觉广场上的学子纷纷起立,殷赐他们也赶紧起立,正瞧见广场中央的讲坛上正走上一位白发红颜的老者,讲坛上的助教学士见状赶紧迎了上去,老者在几名助教学士的簇拥下,缓缓走到自己的座位前,向着讲坛下的学子,微微拒了一躬。一旁助教学士大声说道:“诸位学子还礼入座。”讲坛下的学子纷纷对着老者行李,然后跪坐下去。

    待所有的学子行礼完毕后,助教学士又开口道:“今日为各位学子主讲的乃是我院上官院长,下面我等一起聆听院长教诲。”

    上官博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讲话。自央文公创立学宫以来,上官姓一直掌管学宫行政,每一届的学子入学,他都要像现在这样与这些学子们见面,讲话的内容每届几乎都一样,估计上官博已经烂熟于心了,上官博主要讲了谡下学宫的历史,殷赐从他口中算是才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谡下学宫历史。当年央文公子牙招揽前朝名家而创立谡下学宫,距今已经有537年的历史,除了央朝开国天子央文王、央武王,以及央幽王和武成王外,几乎历代所有的央天子都在学宫进修,更是培养出数以万计的王侯将相,如大名鼎鼎的秦相国卫鞅子、齐相管仲、赵将廉颇等都曾在学宫进修,还有数不清的学者人才,百家学派几乎都是由学宫而衍生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天下之人才尽出谡下,谡下学宫是万法之源。听到这里,殷赐都忍不住有些佩服央文公了,当之无愧的伟人啊。

    上官博讲完学宫历史后,接下便是几位助教学士,轮流介绍学宫律法以及一些学科。除了中午进食,耗费了整整一天时间,直到傍晚,与秦忠几个匆匆用过晚餐的殷赐才回到他的院子里,一进院子他便躺倒在草垛上,回想着今天的讲座,今天的信息量太大,他急需要把它们消化掉。

    谡下学宫规定每位学子进修的时间为四年,为此学宫给每位学子安排了不同进修课程,从低到高,一共分为基础、黄阶、玄阶、地阶、天阶五阶,进修之地在谡下学宫北面的得道峰,相传哪里是央文公得道之地,遂起名得道峰,得道峰自下而上修建了5座院落,除最低层的勤学苑外,每个院落都设有门禁,只要学子通过考核,就可以领取进入上一层院落的手令。得道峰最下面试勤学苑,供学子们完成学者和武者基础阶段的课程,通过勤学苑的考核后,学子们将获得学者和武者称号,领取进入上一层进修的手令;勤学苑之上便是黄道苑,供学子们完成学士和武士的黄阶课程,通过考核后,将获得学士和武士称号,领取进入玄道苑进修手令;玄道苑供学子们完成大学士和大武士的玄阶课程,通过考核后,将获得大学士和大武士称号;

    再往上便是山粱之上的地道宫,供学子们完成博士和武师的地阶课程,通过考核后,将获得博士和武师称号;得道峰峰顶便是天道宫,从哪里出来的学子,都将获得尊贵的院士称号,能获得这一称号的学子,无一不是开宗立派成一方宗主,或是封侯拜相,成一地诸侯。殷赐明白这个称号所带来的意义,不简单是学识的渊博,更代表着你的社会地位。这位院士几乎跟百家的各位宗主有着同门之谊啊,能够调到的资源可以难以想象。想到这里,殷赐暗暗发誓,四年时间一定要达到天阶。

    透着几位助教学士带来的讯息,殷赐渐渐明白了谡下学宫和百家学派之间的关系,基础阶段为助教学士,黄阶为掌教学士,玄阶为掌教大学士,地阶为掌教博士,他们都来自百家学派,百家学派的学子也大都来自各学宫,这便成了一种默契,四年期满后,百家学派按照各位学子的成绩为自己挑选门人。而有幸能够达到天阶,成为院士,哪一个学派你都可以去得,而且直接奉为座上宾,可以向一派宗主请教。

    武学门派则是另外一回事,谡下学宫的武学发展比较慢,至今不过50年,他们与武学圣地宗武盟则是另外一种合作。宗武盟成立距今也有百年,她掌管着天玄大陆所有的武学门派,诸侯各国对于江湖武学门派一直是打压状态,认为他们扰乱社会治安,武学门派无奈,只好团结起来,成立宗武盟。春秋争霸后,随着各国对武力重视,以及武者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宗武盟的社会地位才渐渐提高,作为百家之祖的谡下学宫认为武学也是学术的一种,遂对宗武盟起了招安之心,而宗武盟的弟子大都来自平民和世家,急需招收诸侯子弟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需要各国诸侯为门下弟子提供一个舞台,于是答应了学宫的招安,但问题来了,武学门派经过数百年发展,早已自成体系,与学宫自有的学术体系相悖,举个例子,学宫教授的学科当中也有骑马、射箭、驾车等类似武学的学科,但还是比较宽泛,相比之下武学门派的学科分法就更为细致了,大的有内外功之分,南北东西派系、地域之分,小的则包括武器门类、身体各部位之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学世家的功法,最重要是学武贵精,几乎大家很小就开始习武,勤学苦练,从一而终。于是双方争执了好几年,最后各有妥协方才收场,谡下学宫聘请各武学门派的门人,同学术一样,授予助教学士、掌教学士、掌教大学士等称号,不论什么派系、什么门类,称号前置统一为“武”,只要一样达到要求就可以获得武者、武士等称号。且此称号在宗武盟同样适用,不同的是宗武盟的称号可能更加细致,如冷封就是宗武盟封的剑师,在谡下学宫是武师。还有一处不同就是谡下学宫为了整体教学进度同文一样,增加了大武士称号,这个称号在宗武盟大致相当于高级剑士和初级剑师的水平。学子在四年之内,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武学,四年期满后,可以根据自己武学水平,选择去宗武盟的武学门派研习更高级的武学。不得不提,几百年的固定教育,放弃进入百家学派的机会,而去学武的诸侯子弟很少,无奈之下,宗武盟只得为他们开小灶,首先命去谡下学宫教授武艺的门人一定对自己的徒弟好,第二便是大肆宣扬自己武学有多好。数十年发展,他们宣传不可谓不成功,世人包括诸侯子弟,对剑的崇拜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剑与甚至与君子齐名。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剑这种兵器本就一直受到诸侯贵族的重视,经过无数剑法宗师的修炼和改进,其招式更加绚丽多彩,而且还有很多名人背书,君不见很多名人塑像都是佩剑的。宗武盟总算找到能被诸侯们认可的武学了,剑法的兴盛也带动了整个武术界兴盛,无数武学宗师青史留名。

    对今天的讲座,进行了大概的复盘,殷赐开始思索自己的计划。未来学宫之前,他对自己的未来并不确切,只知道要诛杀异族为族人报仇,但今天上官博和诸位助教学士讲了很多天玄九州的大人物,尤其其中好像还有自己的父亲、叔叔、祖父,殷赐从未见过他们,但他知道,自己不能给祖辈抹黑,一个念头深深刻在殷赐心头,盖过过往所有的仇恨,他要重建殷家,复兴家族,奶奶曾经说过,自己是家族唯一的血脉,重新夺回属于自己封土,他要裂土封侯。想到此处,殷赐心潮澎湃,拳头紧紧攥着,旋即又松开,开始闭目思忖,思考着日后的打算。

    (本章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