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赵匡胤黄袍加身
显德七年春节期间,金陵皇宫内气氛一片祥和,热闹非凡。
李弘冀在年前让工匠赶制了一批镜子带回皇宫,由皇上赐给众嫔妃、宫女们每人一面明亮的镜子,虽说仓促配做的木镜框没那么精致,但众女眷一个个高兴的跟过年似的,嗯,现在正是过年。
仲昊、梦琪等几个孩子每人都拿个小镜子在院子里把阳光往屋里照玩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仲翰、仲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望眼镜,怎么看都会给人一种镜子不值钱的感觉,否则谁会把值钱的东西让孩子玩,而且还是易碎的那种。
皇宫内是个级别森严的地方,李弘冀除了多给老妈钟皇后一面高四尺许、宽一尺五的镜子外,其余所有嫔妃、包括东宫他自己的妻妾也都是高两尺宽一尺五的镜子,连宫女丫鬟每人也都给了一个三寸见方的小镜子。之所以全部做成矩形是因为木匠做镜框方便而且便宜,若是镶银边铜边实在是太浪费——大小好几百个镜子啊!
当然,李弘冀也不是白送,就是让大家把自己的铜镜拿来换取玻璃镜,大铜镜就可以换较大的玻璃镜,没有铜镜的小宫女只能给一个三寸的小镜子安慰一下了。
李弘冀也没忘记几个叔叔兄弟,这正是缓和叔侄、兄弟关系的好机会。他专门派人给各府上送去了几面镜子和几个酒杯茶杯。
特别是六弟从嘉,上次送还借来的玉镇纸时他竟然怎么也不肯收,非要送给大哥。
李弘冀知道这绝非从嘉的本意而是因为怕他,怕那个跟他一起长大的大哥。正好玻璃出炉做两个镇纸绝对是小菜一碟。
李弘冀原本已经让首饰匠把银丝敲打在玉镇纸“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的刻痕上拓出了十个银字,准备把这些字直接压在熔融软化的两块玻璃之间,也就是说把字镶嵌在玻璃镇纸里边。但他又怕六弟多心只好作罢,就直接制作了两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镇纸,说白了就是俩玻璃块。
皇宫里的宫女和太监永远是八卦的主力军。东宫的宫女初雪、寒香刚炫耀完仲翰仲昊的千里镜竟被宫里的宫女嗤之以鼻,说郑王府的丫鬟说郑王妃娘家还送给她两个大镜子,她自己留了一个,一个专程送给皇后娘娘,跟皇上赐给皇后娘娘的那个一样大,听说花了一千贯呢……
言外之意就是宫里流传的所谓“所有镜子都是太子带回来由皇上赐给大家”不可信,否则为什么不让太子妃亲自献给皇后娘娘也表示一下孝心呢?要不就是太子私自挪用了岁贡不敢张扬,只能私下买些镜子回来笼络宫里上下人等。
钟皇后专程把弘冀召去问他哪儿来这么多钱,竟然送给宫里每人一个镜子。
李弘冀告诉母后说他现在制做各种机械需要大量的铜,他的这些镜子都是用来换宫内使用的铜镜,现已换回大小铜镜三百多个,而且这事都是经过父皇同意由父皇宣布的。
钟皇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前段时间关于冀儿跟景遂的皇储之争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有流言说景遂之死乃冀儿所谓,若不是他突然暴病说不定嗣位已经被废了。
李璟拿着玻璃杯喝酒喝茶不亦乐乎直夸冀儿懂事。心说这么多的镜子杯子能卖多少钱啊,这可是好几百啊,就算你换回同等数量的铜镜,可铜镜才多少钱一个?巴掌大的铜镜才一斤多,价值五百钱左右,可一个镜子多少钱?你说过你卖给商家的那些三四寸见方的镜子是每个4贯啊!
李璟当然不相信那些说太子挪用岁贡的传言,因为岁贡给太子使用不假,可他根本见不到钱的。补发欠饷和补贴直接由府库拨到军中由冯延鲁、张洎等人监督下发,各处工匠的薪酬补贴也都有专人负责。而且还有内官隔三差五的回来禀报支出情况,比如一万多兵士共补发欠饷两次约十万贯,疏浚渠道补偿百姓十二万贯,兵士及工匠这四个月的饷银十六万贯、伙食和补贴十二万贯,共计五十万贯。所有支出情况他都一清二楚;另外两次卖出镜子玻璃杯等收入三万贯他也都知道。
李弘冀不敢说这东西不值钱,宫里人多嘴杂,万一传出去我那些烂玻璃卖给谁去?当他听商家掌柜说如果能有小点儿的镜子可能会更好卖,他便专门让工匠们制作了一批十公分见方的小镜子,以每个四贯的价格卖出了近千个。
若不是怕一次流入市场太多的镜子致使价格暴跌,他甚至想推出以铜镜换玻璃镜的业务。
前期投入了那么多,六十万的岁贡眼看已经快用完了,钢铁产品那么多自己暂时又消化不了,还不如卖出去呢。李弘冀恳请父皇父皇放宽铁器限令,准许周边各国购买我大唐所产农具、兵器及精铁。
“那怎么行?”
