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英才
字体: 16 + -

第9章 落后的奖励机制

    李非拿着木犁左看右看,接口平整,犁头角度看着也不错,至于实际效果如何,要亲自下地才知道。

    第二天一大早,李非就迫不及待地到了老栓叔的铁匠铺,拿到了曲辕犁的成品,不得不说,老栓叔的手艺真是不错,木棒的菱角也打磨得十分趁手,还特意在犁尾的那根长木棒上接了一个拖手,便于发力。

    二栓昨日去长安点了名,他的伤已无大碍,这几日就要回军营报到,哥俩聚在一起的时候也不多了。

    二栓对这个奇怪的木犁很感兴趣,听老爹说起这怪犁比现有的木犁还好使,又快又省力,还是不敢相信,“二狗子,你说这怪犁能比得上咱用的木犁?”

    李非笑了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一试不就知道了”

    哥俩儿带着曲辕犁来到了田地边,村民们扶老携幼的早就已经开始忙活了起来,青壮汉子负责拉犁翻地,老人妇女在后面收整,遇到石块土块就扔到埂子上,再把种子播下,后面的小孩留着鼻涕一边踩实泥土,一边吸溜吸溜地把鼻涕往身上抹。诺大的平原上,一辈辈的重复着这样的场景,不断有老人故去,孩童长大,永不改变。

    李非看到这副场景不禁一阵唏嘘,中华大地几千年的进化史就是靠祖祖辈辈这样的辛勤劳作才创造出来的啊,伟大,又那么地平凡。

    感慨完毕,开始做正事。二栓把自己老爹老娘找来,二老昨天知道李非要弄个新犁出来,一开始也是惊讶不已,自家娃子自家知道,虽然不太愿意他胡搞瞎搞的,但是听到只是打一个木犁出来,也费不了什么事,也就不管了。此时见到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心里也是打鼓,既然都做出来了,也就不说啥了。

    李非把曲辕犁套上麻绳,二栓在后面帮忙,两人一前一后吆喝着就开始了。刚一发动,李非就明显感觉到,不像昨日翻地时需要那么大的力气才能推动,才使了大概一半的力气,犁头便行走如飞,轻轻巧巧地走了一个来回,老爹老娘查看新翻的田地,禁不住地连连点头,这犁好啊,翻的深,走的也快,比昨日的进度快了不少,老脸上不禁笑开了花。

    周围的几家人也闻讯跑了过来,大家伙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这新犁来。

    一个粗壮的短衫老汉嗓门儿最大,搓着手大声嚷嚷“这李家二狗子就是不一般嘞,这啥弯把犁翻起土来可是一把好手咧”

    旁边的中年妇女看样子是他家婆娘,听了老汉的话也是不住点头“那是咧,这二狗子俺是看着长大,有把子力气不说,还识文断字咧,他爹啊,俺看这弯把犁还真像回事儿咧”

    一群人七嘴八舌不是夸李非,就是夸曲辕犁,高兴的李老爹两口子嘴都合不拢,看着在田地里奔走的李非,也是老怀大畅。

    一垄地还没犁完,李非就被一众大伯大娘围了个严严实实,众人不住地打量曲辕犁,都是赞不绝口,李非和二栓也很高兴。

    闹了一天时间,李家的田地终于翻好了地,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相信如果老天爷给面子,今年的收成会很不错。曲辕犁被相邻的刘大通家借了去,不,应该说是抢去的,仗着他五大三粗的狗熊身板,成功地抢到了首发使用权。其他心急的村民们在有心人的带领下,都迫不及待地跑到老栓铁铺下订单去了,据说这曲辕犁一日便成,十分快捷。

    傍晚时分,二栓傻笑着送来十斤猪肉,五斗粟米,不收就急眼,现在他家铺子日夜赶工,忙的连上茅房的时间都没有。价钱也很公道,都是乡里乡亲的,只是收个加工费罢了,就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李非也没客气,照单全收,然后让他滚蛋。你家就老爹一人忙里忙外,你竟然还想赖在我家吃炖肉,美的你。

    接下来的几天,李非又弄出了耧车的改良版——播粪耧车,没错,就是在耧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木制货箱,用来乘放农家肥,当然,这东西李非没心情试用,有曲辕犁的经验打底,想找个试用的人一点难度都没有。又经过几次修改,这才成功完成。鉴于李家田地离河水较远,取水不易,经过与老村正及几位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同意,李非在河岸上修建了一个大大的筒车,形状就像后世的摩天轮,河水顺流推动筒车,用竹筒取水流往田地的各个角落,非常的方便。

