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风起云涌
1
大业十三年,六月癸巳日,李渊于太原立大将军府,自命为大将军;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温大雅为记室,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谐、姜宝谊、侯君集为左右统军……同时李渊开仓赈济贫民,招募更多义军,以图西进。
江都的隋炀帝听说李渊自称大将军,气的暴跳如雷。虽然他在三年前的元宵灯会上为了一句话抓过李渊,但他万万没想到李渊会背叛他!他指着虞世基质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是说李渊不会造反吗?他把朕的晋阳宫都占了,要做皇帝了!”
虞世基连忙叩首谢罪:“陛下,臣有罪……李渊以皇亲的身份,表面的忠诚,蒙蔽了臣的眼睛,臣万万没有想到,李渊竟然有如此野心!他手段卑鄙,用心阴险,臣闻所未闻……臣有罪,请陛下处罚。”
隋炀帝“哼”了一声,愤愤地说:“一句闻所未闻,就可以搪塞过去吗?封德彝不是去过太原吗,难道就没看出一点蛛丝马迹?”
虞世基再次叩首:“臣罪该万死!封德彝曾经怀疑李渊,臣以陛下的名义发过一份密诏,命屈突通将李渊的家人扣留在河东,以此牵制李渊,没想到李渊早有预谋,派军队秘密接走了家人。”
隋炀帝冷笑道:“扣留李渊的家人那是下下策,你为何不捉拿李渊?”
虞世基立刻道:“臣知罪。臣命王威、高君雅捉拿李渊,为朝廷除奸,没想到李渊抢先下手,将二位贤臣斩杀于市……臣对不起陛下,也对不起两位忠诚于陛下的贤臣……”
虞世基说罢已是泪流满面。
隋炀帝看了看跪在面前的虞世基,想到虞世基对自己的忠心,想到要消灭那些叛臣和盗贼,还要依靠像虞世基这样的人,于是收起怒容,坐到龙椅上对虞世基:“平身吧?”
虞世基仍跪在地上,低着头:“罪臣有负陛下恩宠,陛下不处罚罪臣,罪臣不敢平身。”
隋炀帝语气缓和地:“李渊深藏不露,不但蒙蔽了你,也蒙蔽了朕,平身吧,朕不怪罪你。”
虞世基再叩首:“谢陛下隆恩。”
虞世基慢慢站起,身子晃了一晃,还是站住了。
隋炀帝关心地虞世基:“世基,坐吧。”
虞世基小心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世基,你不要怪朕发脾气,朕最恨的就是李渊这种道貌岸然的奸臣!”
“陛下说的极是,李渊这种奸臣,朝臣共恨!他害社稷,害天下,更害了被他们所蒙骗的忠臣。”
隋炀帝微微颔首,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世基啊,朕的江山社稷,还得依赖你们这些忠臣,老臣,朕希望你擦亮眼睛,不再被李渊这种人所蒙蔽。”
虞世基信誓旦旦地:“陛下教诲,臣铭记在心。”
隋炀帝对虞世基推心置腹地说:“世基,你以为朕留在江都,只是为了江南的景色吗?你们错了,江都是龙兴之地,朕留在此地,为的是养精蓄锐,涵养龙气,待北方灾星暗淡,朕便返回长安,重整社稷……”
“皇上圣明!臣盼着皇上重整社稷,再造盛世……”
隋炀帝听到“盛世”二字,不由又气愤起来,道:“好端端一个盛世,让李密,李渊,这些叛臣断送了……他们是想夺取朕的天下!朕不会让他们得逞!”
“有陛下龙威,朝臣共勉,李密,李渊,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盗天之贼,都不会得逞……”
隋炀帝“嗯”了一声,又道:“世基,你代朕拟一份圣旨,命东都越王派精锐军队,一月内消灭李渊。”
虞世基支吾片刻,然后说:“陛下,东都的军队正围剿李密,一时难以分兵……”
隋炀帝问:“李密手下到底有多的盗匪?”
虞世基寻找着最合适的语言:“李密手下盗匪虽然不多,可他占据了回洛、洛口两座粮仓,用粮食勾引饥民,盗匪消灭一批,他又网罗一批……”
隋炀帝冷冷一笑:“这么说,李密灭不掉了?”
虞世基忙道:“陛下放心,李密的盗匪嚣张不了几日了,江都通守王世充,带领强悍的江淮军队,会同河北太常少卿韦霁,河南虎牙郎将王辩,将合兵讨伐李密。”
隋炀帝看了看虞世基,然后问:“那李渊呢,谁去消灭?”
虞世基道:“长安代王手下有两名久经战阵的良将,可以御敌。”
“何人?”
“河东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霍邑的虎牙郎将宋老生。”
隋炀帝点头道:“屈突通、宋老生朕都听说过……世基,你代朕拟一道圣旨,命屈突通、宋老生消灭李渊。”
虞世基深深叩首:“遵旨。”
虞世基回到府惊魂未定,他把自己和隋炀帝的对话一一告诉了封德彝,问他那句话说的不合体。封德彝想了想,说:“老师的话,每一句都很好,非常得体,只是屈突通、宋老生打不了太原,他们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的两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我都接触过,那是一对乱世的枭雄!”
虞世基忧心忡忡地说:“可是,若是于太原叛军不顾,我担心李渊与河南的李密联起手来,那样的话,朝廷就危险了……”
封德彝一笑:“老师,你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呢?”
“你指什么?”
“一山不容二虎,李渊、李密都是要得天下的人,他们怎么可能联手呢?”
虞世基微微点头:“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多事之秋,为师不敢再有一点的差错……李渊反叛一事,皇上对我非常不满,若是再出差错,为师将失去皇上的恩宠!”
“老师说的很对,绝不能再出半点差错……老师,如今最危险的是长安,骁勇的禁军跟着皇上都到了江都,长安空虚,李渊父子,一定在打长安的主意,若长安落入李渊之手,朝廷才危险呢!”
虞世基点点头:“你这话到是提醒了我,只要把李渊挡在黄河以东,长安就可高枕无忧……德彝,圣旨由你来草拟,这样写:‘命屈突通、宋老生监守河东、霍邑,坚决阻止李渊西渡黄河,寻机消灭李渊。’”
2
李渊开仓放粮,百姓踊跃应征,义军将士很快便达到七万余众。李渊十分兴奋,他在晋阳宫对众人说:“本大将军举义,不是为了割据一方,做草头王,而是为了除暴救民,安定天下。本大将军决定,七月初五亲率三万义军,建成为左军都督,世民为右军都督,西征入关,辅佐大隋新皇上,重整隋朝社稷。”
裴寂拱手道:“大将军此举英明,裴寂愿随大将军入关。”
众人纷纷随和道:“在下愿随大将军西征入关。”
李渊让大家安静,然后说:“突厥柱国康鞘利,又送来一千匹战马,并答应出兵助我入关。前日,我已经派刘文静带着礼物回访突厥,商定出兵一事。”
众人一阵议论。
一个官吏道:“大将军,突厥大军进入中原,对中原百姓是个祸害。”
李渊一笑:“文静此去突厥,只求突厥派数百援军,做声势而已。”
那官吏点头道:“大将军考虑周到,下官多虑了。”
李渊看看众人,最后目光落在李元吉身上,他沉思片刻,叫道:“元吉。”
李元吉上前:“元吉在。”
李渊命令道:“太原乃义军立足之本,本大将军任命你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全权处理后方军政事务。”
李元吉愣了片刻,然后道:“遵命。”
李渊又道:“窦诞、刘政会。”
窦诞和刘政会上前:“末将在。”
李渊命令道:“你们二人协助元吉守好太原。”
窦诞和刘政会答道:“遵命。”
李渊嘱咐李元吉:“元吉,你虽为太守,文事要征得窦诞同意,武备必须与刘政会共同决定。”
李元吉答应地很干脆:“元吉明白。”
李元吉答应的很好,但是他不明白,他贪图晋阳宫的美色,险些坏了西征的大事!
随后,李渊又安排了西进的具体部署,他手下的将军纷纷离开了将军府,筹备西进事宜。将军府只剩下了李渊和李元吉二人。
李渊语重心长地对李元吉说:“元吉,让你做太原太守,父考虑再三。太原是义军的立足之本,义军的家人也都在太原,你一定要守好太原……”
李元吉很自信地:“父亲放心,有我李元吉在,就有太原在。”
李渊摆摆手:“为父放心不下,你虽是太守,大权在握,但靠你一人不行,你太年轻,没有做过官,更没有肩负过如此重任,所以,为父才当众宣布,文事依靠窦诞,武备依靠刘政会,凡是决策之事,要与大家商量,一个人不能说了算,记住了吗?”