“父皇有所不知,弘冀经过这几个月的忙碌,龙吉山铁场现在每天可产铁八万斤,其中精铁五万余斤。其他几处铁场改造后产量可以翻几番,咱们根本用不完。就算卖给敌国也对咱们构不成什么威胁,还能换回些许银钱何乐而不为呢?”
冀儿变了,自冀儿病愈以来忽然变得与世无争了!几个月来不仅没有私会任何大臣,连他以前的那些亲兵牙将都未见过,甚至连一次早朝也没参加过,他说工矿事务繁忙实在是太累,回到家只想好好睡一觉,就跟众臣们说还在养病不能参与朝政。自古以来哪有太子亲力亲为亲自去做工匠的?
李璟忽然发觉自己在跟儿子在一起时好像没有了皇上的架子——自登基起,即便是跟妻、子在一起也口口声声的朕怎么着,从来都是命令式的说话,可现在竟然能够跟冀儿一起商讨国事:“可扬州的李重进不会眼睁睁看着客商运输铁器的,若是普通货物他们只是抽税,粮食、铁器一旦被查就是全部没收,连船只都会被扣的。”
“父皇请放心,过些日子李重进会来求咱们的”李弘冀自知失言赶紧住口。
“嗯?”
李弘冀只好撒谎道:“儿臣刚才见商家时听到一个消息说赵匡胤兵变,因信鸽带回的消息语焉不详无法辨别真伪也就没有向父皇禀报。”
李璟腾地站了起来:“不可能,赵匡胤乃周世宗亲信,绝不可能作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再说韩通素与赵匡胤不合,韩通还有近十万侍卫军在京城……”
李弘冀当然不能说那十万侍卫军已经被赵匡胤调走一大半去“北征”,更不能说余下的侍卫军统领都是赵匡胤的亲信:“万事皆有可能。试看这短短几十年间中原已五次更姓……”
说话间太监禀报说周家紧急叩见皇上,说有紧急情况向皇上禀报。
自扬州失陷后周家在扬州的大部分商铺商行被周朝廷查没,仅有的几家挂在他人名下的商铺得以幸存。
来人是周家的管家周正,他说扬州信鸽传回消息,赵匡胤兵变已逼幼帝退位,李重进正在商议对策等等。
周家管家走后李璟没有立即着急群臣而是跟李弘冀探讨:“冀儿你看周幼帝还有复盘的可能吗?京城的韩通、大名符彦卿、忠武张永德、扬州李重进等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咱们是不是趁此机会北上收复淮南呢?”
“韩通已经死了,符彦卿估计不会参与……”
话未说完便被李璟打断:“怎么可能?他可是外戚、周幼帝的外公。”
“他同样也是赵光义的岳父。若平息了兵变赵家必然会被灭九族,而赵家坐了江山他还是外戚,也有可能抱住幼帝及周后。”
“汴京周边那么多节镇能听从赵匡胤吩咐?”
“几十年间中原政〇权更替频繁,而各节镇大都是隔岸观火最后归附赢家,他们在事态明了之前不会轻举妄动的。”
“那…许州张永德、扬州李重进呢?”
“张永德是个乖宝宝,而且素与赵匡胤亲善,而且他深知自己绝非赵匡胤对手,恐怕也不会轻易妄动的。就算李重进有心讨逆也是势单力薄难以成事。”
“你的意思是说中原归赵已成定局?”
“恐怕是的。所以咱们有必要给赵匡胤添点麻烦,比如支持李重进。”
“怎么个支持法?派兵协助?当初他侵我大唐时可从未手下留情过。”
“您以为赵匡胤替代周朝廷就能对我大唐网开一面?以其将来我们独自与赵匡胤抗衡,不让现在先让李重进替我们抵挡一阵,现在咱们铁器充裕可以援助一些兵器给李重进,当然,兵器不能白给,等他来求着咱们时可以让他用海陵和静海两处盐场来换。”
“恐怕不可能,李重进能答应吗?”
