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士修罗
字体: 16 + -

第29章 传艺

    轩小易忙伸手扶起,一探他鼻息,已然气绝。不禁感到悲伤难过。

    他和这混元老祖相处不到一个时辰,原说不上有什么情谊,但受了他武功。潜移默化之中,似乎对这老人感到很亲近,也可以说,这老人的一部分已变作了自己,现在突然离他而去,如何不伤心,一时忍不住哭了一阵子,跪倒在地,向那老人的遗体拜了几拜,默默祷祝一番。

    起身便携小灵猴,按混元老祖指示,径往深处走,走了很长时间,轩小易但觉脚下平整,便似走在石板路上一般,料想洞中道路必是经过人工修整,欣喜之意更盛,只是道路不住向下倾斜,显是越走越低。立刻闭眼,心中怦怦乱跳,过了片刻,才慢慢睁眼,只见所处之地是一座一堵极厚、极巨、极重、极实的大石门。

    看这石门若非天生神力或道行高深,万万推移不动。轩小易这时大持金刚神功已成,这一推之力何等巨大,自然推开了。

    接着在小灵猴的带领下,借着火灵珠的光华,走进去。

    突然,眼前陡然一亮,凝目看去,只见台上有一个石盒。

    轩小易走上前,只见石盒上镌刻着“专候有缘人”五个楷字。下首写着:“打开石盒,里面有《逍遥大典》三卷,此功为灵墟派上乘精要,汝炼成之后,行善去恶,降妖除魔,光大我教,普救苍生。”最后一小行写着:“丁令威谨白。”

    轩小易看到此处,心头一震,心道:“原来这是灵墟派开派第一祖师丁真人所写。”但不禁又疑惑道:“丁真人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将这宝典传于混元老祖和北墨真人,却放在这里?”

    他想了一会儿实在想不通,当下依言打开石盒,里面果然是三本古卷,上写,《逍遥大典》。他拿起再翻开一看,上面写道:“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庄子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也;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列子又云,‘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如此密密麻麻写满全书,再加上字里行间注满了的修炼口诀。

    轩小易一路慢慢诵读下去,突然一惊,见到背熟了的经文里有,什么“玄牝”,什么“玉虚”,什么“混元”心法,顿时脑海里联想到几件事:“第一是,青玉坛门人大内神监童單练的“玄牝大法”、第二是,在秘阁失窃的北墨真人的《玉虚大法》。”

    想到这里,轩小易才知道那两门心法原来都是取自这《逍遥大典》。但他又有许多不解之处。

    但困惑归困惑,这时他试着按照那口诀,打坐运行,竟然毫不费力的便做到了。接着再往后翻看,见古卷上写着:“逍遥大典此第一层,‘鬼道’,最高修炼至一念清静,出幽入冥境界。悟性高者九年可成,次者二十年可成。”轩小易心下疑惑:“这有什么难的?还要练二十年才成?”

    当下打坐修炼,片刻便已领悟。

    接下去看第二层:“人道”,最高修炼至延年益寿,万邪不侵的地步。

    再次依口诀修炼,也是片刻真气贯通,只觉十根手指之中,似乎有丝丝冷气射出,但见其中注明:第一层鬼道,悟性高者九年可成,次者二十年可成,如果练到三十年仍无进展,则不可再练第三层,以防走火入魔,无可救药。

    这时轩小易又惊又喜,接着去看第三层练法:“地道”,最高修炼至驭气飞行,水火不侵。这时他边读边练,而脸上忽青忽红,脸上青时身子微颤,如堕寒冰;脸上红时额头汗如雨下。转眼之间,很快第三层、势如破竹般便练成了。

    然而当他顺利修炼到第三层,地道以后,再看第四层“天道”,和第五层“玄道”时,其中艰深奥妙之处,一时之间实在是难以参解,绕是他聪明敏锐,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暂且将修炼口诀记下,留作日后慢慢修炼。

    原来这《逍遥大典》,实则是炼气的一项玄妙法门。根本的道理,在于发挥每人本身的丹田,炼成真元。

    真元炼成之后,则将天地间五行之精气引入体内。这也就是所谓的五气朝元,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精气。等修炼到上乘,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无极境界。

    此功威力大则,参造化,御自然,化神力;小则吸人内气于自身,同时也能将敌人内气化为乌有!

