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崔氏注
字体: 16 + -

第5章 地舆部(分)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黄帝画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他最早将中国划分为若干区域。

    黄帝(约公元前2717年—约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并传说其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都邑:都,城市,汉代以后才可指国都。邑,城镇。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周礼·郊野法》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也。”

    夏禹:又称大禹、戎禹,夏的开国君主。

    初奠山川:《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子鱼注:别,分割。随山,顺着山的走势。浚川,疏通河道。任土,根据土地的肥瘠情况。作贡,缴纳赋税。敷,分割。刊,砍,削。奠,奠定。)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尚书·夏书·禹贡》:“冀州.。。济、河维兖州..海岱维青州..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海维扬州..荆及衡阳维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子鱼注:此处“九州”则指相传为禹所分的地理区划——

    据《禹贡》记载为冀州——旧释东河(兖河)之西、西河(雍河)之东、南河(豫河)之北是冀州境,传说中的尧、舜、禹帝都所在。这是《禹贡》作者假想的王畿,即天子的直辖地。其境相当今山西全省(其西为雍州)、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其南为豫州)、天津静海、河北省的文安、献县、冀县、南宫、巨鹿、曲周、魏县一线的古黄河以西(其东为兖州)和内蒙古阴山以南,西达托克托,东及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大部(其东为青州)。

    兖州——济水以北和古黄河以东是兖州。其州境包括今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及其以南,即自今天津、静海、文安、献县、冀县、南宫、巨鹿、曲周、魏县一线以东(其西与北为冀州),南至古济水以北的今山东北部、西部,即今小清河以北和黄河西北(其南为青州),还有河南省自封丘、延津、浚县、内黄以东的东北一角(其西南为豫州),其东则为渤海。

    青州——“海”,指今渤海、黄海。“岱”,为古时对泰山的称呼,亦称“岱宗”。汉公孙度据辽东称青州刺史,可知青州地跨渤海,西南直至泰山之间,凡渤海东北的辽东和泰山以东的山东半岛,都是青州。其东面,旧释皆以为及于朝鲜境,然据周代肃慎所及之地,知州境东面当以鸭绿江与朝鲜分界,南面则以泰沂山脉及汶水与徐州分界,西面南段以古济水(即今黄河和小清河)与兖州分界,西面北段以辽水与冀州分界,北面则随堣夷(主要指肃慎族)所至之境为境。

    徐州——“淮”,水名,古为四渎之一。源出今河南桐柏县西北胎簪山,东过桐柏大复山,经今信阳至淮滨入安徽境,东过五河入江苏境,经盱眙、淮阴至涟水(古淮浦县,在海滨)入海。为羽状水系,南北两侧所入支流甚多。“徐州”是古代淮夷中的徐人居住地区。早就有称为徐州的城邑三处:一在渤海西岸的东平舒(今河北大城县)境,一在渤海南岸(今山东临淄以东)附近,这是徐人西周初年以前居地的遗墟,分属《禹贡》兖州、青州。一在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则是周初徐人南迁后立国之地。后又迁国邑于泗水徐城县(今泗水县东南),直至春秋时为吴所灭。这两地在《禹贡》徐州境内,州名即据此。州境包括泰沂山脉以南和汶水以南并以今巨野、金乡一线为西境的鲁南地区(其北为青州,西为兖州),以砀山、宿县、怀远一线为西境的皖东北地区(其西为豫州),以及淮河以北的苏北地区(其南为扬州),其东临黄海。汉徐州刺史部治郯,三国迁彭城,即今徐州市。又由州域名变回为城邑名。

    扬州——北起淮河,东南到海是扬州。据晋以后历唐至清的研究,再断以《禹贡》本文,扬州之境包括淮水以南的今江苏、安徽两省境,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全境,及粤东一角和岛夷所居海上以台湾为主的大小岛屿。其东南临海,其北以怀远以东之淮水与徐州分界,其西北以怀远以西之淮水再循皖西边界南下至霍山西境与豫州分界,其西则沿霍山以南皖省西界,再循江西省西界南下,至粤东潮阳一线与荆州分界。