李元吉点头:“孩儿牢记在心。”
“明日为父就要西征了,西征的三万军队,都是义军精锐,留给你的四万人马,大都是新招募的士兵,你与刘政会要加紧操练,把这些士兵训练成精锐之师。有粮草,有精兵,守好太原,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孩儿一定尽快练就精锐之师,守护好太原。”
李渊“嗯”了一声,然后看了看李元吉,“还有一事……”
“父亲请讲。”
“这晋阳宫的宫女,你要多加关照,她们身上不许出任何差错……明白吗?”
李元吉点点头:“孩儿明白。”
第二天,义军浩浩荡荡立刻了太原,队伍整齐,旗帜高扬。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裴寂、长孙无忌、侯君集等将领骑在马上,他们告别了自己的亲人,踏上了漫漫征程。他们知道虽然前面有许多艰难和危险,但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心,他们要亲手推翻摇摇欲坠的隋朝,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
3
河东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接到封德彝写的圣旨,立刻带着副将桑显和赶往霍邑,他不担心河东的防务,他担心的霍邑,只要宋老生守住了霍邑,他就可以断其后路,将李渊消灭在霍邑城外!
屈突通带着桑显和来到霍邑,他们在虎牙郎将宋老生的陪伴下登上城头。
屈突通看着城外,对宋老生道:“……河东与霍邑是长安的屏障,皇上把河东交给我,把霍邑交给你,是对你我的信任。”
宋老生说:“我知道。”
屈突通指着城外的山野说:“霍邑倚霍山,临汾水,是易守难攻的要地,只要你坚守不出,李渊的叛军,就过不了霍邑。”
宋老生一笑:“屈突大将军,末将虽不是身经百战,也是久经沙场,李渊区区三万叛军,即使插了翅膀,也别想飞过霍邑。”
屈突通道:“你可不要轻敌,李渊的两个儿子,那可是当今天下的英雄,尤其是二公子李世民,可以说智勇双全,即使强悍的突厥人,也惧他三分,所以突厥才以兄弟相称,与李渊结盟……你还是小心为好。”
宋老生微微点了一下头,说:“我会小心的。”
屈突通成竹在胸地:“只要你在霍邑拖住李渊,我便可率河东军队,断其后路,将李渊父子消灭在霍邑城外,然后收复太原。”
宋老生信心十足地:“屈突大将军尽管放心,末将在霍邑,一定死死拖住李渊!”
屈突通还是不放心:“千万别贪功,千万别性急,拖住李渊,你便是消灭叛军的首功。”
宋老生认真地:“末将铭记在心。”
屈突通指着身后的桑显和,说:“宋将军,我把桑将军留在霍邑,助你一臂之力,你看如何?”
宋老生一笑,然后说:“好啊,听说桑将军乃博弈高手,我正愁在霍邑棋无对手,不好打发时光呢。”
屈突通看出宋老生还是轻敌,但话已至此,他不好再多说。河东的防务也很紧张,他暗自嘱咐桑显和一番,随后回到河东。
4
义军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到了霍邑五十里外的贾胡堡。李渊命令义军安营扎寨,准备进攻霍邑。没想到到了贾胡堡当天,天空出现了乌云,然后是雷鸣电闪,连绵大雨一下就是十多天,而且没有停下来的趋势,这让义军上下很着急。
李渊坐在大帐内,望着外面的瓢泼大雨,问一旁的裴寂:“玄真,这雨也不知何时能停?”
裴寂看着帐外,答道:“说不上……”
李渊叹了一声:“出师未捷,先遭连绵大雨,不知是凶是吉。”
裴寂道:“这要看怎么说了,要想速胜,大雨不是件吉利事,但我们驻军贾胡堡,与河南的李密相互来往,可壮义军声威……”
李渊点点头,“有道理……不过,我给李密写过一封信,他迟迟不回,不知是何原因。”
裴寂安慰道:“唐公不要着急,李密巴不的结识唐公,他的信也许就要到了……”
话音没落,李世民走进,身上披着油衣,对李渊道:“父亲,李密回信了。”
李世民掏出信递给李渊。李渊会意地看了裴寂一眼,接过信,看了片刻,脸色突变,冷笑道:“李密太狂妄了!”
裴寂问:“他都说了些什么?”
李渊把信递给裴寂,“他自恃兵力强大,想做盟主,邀我过黄河,当面缔结盟约。”
裴寂看了看信,问:“唐公的意思呢?”
李渊思索片刻,问李世民:“世民,你说呢?”
李世民回答说:“李密狂妄自大,若不同意立他为盟主,他必迁怒于父亲,如今义军欲图长安,不能与李密为敌,父亲应该用谦卑的言辞拥戴他,让他全力对付东都的官兵。待我们占据长安,平定关中之后,静观洛阳内外鹬蚌相争,然后坐收渔人之利,父亲认为如何?”
李渊点头道:“好,为父也是这么想的……玄真,你代我给李密回书一封,信中一定要写上这样几句话:‘老夫年过五十,志愿不在天下,能攀龙麟,附凤翼,便欣喜有加了,老夫盼望老弟,早一天顺从图箓之意,执掌天下,安定百姓’。”
裴寂笑道:“李密接到唐公的信,肯定大喜过望,全力对付洛阳的官兵,唐公西征,无后顾之忧了!”
李渊一笑,“后顾无忧,老天有忧……我还是担心这雨啊……”
裴寂说:“唐公不必杞人忧天,阴天自有晴天时。”
李渊看着帐外,自语道:“但愿早点晴……”
又多了十多天,大雨仍下个不停。李渊一脸忧虑看着帐外的大雨,对一旁的裴寂说:“玄真,老天跟我过不去啊……这雨下了二十多天,怎么还不停呢?”
裴寂说:“我也纳闷,往年的秋天,从没下过这么久的大雨……”
李渊想到什么,回过身,问:“刘文静有消息吗?”
“还没有。”
“突厥不会变卦吧。”
裴寂想了想,道:“突厥人反复无常……不过文静机敏过人,几百人的援军,不该有什么困难吧……”
李渊道:“援军不在人数,而是突厥的态度,刘武周一直在窥视太原,他是突厥人立的可汗,我担心突厥暗中仍在支持刘武周……”
裴寂点点头,“唐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
此时李建成走了进来,他对李渊说:“父亲,左军的粮草不足五日了,我听世民说,右军的粮草也不多了。”
李渊问:“太原的粮草呢,怎么还没运到?”
李建成说:“也许是大雨冲坏了道路……或者是出了别的什么事?”
李渊思索片刻,然后命令李建成:“你立刻派人,分两路,一路沿途寻找粮队,一路回太原催粮,要快,粮草供不上,西征将中途夭折。”
李建成点头:“孩儿明白。”
5
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几乎天天在晋阳宫内和妃子们饮酒戏耍,几乎把运粮的事抛在脑后。协助李元吉守卫太原的刘政会却心急如焚。
这天,李元吉刚离开晋阳宫回到留守府,焦急不安的刘政会便急忙迎上前:“公子,你可回来了……”
李元吉坐到李渊常坐的那把椅子上,阴阳怪气地“以后不许再叫公子,我是太原太守。”
刘政会忙说:“是……太守,大将军又派人来催粮了,我们得赶紧准备!”
李元吉问:“粮食不是已经运走了吗?”
刘政会说:“不够。大将军说再运一个月的粮食。”
李元吉看看屋外的雨,说:“等天晴再说吧。”
“等到天晴,义军就断粮了……”
“大雨不停,路上泥泞,这么多的粮食,你怎么运?”
“只要太守下令,运粮的事末将想办法。”
李元吉看了看他,不耐烦地说:“那好,你去想办法吧……”说着站起来就走。
一个将军急急走进叫道:“公子……”
李元吉站住,不快地说:“叫太守。”
那将军:“是,太守……马邑送来消息,刘武周要进犯太原。”
李元吉一愣,“消息可靠?”
将军点点头:“刘武周亲口说的。”
李元吉来回走了几步,对刘政会说:“刘将军,粮草不能运了,立刻派人去霍邑,请父帅立刻撤军回太原。”
刘政会急道:“太守,大将军西征,一战未捷,怎能撤军呢?”
“父帅不撤军,如何保住太原?义军将士的家人,可都在太原!”
“太原有四万军队,刘武周的军队不足三万,我们完全能战胜他。”
李元吉冷笑,“如果刘武周从突厥借兵呢?”
刘政会说:“突厥与大将军已经化敌为友,不会借兵给刘武周。”
“突厥人的话你也相信?刘武周是突厥人封的可汗,你怎么知道突厥不会借兵?”