    轩小易练就大持金刚神功后,本身所蓄的力道已是厉害之极,这一学习《逍遥大典》心法,两则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恐怕当世已无人能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门心法乃是道门的无上妙法,而笑和尚传授轩小易的大持金刚神功,也是佛门的至高法道,两者修行方式虽不同,但各有所长。

    道教修真,讲究共天地一息,身同自然,以身御自然造化,化为大威力。而反观佛门,主旨却在“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佛家修真,注重体悟自身,照见五蕴,“能以一般若而生八万四千智慧”,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自古以来,限于门户之见,无人能融汇两种修行法门,从而集佛道两大神功于一身。

    轩小易所以能在半日之间融汇练成,而许多聪明才智、道行修为远胜于他之人,穷尽几百年苦修而不能练成者,便在于一则有分别心,一则无分别心。

    轩小易练到第三层后,只觉全身精神力气无不指挥如意。从今以后他不仅可以震天撼地,毁山断流,还可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四海,踏八荒。

    当下站起,携小灵猴欢欢喜喜地走出埋尸洞。

    在以后的日子里,轩小易每天夜里趁田氏二人睡着后,便开始悄悄修炼这《逍遥大典》心法,同时兼修大持金刚神功。修完之后,不是与小灵猴为戏,就是与田氏二人插诨打趣。就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一晃,便在这荡魔崖待了三年,他也从一个孩子长成为身材高大的少年。

    剑光飞逝,一眨眼的功夫,轩小易已经在荡魔崖待了有三年多,像轩小易这样的少年,岂肯甘心困在这方寸之地,忍受这无聊。况且他还活泼好动,怎奈碍于裴羽的面子,再则也是师命难违。如此一来可把他憋坏了,期间除了给他送饭菜的田氏二人之外,就再无任何人来过。

    期间轩小易数次拖田氏二人,下山取饭时,帮忙问一下裴羽什么时候来荡魔崖,但田氏二人毕竟是门下小辈,哪有资格,不经大罗宫执事传唤,怎敢擅自进大罗宫。须知灵墟派历来门规森严,等级分明。小辈想进大罗宫,这辈子也是妄想。至于说谒见灵墟元老级别的人物,除非传唤,否则也只能在重大活动时,在太极广场上见见。所以田氏二人也无能为力。

    这日,一如往常,田氏二人送来饭菜与轩小易吃过,便闲来无事,三人坐到崖边打发时间。

    这时小灵猴见轩小易有些闷闷不乐,便跳到悬崖的一颗苍松上,将尾巴缠绕到树枝上,来回荡悠,意在逗轩小易开心。

    轩小易无心和小灵猴戏耍,一摆手让它自己去玩。没了主人,小灵猴好似扫兴,蹦哒了一会儿,也就卧到轩小易脚边不动。

    过了一会儿,只听轩小易喃喃道:“这么长时间,大师哥也没个音信,光是把我一个人扔在这儿,就不管啦!”随即又叹声道:“早知道会是这样,我就应该在大师哥下山时,问问他要让我待多久,什么时候让我下山重回大罗宫。”

    一旁的田大听轩小易埋怨,扭头和田二相视一笑,随即都摇了摇头。这三年田氏二人早已和轩小易相处的惯了,之间说话没有了隔阂。田二瞅了一眼轩小易,意味深长道:“小师弟呀!你我在这灵墟山,一没有出身,二没有资历,咱算个什么呢?”

    田大紧接着也跟着,说道:“哎呀!小师弟,你愁个啥,待在这儿其实也挺好,虽不得自由,但也落得个清闲。总比在下面受气强。反正俺兄弟二人,是吃饱了不愁。”说完,往草地上一趟,手一背,二郎腿一翘,悠然的哼起了小曲。

    这些话若是放在从前,兴许轩小易还乐得在此度过,但今非昔比,在荡魔崖待的这三年,虽把他磨的稳重了些,性子不再似以前那般过于轻浮急躁。但他始终不忘有朝一日离开这里,这倒不是说他有梦想,或者说干一番事业,而是他打心里向往外面的世界,更向往自由。

    况且他已成长为一个少年,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如今听他二人这么说,轩小易很是心酸,一方面自哀身世,一方面心有不甘。

    有那么一瞬间,他想过逃跑,可放弃了。因为他觉得这样做不仅对不起裴羽,甚至还会因为自己逃跑一事,连累裴羽也跟着受罚,毕竟人是裴羽保荐来的,但不跑,下山之日,又遥遥无期,

    就这样轩小易陷入了矛盾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