“难说,不过到时候倒可以趁他讨伐赵匡胤出水军收回静海和海陵,甚至有可能收复整个淮南。还有就是抓紧时间突击训练一支精悍的细作小队,待李重进赵匡胤打得不可开交时潜入中原,择机掳回周幼帝及周太后。”
(本章完)
李弘冀在年前让工匠赶制了一批镜子带回皇宫,由皇上赐给众嫔妃、宫女们每人一面明亮的镜子,虽说仓促配做的木镜框没那么精致,但众女眷一个个高兴的跟过年似的,嗯,现在正是过年。
仲昊、梦琪等几个孩子每人都拿个小镜子在院子里把阳光往屋里照玩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仲翰、仲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望眼镜,怎么看都会给人一种镜子不值钱的感觉,否则谁会把值钱的东西让孩子玩,而且还是易碎的那种。
皇宫内是个级别森严的地方,李弘冀除了多给老妈钟皇后一面高四尺许、宽一尺五的镜子外,其余所有嫔妃、包括东宫他自己的妻妾也都是高两尺宽一尺五的镜子,连宫女丫鬟每人也都给了一个三寸见方的小镜子。之所以全部做成矩形是因为木匠做镜框方便而且便宜,若是镶银边铜边实在是太浪费——大小好几百个镜子啊!
当然,李弘冀也不是白送,就是让大家把自己的铜镜拿来换取玻璃镜,大铜镜就可以换较大的玻璃镜,没有铜镜的小宫女只能给一个三寸的小镜子安慰一下了。
李弘冀也没忘记几个叔叔兄弟,这正是缓和叔侄、兄弟关系的好机会。他专门派人给各府上送去了几面镜子和几个酒杯茶杯。
特别是六弟从嘉,上次送还借来的玉镇纸时他竟然怎么也不肯收,非要送给大哥。
李弘冀知道这绝非从嘉的本意而是因为怕他,怕那个跟他一起长大的大哥。正好玻璃出炉做两个镇纸绝对是小菜一碟。
李弘冀原本已经让首饰匠把银丝敲打在玉镇纸“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的刻痕上拓出了十个银字,准备把这些字直接压在熔融软化的两块玻璃之间,也就是说把字镶嵌在玻璃镇纸里边。但他又怕六弟多心只好作罢,就直接制作了两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镇纸,说白了就是俩玻璃块。
皇宫里的宫女和太监永远是八卦的主力军。东宫的宫女初雪、寒香刚炫耀完仲翰仲昊的千里镜竟被宫里的宫女嗤之以鼻,说郑王府的丫鬟说郑王妃娘家还送给她两个大镜子,她自己留了一个,一个专程送给皇后娘娘,跟皇上赐给皇后娘娘的那个一样大,听说花了一千贯呢……
言外之意就是宫里流传的所谓“所有镜子都是太子带回来由皇上赐给大家”不可信,否则为什么不让太子妃亲自献给皇后娘娘也表示一下孝心呢?要不就是太子私自挪用了岁贡不敢张扬,只能私下买些镜子回来笼络宫里上下人等。
钟皇后专程把弘冀召去问他哪儿来这么多钱,竟然送给宫里每人一个镜子。
李弘冀告诉母后说他现在制做各种机械需要大量的铜,他的这些镜子都是用来换宫内使用的铜镜,现已换回大小铜镜三百多个,而且这事都是经过父皇同意由父皇宣布的。
钟皇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前段时间关于冀儿跟景遂的皇储之争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有流言说景遂之死乃冀儿所谓,若不是他突然暴病说不定嗣位已经被废了。
李璟拿着玻璃杯喝酒喝茶不亦乐乎直夸冀儿懂事。心说这么多的镜子杯子能卖多少钱啊,这可是好几百啊,就算你换回同等数量的铜镜,可铜镜才多少钱一个?巴掌大的铜镜才一斤多,价值五百钱左右,可一个镜子多少钱?你说过你卖给商家的那些三四寸见方的镜子是每个4贯啊!
李璟当然不相信那些说太子挪用岁贡的传言,因为岁贡给太子使用不假,可他根本见不到钱的。补发欠饷和补贴直接由府库拨到军中由冯延鲁、张洎等人监督下发,各处工匠的薪酬补贴也都有专人负责。而且还有内官隔三差五的回来禀报支出情况,比如一万多兵士共补发欠饷两次约十万贯,疏浚渠道补偿百姓十二万贯,兵士及工匠这四个月的饷银十六万贯、伙食和补贴十二万贯,共计五十万贯。所有支出情况他都一清二楚;另外两次卖出镜子玻璃杯等收入三万贯他也都知道。
李弘冀不敢说这东西不值钱,宫里人多嘴杂,万一传出去我那些烂玻璃卖给谁去?当他听商家掌柜说如果能有小点儿的镜子可能会更好卖,他便专门让工匠们制作了一批十公分见方的小镜子,以每个四贯的价格卖出了近千个。
若不是怕一次流入市场太多的镜子致使价格暴跌,他甚至想推出以铜镜换玻璃镜的业务。
前期投入了那么多,六十万的岁贡眼看已经快用完了,钢铁产品那么多自己暂时又消化不了,还不如卖出去呢。李弘冀恳请父皇父皇放宽铁器限令,准许周边各国购买我大唐所产农具、兵器及精铁。
“那怎么行?”