“即使突厥借兵,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能守住太原。”
李元吉又冷笑:“大话谁都会说!”转头对报信的将军说,“你去,速往霍邑,请父帅回军太原。”
那将军答应了有声,欲走。刘政会拦住门口,他对李元吉道:“太守,西征不能半途而废,大将军不能撤军。”
李元吉看看他,冷笑一声:“你一个户曹,竟然管到太守头上来了?”
刘政会毫不相让:“大将军有言在先,太原军务要事,必须我们两人共同决定。”
李元吉看了看他,然后道:“那好,我可以不让父帅回军,但刘武周欲犯太原一事,我必须禀报父帅,知情不报,贻误战机,那是死罪。”
刘政会看看李元吉,只好闪开门口。那将军走出。
李元吉看了看一眼,冷笑一声,正欲离去。
刘政会又叫道:“太守,请等一等。”
李元吉站住,并不看刘政会:“刘户曹,还有什么军务要事需要商定?”
刘政会提醒道:“军粮不运,违抗大将军之命,也是死罪。”
李元吉一笑:“我刚才说过了,你不怕劳民伤财,道路泥泞,尽管运好了……”说罢,李元吉走了出去。
屋外的雨还在下……
6
守卫霍邑的宋老生听说义军断粮,估计李渊要撤军。他派人禀报河东的屈突通,说李渊撤退之时,可否尾随追击。屈突通担心其中有诈,没有同意,让人转告宋老生与桑显和,不要被李渊假象所蒙蔽,即使撤军,也坚守不出。
宋老生收到屈突通的忠告,却不以为然,说屈突通小心过分了,李渊若是真撤军,我岂能眼睁睁地放他走呢?!
贾胡堡的李渊进退两难,又收到李元吉的急报,真的要撤军了。
李渊召集裴寂、李世民、李建成、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义军将领来到大帐,商议撤兵之事,。堡近三十日,寸步难进。宋老生、屈突通屯兵于霍邑、河东,据守险要,易守难攻;突厥人反复无常,至今刘文静不归;太原又送来消息,刘武周欲攻打太原,太原城内惶恐不安。作为大将军,我为义军的安危坐卧不宁,夜不能寝……”他看看众人,继续道:“义军该何去何从,我犹豫不定,请诸位将领,分析厉害,帮我决断。”
众人沉寂。
裴寂站起来,说:“唐公,西征之举,首先动议的有我。可如今兵困贾胡堡,军粮迟迟不到,义军能否继续西征,我这几日也是忧心忡忡,今日又闻刘武周欲图太原,这可是要断我义军的后路啊!太原是义军立足之本,义军的家人大都在太原,太原若落入刘武周之手,义军将士有家不能归,还有何心过险阻,胜强敌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回军太原,巩固义军根本,待时机成熟,再行西征之事。”
众人纷纷随和着:“应该回军太原,巩固根本……”
李世民站起来道:“我不赞成回军太原。”
众人都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慷慨陈词地:“我们兴举大义,拯救天下百姓,应该奋不顾身,战胜困难险阻,进入长安,以号召天下。可如今,义军还没看到黄河,遇到微不足道的困难,就要放弃西征,回军太原?!那些为行大义聚集在一起将士们,会心灰意冷,离我们而去!我们即使守住了太原,也只能苟且一方,做盗贼而已!最终也不会保全自己!”
李建成站起来迎合道:“我赞成世民的意见,举大义,观大局,才是存亡的根本。”
李渊一脸阴沉地:“你们兄弟,只会说大话,空话,我问你,没有粮食吃,你如何举大义?”
李建成看看父亲,无言地坐下。
李世民对父亲说:“兵法上说,智将务食于敌。先不说打下霍邑,就可以得到敌人的粮食,在我们军营周围,漫山遍野的庄稼,皆可充做军粮,怎能说没有粮食吃?”
裴寂在一旁道:“霍邑易守难攻,宋老生据险固守,你如何能攻克霍邑?”
李世民道:“宋老生轻率急躁,我只要略使计谋,便可将他调出霍邑,在霍邑城外,生擒宋老生。”
李渊冷笑道:“好大的口气?”
李世民很有信心地:“父亲,我可以起誓,拿不下霍邑,就拿我的人头!”
李渊又是冷笑:“初出茅庐,不知深浅!若是你一个人,是生是死,为父可以任你所为,三万义军将士的生命,岂容你做儿戏!”
李世民极力劝说道:“父亲,如今西征,乃最佳时机,李密眷恋洛阳城外的仓粟,无暇长久打算,刘武周虽表面依附突厥,但他与突厥暗中却相互猜疑,他扬言进攻太原,也在担心突厥窥视马邑,太原尚有四万义军,一时不会有大的危难,父亲若放弃西征,待李密醒悟,再图长安,将比登天还难。”
李渊未加思索就说:“你危言耸听了吧?”
李建成终于忍耐不住,站了起来说:“父帅,世民说的有道理,当年杨玄感作乱,李密就曾劝他图谋长安,杨玄感没听,最后兵败身亡,如今父帅已将西征之事告之李密,李密岂能悟不出长安之重要?”
大帐内一片沉寂。
李渊思索片刻,“让我再想想……”
裴寂欲言又止。
7
天光渐渐暗下来。天上的雨还在下。
大帐里只剩下了李渊和裴寂。李渊犹豫不绝,在帐内走来走去。
裴寂上前道:“大将军,当断不断,必留后患,再不回军,太原危险了!”
李渊站住了,说:“世民说的对,李密真要图谋长安,那天下可就是李密的了……”
“大将军,李密即使有这个心,也去不了长安。”
“为什么?”
“李密聚众数十万,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洛阳城外的粮食吗?他若离开洛阳,那些为粮食而来的乌合之众,还能跟从他吗?”
李渊不禁点头:“玄真提醒的好,好……传令全军,明晨撤军。”
裴寂说:“事不宜迟,兵贵神速,今天就该走。”
李渊点点头:“命令左军,先行撤离。”
“是。”裴寂答道。
李世民、李建成为了撤兵之事,在营帐内饮酒解愁。
李建成端起酒樽劝道:“世民,别愁眉苦脸了,喝酒!明天我们一起再去劝说父。”
李世民端起酒樽,又放下,叹了口气,“哥,我真担心父亲……他最终也不会听你我的意见。”
“不会,父亲表面虽无争强好胜之态,但内心,也有帝王之志,今日你我之言,已经触动了他的帝志,他不会不担心李密……来,喝酒。”
“但愿父亲,能明大局,举大义,弘帝志。”
李世民说罢,一饮而尽。
侯君集匆匆走入,对李建成、李世民说:“两位大都督都在,大将军已经下令撤军了。”
李世民猛地站起。李建成一把拉住他,“你去何处?”
“我去找父亲,让他收回撤军之命。”
李建成拦在他面前,“军令如山倒,命令即出,父亲如何收回?弄的不好,父亲还会……算了,兄弟,西征之事,以后再寻找时机吧。”
“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断送大业!”
李世民说完绕过李建成,走了出去。
8
李世民疾步来到李渊大帐外,此时雨已经停了,夜空凉爽宁静,但路仍很泞。
守卫在大帐外的亲兵拦住李世民,李世民着急地:“快闪开,我有要事面见大将军。”
亲兵道:“大都督,大将军有令,任何人不得入内。”
“我有要事,必须见大将军。”
“大将军睡了,不见任何人。”
李世民知道父亲的命令不能违背,如果硬闯的话结果会更糟糕,可是义军的前途,大业的成败都在此时此刻了……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心急如焚,跪在地上放声大哭。
几个亲兵被李世民哭愣了,不解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的哭声清晰地传进大帐,睡在内帐里的李渊翻了一个身。哭声越来越大。李渊睁开眼,听了听,不快地叫道:“来人。”
一亲兵应声而入,施礼道:“大将军。”
李渊坐起来,问:“何人如此大胆,竟在本大将军帐外号哭?”
亲兵回道:“回大将军,是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
李渊一怔:“他哭什么?”
亲兵摇摇头:“不知道。”
李渊“哼”了一声:“叫他进来。”
不一会儿,李世民走进大帐,他看见从内帐走出的李渊,立刻跪在地上。
李渊一边系着内衣上的扣子,一边问李世民:“你在帐外哭什么?”
李世民闷声闷气地说:“义军就要败亡,世民怎能不哭?”
李渊冷笑道:“你又危言耸听,义军兵强马壮,怎会败亡?”
