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四十八章 王在晋升官

    丁绍轼的意思很明显,王之臣可以离开辽东,但是喂珠子却是兵部尚书。至于袁崇焕,辽东的位置也不给他,放上王在晋,或者先用王在晋挡一下,然后在另选他人。

    相比于黄立极,丁绍轼的做法更狠,也更有利,但是丁绍轼没想到这里出了一个差头。

    崇祯皇帝似乎被丁绍轼给感动了,一脸黯然的样子,直接将王在晋给拿掉了,让他回家去养老。到了这个时候,丁绍轼反而不知道怎么说了,难不成还自打其脸?别人想开口也无话可说,怎么反驳啊?

    看到机会,李邦华顿时大喜,连忙站出来:“启奏皇上,是臣思虑不周,言语有失。丁大人老成谋国,实乃忠贞直言,堪为忠臣楷模。皇上体恤大臣,仁心宽厚,实在是明君圣主。丁大人与皇上君臣典范,臣为丁大人贺,为陛下贺!”

    一时间朝堂上满布贺喜之声,虽然有些人阴沉着脸,可是也不得不违心的恭喜。

    无论是黄立极还是丁绍轼,在看向李邦华的眼神,恨不得眼神化为无数柄利剑,直接将李邦华刺穿。

    崇祯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大笑着说道:“李爱卿说的好,丁大人不错,今日的建议也是谋国之言,朕心甚慰。既然你们都赞同丁爱卿的说法,那王之臣回乡之后,辽东督师就放王在晋。”

    没等大臣们站出来反对,崇祯皇帝直接开口说道:“内阁拟旨,王在晋为督察院左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衔,总督辽东军事,赐尚方宝剑,授予临机专断,先斩后奏之权。”说完将目光看向了丁绍轼:“丁爱卿举荐有功,虔诚为国,朕心甚慰,特赐玉如意,准许皇宫乘车,以彰其功!”

    站起身子,崇祯皇帝根本没有给大臣们说话的机会,转身向后面走了出去。

    一时间朝堂上的大臣都有些发愣,直到崇祯皇帝转过屏风,才反应过来给崇祯皇帝行礼。

    听着身后呼喊万岁的声音,崇祯皇帝顿时大笑了起来,开局小胜,实在是心情不错。那不成真的应了那句话,与人斗其乐无穷?看着这些大臣们吃瘪的样子,崇祯皇帝心情前所未有的好。

    想比崇祯皇帝,朝堂上就一片惨淡了,李邦华等人想要保举袁崇焕,没成功,便宜了王在晋。

    黄立极等人就更惨,平白损失了一个王之臣,兵部尚书的位置还没拿下来。

    一时间还是没反应过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后面到底是谁在推动这些事情?丁绍轼看着空空的龙椅,站在这里静心想着,皇上是被自己说动了,还是有其他的想法?

    如果是被自己说动了,那反倒简单了,说明这位少年天子极易感情用事,也没什么深谋远虑。可是要是皇上故意的呢?丁绍轼想着朝堂上的每一步,每一次自己逼迫李邦华,丁绍轼眼中闪过一抹惊恐,身子颤抖了几下。

    不远处的冯铨看到这一幕,嘴角带着一抹嘲讽的笑容,摇了摇头:“才想明白?反应也是够慢的!”

    自从杨维桓的事情出了之后,冯铨就感觉到朝堂上颇为诡异,也知道有人在推波助澜,暗中操作。原本冯铨还不敢肯定,现在他敢肯定了,这一切都是看似年轻的崇祯皇帝在背后推动。

    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皇帝换了辽东督师,显然王之臣和袁崇焕都不是崇祯皇帝心目当中的人。

    先抛出袁崇焕和王之臣,然后推波助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直接达到推王在晋上位的目的。冯铨都不得不感叹,崇祯皇帝这一招玩的高明,将人心利用到了极致,恐怕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蒙在鼓里吧?

    没有在停留,冯铨迈步向外走,他要回去布置北直隶的事情,必要的事情要弃车保帅。

    内阁大臣肯定会动,这是难免的,冯铨现在要做的就是保证动的不是自己。至于黄立极丁绍轼之流,顾不得许多了,只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了!

    “丁大人,这是皇上赏赐的玉如意,丁大人收好!”王承恩带着两个小太监来到丁绍轼的身边,笑着对丁绍轼说道。

    看着小太监手中拿着的玉如意,丁绍轼脸色极为复杂,伸手将玉如意接了过来,笑着对王承恩说道:“有劳王公公了!”