    荆州——“荆”,山名。据《汉志》,《禹贡》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即今湖北南漳县西境,为大巴山东段的东端大山,迤逦于鄂西山地之最东,形成与鄂东丘陵的分界。在《禹贡》中为荆豫两州的分界。“衡阳”,衡山之南。衡山在今湖南省衡山县境,一称峋嵝山。汉武帝始定“五岳”,所定南岳系今安徽霍山而非衡山,至汉宣帝犹沿之。然《史记·封禅书》中衡山已为南岳,相沿至今。“荆州”,州以荆山得名。即楚国被称为荆,亦因居于荆山之故。荆州地境包括荆山以南的今湖北省境和湖南全省,南及广东之地。北面以荆山与豫州分界,大抵自今竹溪、房县、南漳、襄樊、随县、红安、麻城一线为与豫州的分界线。东面沿麻城以南鄂皖省界再循江西北界、西界,南下至广东潮阳之线与扬州分界。西面当以今湖北、湖南两省西界与梁州分界。南面则凡衡山之阳,随华夏族发展所及之境为境,故晋以后史籍皆以《禹贡》荆州州域及于南海。虽清儒辨之,然《禹贡》本意在划当时所理解的天下为九州,大致按自然地域分州境,其浑言“衡阳”,正表示未说明止于何地,自然当以衡山以南自然地域所及之境为境。

    豫州——荆山和大河之间是豫州。州境主要是今河南省,南及荆山以北的鄂北,即西起竹溪,中经南漳,东及随县、麻城一线以北的湖北境,亦即以此线南与荆州分界;北则以西起潼关、东及浚县的黄河与冀州分界;东北以内黄、浚县、延津、封丘、曹县一线与兖州分界;东面北段以商丘、夏邑、永城、蒙城为境与徐州分界;东面南段以怀远以西之淮水及淮水以南之豫皖边界与扬州分界;西面北段以河雒之间的豫陕边界与雍州分界;西面南段以雒水以南的豫蜀边界延至鄂西竹溪之线与梁州分界。由于豫州处在九州之中心,除青州为兖、徐所隔外,与其七州都接界。

    梁州——“华阳”,华山之南。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南,为三州分界点,其东边是豫州,北边是雍州,南边是梁州。“黑水”,此处是作为梁州边界的一条水。有关黑水的问题太多,而被附会为此水的不下十条,计在西北的有伊吾、肃州等处六七条,在四川及西南的有丽水、西洱河等七八条。其实黑水究属何水,是颇难论定的。“梁州”,华山以南迄于黑水是梁州。此州由全境地势高、多山梁而得名。州境大抵包括渭水以南的陕甘两省境,南及四川全境,以及滇黔等省古西南夷居住地区。东面北段以雒水以南至竹溪的豫、鄂西界与豫州分界,东面南段以竹溪以南的鄂、湘西界与荆州分界,北面以华山向西沿秦岭山脉与雍州分界,西面、南面边界不明确,当以当时所约略知道的边疆少数民族所及之境为境,所以能南及滇池一带。

    雍州——西边的黑水和东边的西河之间是雍州。此州由秦都于雍得名。州境包括今秦岭以北的陕西境和甘肃、宁夏全境及青海的一部分。其东以黄河与冀州分界,东南以河雒间豫陕边界与豫州分界,南以秦岭与梁州分界,西与北大抵止于沙漠。因《禹贡》末句说九州东尽于海,西迄于流沙,古文献中流沙在敦煌西,显见古人印象中在敦煌的黑水以西是沙漠。再据《禹贡》末句说“朔南暨”,就是说北方、南方以能到达的地方为止境,自然其北境也以沙漠不毛之地为境。《汉志》张掖郡居延县(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有云:“古文以为流沙。”由于其地有巴丹吉林沙漠,正在雍州之北。)

    (子鱼注:《周礼·职方》载九州另包括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载九州又包括幽州,而无梁州。幽州相当今辽宁省和河北北部一带,并州相当今山西省。《尔雅·释地》载九州又包括幽州、营州,营州相当今辽宁省。东汉班固以为《周礼·职方》所载为周制,三国魏孙炎以为《尔雅·释地》所载为商制。)

    (子鱼注:其实九州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各代行政划分各有异同,下面我就根据几本典籍的记载分别罗列一下——

    《尚书·禹贡》载九州为冀、兖、徐、扬、荆、豫、雍、青、梁。

    夏代划分为冀、兖、徐、扬、荆、豫、雍、青、梁、登。

    商代划分为冀、兖、徐、扬、荆、豫、雍、营(青)、幽、登。

    《尔雅》载九州为冀、兖、徐、扬、荆、豫、雍、营(青)、幽。

    周代划分为冀、兖、登、扬、荆、豫、雍、青、幽、并。

    西汉划分为冀、兖、徐、扬、荆、豫、凉、青、幽、并、益、司隶、交趾。

    刘熙《释名》载为冀、兖、徐、扬、荆、豫、凉、雍、青、幽、并、益、司隶、交趾。

    不过,《尚书》中的《禹贡》篇,据学者考证为后人假托夏禹治水以叙九州地理,今一般认为为战国时人作。

    这只是子鱼一家之言,大多采纳于《尚书·禹贡》、《尔雅》、《尚书孔氏传》、《尔雅注疏》、《释名》的记载,因史料不全,或有错讹之处,敬请谅解。)