李世民动情地道:“有志之士为举大义,集聚成为义军。若前赴后继,为大义进取,便能成功;畏首畏尾,知难而退,将丧失凝聚之心,义士必然离我而去,到那时,众叛亲离于前,敌人就会乘危于后,义军怎能不败亡?义军败亡,世民不敢苟活,命将不在,岂能不哭?”
李渊看了看李世民,片刻后说:“世民,起来吧。”
李世民倔强地:“父帅不收回撤军之命,世民不起。”
李渊站起来,走过去,拉住李世民的手:“起来,世民。”
李世民看看父亲,站了起来。
李渊让李世民坐到身旁,说:“世民,父亲知道,你是为了义军,也是为了父亲……我问你,你有把握攻克霍邑?”
李世民点点头:“自从到了贾胡堡,我就时常冒雨去霍邑,霍邑周围的地形,已经刻在儿子的心里了。”
李渊又问:“你真能把宋老生引出霍邑?”
李世民回道:“兵法上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宋老生为人秉性,孩儿在太原,就了解的一清二楚。”
李渊点点头,再问:“刘武周真的不会进犯太原?”
“近期不会。”
“你从何处得到的消息?”
“上次在太原城外,突利太子告诉我,突厥有意染指马邑,马邑的地位比之太原,对突厥更为重要。突厥的意图,刘武周已有察觉,所以,他决不会冒着失去马邑的危险,进犯太原。”
李渊又点点头,然后说:“世民,左军已经开始撤离贾胡堡,撤军之命怕是无法收回了……”
李世民说:“父亲,右军严整以待,尚未出发,左军虽然撤离,但离去不远,请父亲准许我,追回左军。”
李渊看了看他,然后说:“为父存亡成败,都在于你了,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李世民立刻拱手施礼:“谢父帅!”
李世民拿着父亲给的兵符,叫上哥哥李建成,连夜出发,追回了左军。
第二天一早,太阳出来了,一个月的阴雨连绵一扫而去。
裴寂听说李世民追回了左军,立刻来到了李渊大帐,不无牢骚地对李渊说:“义军已经离开了贾胡堡,你又把他们追回来……唐公,朝令夕改,有损大将军的威望。”
李渊心情很好看着帐外的太阳,对裴寂说:“我这也是没法子,我这儿子就这秉性,不到黄河不会死心。”
裴寂道:“可如果攻城不克,屈突通再来救援,义军想回太原,都走不了了!”
李渊一笑:“我已经安排好了,世民答应将宋老生引出城来,若是宋老生不出城我就撤军,他们兄弟将无话可说。”
裴寂点头道:“若是这样,尚可挽救……”
李世民脸带喜色地匆匆走进,拱手施礼:“父帅,太原的粮草到了。”
“有多少?”
“够义军吃一个月。”
李渊高兴地:“好,连绵大雨断不了我的粮道,元吉的功劳啊……”
李世民欲言又止,然后说:“父帅,如今粮足天好,可以攻打霍邑了。”
李渊点点头,对李世民命令道:“传令全军,凉晒铠甲、兵仗、行李,后日起兵,前往霍邑。”
9
霍邑的宋老生被阴雨憋了一个多月,也想出城伸展一下筋骨,和义军厮杀几个回合。他立在城头对一旁的桑显和说:“李渊进攻霍邑,贾胡堡大营必然空虚,桑将军留下守城,我率一支奇兵,偷袭贾胡堡大营的粮草,李渊首尾不能相顾,不然回军,我们乘机出城夹击李渊,李渊必败。”
桑显和道:“李渊熟读兵法,善于用兵,怎会不知道粮草的重要,细作已经探到消息,李渊的粮草有重兵把守,你若袭击粮草,怕是有来无回。”
宋老生又道:“李渊的粮草我们不去袭击就是了,待李渊来到霍邑城外,他出城定生擒李渊,他的粮草将全归我所用。”
桑显和提醒道:“宋将军,屈突大将军有令,不许出城与李渊交战。”
宋老生看看桑显和,道:“屈突大将军的命令,是为了战胜李渊。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是兵法上说的。作战之始,我当然不会出城交战。待李渊攻城不下,将士疲惫不堪,我若再不出击,那可就贻误战机了……”
进攻霍邑这天到了,桑显和担心宋老生被城外的义军激怒,拉着宋老生在霍邑将军府对弈。
走了几步棋,桑显和看出宋老生的心思还在城头,边说:“昔日子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虽不如子房,但宋将军的霍邑城池坚固,将士勇猛,我们一边对弈,一边谈论守城之事,李渊也奈何不了我们。”
宋老生喜欢听恭维之词,桑显和如此之说,让他心里很舒服,他笑着对桑显和道:“桑将军说的极是。”
此后,宋老生走棋便用心起来。
桑显和走出一白子,说:“李渊的叛军携带攻城器具,向城东、城南而来,我认为他主攻是城东。”
宋老生一笑:“不论他进攻城东还是城南,李渊的兵都将横尸城外。”说着走出一黑子。
桑显和随即也走出一子:“也许李渊声东击西,他既不进攻城东,也不进攻城南,他是在引诱将军出城……”
宋老生也走出一子:“他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
桑显和接道:“坚守不出,必获全胜……”桑显和说着又走出一子,然后一笑,“宋将军,又吃你一块棋。”
宋老生这才注意棋盘上的棋子。
桑显和笑着,“别看了,这块棋死定了。”
宋老生一副大度的样子,“两军对阵,笑到最后,才为智者。”他说着又拿起一子。
一个偏将匆匆走进,禀报道:“将军……”
宋老生看着棋盘问:“何事?”
偏将欲言又止,一副难以启齿的样子。
宋老生扫他一眼:“快说,有什么事。”
偏将道:“李渊的将士,在城外谩骂将军乌龟不如……”
宋老生猛然站起,大步走出。桑显和立刻跟了出去。
近百义军士兵列队霍邑城外,为首的是侯君集。侯君集指着城头笑骂道:“宋老生,都说你是大隋名将,其实乌龟不如?乌龟尚敢伸头咬人,你却不敢出城一战,你羞辱大隋,羞辱你的祖先,宋家有你等胆小怕死之人,乃莫大耻辱!耻辱的活着,不如一死!宋老生,你已经不是人了,是乌龟!缩头乌龟!”
众士兵显然经过事先训练,异口同声道:“宋老生,不是人,是乌龟!宋老生,不是人,是乌龟……”
一个士兵道:“宋老生,快出来,爷爷要用你的乌龟盖子盛酒。”
另一士兵随和道:“别忘了带上你娘,老乌龟!”
众士兵放肆地大笑。笑声在城外飘荡……
此时宋老生已来到城头,他看着城下狂笑的义军,大骂:“狗贼,欺人太甚!”说罢,便从一旁士兵手中拿过一张弓箭,张弓搭箭,向城下的义军士兵射去。那箭在义军的士兵身前不远处落在地上。又拿过一张弓,再射出一箭。那支箭还是没射到义军士兵。
宋老生气急地把弓箭扔到地上,对那个曾经持弓的士兵骂道:“你这是什么狗屁弓箭!”
士兵怯怯地说:“将军,连绵大雨,天潮,弓弦松,所以……”
没等那士兵说完,宋老生对一偏将道:“集结骑兵,杀出城去,活剥了这些狗贼!”
一旁的桑显和忙劝道:“将军息怒,此乃李渊的诡计,将军万不可出城!”
城外的骂声不绝于耳,越骂越难听。
宋老生气得不住顿足,叫道:“不杀这些狗贼,难解我心头之恨!快去,打开城门!
桑显和毫不退让,严肃地:“将军,屈突大将军有令,擅自出城,违抗军令,当斩……”
宋老生吼道:“宋老生宁可战死,也不能气死!”他说着抽出剑,一指偏将,“你快去!”
偏将没动,说:“将军就是杀了末将,末将也不敢违抗屈突大将军之令。”
宋老生怒目而视,片刻后收了剑:“你不去我去。”
说着,宋老生拔腿就走。桑显和一把拉住宋老生,再次劝道:“宋将军不可赌气,两军对阵,笑到最后,才为智者,这是将军说的,难道将军忘了吗?”
宋老生看看桑显和,又看看城下。
城下的笑骂声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
宋老生对桑显和命令道:“松开手。”
桑显和依然拉着宋老生的胳膊,几乎是声泪俱下:“将军,小不忍则乱大谋,霍邑城内两万将士的性命,全依赖宋将军了。”
宋老生一笑,“我是吓唬你们,当真了?”
