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付出与收获
一直到离开总统府的时候,朱尔典的脑袋还是晕晕的。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袁大头突然放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好消息,不但保证明1918年5月之前派出至少五十万经过严苛训练的精锐军队,同时还保证从1917年3月起,将会以每个月至少五万人的速度,向英国派遣大量经过初步训练的工人,为大英帝国的战争服务!
这个巨大的好消息,一下子就把朱尔典砸晕了。
军队就不用多说太多了,英法现在最缺的就是扛枪上战场的人,尤其是受过训练的精锐。战场开始两年半的时间,英国人和法国人已经死去的太多了,即使殖民地有着几乎用之不尽的兵源,但是那些人上了战场,除了让德国人击毙或俘虏之外能做什么?反之北洋的陆军虽然素质也比不过本国的军人,但是毕竟经过了严格训练,而且使用的也是亨特拉尔财团的武器,基本上就属于来之能战的那种。
而且除了军人,还有大量的劳工啊!
朱尔典深深的知道,战争越到最后就越是比拼双方国力的时候。大量的青壮年走上了战场,后方的工厂中肯定会大量的缺乏工人,尤其是熟练工人。偏偏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战争中,后方的生产是前线的保障,万万不可疏忽。虽说他有些瞧不上中国的产业工人,但是如果数量足够庞大的话……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中国人那些苛刻的条件!”
沉吟了良久之后,朱尔典决定回去之后立刻便给国内发电,寻求谈判的砝码。
有付出就必然会寻求回报,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铁则,所以朱尔典毫不意外袁大头会提出诸多的条件。当然更关键的是,朱尔典也认为中国人有获得这些回报的资格——五十万经过训练的精锐和数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就是中国人的底气所在。
现在的关键是,看国内愿意付出多少了。
毕竟哪怕以朱尔典的心态来看,袁大头的要求也太多了一些,甚至已经多到了让他觉得是在趁火打劫的地步!只不过再想想欧洲战场的残酷,想想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国人和后方人手吃紧的工厂,朱尔典又必须强行压下心头的愤怒,仔细衡量着这些条件有哪些是国内可能答应,又有哪些是不可能答应的……
你来我往的谈判中,一个月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1917年2月,德国人重启了无限制潜艇战,收到消息后的约翰一边紧皱着眉头,为自己公司在海上损失的货轮心疼,一边给远东又发去了一封电报。而在接到这封电报后,他的密使和袁大头经过两天的协商,袁大头终于在和朱尔典的又一次谈判中点头了。
1917年2月28日,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和协约国签订了一纸协议。在这份协议中,详细的规定了中国参战的义务和所获取的利益。
中国履行的义务有很多,但是协约国最看重的只有两点:
1918年5月之前,中国将派出至少一百万陆军前往欧洲,参与对德作战。如果届时战争仍然没有结束,中国将会继续派遣军人,直至战争结束。中国保证这些军人已经接受过至少一年的正规军事训练。
1917年3月起,中国每个月至少派出五万名18~35岁的青壮年前往英国,接受调配参与后方生产。至1918年2月,总人数至少达到一百万人。中国保证这些劳工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可以承担初级的工业生产。
但是在袁大头的坚持以及欧洲恶劣的形势逼迫下,协约国却答应了很多中国人的条件。
战争结束后,中国收回协约国和同盟国所有的在华特权,废除势力范围,除英国的香港之外,收回各国在华所有租界。
战争结束后,撤销领事裁判权,逐步收回海关关税自由权,为期十年完成。
除日本外,协约国所有对华贷款不再要求偿还,同盟国所有贷款取消。
中国军队所有的武器装备均有协约国提供,并且必须是亨特拉尔系的武器。除了飞机之外,大炮、卡车和坦克等重型装备必须和英法军队同等配置。战争结束后,这些武器将会随同中国军队一起回到远东,成为中国政府的合法财产。
战争结束后,中国有权利得到德国海军的部分舰艇,并且英国人应支持北洋海军的重建。
中国军队服从协约国命令,但是具体命令必须由中国将领负责。
中国劳工服从安排,但是只在英国工作,不得派往欧洲大陆。并且英国必须保证这些劳工得到良好的生活安排,并且每个月获得一定的薪水。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必须将他们安全的送回中国……
一份厚厚的条约,详细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简单总结一下的话,中国将用最少五十万军人和一百万劳工的代价,换取收回除了香港之外所有的外国特权……对了,还有日本,日本否决了这份协议……
不过日本人的反对已经无关紧要,1917年2月28日,这份协议签署了。
一封电报从北京发往了纽约,而接到了这封电报之后,约翰?亨特拉尔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呆呆的站在窗户的前面,看着窗外那刚刚抽出绿芽的小树林,一动也不动,愣愣的出神……
……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在原本的历史上,无论日本人的蛮横也好,英国人的偏袒也好,巴黎和会的失败也好,其实都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人喜欢把责任归在国家的弱小、列强的欺压和政府的软弱上,但是在约翰看来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同样还因为中国在一战中你根本就没起太大的作用。
宣战很晚,也没有出兵。
对于英法等列强来说,中国人在一战中的作用除了提供资源和部分简单的工业品,并且派出了一些劳工之外,最大的作用或许就是没有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了。所以当战后巴黎和会召开的时候,英法等国自然不会给中国什么好脸色……
所以约翰才会发出那封电报,建议袁大头出兵!