    十二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州、幽州、登州。

    (子鱼注:关于十二州名称由来,我想可以引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中的解释:“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州,注也,郡国所注仰也。徐州,徐,舒也,土气舒缓也。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疆常警备之也。雍州,在四山之内,雍,翳也。并州,曰土无也,其州或并或设,故因以为名也。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彊,荒则冀丰也。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

    又《尔雅注疏》:“两河间曰冀州,《周礼·职方氏》云:‘河内曰冀州。’《禹贡》不说境界。孔安国云:‘此州帝都,不说境界,以馀州所至,即可知。以其《禹贡》“兖州”云济、河,自东河以东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言东河、西河、南河者,皆据帝都冀州而言也。’李巡曰:‘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

    

    “河南曰豫州,李巡云:‘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

    “河西曰雍州,李巡云:‘河西其气蔽壅,厥性急凶,故曰雍。雍,壅也。’”

    “汉南曰荆州,李巡曰:‘汉南其气燥,刚禀性■梁,故曰荆。荆,警也。’”

    “江南曰扬州,李巡曰:‘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太康地记》云:‘以杨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

    “济河间曰兖州,李巡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兖。兖,信也。’”

    “济东曰徐州,李巡曰:‘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燕曰幽州,李巡曰:‘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齐曰营州,《博物志》云:‘营与青同海,东有青丘,齐有营丘,岂是名乎?’”)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於是为十二州也。’”

    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疆域·历代方舆》:“商九州,周亦九州。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分天下为十三部。三国蜀制巴蜀,置二州。吴北据江、南尽海,置五州。魏据中原,置十二州。晋制十九州。唐分十道,玄宗分十五道。宋分二十三路,元置十二省,又分天下为二十三道。明分两直隶、十三省。”

    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疆域·虞十二州》:“九州之外,分设并州,则盖冀之东北无闾之余地也。《元命苞》曰:营室星流为并州,分为郑国,立为朋山。并之言诚也。精全及并,其气勇抗。诚,信也。幽州,即冀东恒山诸地,盖在北幽昧之地也。《元命苞》曰: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营州,即青之东北、辽东等处。《释名》: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故取其名。盖舜为冀、青地广而分之也。”

    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疆域·九州》:“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荆、雍、冀、豫、扬是也。至舜时,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之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为登州,共成十二州。”

    (子鱼注:关于“人皇兄弟九人”是什么意思,我再多叨叨天皇、地皇和人皇几句。明代的周游写过一本名为《开辟演义》的小说,全名为《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其中对天皇地皇人皇解释得还算清楚,只前四回的回目就能大体弄清楚天皇地皇人皇都是干嘛的。下面把前四回的回目列出——

    第一回,盘古氏开天辟地;第二回,天皇定干支甲子;第三回,地皇分日月星辰;第四回,人皇分山川九区。

    另外还有一首天地人皇三历歌——

    外史先从盘古氏,更有三皇天地人。

    天皇一万八千岁,地皇一万八千春。

    惟有人皇别长久,四万一千六百辰。

    总算三皇历年数,八万一千六百巡。

    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这本小说看一看,这里我把关于人皇兄弟简单说说。人皇共有八个兄弟,长弟名曰居孝,次弟名曰居弟,三弟名曰居忠,四弟名曰居信,五弟名曰居礼,六弟名曰居义,七弟名曰居廉,八弟名曰居耻。人皇划分山川,分八位兄弟于八处,各居一方镇守,当然他自己也得给自己划一块,因此就形成了九州。

    古代不仅把地域分为九州,连上天也给划分成了九天。

    《广雅》:“南方曰炎天,西南方曰朱天,西方曰成天,西北方曰幽天,北方曰玄天,东北方曰变天,九天之际曰九垠,九天之外次曰九陔。”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象纬·九天》:“东方苍天,南方炎天,西方浩天,北方玄天,东北变天,西北幽天,西南朱天,东南阳天,中央钧天。”)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宇宙:往古来今无限的时间和上下四方无限的空间,今多指无限的空间。宇,上下四方无限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无限的时间。

