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续弦夫人
字体: 16 + -

第37章

    这日,楚韵正和自己屋里的三个大丫鬟收拾冬装,预备装箱封存,就听小厮来禀报说,城外农庄上的陆山管事来了。

    楚韵闻言,略想了片刻,才道,“快请,”扭头吩咐秋梨,“秋梨,你且替我去照看片刻,夏荷,去将子书找来。”

    两人闻声去了。

    春蔓有些憨直,问道,“主子,那陆山竟当真敢来见您?”

    楚韵睨了她一眼,意味深长的笑道,“这可是聪明人呢。”

    等到楚韵带着子书到了前厅,就见陆山笔直的站着,不曾坐下,这姿态倒是叫人多看一眼了,“陆管事。”

    陆山转过身来,拱手一礼,“陆山见过夫人。”

    走到主位坐下,楚韵笑着一摆手,“陆管事坐下谈吧。”

    陆山坐下后,开门见山表示了自己的意愿,他想留在府中做事,旁的天花乱坠的表忠心的话却是一句没多说的。

    楚韵不由看了一眼自己身旁站着的秋梨,这两人倒是有些像,“正是春忙时,农庄上一时片刻也是脱不开手的,陆管事既然应承了要到府上来做事,农庄的就必得另有个主事的,子书,”一旁的子书闻声上前,“这是子书,原是伯爷身边得用的,陆管事将他带着多教教,等他对庄子上的事上手些,陆管事就能撩开手了。”

    陆山看了她一眼,应了,“是,夫人。”

    陆山带着子书走后,楚韵将秋梨留下,叫其余的人退避了。

    “秋梨,你看这个陆山如何?”楚韵问道。

    秋梨一怔,有些惶惑,“夫人?”

    楚韵笑道,“我是看这陆山年岁相貌都不差,才想给你说和些,自然,他是罪人之后,这些你也顾虑进去,你且想想吧,若是看得上,我能与他说说。”

    秋梨红着脸应下了。

    楚韵下定决心关起们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外头却是闹得沸反盈天,战报一封接着一封往上送,当日的情况越来越详细,朝中天子众臣寝食难安。

    若只是一人上报说这群乱臣贼子拥天降使臣、携几万大军、有天雷神助,那接二连三的战报都是这样的说辞,就由不得众人不信了。

    楚韵看了长安侯府送来的信件已经能大致推理出事情的脉络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带着火药和几万士兵糊弄了边疆的几个部落,如今,边疆的多数部落已经聚集在一起发兵讨边了。

    知道了这样的状况,楚韵倒是不怎么着急了,这些外国人还不知是从哪个遥远的地方来的,虽有几万之数,但没有粮草武器的后续支援,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只盼着边疆诸城的将领兵士有些胆子,不要被这未知事物吓破胆,从而做出卖国求荣的事情来。

    没几日市井间就传出些关于边疆战事不利的风声来,恰在这时宫中的皇帝出了昏招,竟大肆传旨请佛道修行之人入宫,祈福卜卦诵经无一不为,朝堂中有头脑清醒的臣子劝谏姜宣帝收回成命,大多数竟和皇帝站到了一边,求神问佛想要求个心安,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

    春一月二十五日,远赴盐梯城的子诗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一见楚韵就跪下了,“夫人,事成了!”

    楚韵笑着一合掌,“好!”

    大宣四年春一月二十六日,盐梯城百名学子的请战书被送进了王城,一时间朝堂震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人们的共识,如今突然有百余名学子欲投笔从戎,上阵杀敌,实在匪夷所思。

    一群文弱学子尚有这样的血性,文武百官并姜宣帝却妄想求个心理安慰,听天由命,一时间只觉得这百余封请战书像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在了他们脸上,一时间脸色乍红乍白的。

    大宣四年春一月二十八日,姜宣帝下旨在北六郡紧急征兵十万,特命盐梯城百余请战学子可不入军籍。

    举国沸腾。

    南六郡山高水远路长,一时片刻不可能赶赴战场,征兵只能暂缓,倒是北六郡皆与边疆接壤,紧急征兵即可赶赴战场。

    至此,姜宣帝总算是清醒了些,将宫中荣养了几日的和尚道士修行人都遣送出宫,专心政事了。

    王城中关注这件事的人皆是松了一口气,好在天子及时醒悟。

    朝廷有意蒙蔽百姓视听,关于这场“天使之战”,市井间没流传出什么细枝末节来,知道的人家都是封了口的,实在是这事太过神异。

    春花烂漫时,王都内的贵妇人们却是无心外出郊游了,各家的当家人都是焦头烂额的,她们这些内宅夫人还是安分守己些好。

    楚韵却不在此列,挑了个云淡风轻的好日子,就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往城外的庄子上去了,王都内气氛压抑,街上巡逻的京卫军都多了些,平头百姓活得越发小心翼翼,楚韵索性叫人收拾了些衣物,打算去城外庄子上住几日。