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上约翰并不是很清楚。他上辈子曾经看过一些网络上的文字,一些与他固有印象中丝毫不同的文字,比如说北洋对德宣战的时机选择,比如在巴黎和会上的努力,比如后来借机收回外蒙古等等,只不过终究是无法确定的。但是有一点约翰可以肯定,1916年底还没有称帝病死的袁大头,一直都在纠结是否要向欧洲大陆派遣中国的军队!
老家伙同样也很清楚,想要获取就必须要先付出!
所以在接见了约翰?亨特拉尔派来的密使,得到了一系列的保证之后,经过一夜的考虑,袁大头毅然决然下了决心:派兵去欧洲!并且除了大规模的派兵之外,他还全力说服了政府的其他高层,决定派出更大规模的劳工到英法的工厂中做工!
用一些中国人的命换利益,袁大头认为值得。
而且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分析中,如今的欧洲战场上虽然德国还略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已经不会太久了。随着协约国开始占据上风,等到中国军队抵达欧洲的时候,势必将会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伤亡不会那么惨重。至于说那些中国劳工,只要有足够力量的监管,原理欧洲大陆战场的他们不会受到什么伤害,而且除了薪水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会受到现代工业生产的训练,回国后就是合格的熟练工人……
在约翰看来,这同样是划算的事情。
或许中国军人会伤亡不少,甚至损失惨重,但是只有经过了欧洲大规模现代战争的洗礼之后,他们才能真正掌握现代战争的法则,掌握亨特拉尔财团那些现代武器的精髓,在之后的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想来想去,约翰都认为中国必须要参战!
损失是一些士兵的生命,但是收获除了中国诉求的收回特权、取消贷款等国家利益之外,还可以培养真正的精锐、大量的熟练工人、更多的物资订单,以及协约国的好感。约翰很清楚中国现在参战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他知道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袁大头突然放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好消息,不但保证明1918年5月之前派出至少五十万经过严苛训练的精锐军队,同时还保证从1917年3月起,将会以每个月至少五万人的速度,向英国派遣大量经过初步训练的工人,为大英帝国的战争服务!
这个巨大的好消息,一下子就把朱尔典砸晕了。
军队就不用多说太多了,英法现在最缺的就是扛枪上战场的人,尤其是受过训练的精锐。战场开始两年半的时间,英国人和法国人已经死去的太多了,即使殖民地有着几乎用之不尽的兵源,但是那些人上了战场,除了让德国人击毙或俘虏之外能做什么?反之北洋的陆军虽然素质也比不过本国的军人,但是毕竟经过了严格训练,而且使用的也是亨特拉尔财团的武器,基本上就属于来之能战的那种。
而且除了军人,还有大量的劳工啊!
朱尔典深深的知道,战争越到最后就越是比拼双方国力的时候。大量的青壮年走上了战场,后方的工厂中肯定会大量的缺乏工人,尤其是熟练工人。偏偏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战争中,后方的生产是前线的保障,万万不可疏忽。虽说他有些瞧不上中国的产业工人,但是如果数量足够庞大的话……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中国人那些苛刻的条件!”