    李非的动静越来越大,直到弄出筒车,老村正终于坐不住了,晚上来到了李家,与李非进行了一番非正式的亲切会晤。李非这才知道,在这个时代,百姓发明出的先进物品,是需要向官府报备的,官府会视物品产生的效用大小发给发明者一笔奖金,以示对发明者的鼓励。李老爹一听可乐了,这是好事情。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辞别了老爹老娘,李非怀揣着写满这几样工具介绍和制造方法的图纸向蓝田县进发。

    蓝田县距离长安并不远,也是大唐比较繁华的地区。相比于长安的宽广,蓝田县就小了许多。李非很轻松地找到了县衙的位置,此时时辰虽早,县衙里却是异常忙碌。上至县令,下到杂役,都在为春播的顺利进行忙活着。开玩笑,皇帝陛下都亲自下田耕种,他们这些官员哪有清闲的道理。不得不说,唐初的官吏是合格的,很敬业,从劝课农桑,到缉贼捕盗,大部分人都积极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李非与站岗的衙役通报之后,不一会儿,李非就随衙役来到了工曹房。工曹主管建设,道路维修,当然,农具器械与耕牛也是。

    工曹刘典史是个三十多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方正的脸上满是沧桑之色,黝黑的皮肤,粗壮的手臂,看样子是经常在外奔走所至,这应该是一个好官。李非对后世的官员没有什么好印象,乍一看到这副模样的公职人员,着实吃惊不小。

    “听闻这位小哥有新式农具,可是当真?”刘典史一脸期盼问道。

    “不瞒刘典史,小民有感旧犁效率低下,且上下力道不均,极易折断,农具破损不说,还影响耕种进度,所以小民日夜思索,实验多日,终成曲辕犁,此犁符合力学原理,以中部为支点,”李非掏出图纸,指着曲辕犁的图样对刘典史侃侃而谈,“就是此处,上下加以木棍支撑,使用时力量均衡,加上犁头向上微卷,省力不少,是以耕种时间比旧犁缩短了至少一半。”

    又是效率,又是实验,力学原理的,刘典史双眼早就成了蚊香圈,不过大意还是听的清楚。接着李非又讲解了新耧车和筒车,刘典史的双眼渐渐泛起光芒,连连点头,等李非说完,他沉吟片刻,随即说道“小哥说的虽然有理,还是要亲自下地走上一遭方能验证,只有图纸,可有成品带来?”

    李非听完一拍额头,唉,都怪自己,只拿图纸过来能顶什么用,说的再好不如下地走一遭,看样子只能回家取一趟了。

    李非,刘典史,工曹的几个文吏,还有县令顾顺章都集中在双水村的田地里,准备看看新式的曲辕犁。顾县令今日一早去了长安,前往工部准备再要一批耕牛和农具。朝廷播下的耕牛与农具面对数量庞大的待耕农田依然是杯水车薪,天时不等人,耽误了春耕可不是小事情,影响秋收不说,对自己政绩也有极大影响。回到县衙,听衙役说起有村民献上新式农具,两人一日可耕田地四五亩之多,顿时就坐不住了,这才一行人浩浩荡荡赶往灞上双水村。

    此时县令身后,老村正和里正,还有附近的几个里正都满是笑脸陪着,这可是县令老爷,一年也不见得能见到一次,两人都是诚惶诚恐。

    老村正对李非的曲辕犁充满信心,他是亲眼见过的,能得县令老爷亲临,他也是脸上有光。

    李非轻车熟路地牵起耕牛,把绳子套好,回头对扶着曲辕犁的二栓摆摆手,示意开始。两人一前一后就在田里走了起来。

    顾县令惊讶地看着田地里奔走如飞的二人,不顾崭新的官靴,急忙下地查看翻起的泥土,不时发出啧啧之声。

    不一会儿,李非二人便犁出了一大片,顾县令激动地捋着三寸胡须,连掉了两根都丝毫未觉。

    待整片田地犁完,也不过两盏茶时间,顾县令一脸笑容,刘典史睁大了眼睛,一眨不眨,县衙众人与附近几个里正也是咋舌不已。唯独双水村众人人人面有得色,有几人还开心地鼓起掌来。

    顾县令脸上虽不显,心中却是波澜万丈。政绩啊,绝对是大政绩,这曲辕犁,改良耧车,取水筒车,自己想不升官都难啊。

    试验完毕,皆大欢喜,附近的几个里正红着眼睛围在县令身边大声嚷嚷要县里配发此物,有了这东西,春耕还用发愁吗?

    回到县衙,刘典史满脸堆笑,拍着李非的肩膀直竖大拇指,李非则一脸期盼,话也说了,事也做了,我的奖励呢?

    刘典史好像看穿了李非的心思,拿起毛笔挥毫一番,唤来小吏吩咐给李小哥派钱。

    出了县衙,李非一脸苦涩,摸出派发的专利款,十两,娘的,辛辛苦苦弄出来,才值十两啊,看着装在布包里的一大堆铜钱,李非郁闷不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