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二十九章 崇祯微服私访记三

    如果崇祯皇帝看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王承恩和方正化都不会觉的奇怪,毕竟少男慕少艾,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一个黑脸的汉子,有什么好看的?不过两人谁也不敢打扰崇祯皇帝,只能在一边大眼瞪小眼。

    崇祯皇帝看着那个黑脸汉子,突然笑了起来,这就叫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好像哪里不对劲!”崇祯皇帝自己嘀咕了一句,来不及多想,见阎应元要走,连忙追了上去,笑着说道:“这位兄台,请留步,请留步。”

    阎应元一愣,回头见到一个白脸少年追了上来,随即皱了皱眉头,自己并不认识对方。显然是刚刚吵架的事情引来的麻烦,不由的在心里叹了口气。自己平日里一直在锻炼养气的功夫,现在看来还是不到家啊!

    冯时桂几番言语上的挑衅,自己就忍不住了,真是不应该。想到恋儿那张带泪的脸庞,阎应元神情又随之坚定了起来。

    “这位小兄弟,知道你唤阎某何事?”阎应元看着崇祯皇帝的打扮,就知道这位肯定不是等下之辈。

    无论是多么富庶之家的公子,阎应元也没见过如此气势,身边跟着的两个人,虽然看起来慈眉善目的,可是身上的傲气已经到了骨子里了。在看身后的护卫,一个个不但身强体壮,而且动作干脆利落,一看就是高手。

    崇祯皇帝见阎应元打量自己身边的人,倒也不怎么在意,笑着对阎应元一抱拳:“阎兄,小弟白玉,对刚刚的事情很感兴趣,不知道阎兄能不能借一步说话。”

    阎应元一皱眉头,果然是为了刚刚的事情来了,下意识的一摆手:“小兄弟还是不要打听了,对小兄弟没什么好处。”说着转身就要离开。

    “阎先生,为何不愿意说给我家公子听一听?说不定我家公子还能帮上忙呢?”王承恩笑着拦住阎应元,眼睛微眯着看着阎应元:“我家公子心地善良,而且聪明睿智,又急公好义,阎先生为何不愿意结交一番呢?”

    看着说话的王承恩,阎应元又转过头看着崇祯皇帝,苦笑着说道:“事情牵扯权贵,小兄弟为什么非要趟这一趟浑水呢?”

    “天下人管天下事,事情再大,也大不过公理两个字。”崇祯皇帝啪的一声,用力的将折扇合上:“冯铨身为内阁首辅,应该上报君王,下安黎庶。自己家人在外仗着自己声明横行霸道,可见其治家无方。”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祯皇帝面容严肃的说道:“单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冯铨就不合格。”

    阎应元和自己的表弟面面相觑,没想到这少年好大的口气,虽然是掉书袋,可是不得不说对方说的有道理。阎应元也没办法反驳,冯铨本就是得到了魏忠贤的提拔,属于幸进。要说才能品格,阎应元都觉得他不配做首辅。

    “阎兄,那边有一座小酒店,咱们过去坐下喝一杯,顺便谈一谈,怎么样?”崇祯皇帝笑着邀请阎应元,一方面是真的想和阎应元认识结交,二来则是要探听一下冯家的事情,或许自己又能捞一笔银子了。

    “既然小兄弟诚心邀请,那阎某就却之不恭了!”阎应元知道对方大有来头,心中也存了观望的心思。

    一行人笑着走进不远处的酒楼里面,崇祯皇帝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笑着说道:“阎兄请!”

    一边说着,崇祯皇帝一边仔细的打量阎应元,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人物,究竟有着怎么的与常人不同。要知道在整个明末历史当中,崇祯皇帝就敬佩的就是阎应元了。因为他不但有气节,而且有能力。

    江阴八十日,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那是因为那是清朝极为不愿意提起的意见往事。

    包装袁崇焕为岳飞一样的人物,或许能够体现大明朝的皇帝的昏庸,毕竟袁崇焕是死在崇祯皇帝手里。可是包装阎应元就没什么好处,因为阎应元不过是一个典史,江阴县的典史。

    阎应元这样的人的存在,除了体现清朝的不得人心,再就是体现了清朝的无能。这样的事情,大清怎么会宣扬?所以后世很多人都知道阎应元。崇祯皇帝这位历史老师却清楚的很,第一次看到关于阎应元的事迹,崇祯皇帝就觉得眼眶发酸。

