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湘西,曾被******称为“中国的盲肠”。我的反映湘西辛亥悲壮历史的长篇小说《喋血边城》出版后,一位朋友写过一篇博文推介,名字叫《******说的“中国盲肠”,为何如此迷人?》。发表当日,点击量便超过了十数万,足可想见湘西被人们的关注度。
所谓湘西之如此迷人,一来在于它的奇山秀水,淳朴民风,更在于它的神秘。神秘不仅仅说它有跟着“符节”昼伏夜行的赶尸、古老的神秘巫术“放蛊”、凄美的“落花洞女”等等奇风邪术,更重要的是在那方土地曾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却神秘、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
其中的竿军尤为值得一提。
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湘军,是中国最著名的一支近代军队,而在这支著名军队里,更有一支神秘传奇的职业兵团,那就是出自湘西——主要是苗汉古城镇竿的“竿军”。被称为“湘军常胜威虎营”的竿军,是湘军中最骁勇的一支部队。
镇竿,简称竿城,明嘉靖三十三年,负责弹压湘西苗疆的镇竿参将从麻阳移驻至此;清顺治三年,镇竿参将升为副将;康熙三十九年,沅州镇由芷江移防竿城,改称“镇竿镇”;康熙四十三年,统领湖南三府一州军务、政务并直辖三厅的辰沅永靖兵备道亦由芷江移驻竿城。于是就在******眼里的这个退化无用的器官中,远在六百多年前,耸立起了一片巍峨的城池,还有穿山越水,横亘千里的南方长城。乾嘉年间苗民起义后,这个辰沅永靖兵备道道署所在地成了是湘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清政府在已损毁的南方长城沿线修建汛堡、屯卡、碉楼、炮台、关门一千几百座,其中竿城境内修筑了八百余座,征得屯田六万亩,养屯丁四千,战丁一千,苗兵二千,共计七千人之多,加上朝廷绿营总镇约四千人的兵额,当时竿城十万左右的人口,就有一万人常年兵役在身。其后经年,不断的移民,不断的战争,逐步形成了近代的苗汉分界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支军队。屯丁分田到户,且耕且守,战丁专事操练,由屯田佃租中拨粮关饷,一代又一代的竿城人就这样被屯田捆绑在封建朝廷的战车上,以致使当兵吃粮成了世代传统。
这座小小边城诞生和养育的那支军队就是竿军。这是一支由同乡原籍世代习武的族裔组织的职业兵团。
在历史洞穿二十世纪的门槛的时候,这个职业军团里出现了一次令世人震撼的“军政大爆炸”——清咸同之际的20年里小小竿军中竟然连续出了几个如今军区司令一级的显赫人物,及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小城又出了一个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就从“竿军”里选拔出20位提督,其中7个成为朝延重臣封疆大吏,21个总兵,43个副将,31个参将,73个游击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期,“竿军”又诞生了7个中将,17个少将,230个旅团以上军官。
当竿城古城还处在边防要塞位置的时候,军旅的粗犷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竿城人尚武成习,血性喷张。大大小小的战争在竿城这座小山城里,制造了许多的军人世家,制造了竿城人特殊的地方荣誉感。当然,湘西“竿军”绝不仅仅是只是挥舞着铁血大旗冲锋陷阵的猛夫,古城的文脉渗透在他们血液和骨子里。
诞生于清末的竿军,其领军代表是被称为“爬墙世家”的田氏家族。
竿军的第一代掌门人叫田兴恕。这位“五短身材,琵琶腿”的苗人子弟,在攻打太平军时,挥一把长刀第一个徒手攀缘登上了高高的南京大城墙。马草客田兴恕16岁参加了竿军,作战勇猛。22岁时当上副将、总兵。24岁任贵州提督,诏赐钦差大臣。25岁兼任贵州巡抚。军权民政集于一身。1861年,因不满传教士在贵州的非法活动,田兴恕先后将天主教传教士文乃尔及教民四人凌迟处死。在法国大使馆的压力下,1865年,被革职发配新疆,“永不赦免”。到了兰州,所幸被陕甘总督左宗棠接收。左宗棠起用田兴恕带兵征剿,屡获全胜。左宗棠奏请光绪帝,请求将田兴恕释放回原籍。1873年,田兴恕回到故乡竿城,田的故居门口悬着对联:人杰地灵文经武纬,物华天宝提督军门。四十年后,田兴恕的儿子田昭全盘一根假辫子从日本留学归来,在辛亥革命担任光复南京的敢死队长,子继父业,口衔鲫鱼刀继续“爬墙”,其后又在家乡领导推翻满清的暴动,组织义军攻打盘踞在竿城的道台朱立俊,成为***中将,湘西镇守使。
以“爬墙世家”田兴恕、田昭全为代表的竿城三厅子弟经历了辛亥反正、北伐讨袁等血与火的考验,在战争中逐步成熟壮大,威名远播。
1920年,经历护法护国南北战争后,厌倦风云的田昭全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从西藏归来的竿军年轻子弟陈渠珍。这一年,七省联军总司令唐继尧在湘西委任的五总司令、大小军阀为争夺地盘,扩充势力,互相残杀、火拼。接手统帅竿军的陈渠珍在激战中纵横椑阖,独占鳌头,取得了独霸湘西的初步胜利;到30年代其武力达到全盛时期,陈渠珍手下的竿军武装部队号称三万之众,成为了一支割据一方的骁勇土著武装部队。湘西地处四省边境万山丛中,这支始于湘军,如今却特立独行,尾大不掉的部队割据一方,骁勇善战,成了是一支令湘省主席何健、黔省主席王家烈,甚至是委员长******也又爱又恨,头疼不已的军队!
