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的真相
字体: 16 + -

第1章 初心缘起

    1991年的夏天,某日的清晨,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一个小区的居民楼下,有两个小屁孩在小公园里“比试武艺”,其中一个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张清,当时七岁,瘦瘦的像根竹竿。另一个小朋友是他同学,七岁半的王阳,肉乎乎的像个小猪仔儿。此时二人“切磋”了快一个钟头了,哥俩儿“武林”的战斗仍在继续。一边出招或功或守,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张清:“看我的泰山脚!”

    王阳:“看我的华山腿!”

    张清:“看我的超级霹雳拳无敌神掌。趴下吧!”

    王阳:“世界无敌昆仑拳,打你去南山!”

    张清:“我的是宇宙最强超级赛亚人掌加龟派气功!”

    二人嘴上的功夫比手上的高明,表情包也很丰富,名字起的越响亮,表现的越神气,绝招没看出来多厉害,这名字起的倒是一个比一个夸张。虽然年纪不大,这造词儿的本事可真不小。虽不是娘胎里带的,确也算是从娃娃抓起的自我培养。神奇的功夫都在嘴上,与现代武术界假大师们的风格倒有几分相似。其实这都是我们小时候曾经玩剩下的“天真”,只是假大师们童心未泯,舍不得扔而已。其实,不论多聪明的,多成熟的牛人,无论年纪多大,本质的心念都是天真。

    张清与王阳打来打去,衣服上全是残缺不全的脚印,小孩子耍耍,身上一般不会有什么伤,王阳体型大,行动迟缓,总抓不着瘦瘦而灵活张清,衣服上总被张清的鞋底“盖章”,有些恼怒了,为了找回面子逮着个机会用指甲盖在张清脸上实实在在的赠送了一耙,留了两条未破的红线,好似红笔在脸上画了一半猫胡子。张清顿觉脸上火辣辣的,自己吃了大亏,也急眼了,也不知哪来的自信,奋不顾身的使出自己“自创多日”的绝招,跳起来朝王阳一脚飞踹过去,想给王阳留下一个完美的鞋底印儿。不料,王阳本能的倒退两步,闪开的同时乱手无意中打捞到张清的来腿,一抬一转,不留神的功夫无意中就把已经悬空的张清带成了脸朝地,结果“咯噔”一声,张清下巴先着了地,拍的那叫一个干脆。疼啊!张清哭的那叫一个惨。自己杀猪不成,被猪碾。随后哥俩儿去附近的诊所,找大夫刘阿姨包扎了一下就回各自家了,如此这般算是落下帷幕了。从此二人再无战事。

    张清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不服输是与生俱来的,在张清的字典里没有“输”这个字,更何况这次输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在学校里,张清一直是甲级战犯的化身,一天不找人“比武”就如同一年没洗澡。这次栽跟头把张清磕出许多问号来。

    张清心想:“我总觉得自己最厉害,为什么不能一拳打倒别人呢?我有那么多自创的绝招,为什么我以为最牛的绝招反而被秒呢?为什么踢了胖王阳那么多脚他都没事呢?既然都没用,那我的本事到底行不行呢?难不成是三脚猫瞎胡闹?”

    带着这些疑问张清很少再与小朋友们“比武”了。

    那些年,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殿侠侣》、《笑傲江湖》等金庸武侠剧的热播,让张清养成了上学卡点的“好习惯”。有些武侠片常在中午播出,两点多才播完,而学校的课是两点十五打预备,两点半正式上课,有些老师行为挺讨厌,总是把预备铃当成提前上课,预备迟到的学生都要罚站整一节课。电视剧的魅力太大,每次张清为了看这些大侠的故事,每集都被吸引的不想走,总是“恋恋不舍”到两点多才去上学,而上学路上的美好风景对于张清而言,没有什么回忆,为了上学不迟到,自从打目光移开电视剧的那一瞬间就是一路狂奔。张清家到学校的距离走路约十五分钟,但是他必须在五分钟之内感到,卡点预备铃一响,总是这么准时。提前上课的老师很生气,但拿他没办法。所以后来运动会跑步比赛,原本腿脚迟钝的张清还拿过第一名,这腿功不是练出来的,是自己把自己逼出来的。