沉吟了良久之后,朱尔典决定回去之后立刻便给国内发电,寻求谈判的砝码。
有付出就必然会寻求回报,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铁则,所以朱尔典毫不意外袁大头会提出诸多的条件。当然更关键的是,朱尔典也认为中国人有获得这些回报的资格——五十万经过训练的精锐和数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就是中国人的底气所在。
现在的关键是,看国内愿意付出多少了。
毕竟哪怕以朱尔典的心态来看,袁大头的要求也太多了一些,甚至已经多到了让他觉得是在趁火打劫的地步!只不过再想想欧洲战场的残酷,想想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国人和后方人手吃紧的工厂,朱尔典又必须强行压下心头的愤怒,仔细衡量着这些条件有哪些是国内可能答应,又有哪些是不可能答应的……
你来我往的谈判中,一个月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1917年2月,德国人重启了无限制潜艇战,收到消息后的约翰一边紧皱着眉头,为自己公司在海上损失的货轮心疼,一边给远东又发去了一封电报。而在接到这封电报后,他的密使和袁大头经过两天的协商,袁大头终于在和朱尔典的又一次谈判中点头了。
1917年2月28日,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和协约国签订了一纸协议。在这份协议中,详细的规定了中国参战的义务和所获取的利益。
中国履行的义务有很多,但是协约国最看重的只有两点:
1918年5月之前,中国将派出至少一百万陆军前往欧洲,参与对德作战。如果届时战争仍然没有结束,中国将会继续派遣军人,直至战争结束。中国保证这些军人已经接受过至少一年的正规军事训练。
1917年3月起,中国每个月至少派出五万名18~35岁的青壮年前往英国,接受调配参与后方生产。至1918年2月,总人数至少达到一百万人。中国保证这些劳工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可以承担初级的工业生产。
但是在袁大头的坚持以及欧洲恶劣的形势逼迫下,协约国却答应了很多中国人的条件。
战争结束后,中国收回协约国和同盟国所有的在华特权,废除势力范围,除英国的香港之外,收回各国在华所有租界。
战争结束后,撤销领事裁判权,逐步收回海关关税自由权,为期十年完成。
除日本外,协约国所有对华贷款不再要求偿还,同盟国所有贷款取消。
中国军队所有的武器装备均有协约国提供,并且必须是亨特拉尔系的武器。除了飞机之外,大炮、卡车和坦克等重型装备必须和英法军队同等配置。战争结束后,这些武器将会随同中国军队一起回到远东,成为中国政府的合法财产。
战争结束后,中国有权利得到德国海军的部分舰艇,并且英国人应支持北洋海军的重建。
中国军队服从协约国命令,但是具体命令必须由中国将领负责。
中国劳工服从安排,但是只在英国工作,不得派往欧洲大陆。并且英国必须保证这些劳工得到良好的生活安排,并且每个月获得一定的薪水。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必须将他们安全的送回中国……
一份厚厚的条约,详细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简单总结一下的话,中国将用最少五十万军人和一百万劳工的代价,换取收回除了香港之外所有的外国特权……对了,还有日本,日本否决了这份协议……
不过日本人的反对已经无关紧要,1917年2月28日,这份协议签署了。
一封电报从北京发往了纽约,而接到了这封电报之后,约翰?亨特拉尔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呆呆的站在窗户的前面,看着窗外那刚刚抽出绿芽的小树林,一动也不动,愣愣的出神……
……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在原本的历史上,无论日本人的蛮横也好,英国人的偏袒也好,巴黎和会的失败也好,其实都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人喜欢把责任归在国家的弱小、列强的欺压和政府的软弱上,但是在约翰看来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同样还因为中国在一战中你根本就没起太大的作用。
宣战很晚,也没有出兵。
对于英法等列强来说,中国人在一战中的作用除了提供资源和部分简单的工业品,并且派出了一些劳工之外,最大的作用或许就是没有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了。所以当战后巴黎和会召开的时候,英法等国自然不会给中国什么好脸色……
所以约翰才会发出那封电报,建议袁大头出兵!
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上约翰并不是很清楚。他上辈子曾经看过一些网络上的文字,一些与他固有印象中丝毫不同的文字,比如说北洋对德宣战的时机选择,比如在巴黎和会上的努力,比如后来借机收回外蒙古等等,只不过终究是无法确定的。但是有一点约翰可以肯定,1916年底还没有称帝病死的袁大头,一直都在纠结是否要向欧洲大陆派遣中国的军队!
老家伙同样也很清楚,想要获取就必须要先付出!
所以在接见了约翰?亨特拉尔派来的密使,得到了一系列的保证之后,经过一夜的考虑,袁大头毅然决然下了决心:派兵去欧洲!并且除了大规模的派兵之外,他还全力说服了政府的其他高层,决定派出更大规模的劳工到英法的工厂中做工!
用一些中国人的命换利益,袁大头认为值得。
而且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分析中,如今的欧洲战场上虽然德国还略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已经不会太久了。随着协约国开始占据上风,等到中国军队抵达欧洲的时候,势必将会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伤亡不会那么惨重。至于说那些中国劳工,只要有足够力量的监管,原理欧洲大陆战场的他们不会受到什么伤害,而且除了薪水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会受到现代工业生产的训练,回国后就是合格的熟练工人……
在约翰看来,这同样是划算的事情。
或许中国军人会伤亡不少,甚至损失惨重,但是只有经过了欧洲大规模现代战争的洗礼之后,他们才能真正掌握现代战争的法则,掌握亨特拉尔财团那些现代武器的精髓,在之后的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想来想去,约翰都认为中国必须要参战!
损失是一些士兵的生命,但是收获除了中国诉求的收回特权、取消贷款等国家利益之外,还可以培养真正的精锐、大量的熟练工人、更多的物资订单,以及协约国的好感。约翰很清楚中国现在参战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他知道时间已经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