    京城驿站,王在晋已经把信写好了,递给身边的老家人,沉声说道:“这封信你送到老家去,告诉夫人和少爷,大人我要去辽东上任了,家事交于夫人打理。”说完又拿出一封信:“这封信给成先生,让他赶到辽东去。”

    “是,老爷!”跟随王在晋的老家人点了点头,伸手将王在晋递过来的信接了过去。

    猛然外面喧闹了起来,驿丞跑着走了进来,笑嘻嘻的给王在晋行礼:“恭喜王大人,贺喜王大人,宫里来了传旨的人了。小的先给王大人贺喜,恭祝王大人步步高升,公侯万代!”

    笑着对驿丞拱了拱手,王在晋一边迈步向外走,一边说道:“借你吉言了!”说着对老家人说道:“赏!”

    “多谢王大人!”驿丞笑容更浓了,笑着作揖,讨喜钱可算不得什么大事情,给钱给的痛快,收钱一样收的高兴。

    推开走走出去,王在晋就看到了吏部侍郎程有为,心中一定,来的是经过内阁的圣旨,不是皇上的中旨。虽然不知道崇祯皇帝怎么摆平内阁那些阁臣的,心中也知道不容易,心中那种得遇明主的感觉更加的强烈。

    程有为看了一眼王在晋,面无表情的说道:“圣旨到,王在晋接旨!”

    王在晋撩起衣服跪倒在地上,三拜九叩之后,大声的说道:“臣王在晋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帝者以牧养生民为社稷。当体上天好生之德,寻家万物,君明则臣举,朝野皆安以。辽东者,国之重府,内置生民,外御朱夷,无能轻去,吏治尤为重焉,不可不查。”

    “故着兵部尚书王在晋,加督察院左都御史,总督辽东军政要务,代天巡守,察查吏治,整顿军务,便宜行事,所致之处,如朕躬亲。特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之特权,钦此!”读完之后,程有为将圣旨卷了起来,对跪在地上的王在晋说道:“王大人,接旨吧!”

    跪在地上的王在晋有些发懵,没想到崇祯皇帝居然赐下如此特权,心中感动莫名,大声的说道:“臣王在晋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大人,恭喜了,下官传旨多次,如王大人这般,可是少有的很啊!”程有为不在板着脸,笑着对王在晋拱手:“这尚方宝剑下官可没带来,要你去宫中谢恩的时候,皇上钦赐。不过下官这顿酒和赏钱,你可不能少了我的!”

    “当然,当然,成大人里面请!”王在晋笑着邀请程有为,即便是政敌,这个时候也是要笑脸相迎的。

    距离驿站不远处的广乐圆里面,裘三娘正站在三楼的窗口,身子靠着窗台,手中拿着瓜子,不断的吃着。不时的将瓜子皮扔到楼下去,频率颇高,神情自在而悠闲。看着下面闹哄哄的,裘三娘觉得自己还活着。

    敲门声响起,裘三娘的思虑被打断了,极为不耐烦的回过头:“作死啊,这个时候来打扰老娘。”

    “三娘,是我,蒋三!”外面的人答了一句,语气淡然,似乎早就习惯了裘三娘如此泼辣的语气。

    走回屋子里,随手将手中的瓜子扔到桌子上,裘三娘坐在凳子上,一边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一边说道:“进来吧!你可真是会挑时候,让你家老板娘好好的休息一下,你能死吗?”

    蒋三笑嘻嘻的走了进来,伸手将门关上,对着裘三娘拱了拱手:“是我的错,老板娘别在意!”

    摆了摆手,裘三娘百无聊赖的问道:“外面闹腾什么呢?看起来像是有人有大喜事了?”

    “当然,是南京的兵部尚书王在晋,好像被调到辽东去做督师了。朝堂的事情,而且都是大人物的事情,和咱们关系不大,参合不上,也惹不起!”笑着摇了摇头,蒋三叹了口气。

    正了正神色,裘三娘开口问道:“让你查的事情怎么样了?厂公交代下来也有几天了,要是什么都查不到,咱们恐怕就没饭吃了。厂公第一次交代的事情,咱们都不给兜着,以后会被穿小鞋的。”

    蒋三神情也严肃了起来,沉声说道:“帮派和**都打听过了,没有人拿到考题,也没有出售考题。市面上没有什么风声,打听不到任何的消息。想要查这件事情,用普通的方法是不行了,事情并不简单。”

    瞪了一眼蒋三,裘三娘呸了一口:“你是不是喝花酒喝傻了,简单的事情能交到我们手里?”极为不耐烦的挥了挥手:“直接说结果,别卖关子,你这个抖机灵卖关子的毛病,真是越来越让人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