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妃记
字体: 16 + -

第55章 七国乱中启程

    且说上章申貌辨快马奔向龙门驿,却各驿站都有探子来报,禾国正在攻打下垂西戎巴、蜀。魏韩两国本在大战,两国朝堂听得这个消息,恐禾国攻下巴、蜀,占据肥地,魏韩两国休矣。魏国、韩国的谋士纷纷建议魏王、韩王请求楚王连横,双方又派出谋士出使赵国,提出愿两国借道于赵国,赵国的军队给及魏韩提供。趁禾国攻西戎顾不了自家后方,赵国军队攻禾国前翼,事成,则魏韩奉赵。齐国则恐赵国有了魏韩给及,则齐国危矣,齐王忙命众谋士去往赵国,又暗通谋士前往紫宸国。一时赵国朝堂外热闹起来,魏韩、齐两方谋士舌战对方。时赵国众将军恐魏韩假借于道,攻禾国后被魏韩两国又截住回路,杀之。有将军恐后方紫宸和齐国联手攻牧,赵国朝堂之上武将争论不休。

    魏韩两国谋士曰:“赵王,有两虎为争一人而斗,第二人准备刺杀,有人阻云:‘老虎猛兽,人为美餐,现在两虎争人而厮打,小的会死,大的会受伤,待到虎伤而刺,则一举而兼两虎。’如今赵王您就像两虎争的一人,齐国则是第二人,试想现在两虎已为虫矣,愿赵王派兵借道于两虫。”

    齐国谋士对曰:“赵王,听过神丛吗?有强悍的少年要求和神丛赌输赢,对弈,少年赢,则借神力给少年三日,少年果然赢了,丛把神力借给了他。三日后,丛要求少年归还神力,少年却不肯还。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现在赵王您就好比神丛,您的军队就好比牧王您的神力,把它给旁人,您就不觉得危险吗?”

    赵王的谋士则说:“臣恐魏韩之卑辞,低声下气称自己是小虫,实为欺赵国也。此何也?赵国历来无恩于魏韩,却有累世之怨。魏、韩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牧国军队,累世也。魏韩国家残破,社稷被毁,宗庙遭到破坏,两国人遭到屠杀、身首异处,白骨遍野,尸野重叠,鬼魂尚且得不到祭祀,民不聊生,妻离子散。赵王如果决定借道魏韩之道,岂不是大错特错。”

    谋士之辨,传到赵国歌坊中的一抚琴的歌女,便喝了杯酒,在歌坊奏乐,笑曰:“休矣,若能魏韩两国能联合楚国,则速解。”

    谋士争论不休。等到五国谋士争论、各怀鬼胎之时。禾国已经快拔了西戎,五国悔之晚矣。

    申貌辨听到探子报禾国拔巴、蜀,叹道大势不妙!更是途中不曾停留驿站,于第十三日急至剑门驿。一时众侍子在外迎接,及至书房,见政宜出落大方,愈发比去年长高,且谈吐有致,见解深远,不觉又大喜。笑着对田嬷嬷、天玑子道:“这可难为你们了。”又见无情,笑道:“小子见父还不来?”又见了田嬷嬷信中写到的无心,唤道:“无心,到了紫宸都城要守敛你的轻功。”无心道:“政宜小姐赐了我名字,申轩墨。”申貌辨呆了一下,道:“既然是我闺女赐的名,自然好。”

    见政宜无恙,申貌辨至晚屏退旁人,只留田嬷嬷伺候,与政宜一番言谈,果然进益良多。是时候启程了,夜晚骤雨急至,淅沥沥下了半夜。

    龙门驿的景色日日生冷月。第三日,这是政宜第一次在卯时眺望燕郡的景色,怕也是最后一次。她在宫女田老嬷嬷的搀扶下徐步走入庭院。

    曙色渐进的燕郡,被染成人面桃花,似远似近,缕缕炊烟,烟雾纤细,如线香般至上云霄。

    方才的宴席上,父亲赐下一杯离别酒。

    “满天曙色,好!是个彩头,也是在庆祝女儿启程前往都城。为父遥祝你一路顺遂。”

    听完父亲的饯别之词,政宜强忍泪,只用坚强的声音回礼。

    父亲赐完饯别酒,叹道:“前尘往事,需要前看。”政宜领命。

    父亲只送到龙门栈道外,因上承紫宸金殿旨意采买火炮。之后,政宜在田老嬷嬷及众伺候的侍子在发轿令官——鼎儿的带领下,徐徐出了燕郡领地,政宜最后回望木芙蓉,真是:

    夜雨初晴,水风清,清流边上朵朵木芙蓉飞绣球,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懒。

    带着朝露的木芙蓉花落散路旁,千树压绣球团,又一片片吹尽,不知几时见得?

    多达一百零八人的队伍垂头侍立,静静守候轿旁,等待主人到来。田老嬷嬷和两三个侍女将政宜身上紫色华服的衣角高高抬起,让她上了轿子。

    这顶轿子是仿制宫中撵,又再其中穿轿而成,看着甚威武。而穿撵居中的轿子则是太后亲赏给申貌辨,念及其有脚疾,由府内到宫中行走不便,也是彰显对他的荣宠,为了女儿此次都城之行,父亲便把这顶轿子特地从都城命人取回,几十个匠人连日连夜的赶制,才得了一个申貌辨看得上眼的。为了让轿中之人在一路有些消遣,里面的装潢布置煞费苦心。

    有围棋台,玉制的棋子,温润细腻;厚厚的坐垫,里面铺了百层薄薄的蜀锦,若坐的关节不舒,便有侍儿再还上些新的。雕绘有各色花鸟的天花板和绣的八分通透的软烟罗,方便主人时时不必扶帘就可赏玩路中新奇景色,也符合礼制。前方还安装有小巧的舶来折叠桌,供烹茶使用。

    坐轿子从龙门栈道到都城足有一千八百公里路,就算中途不眠不休,都要走上约一个季度。且申貌辨交代政宜途中到有些个地,还需停留数日,前往各巡抚家眷问候拜访,再修书信,如此算来,水路陆路至少竟要走上半年。

    从燕郡外的重镇利州至陈仓太白,及至眉坞,就要登兰舟跨渭水,正所谓波翻浪涌,急流飞溅,咆哮之声由远及近,不由让政宜想起李太白昔日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一时众人乌压压挤上大船,田老嬷嬷先只管先招手,后来忍耐不住,大喊道:“众位下船!”政宜只觉得身子一翻抖,围棋盒子掉了几十颗棋子。原来内命妇皆有规矩,是乱不得的。既要登舟渡河就要翻查祟书本子《玉匣记》,择“黄道吉日”,且请船夫办事,也有个习惯,就是要吃顶芽豆,花生豆子从顶端开始接花,慢慢伸进根部,象征“平安归来”,讨个吉利。然此去经年,空留满地花生,政宜怕是再也无法踏出紫宸都城了。

    至长安,看南下岭,高耸如云。到了城门,亮出腰牌,一时长安太守披衣屐鞋前来叩拜,透过小窗的软烟罗帘子,政宜隔帘看着白头太守不禁有感,连命免,田老嬷嬷才命小子们才去搀起太守,太守颤巍巍道:“若小姐累了,叩请到敝府上休整,敝府上下虽不比小姐见识广,怕也能寻出几个聊以夫人解闷儿。”说毕,战战兢兢,不敢抬头。此时众人俱疲,政宜颔首,田嬷嬷见状便说准了,鼎儿也睁不开眼皮儿。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是第一稿,以后逐一润色,望请读者海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