    《纂要》:“东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维,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仪,以人参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唐·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

    北京:战国为蓟,南北朝为幽州,辽为南京或名燕京,金为中都,又名大名,元代名大都,明清为北京,民国为北平,建国后又名北京。

    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地名·四京》载:“开封曰东京,河内曰西京,应天曰南京,大名曰北京。”

    金台:即黄金台。北京在战国时代曾是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年间曾设黄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

    西汉·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唐·柳宗元《咏史》:“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

    唐·李白《行路难·之二》:“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原名秣陵,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西晋初沿孙吴旧称为建业,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名建邺,晋愍帝司马邺即位后改称建康。

    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建都》:“吴初居镇江,都武昌今湖广武昌府,后迁建业今南直应天府。西晋都洛阳。东晋都建业,元帝东渡,避愍帝讳,改名建康。宋、齐、梁、陈俱都建康。”

    (子鱼注:1,南京相传为孙权所建。2,晋愍帝名司马邺。邺,ye,四声。)

    (子鱼注:西周时期,建业为吴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时期,势力范围在江南地区的吴国,到第十九世吴王寿梦时变得日益强大,曾经联晋攻楚。东周敬王二十五年,吴王夫差在朝天宫后山设立冶城,铸造兵器,此处便成为吴国的冶铸重镇。越国消灭吴国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以图消灭楚国,称霸江淮。这便是在建业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后人称之为“越城”。战国初年,越国本想征服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楚国征服越国后“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置江东郡。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遂于公元前333年建城,置金陵邑。秦始皇二十四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东汉末年,孙权在江东积极扩张势力,于建安十六年移治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次年,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用储军粮、器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吴臣张纮以为此地有天子气,劝其主定都于此。晋太康三年改称“建邺”。)

    越:1,国名,亦称“于越”。姒姓,相传为夏禹的后裔,始祖为夏后少康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专门奉守对禹的祭祀。春秋时与吴国经常争战。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吴国。此后向北扩张,称霸诸侯,辖境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之地。战国时衰落,约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国所灭。

    2,部族名,秦汉以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从事渔猎、农耕。其后渐与汉族融合,部分与今壮黎傣族有渊源关系。

    豫章:古代区划名称。最初为汉高祖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江西建制后的第一个名称,即豫章郡(治南昌县)。后在东汉、三国、两晋以及南朝时期范围缩小,豫章郡、豫章国为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南昌市地区的地理单元。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豫章郡置洪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改南昌县为豫章县,“豫章”所指从南昌地区变为南昌一县。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讳,豫章县改名钟陵县,“豫章”不再为正式区划名称,而作为南昌的别称。今天,豫章指南昌地区,是为南昌的别称、古称。

    福建省属闽中,湖广地名三楚。

    闽:福建省有闽江。

    湖广:指湖南、湖北,原来是明代的省名。元代的湖广包括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为湖广行省,明代把两广划出,但仍用旧名。

    (子鱼注:湖广一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朝。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元朝时期的一级行政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的简称;明朝时期的一级行政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

    元朝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湖广省”,辖长江以南、湖北、湖南大部、广西、海南全省、贵州大部、雷州半岛。明朝分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明朝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也简称“湖广、“湖广行省”、“湖广省”,辖湖北、湖南和河南小部分。清朝设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

    三楚:战国时期,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为三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也有人认为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子鱼注:沛,汉郡名,治所在相,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县、丰县地。

    陈,秦郡名,汉改称淮阳,治所在陈,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大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地。

    汝南,汉郡名,治所在上蔡,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肥河以西地。

    南郡,汉郡名,治所在江陵,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四川巫山以东地区。

    彭城,汉县名,是诸侯王国楚国的都城,故治在今江苏徐州市。

    东海,汉郡名,治所在郯,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和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和江苏邳县以东,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吴,指今江苏南部及浙江钱塘江以北太湖流域一带,其地春秋时属吴国,汉初是诸侯王国吴国的一部份。

    广陵,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广陵,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

    衡山,汉郡名,治所在邾,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信阳市和湖北红安、黄冈以东,安徽霍山、怀宁以西,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

    九江,汉郡名,治所在寿春,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

    豫章,汉郡名,治所在南昌,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西全省。

    长沙,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临湘,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

    (子鱼注:唐·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亦有称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彭城以东,可称东楚,彭城以西,亦可称西楚也。楚汉争霸时期,南楚地广人稀,已经没落,位于中原西楚成为楚人中心,而西楚的中心是徐州。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

    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地名·三楚》载:“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