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英才
字体: 16 + -

第15章 李白的悲哀

    李非似乎沉浸在思索之中,李白站立在那里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颇显尴尬。李非疑惑地抬起头望了一眼,转瞬便明白过来,“大哥是否担心长孙尚书那边?”

    李白歉意地笑了笑,算是默认。

    “唉”看来大人物终究是大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短短几句话就表明态度。也罢,让你看看穿越者的手段如何。

    李非嘴角上翘,平静地说“大哥不必担心,小弟有两物献上,长孙大人曾任户部尚书,此物一出,他定会出手!”

    “哦?”李白有些发懵,长孙无忌是什么人,当今天子从龙重臣,又是长孙皇后的亲兄长,官拜吏部尚书,一品国公爵位,可谓是位极人臣,李非一介农户子弟怎会令人侧目,如若外人闻之,一个失心疯的称呼那是少不了了。

    李白还未开口询问自己这位二弟是否真得了失心疯,李非却先开口了,“大哥只管说此二物皆是大哥所创即可,千万千万不要提起小弟,哈,长孙府居然出了这等人物,那长孙大人竟弃若敝履,想必那时候他的脸色定会十分好看,呵呵”

    李非自顾自地嘿嘿笑着,李白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自己这二弟啊,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真是个胆大的主儿。

    “二弟,为何如此?”

    “不为何,小弟我本就是小人物一个,既不想做官,也不想青史留名,这等辛苦事还是麻烦大哥您了,谁叫你是我大哥呢,嘿嘿”李非继续没心没肺。

    李白理解不了李非来自后世的心态,他却明白自己兄弟的巨大改变,若不是眼前所见真真实实的是自己的兄弟,也许自己就以为认错人了。

    “罢了罢了,你说怎样那就怎样吧,只希望此物入得长孙大人之眼,能救得你一命吧”当下已进三更,李白不敢长留,在求见长孙无忌之前,还有不少事情要准备,嘱咐李非好好服刑,争取宽大处理之后,就匆匆离去了。

    李非交给李白的两物,为九九乘法口诀,还有算盘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早在制作曲辕犁那时,李非就发现了这一问题,老栓叔虽懂得这时代的算学计算,却并不完备,再加上算数需要繁杂的算筹计算,看得李非是头晕眼花,早就习惯了后世计算器和心算的他哪里看得了这个,早就有了推出这两样的打算,奈何一直等到了现在,总算是派上了用场。

    “唉,同人命不同啊,虽是同样错过了大赦之日,为何你总有人探视,某家却没有,真是岂有此理,哼!”

    李非伸伸懒腰,正待在天亮前再眯个觉儿,对面的黑暗处却传来抱怨声。

    李非不禁哑然失笑,坐牢与有人探监有什么关系,难道说坐牢就一定会有人来探监吗?这少年明显心里不平衡啊。

    “做错事就要有做错事的觉悟,难道你还想着有人把你向神仙一样供着,百姓扶老携幼跪在县衙门口,请青天大老爷开恩,免去你牢狱之灾,你出去后感慨万千,立志为民请命,做一个锄强扶弱,劫富济贫的大英雄?”

    “咦?”那少年听李非说完,惊讶不已地望着他,失声说道“你,你是怎么知道的?”

    李非嘿嘿笑了起来,带着深不可测的笑容,对他说道“你别管我怎么知道的,看在同是牢友的份上,奉劝你一句,忘记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吧,这世界有多大,又有多少人受尽欺凌,虽圣上仁慈,以天下为已任,可又岂能监管天下每一个角落,圣上都做不来的事,你想办到,好比入天摘星辰,难,难啊”

    少年一听急眼了,愤怒地抓着木栏大声吼道“难道眼见不平事就该熟视无睹吗,那与禽兽何异?还有,你又不知我是为何来此,怎知我心中所想,喂,说你呢,别以为把头埋起来就算完了,你给我说清楚”

    李非实在是有些无语,这小子是有病吗,“你小子,路见不平自当拔刀相助,我说的是天下,大概念,懂不懂”

    “啊”,少年这才反应过来,仔细一想也是没错,洛阳有人欺压百姓,自己身在长安,又怎能顾得过来,想通了,尴尬得摸摸脑袋,又想起一事,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神情,“喂,小子,想不想听听我是怎么进来的,嘿嘿,我跟你说啊”

    “哈欠”李非连打了两个哈欠,靠,想睡觉,来了个说书的,一点眼色都没有,活该被抓啊。

    就在说书少年正滔滔不绝对唯一的听众唾沫横飞地讲解自己劫富济贫的故事的时候,长安城今晚迎来了一个不眠之夜。

    突厥铁蹄南下,戴甲四十余万,一路烧杀抢掠,直扑长安而来,而今更是越过泾水,兵锋直指宝座上的李二。

    长安,太极宫,一老一少两人站在太极宫大殿外,俯视着月色朦胧下的大唐帝都。整座城市星罗棋布,气势恢宏,一百零八个坊市尽收眼底。那老人深情地注视着,好似永远也看不够,只是苍白的面容上略带憔悴,眼神复杂。而一旁的青年男子则极目远眺,俊秀英武的面容上,一双黑眸似乎要看透黑暗的远方一般。

    终于,老人缓缓开口“二郎,这里终究是大唐的江山,我李氏的基业,真要殊死一搏么?”