    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战争,却悲壮惨烈地进行了八十一天,孤城困守,十万普通城民百姓面对二十四万精兵良将,历经日以继夜的围攻、炮轰和强弩,连折对方三王十八将。

    让后金付出了七万五千余人的代价,这在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

    最壮烈的莫过于派白发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药暗藏在放银子的木桶底层,等清军升帐纳降时,火发炮裂,当场炸死清军三千余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二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与此同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父老乡亲们致哀。

    很难想象,这样光辉的反抗运动,领导者居然是区区一个典史,阎应元在这个名字足以光耀千古。

    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

    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十余人,皆因不降而被杀,陆正先也一同殉难。江阴县衙,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举火**,典吏陈明遇自己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举家**而死。

    小小江阴城,代表的却是骨气,却是气节,相比于匍匐于后金马前的士大夫之流,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

    阎应元有些怪异的看着崇祯皇帝,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少年看自己的眼光似乎有些不对。那种眼神非常的炙热,神情也极为兴奋,仿佛见到了思念良久的人一样,阎应元不由的打了一个冷战。

    心中不禁诧异,都说富家公子爱好颇为奇怪,这位不会是有断袖之癖吧?想到这里,阎应元没来由的打了一个冷战。

    走进酒店之后,一行人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当然能做的也就崇祯皇帝和阎应元,以及阎应元的那个小表弟。

    “阎兄,今日咱们一见如故,就由小弟做东,请阎兄小酌一杯,只是这里条件简陋,希望阎兄不要介意。”崇祯皇帝笑着请阎应元坐下,回头对王承恩吩咐道:“老王,你去看一看,尽量弄得丰盛一些,不要怠慢了客人。”

    “是,公子放心,我这就去!”王承恩刚想自称奴婢,见崇祯皇帝瞪眼睛,连忙改了口。

    自从产生了那种想法,阎应元就一直觉得不舒服,见崇祯皇帝又笑嘻嘻的看着自己,不由的浑身起鸡皮疙瘩。连忙抱拳说道:“初次见面,让小兄弟如此破费,阎某受之有愧啊!”

    摆了摆手,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相见就是有缘,阎兄何出此言?倒是小弟颇有好奇之心,不知道阎兄能不能满足小弟之心?”

    叹了口气,阎应元满嘴的苦涩,摇头苦笑着说道:“说到底不过是仗势欺人罢了,像阎某这样无钱无势的人,有理怕也会没处说去。”说完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如果小兄弟想听,那阎某就当下酒菜说给小兄弟听听。”

    崇祯皇帝笑着点头,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那小弟就洗耳恭听。”

    阎应元也喝了一口茶水,顿时一愣,在看看手中的茶杯,心下骇然,对面这位究竟是什么身份?这也太讲究了吧?茶杯茶碗早就不是酒馆以前的那一套了,这可都是上等的官窑瓷器啊!

    再说这茶,茶色纯正,茶味清幽,请品一口,唇齿留香,当的是茶中极品啊!

    出门在外用的是自己的瓷器,喝的是自己带的茶,面前的这位小公子,当真不是一般的讲究啊!阎应元强压心里的震撼,同时也不由的升起一抹希望。如果这个小兄弟真的是权贵之家,说不定还真能帮得上自己。

    随即又黯然,冯时桂的叔叔当今内阁首辅冯铨,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这位小公子即便家里有权势,又怎么会为了自己,去招惹冯铨呢?

    “莫不是阎兄有什么顾虑?”崇祯皇帝见阎应元一脸的纠结,有些迟疑的说道:“可否说出来听一听?”

    摇了摇头,说出来给人听听又如何?还能比现在更加糟糕吗?况且看这位小兄弟的穿着打扮和排场,也不像会糊弄自己这样的人。清了清嗓子,准备把自己的事情说出去了。

    不会求票票和收藏的作者不是好作者,粉嫩的新人求票票和收藏啊!用票票和收藏,砸晕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