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三十一章 怪异的宣旨太监

    听到知县这么说,师爷自然不会将责任背在自己身上,瞪了一眼周大于说道:“这么小的事情都办不好,县衙养你们有什么用,还不给我滚下去!”

    周大于脸上的气愤一闪而逝,不过他也不敢说什么,只好转身离开。

    见周大于离开,师爷心里松了一口气,笑着对施斋拱了拱手:“大人,属下教导不利,不过当人放心,属下马上就撤换门卫的人。”

    点了点头,施斋脸上陪着笑,对王祖安恭敬的说道:“公公,荒野之地,属下多是不懂规矩之人,还请公公不要见怪。”说着接过师爷让人准备好的一盘子银锭,笑着说道:“些许心意,还请公公笑纳。”

    王祖安看着施斋,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在过恐怕就会适得其反了。轻轻的哼了一声,对着身后的小太监点了点头,一个小太监连忙走上去,伸手接过银盘子又退了回去。

    对于初到上海的王祖安来说,倒不是他刻意为难施斋,如果不敲打一下施斋,恐怕差事不好办,最少要让他有一丝畏惧之心。四下打量了一下,王祖安才开口说道:“施知县,圣旨上已经说了,您跟着咱家一起去办差吧?”

    施斋一愣,这就去办差?关键是办什么差事啊?心里可是一点底也没有。

    眼珠子一转,施斋连忙笑着说道:“公公,一路舟车劳顿,想必也是很辛苦了,不如咱们先休息一下?公公初到这里,也让咱们给公公接风洗尘,如果公公不给我们尽地主之谊的机会,传出去的话,恐怕会有人说我施某人不会做人啊!公公这样的贵客上门,我都不招待一下。”

    只要将人留住,到了酒桌上,施斋有信心探出一下口风,自己也做好准备,

    陈档头看向王祖安,平日里出外差,像这种有的拿还有的吃的机会,实在是不多。看来传旨的太监就是不一样,他倒是很想答应下来,因为一旦答应下来,如施斋这般会做人,一份私谊是少不了的。

    摇了摇头,王祖安心里明白,这次自己的差事绝对不能办砸。干爹出来之前千叮咛万嘱咐,时间一定要快,最好就是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

    王祖安不由的庆幸自己有一手好骑术,不然这个差事恐怕还轮不上自己。

    转过身子,将那盘银子端过来,王祖安直接放到了陈档头的手里,沉声说道:“陈档头,将这些银子给兄弟们发下去,告诉兄弟们,这次差事办的着急,咱家让兄弟们受苦了。咱家把话放在这里,这次的差事办好了,回到京城,咱家请客喝酒吃肉逛窑子,赏钱也绝对不会亏待了大家。”

    与自己的前途来讲,些许钱财算得了什么?王祖安要进一下努力保证差事不出纰漏。

    “王公公,大家都是奉旨办差,您是不是太客气了?”陈档头还准备客气客气,见王祖安瞪眼睛,立马喜笑颜开的说道:“好,好,卑职们就不客气,兄弟们,谢谢王公公赏赐!”

    “谢王公公赏赐!”众人顿时大声的喊道,笑声瞬间在院子里面传开。

    王祖安满意的点了点头,干爹曾经告诉自己,要想马儿跑,那就要给马儿喂上草。要想马儿跑得快,那就要给马儿喂好草。自己办差立功得奖赏,下面的人劳累一番,却什么都没得到,那是不行的。吃独食的人,早晚是会被噎死的。

    “施大人,快点带咱家过去,事情办完了,咱家马上就启程回京城。”看着施斋,王祖安面容严肃的说道:“皇上下的是圣旨,命咱家带着人六百里加急赶过来,在你这里可不能耽误时间。”

    咬着牙点了点头,施斋是打定了主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己这个地头蛇还斗不过你们?

    走了几步,王祖安突然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笑着对施斋说道:“瞧咱家的这个脑子,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够忘记呢?”说着转向看着自己的施斋:“施知县,你要帮我们准备一辆马车,我们要用。”

    刚听到王祖安提要求,施斋的心一下就提了起来,听到要一辆马车,瞬间就松了口气。

    伸手招呼师爷过来,吩咐道:“听到公公的话没有?马上去准备一辆上号的马车来,要最舒服,最稳当的,听见了没有?”

    “大人放心,属下马上就去办!”师爷点了点头,同样神情认真的说道:“属下亲自去办!”