桑显和一怔。
宋老生微笑着:“松开手,回府对弈,刚才那局棋,还没分出高下呢。”
桑显和脸上立刻有了笑脸:“宋将军棋高一筹,一定能胜,能胜……”
(本章完)
大业十三年,六月癸巳日,李渊于太原立大将军府,自命为大将军;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温大雅为记室,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谐、姜宝谊、侯君集为左右统军……同时李渊开仓赈济贫民,招募更多义军,以图西进。
江都的隋炀帝听说李渊自称大将军,气的暴跳如雷。虽然他在三年前的元宵灯会上为了一句话抓过李渊,但他万万没想到李渊会背叛他!他指着虞世基质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是说李渊不会造反吗?他把朕的晋阳宫都占了,要做皇帝了!”
虞世基连忙叩首谢罪:“陛下,臣有罪……李渊以皇亲的身份,表面的忠诚,蒙蔽了臣的眼睛,臣万万没有想到,李渊竟然有如此野心!他手段卑鄙,用心阴险,臣闻所未闻……臣有罪,请陛下处罚。”
隋炀帝“哼”了一声,愤愤地说:“一句闻所未闻,就可以搪塞过去吗?封德彝不是去过太原吗,难道就没看出一点蛛丝马迹?”
虞世基再次叩首:“臣罪该万死!封德彝曾经怀疑李渊,臣以陛下的名义发过一份密诏,命屈突通将李渊的家人扣留在河东,以此牵制李渊,没想到李渊早有预谋,派军队秘密接走了家人。”
隋炀帝冷笑道:“扣留李渊的家人那是下下策,你为何不捉拿李渊?”
虞世基立刻道:“臣知罪。臣命王威、高君雅捉拿李渊,为朝廷除奸,没想到李渊抢先下手,将二位贤臣斩杀于市……臣对不起陛下,也对不起两位忠诚于陛下的贤臣……”
虞世基说罢已是泪流满面。
隋炀帝看了看跪在面前的虞世基,想到虞世基对自己的忠心,想到要消灭那些叛臣和盗贼,还要依靠像虞世基这样的人,于是收起怒容,坐到龙椅上对虞世基:“平身吧?”
虞世基仍跪在地上,低着头:“罪臣有负陛下恩宠,陛下不处罚罪臣,罪臣不敢平身。”
隋炀帝语气缓和地:“李渊深藏不露,不但蒙蔽了你,也蒙蔽了朕,平身吧,朕不怪罪你。”
虞世基再叩首:“谢陛下隆恩。”
虞世基慢慢站起,身子晃了一晃,还是站住了。
隋炀帝关心地虞世基:“世基,坐吧。”
虞世基小心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世基,你不要怪朕发脾气,朕最恨的就是李渊这种道貌岸然的奸臣!”
“陛下说的极是,李渊这种奸臣,朝臣共恨!他害社稷,害天下,更害了被他们所蒙骗的忠臣。”
隋炀帝微微颔首,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世基啊,朕的江山社稷,还得依赖你们这些忠臣,老臣,朕希望你擦亮眼睛,不再被李渊这种人所蒙蔽。”
虞世基信誓旦旦地:“陛下教诲,臣铭记在心。”
隋炀帝对虞世基推心置腹地说:“世基,你以为朕留在江都,只是为了江南的景色吗?你们错了,江都是龙兴之地,朕留在此地,为的是养精蓄锐,涵养龙气,待北方灾星暗淡,朕便返回长安,重整社稷……”
“皇上圣明!臣盼着皇上重整社稷,再造盛世……”
隋炀帝听到“盛世”二字,不由又气愤起来,道:“好端端一个盛世,让李密,李渊,这些叛臣断送了……他们是想夺取朕的天下!朕不会让他们得逞!”
“有陛下龙威,朝臣共勉,李密,李渊,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盗天之贼,都不会得逞……”
隋炀帝“嗯”了一声,又道:“世基,你代朕拟一份圣旨,命东都越王派精锐军队,一月内消灭李渊。”
虞世基支吾片刻,然后说:“陛下,东都的军队正围剿李密,一时难以分兵……”
隋炀帝问:“李密手下到底有多的盗匪?”
虞世基寻找着最合适的语言:“李密手下盗匪虽然不多,可他占据了回洛、洛口两座粮仓,用粮食勾引饥民,盗匪消灭一批,他又网罗一批……”
隋炀帝冷冷一笑:“这么说,李密灭不掉了?”
虞世基忙道:“陛下放心,李密的盗匪嚣张不了几日了,江都通守王世充,带领强悍的江淮军队,会同河北太常少卿韦霁,河南虎牙郎将王辩,将合兵讨伐李密。”
隋炀帝看了看虞世基,然后问:“那李渊呢,谁去消灭?”
虞世基道:“长安代王手下有两名久经战阵的良将,可以御敌。”
“何人?”
“河东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霍邑的虎牙郎将宋老生。”
隋炀帝点头道:“屈突通、宋老生朕都听说过……世基,你代朕拟一道圣旨,命屈突通、宋老生消灭李渊。”
虞世基深深叩首:“遵旨。”
虞世基回到府惊魂未定,他把自己和隋炀帝的对话一一告诉了封德彝,问他那句话说的不合体。封德彝想了想,说:“老师的话,每一句都很好,非常得体,只是屈突通、宋老生打不了太原,他们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的两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我都接触过,那是一对乱世的枭雄!”
虞世基忧心忡忡地说:“可是,若是于太原叛军不顾,我担心李渊与河南的李密联起手来,那样的话,朝廷就危险了……”
封德彝一笑:“老师,你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呢?”
“你指什么?”
“一山不容二虎,李渊、李密都是要得天下的人,他们怎么可能联手呢?”
虞世基微微点头:“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多事之秋,为师不敢再有一点的差错……李渊反叛一事,皇上对我非常不满,若是再出差错,为师将失去皇上的恩宠!”
“老师说的很对,绝不能再出半点差错……老师,如今最危险的是长安,骁勇的禁军跟着皇上都到了江都,长安空虚,李渊父子,一定在打长安的主意,若长安落入李渊之手,朝廷才危险呢!”
虞世基点点头:“你这话到是提醒了我,只要把李渊挡在黄河以东,长安就可高枕无忧……德彝,圣旨由你来草拟,这样写:‘命屈突通、宋老生监守河东、霍邑,坚决阻止李渊西渡黄河,寻机消灭李渊。’”
2
李渊开仓放粮,百姓踊跃应征,义军将士很快便达到七万余众。李渊十分兴奋,他在晋阳宫对众人说:“本大将军举义,不是为了割据一方,做草头王,而是为了除暴救民,安定天下。本大将军决定,七月初五亲率三万义军,建成为左军都督,世民为右军都督,西征入关,辅佐大隋新皇上,重整隋朝社稷。”
裴寂拱手道:“大将军此举英明,裴寂愿随大将军入关。”
众人纷纷随和道:“在下愿随大将军西征入关。”
李渊让大家安静,然后说:“突厥柱国康鞘利,又送来一千匹战马,并答应出兵助我入关。前日,我已经派刘文静带着礼物回访突厥,商定出兵一事。”
众人一阵议论。
一个官吏道:“大将军,突厥大军进入中原,对中原百姓是个祸害。”
李渊一笑:“文静此去突厥,只求突厥派数百援军,做声势而已。”
那官吏点头道:“大将军考虑周到,下官多虑了。”
李渊看看众人,最后目光落在李元吉身上,他沉思片刻,叫道:“元吉。”
李元吉上前:“元吉在。”
李渊命令道:“太原乃义军立足之本,本大将军任命你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全权处理后方军政事务。”
李元吉愣了片刻,然后道:“遵命。”
李渊又道:“窦诞、刘政会。”
窦诞和刘政会上前:“末将在。”
李渊命令道:“你们二人协助元吉守好太原。”
窦诞和刘政会答道:“遵命。”
李渊嘱咐李元吉:“元吉,你虽为太守,文事要征得窦诞同意,武备必须与刘政会共同决定。”
李元吉答应地很干脆:“元吉明白。”
李元吉答应的很好,但是他不明白,他贪图晋阳宫的美色,险些坏了西征的大事!
随后,李渊又安排了西进的具体部署,他手下的将军纷纷离开了将军府,筹备西进事宜。将军府只剩下了李渊和李元吉二人。
李渊语重心长地对李元吉说:“元吉,让你做太原太守,父考虑再三。太原是义军的立足之本,义军的家人也都在太原,你一定要守好太原……”
李元吉很自信地:“父亲放心,有我李元吉在,就有太原在。”
李渊摆摆手:“为父放心不下,你虽是太守,大权在握,但靠你一人不行,你太年轻,没有做过官,更没有肩负过如此重任,所以,为父才当众宣布,文事依靠窦诞,武备依靠刘政会,凡是决策之事,要与大家商量,一个人不能说了算,记住了吗?”