“父皇有所不知,弘冀经过这几个月的忙碌,龙吉山铁场现在每天可产铁八万斤,其中精铁五万余斤。其他几处铁场改造后产量可以翻几番,咱们根本用不完。就算卖给敌国也对咱们构不成什么威胁,还能换回些许银钱何乐而不为呢?”
冀儿变了,自冀儿病愈以来忽然变得与世无争了!几个月来不仅没有私会任何大臣,连他以前的那些亲兵牙将都未见过,甚至连一次早朝也没参加过,他说工矿事务繁忙实在是太累,回到家只想好好睡一觉,就跟众臣们说还在养病不能参与朝政。自古以来哪有太子亲力亲为亲自去做工匠的?
李璟忽然发觉自己在跟儿子在一起时好像没有了皇上的架子——自登基起,即便是跟妻、子在一起也口口声声的朕怎么着,从来都是命令式的说话,可现在竟然能够跟冀儿一起商讨国事:“可扬州的李重进不会眼睁睁看着客商运输铁器的,若是普通货物他们只是抽税,粮食、铁器一旦被查就是全部没收,连船只都会被扣的。”
“父皇请放心,过些日子李重进会来求咱们的”李弘冀自知失言赶紧住口。
“嗯?”
李弘冀只好撒谎道:“儿臣刚才见商家时听到一个消息说赵匡胤兵变,因信鸽带回的消息语焉不详无法辨别真伪也就没有向父皇禀报。”
李璟腾地站了起来:“不可能,赵匡胤乃周世宗亲信,绝不可能作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再说韩通素与赵匡胤不合,韩通还有近十万侍卫军在京城……”
李弘冀当然不能说那十万侍卫军已经被赵匡胤调走一大半去“北征”,更不能说余下的侍卫军统领都是赵匡胤的亲信:“万事皆有可能。试看这短短几十年间中原已五次更姓……”
说话间太监禀报说周家紧急叩见皇上,说有紧急情况向皇上禀报。
自扬州失陷后周家在扬州的大部分商铺商行被周朝廷查没,仅有的几家挂在他人名下的商铺得以幸存。
来人是周家的管家周正,他说扬州信鸽传回消息,赵匡胤兵变已逼幼帝退位,李重进正在商议对策等等。
周家管家走后李璟没有立即着急群臣而是跟李弘冀探讨:“冀儿你看周幼帝还有复盘的可能吗?京城的韩通、大名符彦卿、忠武张永德、扬州李重进等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咱们是不是趁此机会北上收复淮南呢?”
“韩通已经死了,符彦卿估计不会参与……”
话未说完便被李璟打断:“怎么可能?他可是外戚、周幼帝的外公。”
“他同样也是赵光义的岳父。若平息了兵变赵家必然会被灭九族,而赵家坐了江山他还是外戚,也有可能抱住幼帝及周后。”
“汴京周边那么多节镇能听从赵匡胤吩咐?”
“几十年间中原政〇权更替频繁,而各节镇大都是隔岸观火最后归附赢家,他们在事态明了之前不会轻举妄动的。”
“那…许州张永德、扬州李重进呢?”
“张永德是个乖宝宝,而且素与赵匡胤亲善,而且他深知自己绝非赵匡胤对手,恐怕也不会轻易妄动的。就算李重进有心讨逆也是势单力薄难以成事。”
“你的意思是说中原归赵已成定局?”
“恐怕是的。所以咱们有必要给赵匡胤添点麻烦,比如支持李重进。”
“怎么个支持法?派兵协助?当初他侵我大唐时可从未手下留情过。”
“您以为赵匡胤替代周朝廷就能对我大唐网开一面?以其将来我们独自与赵匡胤抗衡,不让现在先让李重进替我们抵挡一阵,现在咱们铁器充裕可以援助一些兵器给李重进,当然,兵器不能白给,等他来求着咱们时可以让他用海陵和静海两处盐场来换。”
“恐怕不可能,李重进能答应吗?”
“难说,不过到时候倒可以趁他讨伐赵匡胤出水军收回静海和海陵,甚至有可能收复整个淮南。还有就是抓紧时间突击训练一支精悍的细作小队,待李重进赵匡胤打得不可开交时潜入中原,择机掳回周幼帝及周太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