    张清十岁那年,随父母去泰山旅游,山脚下地摊上,十块钱买了一把剑带回了家,剑鞘是纸胡的,刷了层红漆,剑身是铁的,勉强算个“真家伙”。父母从不让张清玩弄这些铁器,对于张清而言这是个意外的惊喜。张清终日爱不释手,吃饭放在桌子上,睡觉搂着,走在大街上恨不得别在裤腰带里,一早到晚的沉浸在自己的侠客梦里。作为孩子头的张清总带宝剑和小朋友出去“疯”,惹得一楼两道的孩子都找各自父母买了一把剑。对于张清而言一把剑的意义,是一般玩具没法比的,此后又玩了十年,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当时的张清就差带着上学校了。有事没事披块花布床单当斗篷,弄快花毛巾包着头,从床上跳下来,再跳到沙发上。周末带剑出去跑一天,傍晚回家就挨揍,屡教不改,不忘初心。鬼知道这是哪门子初心。

    小孩子玩玩具都有个腻的时候,热乎劲儿过了,张清就开始反思:光有剑不成,得会用啊,要不怎么配得上大侠的“身份”呢。于是乎,为了寻得张清心中惊世骇俗的无敌高超剑术。在爸妈的引荐下邻居孙大爷出面,鼓励着张清每天早起晨练学剑。

    每日清晨小区的广场上有一个晨练队,义务教授太极拳、太极剑。这是张清第一次听到太极这个名字。由于孙大爷的剑法也是初学,就给张清介绍了一位打拳多年的陈大爷,随后每日清晨跟着陈大爷坚持学了两个礼拜,就学会了一套太极剑、一套太极拳,旁人一看也算个聪明的小孩儿。此时的张清看过刚播的武侠片《太极张三丰》,懵懂的意识到太极应该是很了不起的功夫。感觉上,仅仅“太极”,这个名称就很牛。于是向陈大爷求教太极拳真功夫是怎么回事,陈大爷高谈阔论了一番后,张清发现这位陈大爷更懵懂,还没自己知道的多。此后张清开始清楚自己学的这些枯燥无味的太极剑法,一文不值。小孩子嘛,比较单纯,也比较务实,练功夫能用就是好的,无用就无用了。真正的太极拳,对于张清而言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变成了一个更遥不可及的梦。

    其实我们现在那些盲目迷信太极拳的大人还不如张清这类的小孩子明白事理。因为太极晨练队的人就知道每天比划动作,至于练什么?为什么练的这么慢?往哪个方向练?剑法怎么用?他们一无所知。对于张清而言,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做事情会使他脑仁疼。越练越无聊。干脆不练了。其实我们有些成年人在学习和认知太极拳方面比小孩子还要幼稚。

    或许是学了这些“脑仁疼”太极操的缘故,张清变的全无斗志。在学校里,由甲级战犯变成了优等良民。由此很长的一段时间,不再“好斗”,但因武侠电视、电影的影响,张清武侠梦却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爱打假,爱潇洒,张清是个孩子头儿,每逢放学放假撒鸭子,都以“带头大哥”的身份,起上各种苍鹰、白虎的外号,带着一帮“武林票友”上墙爬屋,翻沟越河,幻想在高来高去、飞檐走壁的世界里。到了学校,也常常散开衣袖不系扣子,不拉衣链,迎风吹起衣衫,如同外披风,走路拽,拐弯甩,连课堂上台黑板答题写粉笔字都要使劲写出铿锵的节奏,写撇捺甩出膀子,写折钩抖起腕子。每当走进教室回座位时都要先抛甩半壁衣袖亮出腰胯方能缓缓入座。对于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细节把握另坐在后排臭味相同的“好哥们儿们”很是崇拜。有一次上课,去讲台拿试卷往回走,一步一拽,抛袖撇衣这一幕恰巧被语文老师看见。

    语文老师斥道:“张清!你是不是有毛病?要上课就好好上,不上出去!”

    老师给张清制造的尴尬,让四邻的同学都趴在桌子上捂嘴偷笑起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