李元吉点头:“孩儿牢记在心。”
“明日为父就要西征了,西征的三万军队,都是义军精锐,留给你的四万人马,大都是新招募的士兵,你与刘政会要加紧操练,把这些士兵训练成精锐之师。有粮草,有精兵,守好太原,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孩儿一定尽快练就精锐之师,守护好太原。”
李渊“嗯”了一声,然后看了看李元吉,“还有一事……”
“父亲请讲。”
“这晋阳宫的宫女,你要多加关照,她们身上不许出任何差错……明白吗?”
李元吉点点头:“孩儿明白。”
第二天,义军浩浩荡荡立刻了太原,队伍整齐,旗帜高扬。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裴寂、长孙无忌、侯君集等将领骑在马上,他们告别了自己的亲人,踏上了漫漫征程。他们知道虽然前面有许多艰难和危险,但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心,他们要亲手推翻摇摇欲坠的隋朝,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
3
河东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接到封德彝写的圣旨,立刻带着副将桑显和赶往霍邑,他不担心河东的防务,他担心的霍邑,只要宋老生守住了霍邑,他就可以断其后路,将李渊消灭在霍邑城外!
屈突通带着桑显和来到霍邑,他们在虎牙郎将宋老生的陪伴下登上城头。
屈突通看着城外,对宋老生道:“……河东与霍邑是长安的屏障,皇上把河东交给我,把霍邑交给你,是对你我的信任。”
宋老生说:“我知道。”
屈突通指着城外的山野说:“霍邑倚霍山,临汾水,是易守难攻的要地,只要你坚守不出,李渊的叛军,就过不了霍邑。”
宋老生一笑:“屈突大将军,末将虽不是身经百战,也是久经沙场,李渊区区三万叛军,即使插了翅膀,也别想飞过霍邑。”
屈突通道:“你可不要轻敌,李渊的两个儿子,那可是当今天下的英雄,尤其是二公子李世民,可以说智勇双全,即使强悍的突厥人,也惧他三分,所以突厥才以兄弟相称,与李渊结盟……你还是小心为好。”
宋老生微微点了一下头,说:“我会小心的。”
屈突通成竹在胸地:“只要你在霍邑拖住李渊,我便可率河东军队,断其后路,将李渊父子消灭在霍邑城外,然后收复太原。”
宋老生信心十足地:“屈突大将军尽管放心,末将在霍邑,一定死死拖住李渊!”
屈突通还是不放心:“千万别贪功,千万别性急,拖住李渊,你便是消灭叛军的首功。”
宋老生认真地:“末将铭记在心。”
屈突通指着身后的桑显和,说:“宋将军,我把桑将军留在霍邑,助你一臂之力,你看如何?”
宋老生一笑,然后说:“好啊,听说桑将军乃博弈高手,我正愁在霍邑棋无对手,不好打发时光呢。”
屈突通看出宋老生还是轻敌,但话已至此,他不好再多说。河东的防务也很紧张,他暗自嘱咐桑显和一番,随后回到河东。
4
义军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到了霍邑五十里外的贾胡堡。李渊命令义军安营扎寨,准备进攻霍邑。没想到到了贾胡堡当天,天空出现了乌云,然后是雷鸣电闪,连绵大雨一下就是十多天,而且没有停下来的趋势,这让义军上下很着急。
李渊坐在大帐内,望着外面的瓢泼大雨,问一旁的裴寂:“玄真,这雨也不知何时能停?”
裴寂看着帐外,答道:“说不上……”
李渊叹了一声:“出师未捷,先遭连绵大雨,不知是凶是吉。”
裴寂道:“这要看怎么说了,要想速胜,大雨不是件吉利事,但我们驻军贾胡堡,与河南的李密相互来往,可壮义军声威……”
李渊点点头,“有道理……不过,我给李密写过一封信,他迟迟不回,不知是何原因。”
裴寂安慰道:“唐公不要着急,李密巴不的结识唐公,他的信也许就要到了……”
话音没落,李世民走进,身上披着油衣,对李渊道:“父亲,李密回信了。”
李世民掏出信递给李渊。李渊会意地看了裴寂一眼,接过信,看了片刻,脸色突变,冷笑道:“李密太狂妄了!”
裴寂问:“他都说了些什么?”
李渊把信递给裴寂,“他自恃兵力强大,想做盟主,邀我过黄河,当面缔结盟约。”
裴寂看了看信,问:“唐公的意思呢?”
李渊思索片刻,问李世民:“世民,你说呢?”
李世民回答说:“李密狂妄自大,若不同意立他为盟主,他必迁怒于父亲,如今义军欲图长安,不能与李密为敌,父亲应该用谦卑的言辞拥戴他,让他全力对付东都的官兵。待我们占据长安,平定关中之后,静观洛阳内外鹬蚌相争,然后坐收渔人之利,父亲认为如何?”
李渊点头道:“好,为父也是这么想的……玄真,你代我给李密回书一封,信中一定要写上这样几句话:‘老夫年过五十,志愿不在天下,能攀龙麟,附凤翼,便欣喜有加了,老夫盼望老弟,早一天顺从图箓之意,执掌天下,安定百姓’。”
裴寂笑道:“李密接到唐公的信,肯定大喜过望,全力对付洛阳的官兵,唐公西征,无后顾之忧了!”
李渊一笑,“后顾无忧,老天有忧……我还是担心这雨啊……”
裴寂说:“唐公不必杞人忧天,阴天自有晴天时。”
李渊看着帐外,自语道:“但愿早点晴……”
又多了十多天,大雨仍下个不停。李渊一脸忧虑看着帐外的大雨,对一旁的裴寂说:“玄真,老天跟我过不去啊……这雨下了二十多天,怎么还不停呢?”
裴寂说:“我也纳闷,往年的秋天,从没下过这么久的大雨……”
李渊想到什么,回过身,问:“刘文静有消息吗?”
“还没有。”
“突厥不会变卦吧。”
裴寂想了想,道:“突厥人反复无常……不过文静机敏过人,几百人的援军,不该有什么困难吧……”
李渊道:“援军不在人数,而是突厥的态度,刘武周一直在窥视太原,他是突厥人立的可汗,我担心突厥暗中仍在支持刘武周……”
裴寂点点头,“唐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
此时李建成走了进来,他对李渊说:“父亲,左军的粮草不足五日了,我听世民说,右军的粮草也不多了。”
李渊问:“太原的粮草呢,怎么还没运到?”
李建成说:“也许是大雨冲坏了道路……或者是出了别的什么事?”
李渊思索片刻,然后命令李建成:“你立刻派人,分两路,一路沿途寻找粮队,一路回太原催粮,要快,粮草供不上,西征将中途夭折。”
李建成点头:“孩儿明白。”
5
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几乎天天在晋阳宫内和妃子们饮酒戏耍,几乎把运粮的事抛在脑后。协助李元吉守卫太原的刘政会却心急如焚。
这天,李元吉刚离开晋阳宫回到留守府,焦急不安的刘政会便急忙迎上前:“公子,你可回来了……”
李元吉坐到李渊常坐的那把椅子上,阴阳怪气地“以后不许再叫公子,我是太原太守。”
刘政会忙说:“是……太守,大将军又派人来催粮了,我们得赶紧准备!”
李元吉问:“粮食不是已经运走了吗?”
刘政会说:“不够。大将军说再运一个月的粮食。”
李元吉看看屋外的雨,说:“等天晴再说吧。”
“等到天晴,义军就断粮了……”
“大雨不停,路上泥泞,这么多的粮食,你怎么运?”
“只要太守下令,运粮的事末将想办法。”
李元吉看了看他,不耐烦地说:“那好,你去想办法吧……”说着站起来就走。
一个将军急急走进叫道:“公子……”
李元吉站住,不快地说:“叫太守。”
那将军:“是,太守……马邑送来消息,刘武周要进犯太原。”
李元吉一愣,“消息可靠?”
将军点点头:“刘武周亲口说的。”
李元吉来回走了几步,对刘政会说:“刘将军,粮草不能运了,立刻派人去霍邑,请父帅立刻撤军回太原。”
刘政会急道:“太守,大将军西征,一战未捷,怎能撤军呢?”
“父帅不撤军,如何保住太原?义军将士的家人,可都在太原!”
“太原有四万军队,刘武周的军队不足三万,我们完全能战胜他。”
李元吉冷笑,“如果刘武周从突厥借兵呢?”
刘政会说:“突厥与大将军已经化敌为友,不会借兵给刘武周。”
“突厥人的话你也相信?刘武周是突厥人封的可汗,你怎么知道突厥不会借兵?”