但这支奇特的、骁勇善战的著名部队,自从他们某一天举着火把,吹着牛角号、高唱着苗族古代军歌浩浩荡荡地开出湘西之后,竟像是突然一夜间人间蒸发——神秘骁勇的竿军象绚丽的礼花,骤然迸放,骤然熄灭,给世人留下无数惊叹与悬疑。
当其后的某一年某一天,这支骁勇部队曾经的最高统帅回到竿军的诞生地时,只看见整个城市处处是刚刚堆垒起的坟茔,孤儿寡母,哀声动地。那时正是三月,满坡满岭的白色刺莓花全开了,粉嘟嘟的,像召唤亡灵的经幡。粉蝶飞舞如旋转的纸钱。广袤的湘西,恰如一座白色的大祭坛。
听说是“老统领”回来了,眼睛发绿的人们全部从低矮的茅屋瓦舍间奔跑出来,大声呼号:“还我儿子啊,还我丈夫!”面对如浪涛般汹涌而来的人群,头发花白,身材枯槁的老统领没有逃避,只是全身抖索着一把跪下了,面对父老乡亲,跪在了黄橙橙的大太阳下。
这是一个多么震颤人心的瞬间,它逼着人去追寻探索,湘西怎么了?这支号称天下无敌的军队后来到底怎么着了?它的消亡有有什么神秘的缘由和深刻的隐痛?
好奇心逼着我深入到民间乡野追根溯源、皓首穷经,在采访交谈中,我发现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令人扼腕慨叹!
湘西人用鲜血和生命厮杀在反袁护法、南北战争的交界前沿战场。其后,贺龙红军浴血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嘉善战役中,7千湘西健儿为国捐躯2千7百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湘西的儿郎又浴血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场。
湘西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它的美丽不只在青山绿水,它是一片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文化积淀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两百多万土家苗汉人民,勤劳勇敢智慧,能歌善舞,在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勇敢地承担了历史的责任和超负荷的艰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便进入了历史的“三峡”,中华民族在探索救民救国的道路上,每一场巨大的变革,每一次历史转折的关头,湘西人都积极参与,并挺立潮头。湘西人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腐朽满清王朝在湘省最后、最顽固的堡垒――辰沅永靖兵备道,厮杀在反袁护法、南北战争的交界前沿战场。其后,贺龙红军威振四海,湘西健儿浴血抗日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嘉善战役中,7000湘西健儿为国捐躯2700多人,雪峰山的湘西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鬼子鲸吞中国的狼子野心,但湘西的那支曾经强大的竿军却只剩下几个马弁和满城白色的招魂幡。新中国成立后,10000多湘西儿郎又浴血在抗美援朝的战场,立下过可歌可泣的战功,在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的十分惨烈的松骨峰战斗牺牲的烈士中,就有近一半是湘西去的所谓“土匪”。
然而多年以来,在我们的荧屏和其他艺术作品中却很难见到这样真实的湘西历史和故事,以至某些人还一直对湘西产生一种历史和现实的误读。
当我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委,并打算把自己所了解的那些只鳞片爪转述给大家时,才感到自己的笔头是那样的笨拙,思想是那样的浅薄。因为要讲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就必须追索到更加久远的年代,它的背景,它的土壤,而湘西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精深,任何人站在它的面前都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而由衷地感到敬畏。
但是我不能把它们憋在肚子里,憋在肚子里它一定会发酵,会爆炸,所以,我提起了笔,虽然是战战兢兢的。我一定要说,不吐不快!我希望用自己的笔努力揭开湮没近半个世纪的湘西神秘历史面纱,还原她豪迈、惨烈、苦痛的真实的历史面目。
当铺开稿子,思绪徜徉于那方遥远的山水,我的眼睛就变得朦胧迷离。“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
当然,我的叙述,不是完全的历史,这是一部小说,是我的湘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本章完)