    燕青瑜很雀跃,他再有一个月就满三周了,却从未出过王都,就连兴宁伯府的门都不怎么出,一路上叽叽喳喳不停。

    出城门后,坐在牛车上的小丫鬟们也十分开心,笑闹的声音传出很远。

    陆山和子书带着人迎了出来,楚韵牵着燕青瑜往庄子内走去,丫鬟小厮们拎着大包小裹去住处了,楚韵则带着几个主事的人往庄田去了。

    “庄子上产出如何?”楚韵一路走,一路看。

    子书回道,“产出的时蔬较之往年少了一成,供给东城的饭馆却是够了的。”

    楚韵点点头,“今岁回春迟些,产出少是寻常,新开的田地呢?种了什么种子?”

    子书接着道,“买了三样种子,一样是咱们北边能种能长的,还有两种是南边的,如今发了芽种下去了,还不知长不长得成。”

    楚韵顿下脚步,“只买了三样?”

    陆山接了话,“夫人不知,这农种要寻到卖家有些艰难,王都中肥田都在贵人们手中,百姓本就收不到多少粮食,这粮种菜种都是不愿外卖的,咱们庄子是寻了些门路,才买到种子的。”

    楚韵颇有些诧异,她原以为买种子这件事会很容易,不料想其中还有这样的缘由和艰难。

    南橘北枳,这南方来的种子多半是难以成活的,楚韵心下暗叹。

    主子不说话,下面的人难免忐忑,子书控制不住地不停去看楚韵,子诗见状拉了他一把,给他使了个眼色,子书这才稍微心安。

    燕青瑜就像放出了笼子的小鸟,扑扇着翅膀在庄子里跑着,伺候他的画眉和两个奶娘累得气喘吁吁也跟不上,倒是子墨跟得紧,寸步不离的。

    王都中达官贵人们的庄子基本都长一个模样,前面几进门是些居所,主子住的,下人住的,后半被围墙圈起来的却是大片的农田,干净些的人家不饲养牲畜,完全靠人力开垦种植伺弄,不讲究的人家却是养着几头牲畜的,一方面可代替耕种,需要雇佣的人少些,另一方面逢年过节的,牲畜也能宰杀几头解馋。

    兴宁伯府的庄子上是养了两头牛的,主要是供出行用的,按律兴宁伯府上只能养一匹马,是以为了出行方便,牛车也是必须的

    姜朝针对官员的律法有些严苛,出行、吃食、穿戴、门楣规制等都有相关的限定,最奇葩的就数吃食了,三品以上可食牛羊马,六品以上可食鸡豚河鲜,豚也就是猪。

    简言之,没有社会地位都吃不了肉。

    看着远处好奇地站在耕牛不远处张望的燕青瑜,楚韵笑起来,“是我想的少了些,”她转过身,“找些好手去山上移栽些果树来,时蔬翻不了新,咱们可以在果子上做些文章嘛!”

    肉粮蔬果,前三者她没法子了,完全可以在最后一个身上做些文章呀!

    陆山眼睛一亮,和子书对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脸上的笑意,这事儿可以办!

    想到就办,陆山和子书喊了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就往山上去了。

    燕青瑜哒哒哒跑过来,仰着小脸问道,“母亲,他们去作甚?”

    楚韵拿着帕子给他擦了擦汗,“去拔几颗果树。”

    “果树?”孩子眼前一亮,“可有好吃的果子?”

    楚韵在他鼻头上揪了一记,“小馋鬼,就想着吃。”

    燕青瑜捂着鼻头笑起来,“儿子没见过果树,也只能想着吃果子了。”

    确实,兴宁伯府的花园里只种着观赏性的树木,果树是没有的。

    “等子书他们回来,便让你好好瞧瞧那果树。”楚韵摸了摸孩子的头,笑道。

    姜朝人的温饱尚是问题,种果树的更是寥寥无几,百姓更愿意种粮食,就连青菜也只是顺带着种一星半点儿,以期能换些银钱。

    得知子诗是从盐梯城回来的,燕青瑜便满脸好奇的凑了上去,子诗对自家少爷自然是知无不言的,两人便凑堆儿闲话去了。

    农庄上的做活儿的农妇们满脸局促地看着走到自己近前的楚韵,讷讷不敢言。

    楚韵不由笑起来,见她们也跟着笑起来,才踱步走开了。

    她更愿意和这样淳朴的人待在一起,离王都里的人和事情远些,过得悠闲些,这样也很好。

    (本章完)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