“即使突厥借兵,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能守住太原。”
李元吉又冷笑:“大话谁都会说!”转头对报信的将军说,“你去,速往霍邑,请父帅回军太原。”
那将军答应了有声,欲走。刘政会拦住门口,他对李元吉道:“太守,西征不能半途而废,大将军不能撤军。”
李元吉看看他,冷笑一声:“你一个户曹,竟然管到太守头上来了?”
刘政会毫不相让:“大将军有言在先,太原军务要事,必须我们两人共同决定。”
李元吉看了看他,然后道:“那好,我可以不让父帅回军,但刘武周欲犯太原一事,我必须禀报父帅,知情不报,贻误战机,那是死罪。”
刘政会看看李元吉,只好闪开门口。那将军走出。
李元吉看了看一眼,冷笑一声,正欲离去。
刘政会又叫道:“太守,请等一等。”
李元吉站住,并不看刘政会:“刘户曹,还有什么军务要事需要商定?”
刘政会提醒道:“军粮不运,违抗大将军之命,也是死罪。”
李元吉一笑:“我刚才说过了,你不怕劳民伤财,道路泥泞,尽管运好了……”说罢,李元吉走了出去。
屋外的雨还在下……
6
守卫霍邑的宋老生听说义军断粮,估计李渊要撤军。他派人禀报河东的屈突通,说李渊撤退之时,可否尾随追击。屈突通担心其中有诈,没有同意,让人转告宋老生与桑显和,不要被李渊假象所蒙蔽,即使撤军,也坚守不出。
宋老生收到屈突通的忠告,却不以为然,说屈突通小心过分了,李渊若是真撤军,我岂能眼睁睁地放他走呢?!
贾胡堡的李渊进退两难,又收到李元吉的急报,真的要撤军了。
李渊召集裴寂、李世民、李建成、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义军将领来到大帐,商议撤兵之事,。堡近三十日,寸步难进。宋老生、屈突通屯兵于霍邑、河东,据守险要,易守难攻;突厥人反复无常,至今刘文静不归;太原又送来消息,刘武周欲攻打太原,太原城内惶恐不安。作为大将军,我为义军的安危坐卧不宁,夜不能寝……”他看看众人,继续道:“义军该何去何从,我犹豫不定,请诸位将领,分析厉害,帮我决断。”
众人沉寂。
裴寂站起来,说:“唐公,西征之举,首先动议的有我。可如今兵困贾胡堡,军粮迟迟不到,义军能否继续西征,我这几日也是忧心忡忡,今日又闻刘武周欲图太原,这可是要断我义军的后路啊!太原是义军立足之本,义军的家人大都在太原,太原若落入刘武周之手,义军将士有家不能归,还有何心过险阻,胜强敌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回军太原,巩固义军根本,待时机成熟,再行西征之事。”
众人纷纷随和着:“应该回军太原,巩固根本……”
李世民站起来道:“我不赞成回军太原。”
众人都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慷慨陈词地:“我们兴举大义,拯救天下百姓,应该奋不顾身,战胜困难险阻,进入长安,以号召天下。可如今,义军还没看到黄河,遇到微不足道的困难,就要放弃西征,回军太原?!那些为行大义聚集在一起将士们,会心灰意冷,离我们而去!我们即使守住了太原,也只能苟且一方,做盗贼而已!最终也不会保全自己!”
李建成站起来迎合道:“我赞成世民的意见,举大义,观大局,才是存亡的根本。”
李渊一脸阴沉地:“你们兄弟,只会说大话,空话,我问你,没有粮食吃,你如何举大义?”
李建成看看父亲,无言地坐下。
李世民对父亲说:“兵法上说,智将务食于敌。先不说打下霍邑,就可以得到敌人的粮食,在我们军营周围,漫山遍野的庄稼,皆可充做军粮,怎能说没有粮食吃?”
裴寂在一旁道:“霍邑易守难攻,宋老生据险固守,你如何能攻克霍邑?”
李世民道:“宋老生轻率急躁,我只要略使计谋,便可将他调出霍邑,在霍邑城外,生擒宋老生。”
李渊冷笑道:“好大的口气?”
李世民很有信心地:“父亲,我可以起誓,拿不下霍邑,就拿我的人头!”
李渊又是冷笑:“初出茅庐,不知深浅!若是你一个人,是生是死,为父可以任你所为,三万义军将士的生命,岂容你做儿戏!”
李世民极力劝说道:“父亲,如今西征,乃最佳时机,李密眷恋洛阳城外的仓粟,无暇长久打算,刘武周虽表面依附突厥,但他与突厥暗中却相互猜疑,他扬言进攻太原,也在担心突厥窥视马邑,太原尚有四万义军,一时不会有大的危难,父亲若放弃西征,待李密醒悟,再图长安,将比登天还难。”
李渊未加思索就说:“你危言耸听了吧?”
李建成终于忍耐不住,站了起来说:“父帅,世民说的有道理,当年杨玄感作乱,李密就曾劝他图谋长安,杨玄感没听,最后兵败身亡,如今父帅已将西征之事告之李密,李密岂能悟不出长安之重要?”
大帐内一片沉寂。
李渊思索片刻,“让我再想想……”
裴寂欲言又止。
7
天光渐渐暗下来。天上的雨还在下。
大帐里只剩下了李渊和裴寂。李渊犹豫不绝,在帐内走来走去。
裴寂上前道:“大将军,当断不断,必留后患,再不回军,太原危险了!”
李渊站住了,说:“世民说的对,李密真要图谋长安,那天下可就是李密的了……”
“大将军,李密即使有这个心,也去不了长安。”
“为什么?”
“李密聚众数十万,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洛阳城外的粮食吗?他若离开洛阳,那些为粮食而来的乌合之众,还能跟从他吗?”
李渊不禁点头:“玄真提醒的好,好……传令全军,明晨撤军。”
裴寂说:“事不宜迟,兵贵神速,今天就该走。”
李渊点点头:“命令左军,先行撤离。”
“是。”裴寂答道。
李世民、李建成为了撤兵之事,在营帐内饮酒解愁。
李建成端起酒樽劝道:“世民,别愁眉苦脸了,喝酒!明天我们一起再去劝说父。”
李世民端起酒樽,又放下,叹了口气,“哥,我真担心父亲……他最终也不会听你我的意见。”
“不会,父亲表面虽无争强好胜之态,但内心,也有帝王之志,今日你我之言,已经触动了他的帝志,他不会不担心李密……来,喝酒。”
“但愿父亲,能明大局,举大义,弘帝志。”
李世民说罢,一饮而尽。
侯君集匆匆走入,对李建成、李世民说:“两位大都督都在,大将军已经下令撤军了。”
李世民猛地站起。李建成一把拉住他,“你去何处?”
“我去找父亲,让他收回撤军之命。”
李建成拦在他面前,“军令如山倒,命令即出,父亲如何收回?弄的不好,父亲还会……算了,兄弟,西征之事,以后再寻找时机吧。”
“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断送大业!”
李世民说完绕过李建成,走了出去。
8
李世民疾步来到李渊大帐外,此时雨已经停了,夜空凉爽宁静,但路仍很泞。
守卫在大帐外的亲兵拦住李世民,李世民着急地:“快闪开,我有要事面见大将军。”
亲兵道:“大都督,大将军有令,任何人不得入内。”
“我有要事,必须见大将军。”
“大将军睡了,不见任何人。”
李世民知道父亲的命令不能违背,如果硬闯的话结果会更糟糕,可是义军的前途,大业的成败都在此时此刻了……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心急如焚,跪在地上放声大哭。
几个亲兵被李世民哭愣了,不解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的哭声清晰地传进大帐,睡在内帐里的李渊翻了一个身。哭声越来越大。李渊睁开眼,听了听,不快地叫道:“来人。”
一亲兵应声而入,施礼道:“大将军。”
李渊坐起来,问:“何人如此大胆,竟在本大将军帐外号哭?”
亲兵回道:“回大将军,是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
李渊一怔:“他哭什么?”
亲兵摇摇头:“不知道。”
李渊“哼”了一声:“叫他进来。”
不一会儿,李世民走进大帐,他看见从内帐走出的李渊,立刻跪在地上。
李渊一边系着内衣上的扣子,一边问李世民:“你在帐外哭什么?”
李世民闷声闷气地说:“义军就要败亡,世民怎能不哭?”
李渊冷笑道:“你又危言耸听,义军兵强马壮,怎会败亡?”