    青年人微微叹口气,神情坚毅地说道“父皇,孩儿虽不愿如此,却也再无退路,一旦颉利兵临,我大唐百姓不知要再经历怎样的变故,如若不战,则我李氏如何能据有四海,再为万民之主,一退再退,真若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那又当如何,孩儿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苟且偷生,我大唐,退不起啊!”

    “唉!”老人双目湿润,两串泪痕在沟壑纵横的面庞上蜿蜒曲折,再无言语。

    也许,这就是得江山的代价吧!老人心里想着,不再理会那青年人,独自一人缓缓向后殿走去,身形萧索又无比悲凉。

    长安人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许过一两天,长安就会迎来又一次血雨腥风。

    武德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一早,位于皇城外围的长孙府侧门前,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门房老齐从沉睡中惊醒。

    “何人叫门?”门房老齐不情不愿地从榻上爬起,慢悠悠地穿着衣衫,嘴里还嘟囔埋怨着“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府邸么,竟然敢。。。哎呦,哎呦”老齐刚打开侧门,还未待询问,一个瘦削的身影便急不可待地冲了进来,险些把老齐带飞出去。待看清来人身形,这人已经风驰电掣般跑进了府里。

    老齐好半天还缓过劲儿来,大声嚷嚷道“李白你小子火烧屁股了,臭小子见到你齐伯也不问声好,这臭小子,唉”

    来人正是李白,自从那晚从牢房中出来,就连夜开始准备李非的计划。算法表好说,只要交给长孙大人,以长孙大人的博学睿智,一看便知,让他头疼的还是这算盘。虽说不是什么大物件,可时间太紧,只有两天,要做出一个匠人从没见过的物事,也着实费了些脑筋,好在这东西并不复杂,李白还画了李非口述的图案,有五两打赏的激励,昨晚木匠在丑时才堪堪完工,强打精神眯了两个时辰,李白顶着两个熊猫眼,在长孙无忌上朝之前终于回到了长孙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非这话虽然别扭,但不得不说确实很贴切,此时的李白真是深有感触。

    一阵吵嚷声让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头,现今长安危急,这几天他都没有休息好,眼圈布满了血丝,今日正式商讨抵御突厥的战事,他早早就起了身,正在侍女的服侍下穿衣,就听得院门外一阵吵嚷。

    皱着眉头出了房门,就听见内府管事王应德那尖细高亢的声音“李白,李伯正,你莫要在这里放肆,这里是什么地方,这是老爷的书房要地,你一个小小文笔吏,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什么身份,你有什么资格来这里撒野,来人啊,还不把此獠给我乱棍打死,扰了老爷休憩你们担当地起吗!”

    “王管事,王管事,小人确有重要之事要告知老爷,还请通融一二”这却是一个年轻陌生的声音,长孙无忌家中文吏幕僚无数,他哪里听得出来这是哪个,走出书房,立刻有站立在门口的侍从上前禀报,长孙无忌一摆手“不用说了,吾已知之,准备车马,去皇宫。”

    说罢就要下令把李白赶出府去,如此无礼之人竟在他内书房前喧哗,不懂礼数,要之何用。就听李白高声说道“小人有退敌之策,长孙大人为何不见!”

    长孙无忌听罢一愣,接着面沉似水,低沉地声音说道“带此人进来”

    侍从不敢怠慢,直奔院门而去。就听得王管事恭维地说着是,是,小人不敢。不一会儿,那侍从快步走来,身后跟着一个身穿白衣面色清秀的年轻人。

    进了书房,只见长孙无忌正端坐榻上,品着茶水,青年不敢怠慢,对着长孙无忌深施一礼,诚恳地说道“小人冒昧前来,请大人恕罪!”

    许是他言语诚恳,长孙无忌紧皱的眉头这才松了些,威严又显好奇地问道“你是何人?你所说的敌人又是谁?你从何得知?”

    突厥兵犯长安是朝廷机密,此时的长安百姓根本不知情,若不然,这几天的长安城哪有这般平静,早就沸反盈天了。这青年口口声声称有退敌之策,着实让长孙无忌警惕了起来,难道这长安还有别有居心之人不成?

    那青年面色平静,只是微微颤抖的双手显示他此刻不平静的内心。

    “回尚书的话,小人在东曹篆做事,负责书信抄录,姓李名白,字伯正,所以知晓突厥南下之事,小人是为解我长安之围而来”

    “哦?”长孙无忌哼了一声,一个文笔吏不去抄写文书,倒管起军国大事来了。

    知晓了李白的身份,长孙无忌对泄密之事也放下心来,不由得好奇地问道“你既知突厥南下,兵临长安,想必也知道此次突厥的兵力如何,你有何良策可以退敌?”

    “无他,空城计耳!”

    “空城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