    一行人走出县衙的门口,施斋才小心翼翼的问道:“公公,不知道咱们要去哪里?”

    四下看了看街道,王祖安才缓缓的说道:“施知县,你知不知道咱们上海有一位致仕的徐大人?”

    “徐大人?”施斋嘀咕了一句,想了想说道:“您说的是徐光启徐大人吧?咱们上海县,徐姓是一个大姓,在外做官的也不少。可您要是说致仕在家的大员,那就要数徐光启徐大人了。”

    徐光启乃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授庶吉士,后来入翰林院做了几年的翰林。

    只不过这个时候,徐光启的父亲去世,他又回家守孝三年,这段时间徐光启著述颇多,是他融会贯通自身学问的一段时间。没有了官场的牵绊,反而让他能够尽心的做学问。

    徐光启的官路并不顺利,可以说是磕磕绊绊,但是这却让他有大把的时间做学问。官路的不顺,也与他整日研究学问而不研究做官有关系。

    到了天启三年,徐光启坐到了礼部右侍郎,因为不肯和魏忠贤同流合污,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做学问。

    在施斋看来,徐光启这都做了四五年的冷板凳了,怎么朝廷还六百里加急的来圣旨找他?难不成还有什么大事情不成?不过在上海县,姓徐的大官也就这一位了,礼部右侍郎,那可是施斋一辈子都难以仰望的高度。

    “那就带咱家去这位徐光启徐大人的家!”王祖安点了点头,对施斋吩咐道。

    虽然一路上施斋都在旁敲侧击的打听,可是王祖安的嘴很严,因为王承恩交代过他,千万不要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风化案毕竟不是什么好听的事情,有损徐光启的名声,不可让旁人知道。

    所以这次来做什么,只有王祖安一个人知道,连陈档头都不清楚。

    在王承恩看来,这件事情本来就透着诡异,一个致仕好多年的礼部侍郎,即便是发生了风化案,也轮不到崇祯皇帝的来管啊!别说是风化案了,即便是杀了人,皇帝也过问一下已经很不错了。

    况且动用的是六百里加急,王承恩第一时间就找人查了徐光启,发现这位不会做官,但是学识可以说极为丰富。

    无论崇祯皇帝想怎么样,把差事办好,能不得罪徐光启就不得罪徐光启。王承恩也摸到崇祯皇帝的一些心思了,这个徐光启恐怕和那个王在晋一样,要得到崇祯皇帝的宠信了。

    这次的差事让自己的干儿子来,同时还千叮咛万嘱咐,王承恩的目的就在这里。

    徐府就在县城了,倒是没走多远就到了,门口不大,装饰的也并不奢华。门上挂着一块黑匾,上面写着徐府两个字,只不过有的地方都掉漆了,看起来颇为怪异。

    一个老头坐着小凳子,身子靠在门框上,仰着头发出轻微的鼾声,显然是已经睡着了。

    见陈档头要上派人上去叫醒老头,王祖安连忙摆手拦住他,反而自己提着衣服走上了台阶,轻声忽然老头:“大爷,大爷,醒一醒啊!”

    “啊!”老头猛的被人叫醒,还么弄清怎么回事,四下看了看,见一群人围着自己,有些发懵。打量了半晌,老头才弄明白,这来的人可不简单,太监和东厂的人啊!心中一喜,看来自己老爷要出门做官了。

    这个老头叫徐福,跟着徐光启差不多有二十年了,也算见过很多市面,从容从地上爬起来,给王祖安行礼道:“荒野小民,让公公见笑了,不知道公公来此何事?可是要求见我家主人?”

    王祖安点了点头,打量了一下来头,虽然穿的衣服不怎么样,可是气质倒是不错,像个饱学大儒:“正是,咱家是从京城来的,正要求见徐光启徐大人。”

    “你在这里稍等,我这就进去通报!”老头转身进了府邸,脚步很是轻快。

    陈档头有些奇怪的看着王祖安,总觉得这位小太监透着一抹古怪,传旨太监,何处进步得?居然要在门外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刚刚县衙都敢踹门而入,怎么到了徐府,反而如此小心翼翼了?

    心里虽然怀疑,可是陈档头可不敢问,王祖安静静的站在那里等着,他也只要跟着等着。

    好在没有等太久,老头子快步的跑了回来,来到王祖安的身边:“公公里边请,我家主人正在后院花园,让我请您到花园里面去。”说道这里,老头子的身亲略微有些尴尬,似乎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