李世民动情地道:“有志之士为举大义,集聚成为义军。若前赴后继,为大义进取,便能成功;畏首畏尾,知难而退,将丧失凝聚之心,义士必然离我而去,到那时,众叛亲离于前,敌人就会乘危于后,义军怎能不败亡?义军败亡,世民不敢苟活,命将不在,岂能不哭?”
李渊看了看李世民,片刻后说:“世民,起来吧。”
李世民倔强地:“父帅不收回撤军之命,世民不起。”
李渊站起来,走过去,拉住李世民的手:“起来,世民。”
李世民看看父亲,站了起来。
李渊让李世民坐到身旁,说:“世民,父亲知道,你是为了义军,也是为了父亲……我问你,你有把握攻克霍邑?”
李世民点点头:“自从到了贾胡堡,我就时常冒雨去霍邑,霍邑周围的地形,已经刻在儿子的心里了。”
李渊又问:“你真能把宋老生引出霍邑?”
李世民回道:“兵法上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宋老生为人秉性,孩儿在太原,就了解的一清二楚。”
李渊点点头,再问:“刘武周真的不会进犯太原?”
“近期不会。”
“你从何处得到的消息?”
“上次在太原城外,突利太子告诉我,突厥有意染指马邑,马邑的地位比之太原,对突厥更为重要。突厥的意图,刘武周已有察觉,所以,他决不会冒着失去马邑的危险,进犯太原。”
李渊又点点头,然后说:“世民,左军已经开始撤离贾胡堡,撤军之命怕是无法收回了……”
李世民说:“父亲,右军严整以待,尚未出发,左军虽然撤离,但离去不远,请父亲准许我,追回左军。”
李渊看了看他,然后说:“为父存亡成败,都在于你了,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李世民立刻拱手施礼:“谢父帅!”
李世民拿着父亲给的兵符,叫上哥哥李建成,连夜出发,追回了左军。
第二天一早,太阳出来了,一个月的阴雨连绵一扫而去。
裴寂听说李世民追回了左军,立刻来到了李渊大帐,不无牢骚地对李渊说:“义军已经离开了贾胡堡,你又把他们追回来……唐公,朝令夕改,有损大将军的威望。”
李渊心情很好看着帐外的太阳,对裴寂说:“我这也是没法子,我这儿子就这秉性,不到黄河不会死心。”
裴寂道:“可如果攻城不克,屈突通再来救援,义军想回太原,都走不了了!”
李渊一笑:“我已经安排好了,世民答应将宋老生引出城来,若是宋老生不出城我就撤军,他们兄弟将无话可说。”
裴寂点头道:“若是这样,尚可挽救……”
李世民脸带喜色地匆匆走进,拱手施礼:“父帅,太原的粮草到了。”
“有多少?”
“够义军吃一个月。”
李渊高兴地:“好,连绵大雨断不了我的粮道,元吉的功劳啊……”
李世民欲言又止,然后说:“父帅,如今粮足天好,可以攻打霍邑了。”
李渊点点头,对李世民命令道:“传令全军,凉晒铠甲、兵仗、行李,后日起兵,前往霍邑。”
9
霍邑的宋老生被阴雨憋了一个多月,也想出城伸展一下筋骨,和义军厮杀几个回合。他立在城头对一旁的桑显和说:“李渊进攻霍邑,贾胡堡大营必然空虚,桑将军留下守城,我率一支奇兵,偷袭贾胡堡大营的粮草,李渊首尾不能相顾,不然回军,我们乘机出城夹击李渊,李渊必败。”
桑显和道:“李渊熟读兵法,善于用兵,怎会不知道粮草的重要,细作已经探到消息,李渊的粮草有重兵把守,你若袭击粮草,怕是有来无回。”
宋老生又道:“李渊的粮草我们不去袭击就是了,待李渊来到霍邑城外,他出城定生擒李渊,他的粮草将全归我所用。”
桑显和提醒道:“宋将军,屈突大将军有令,不许出城与李渊交战。”
宋老生看看桑显和,道:“屈突大将军的命令,是为了战胜李渊。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是兵法上说的。作战之始,我当然不会出城交战。待李渊攻城不下,将士疲惫不堪,我若再不出击,那可就贻误战机了……”
进攻霍邑这天到了,桑显和担心宋老生被城外的义军激怒,拉着宋老生在霍邑将军府对弈。
走了几步棋,桑显和看出宋老生的心思还在城头,边说:“昔日子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虽不如子房,但宋将军的霍邑城池坚固,将士勇猛,我们一边对弈,一边谈论守城之事,李渊也奈何不了我们。”
宋老生喜欢听恭维之词,桑显和如此之说,让他心里很舒服,他笑着对桑显和道:“桑将军说的极是。”
此后,宋老生走棋便用心起来。
桑显和走出一白子,说:“李渊的叛军携带攻城器具,向城东、城南而来,我认为他主攻是城东。”
宋老生一笑:“不论他进攻城东还是城南,李渊的兵都将横尸城外。”说着走出一黑子。
桑显和随即也走出一子:“也许李渊声东击西,他既不进攻城东,也不进攻城南,他是在引诱将军出城……”
宋老生也走出一子:“他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
桑显和接道:“坚守不出,必获全胜……”桑显和说着又走出一子,然后一笑,“宋将军,又吃你一块棋。”
宋老生这才注意棋盘上的棋子。
桑显和笑着,“别看了,这块棋死定了。”
宋老生一副大度的样子,“两军对阵,笑到最后,才为智者。”他说着又拿起一子。
一个偏将匆匆走进,禀报道:“将军……”
宋老生看着棋盘问:“何事?”
偏将欲言又止,一副难以启齿的样子。
宋老生扫他一眼:“快说,有什么事。”
偏将道:“李渊的将士,在城外谩骂将军乌龟不如……”
宋老生猛然站起,大步走出。桑显和立刻跟了出去。
近百义军士兵列队霍邑城外,为首的是侯君集。侯君集指着城头笑骂道:“宋老生,都说你是大隋名将,其实乌龟不如?乌龟尚敢伸头咬人,你却不敢出城一战,你羞辱大隋,羞辱你的祖先,宋家有你等胆小怕死之人,乃莫大耻辱!耻辱的活着,不如一死!宋老生,你已经不是人了,是乌龟!缩头乌龟!”
众士兵显然经过事先训练,异口同声道:“宋老生,不是人,是乌龟!宋老生,不是人,是乌龟……”
一个士兵道:“宋老生,快出来,爷爷要用你的乌龟盖子盛酒。”
另一士兵随和道:“别忘了带上你娘,老乌龟!”
众士兵放肆地大笑。笑声在城外飘荡……
此时宋老生已来到城头,他看着城下狂笑的义军,大骂:“狗贼,欺人太甚!”说罢,便从一旁士兵手中拿过一张弓箭,张弓搭箭,向城下的义军士兵射去。那箭在义军的士兵身前不远处落在地上。又拿过一张弓,再射出一箭。那支箭还是没射到义军士兵。
宋老生气急地把弓箭扔到地上,对那个曾经持弓的士兵骂道:“你这是什么狗屁弓箭!”
士兵怯怯地说:“将军,连绵大雨,天潮,弓弦松,所以……”
没等那士兵说完,宋老生对一偏将道:“集结骑兵,杀出城去,活剥了这些狗贼!”
一旁的桑显和忙劝道:“将军息怒,此乃李渊的诡计,将军万不可出城!”
城外的骂声不绝于耳,越骂越难听。
宋老生气得不住顿足,叫道:“不杀这些狗贼,难解我心头之恨!快去,打开城门!
桑显和毫不退让,严肃地:“将军,屈突大将军有令,擅自出城,违抗军令,当斩……”
宋老生吼道:“宋老生宁可战死,也不能气死!”他说着抽出剑,一指偏将,“你快去!”
偏将没动,说:“将军就是杀了末将,末将也不敢违抗屈突大将军之令。”
宋老生怒目而视,片刻后收了剑:“你不去我去。”
说着,宋老生拔腿就走。桑显和一把拉住宋老生,再次劝道:“宋将军不可赌气,两军对阵,笑到最后,才为智者,这是将军说的,难道将军忘了吗?”
宋老生看看桑显和,又看看城下。
城下的笑骂声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
宋老生对桑显和命令道:“松开手。”
桑显和依然拉着宋老生的胳膊,几乎是声泪俱下:“将军,小不忍则乱大谋,霍邑城内两万将士的性命,全依赖宋将军了。”
宋老生一笑,“我是吓唬你们,当真了?”
桑显和一怔。
宋老生微笑着:“松开手,回府对弈,刚才那局棋,还没分出高下呢。”
桑显和脸上立刻有了笑脸:“宋将军棋高一筹,一定能胜,能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