所谓湘西之如此迷人,一来在于它的奇山秀水,淳朴民风,更在于它的神秘。神秘不仅仅说它有跟着“符节”昼伏夜行的赶尸、古老的神秘巫术“放蛊”、凄美的“落花洞女”等等奇风邪术,更重要的是在那方土地曾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却神秘、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
其中的竿军尤为值得一提。
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湘军,是中国最著名的一支近代军队,而在这支著名军队里,更有一支神秘传奇的职业兵团,那就是出自湘西——主要是苗汉古城镇竿的“竿军”。被称为“湘军常胜威虎营”的竿军,是湘军中最骁勇的一支部队。
镇竿,简称竿城,明嘉靖三十三年,负责弹压湘西苗疆的镇竿参将从麻阳移驻至此;清顺治三年,镇竿参将升为副将;康熙三十九年,沅州镇由芷江移防竿城,改称“镇竿镇”;康熙四十三年,统领湖南三府一州军务、政务并直辖三厅的辰沅永靖兵备道亦由芷江移驻竿城。于是就在******眼里的这个退化无用的器官中,远在六百多年前,耸立起了一片巍峨的城池,还有穿山越水,横亘千里的南方长城。乾嘉年间苗民起义后,这个辰沅永靖兵备道道署所在地成了是湘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清政府在已损毁的南方长城沿线修建汛堡、屯卡、碉楼、炮台、关门一千几百座,其中竿城境内修筑了八百余座,征得屯田六万亩,养屯丁四千,战丁一千,苗兵二千,共计七千人之多,加上朝廷绿营总镇约四千人的兵额,当时竿城十万左右的人口,就有一万人常年兵役在身。其后经年,不断的移民,不断的战争,逐步形成了近代的苗汉分界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支军队。屯丁分田到户,且耕且守,战丁专事操练,由屯田佃租中拨粮关饷,一代又一代的竿城人就这样被屯田捆绑在封建朝廷的战车上,以致使当兵吃粮成了世代传统。
这座小小边城诞生和养育的那支军队就是竿军。这是一支由同乡原籍世代习武的族裔组织的职业兵团。
在历史洞穿二十世纪的门槛的时候,这个职业军团里出现了一次令世人震撼的“军政大爆炸”——清咸同之际的20年里小小竿军中竟然连续出了几个如今军区司令一级的显赫人物,及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小城又出了一个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就从“竿军”里选拔出20位提督,其中7个成为朝延重臣封疆大吏,21个总兵,43个副将,31个参将,73个游击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期,“竿军”又诞生了7个中将,17个少将,230个旅团以上军官。
当竿城古城还处在边防要塞位置的时候,军旅的粗犷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竿城人尚武成习,血性喷张。大大小小的战争在竿城这座小山城里,制造了许多的军人世家,制造了竿城人特殊的地方荣誉感。当然,湘西“竿军”绝不仅仅是只是挥舞着铁血大旗冲锋陷阵的猛夫,古城的文脉渗透在他们血液和骨子里。
诞生于清末的竿军,其领军代表是被称为“爬墙世家”的田氏家族。
竿军的第一代掌门人叫田兴恕。这位“五短身材,琵琶腿”的苗人子弟,在攻打太平军时,挥一把长刀第一个徒手攀缘登上了高高的南京大城墙。马草客田兴恕16岁参加了竿军,作战勇猛。22岁时当上副将、总兵。24岁任贵州提督,诏赐钦差大臣。25岁兼任贵州巡抚。军权民政集于一身。1861年,因不满传教士在贵州的非法活动,田兴恕先后将天主教传教士文乃尔及教民四人凌迟处死。在法国大使馆的压力下,1865年,被革职发配新疆,“永不赦免”。到了兰州,所幸被陕甘总督左宗棠接收。左宗棠起用田兴恕带兵征剿,屡获全胜。左宗棠奏请光绪帝,请求将田兴恕释放回原籍。1873年,田兴恕回到故乡竿城,田的故居门口悬着对联:人杰地灵文经武纬,物华天宝提督军门。四十年后,田兴恕的儿子田昭全盘一根假辫子从日本留学归来,在辛亥革命担任光复南京的敢死队长,子继父业,口衔鲫鱼刀继续“爬墙”,其后又在家乡领导推翻满清的暴动,组织义军攻打盘踞在竿城的道台朱立俊,成为***中将,湘西镇守使。
以“爬墙世家”田兴恕、田昭全为代表的竿城三厅子弟经历了辛亥反正、北伐讨袁等血与火的考验,在战争中逐步成熟壮大,威名远播。
1920年,经历护法护国南北战争后,厌倦风云的田昭全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从西藏归来的竿军年轻子弟陈渠珍。这一年,七省联军总司令唐继尧在湘西委任的五总司令、大小军阀为争夺地盘,扩充势力,互相残杀、火拼。接手统帅竿军的陈渠珍在激战中纵横椑阖,独占鳌头,取得了独霸湘西的初步胜利;到30年代其武力达到全盛时期,陈渠珍手下的竿军武装部队号称三万之众,成为了一支割据一方的骁勇土著武装部队。湘西地处四省边境万山丛中,这支始于湘军,如今却特立独行,尾大不掉的部队割据一方,骁勇善战,成了是一支令湘省主席何健、黔省主席王家烈,甚至是委员长******也又爱又恨,头疼不已的军队!
