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活
字体: 16 + -

45 神异载河图神奇五老峰

45.神异载 河图 ,神奇五老峰 活色生活 书包网

夏日应友人之邀,我前往永济五老峰拜谒诸仙。

天气甚热,永济较西安凉些,小城曲美,市民善良,下午6点后商店酒肆基本关闭,街道上行人甚少,大多过着一种闲情逸致的生活,或许是居住在道教重地的五老峰下,祖辈所熏染之缘故吧。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六大雄城之一。现今从外表上看已无多少遗迹,但京城之大气繁华仍能体味到。出永济不到半小时,便来到五老峰下,沿途庄稼茂密,郁郁葱葱,土地之肥沃可想而知。

“反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近我来歌。”(《南风·操》)从山下远望五老诸峰,层峦叠嶂,草木翠绿,直接天宇,望不到边。从山脚下经地尘盘、人道盘、天云盘等,大约不到一小时便来到五老祠。沿途泉水清鸣,道路平缓,植被茂盛但均不是很高,穿林过溪,走不到头。

五老祠建在一块数亩大的平地上,现正在修建,工地略显杂乱,尚需三月才能竣工。《虞乡县志》记“太乙峰,五老之北峰也,五老祠在其上,栋宇宏敞,松柏苍秀,游客至此,遂叹观止,因传以此名山也。”富丽堂皇,雄壮宏大的五老祠毁于解放战争,今投巨资得以展示往日风采。

五老峰(五老山),因五老祠而得名,是道教第五十二福地,五老祠又因五老而修,相得益彰。五老,是指古代五神仙,携伏羲发明创造龙马身负神龟背列的《河图》《洛书》隐归于深山,研习、传授于民间。五老化身即为青灵始老天尊,丹灵青老天尊,黄灵元老天尊,浩灵素老天尊,五灵玄老天尊。五老是河洛文化的创始先驱。“五老”,乃《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五位相加各有合;《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无行相克为《洛书》。五老被人神化,上可治邦,下可安民,五老峰被看成五老的化身。“北笑恒藏宝,西轻华耸莲。三门遥托迹,五老回差肩”(宋·王禹《称中条山》)。五老峰还有“东华岳”之称。《河图》《洛书》成为周易研究的鼻祖,秦汉以后几乎消失,赵匡胤得天下与陈抟老祖在华山对弈,把华山作为赏礼送与陈抟,陈才将两书重现世人,可见其宝贵的价值。

今五老祠碧瓦高耸,龙盘虎踞,高高坐落于太乙峰坪头,东可望华山,西可瞰永乐宫,北眺黄河,南视玉柱峰。从此看玉柱峰,状如玉柱擎天,顶天立地,好似海中中流砥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神秀无限,气度不凡,令人有些惊恐,大有可看而不可上之感。古人登玉柱峰,“往来咸援萝藤、签、寻葛降深,东则连木乃涉,百梯方降。”今已铺成石阶,但路较陡峭,一口气想登上去是万万不可的。在导游指引下,我们经明眼洞、仙人桥、回心石,直捣黄龙。我第一个攀上铁链,铁链依峭壁而挂,20余米,直上直下,还有些晃动,沿索而上,四面皆空,令人生畏,如万一失身,便可坠入万丈深渊。好在我小时在农村长大,还不怎么害怕,只顾往上攀,没往下看,很快就爬到玉柱峰顶。玉柱峰海拔米,旧时其上有南天门、玄武殿、玉皇殿、后土娘娘庙,现正在恢复修建。登此山峰四面而望,视野开旷,阡陌交通,楼房林立,永济整个城区尽在眼前。猿人观魏、依山大佛等景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山上还有一点雾气,隐隐约约,时隐时现,浩然灵气,天地长存。五老峰之灵气只可理喻而不能言也!

“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登山好上,下山却成问题,骄阳似火,晒得人有点晕,路窄坡陡,一会儿翻过身,一会正面下,才知刚才之胆大,稍有疏忽,只能粉身碎骨了。

五老峰比中条山更加秀气,吕祖曾在其南九峰山修道成仙,传播道教。

下到五老祠后,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到了红沙峪。红沙峪经花岗岩地壳变化,又经第四纪冰川时代后,岩石风化沉淀而成,可以说风化非常严重,红色沙粒特别小,而且面积大约有三十亩左右,还逐渐扩散,中有一柳树,粗壮挺拔,似一位目睹沧海桑田之变的长者,精神矍铄。可惜现在保护欠佳,可能是没有认识到其应有的地质价值,游人随便出入,破坏较严重。但景色绝对值得去看,加之东屏风景如画,宛如一道大刀雕刻秀丽屏风横亘于眼前,气壮山河!

在下山的过程中,听到一传说,大禹治水无计可施,曾问五老:“天上洪水汤汤,吾求以治,五神在上,指点玄机。”

第一者说:“天地之水,玄在易矣;”

第二者说:“圣符之说,顺天而行;”

第三者说:“山泽之水,上天赐矣;”

第四者说:“火攻水升,源自大海;”

第五者说:“疏而理之,是归大海。”

大禹苦思而知。五老已成为人们神化的象征。

古时五老峰,“山势雄秀,大小三十六峰,十二仙洞,飞开七仙人也庵观寺院庙宫大小一共上下六十四处,神像不一样。”今在恢复之中,两、三年后一个新的五老峰便会展在游人面前。风景如画的西屏因时间关系,未去,留一点遗憾,待来日再上五老峰拜谒。

“解向花间栽碧松,门前不负老人峰;已将心事随心隐,认得溪云第几重。”我仰望五老峰,心在远思,都付与空灵山中。

在朋友的引导下,我还去了普救寺,体验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亲抚唐开元大铁牛,念黄河改道岁月之苍苍。慕名前往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主体区修复,高大崔巍,气势壮观。登楼而望,五老峰、普救寺、黄河历历在目,气象万千。在此之角读唐人王之涣之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别有一翻感受。鹳雀楼拔平川而起,更显高大。我觉得高达73.9米鹳雀楼会成为“天下第一楼”,与“天下第一奇峰”相对峙,遥相呼应,各显其色,粗犷崔巍,加之黄河之奔流万钧之势,神哉、美哉、壮哉!

“玄门奥妙恰似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迈深,道教精微犹如云挂山头行到山头云更远。”神奇秀美的五老峰,耸立于秦、晋、豫之间,神秘莫测,道法无边,有待我们去研究,去科学地探索。

临别五老峰,我贸然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登五老峰,五老横晋秦;黄河近互望,华山遥相望:

鹳雀楼且高,普救寺更静;玉柱峰上见,路漫仍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