但这支奇特的、骁勇善战的著名部队,自从他们某一天举着火把,吹着牛角号、高唱着苗族古代军歌浩浩荡荡地开出湘西之后,竟像是突然一夜间人间蒸发——神秘骁勇的竿军象绚丽的礼花,骤然迸放,骤然熄灭,给世人留下无数惊叹与悬疑。
当其后的某一年某一天,这支骁勇部队曾经的最高统帅回到竿军的诞生地时,只看见整个城市处处是刚刚堆垒起的坟茔,孤儿寡母,哀声动地。那时正是三月,满坡满岭的白色刺莓花全开了,粉嘟嘟的,像召唤亡灵的经幡。粉蝶飞舞如旋转的纸钱。广袤的湘西,恰如一座白色的大祭坛。
听说是“老统领”回来了,眼睛发绿的人们全部从低矮的茅屋瓦舍间奔跑出来,大声呼号:“还我儿子啊,还我丈夫!”面对如浪涛般汹涌而来的人群,头发花白,身材枯槁的老统领没有逃避,只是全身抖索着一把跪下了,面对父老乡亲,跪在了黄橙橙的大太阳下。
这是一个多么震颤人心的瞬间,它逼着人去追寻探索,湘西怎么了?这支号称天下无敌的军队后来到底怎么着了?它的消亡有有什么神秘的缘由和深刻的隐痛?
好奇心逼着我深入到民间乡野追根溯源、皓首穷经,在采访交谈中,我发现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令人扼腕慨叹!
湘西人用鲜血和生命厮杀在反袁护法、南北战争的交界前沿战场。其后,贺龙红军浴血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嘉善战役中,7千湘西健儿为国捐躯2千7百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湘西的儿郎又浴血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场。
湘西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它的美丽不只在青山绿水,它是一片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文化积淀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两百多万土家苗汉人民,勤劳勇敢智慧,能歌善舞,在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勇敢地承担了历史的责任和超负荷的艰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便进入了历史的“三峡”,中华民族在探索救民救国的道路上,每一场巨大的变革,每一次历史转折的关头,湘西人都积极参与,并挺立潮头。湘西人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腐朽满清王朝在湘省最后、最顽固的堡垒――辰沅永靖兵备道,厮杀在反袁护法、南北战争的交界前沿战场。其后,贺龙红军威振四海,湘西健儿浴血抗日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嘉善战役中,7000湘西健儿为国捐躯2700多人,雪峰山的湘西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鬼子鲸吞中国的狼子野心,但湘西的那支曾经强大的竿军却只剩下几个马弁和满城白色的招魂幡。新中国成立后,10000多湘西儿郎又浴血在抗美援朝的战场,立下过可歌可泣的战功,在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的十分惨烈的松骨峰战斗牺牲的烈士中,就有近一半是湘西去的所谓“土匪”。
然而多年以来,在我们的荧屏和其他艺术作品中却很难见到这样真实的湘西历史和故事,以至某些人还一直对湘西产生一种历史和现实的误读。
当我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委,并打算把自己所了解的那些只鳞片爪转述给大家时,才感到自己的笔头是那样的笨拙,思想是那样的浅薄。因为要讲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就必须追索到更加久远的年代,它的背景,它的土壤,而湘西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精深,任何人站在它的面前都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而由衷地感到敬畏。
但是我不能把它们憋在肚子里,憋在肚子里它一定会发酵,会爆炸,所以,我提起了笔,虽然是战战兢兢的。我一定要说,不吐不快!我希望用自己的笔努力揭开湮没近半个世纪的湘西神秘历史面纱,还原她豪迈、惨烈、苦痛的真实的历史面目。
当铺开稿子,思绪徜徉于那方遥远的山水,我的眼睛就变得朦胧迷离。“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
当然,我的叙述,不是完全的历史,这是一部小说,是我的湘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