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16 + -

第318章【大唐将帅10】

    李德裕

    在哥舒翰来京城之前,有人劝他多带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说道,“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只带一个包裹就上路了。见到了唐玄宗,他力陈王忠嗣的冤屈,请求以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赎罪,皇帝不理他,他“叩头随之,

    言与泪俱”,有如此部下,王忠嗣是怎样的一个人,皇帝心知肚明,唐玄宗终于感动了,虽然不赦王忠嗣阻挠军功之罪,但总算高抬贵手,

    只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天宝七年,又改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王忠嗣郁郁而终,享年四十四岁。他的儿子王震,天宝年间做到了秘书丞。

    哥舒翰率领十余万大军进攻石堡城,

    石堡城回到了唐军的手中,唐军死者数万,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一切都如王忠嗣的预料,开始是石堡城的血流盈阶,然后是安史之乱的生灵涂炭,

    如果王忠嗣还活着,安史之乱很可能不会发生,正如唐诗所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可惜历史无法假设,悲剧照样发生,

    让后人椎心泣血。

    应不应该牺牲数万人去攻取石堡城,我们可以看看旧唐书卷二百七上的一段对话,唐玄宗说,“吐蕃赞普往年尝与朕书,

    悖慢无礼,朕意欲讨之,何得和也”,皇甫惟明的回答是,“开元之初。赞普幼稚,岂能如此。必是在边军将务邀一时之功。伪作此书,激怒陛下。

    两国既斗。兴师动众,因利乘便,公行隐盗,伪作功状,以希勋爵,所损钜万,何益国家!今河西、陇右,百姓疲竭,事皆由此。若陛下遣使往视金城公主。因与赞普面约通和,令其稽颡称臣,

    永息边境,此永代安人之道也”,君主的显赫边功与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两者之间谁更重要?王忠嗣做出了自己正确的选择,他说过,“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历史上有几个将领会把黎民百姓的福祉看得比自己的功名更重要?历史上有几个将军会把士兵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功名更重要?王忠嗣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一点,

    他不仅是君主手中所向无敌的宝剑。他也是大唐帝国真正的男人和称职的将军。

    “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这首诗描述了李德裕繁忙的宰辅生活,

    展现了李德裕生活的一个侧面。通常。史书都把李德裕归于文官一类,殊不知。他做过兵部侍郎和太尉,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号施令的武人,

    “万古良相”是时人对他中肯的评价。李德裕,字文饶,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他的祖父李栖筠,当过御史大夫,他的父亲李吉甫,当过元和年间的宰相。李德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度拜相,

    政绩卓著,后人称为“会昌中兴”(佛门称为“会昌法难”),如果不是因为执政时间较短,李德裕的果断坚毅完全可以使之成为大唐第一名相,如果真是这样,大唐的国柞将大大延长。

    李德裕少年时就心怀大志,勤奋读书,尤喜《左氏春秋》和《汉书》,但是,他却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认为这样是自贬身价,因为他出身名门士族,照样凭借门荫当上了校书郎。

    公元805年,李吉甫担任了元和宰相,李德裕就辞官不做,直到公元816年,张弘靖出任河东节度使,李德裕做了他的掌书记。

    李吉甫去世以后,李德裕跟着张弘靖一起入朝,拜为监察御史,唐穆宗继位,李德裕被选为翰林学士,随后,又担任过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御史中丞。

    由于李吉甫做宰相的时候,与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政见不和、针锋相对,一直积怨很深,因此,他们三人把怒火转移到了李吉甫儿子的身上,非要除之而后快。

    李德裕被李逢吉外放为浙西观察使,牛僧孺、李逢吉分别担任了朝廷的宰相,牛、李之间的党争一直持续了四十年。

    李德裕到了浙西以后,很快显露了出类拔萃的从政才能。以前,当地很不太平,为了讨好将士们,府库里的东西经常被赏赐一空。李德裕善于理财,府库几年时间就变得十分充盈。

    他也善于抚士,虽然赏赐不厚,将士们却都没有什么怨言。他在移风易俗方面更是出色,他挑选年高德勋的长老教化当地人,辅以严刑峻法,

    几年之中就革出了遗弃父母的陋习。他剿灭流寇,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发自内心地视他为父母官,唐穆宗也下诏对他予以褒扬。

    唐敬宗即位以后,生活奢侈,到处索供。刚当上皇帝,就让浙西进贡银质妆具20件,又让浙西进贡缭绫1000匹,李德裕都上疏予以拒绝,指出浙西连年旱灾,入不敷出,实在交不出皇帝老爷的面子工程,

    并希望皇帝向汉文帝学习,减轻百姓的各种负担。唐代的皇帝真是胸怀大度,唐敬宗并没有鼻子气歪,很快准其所请。

    自元和以后,佛教极度昌盛,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公元824年,徐州节度使王智兴借口祝贺唐敬宗的诞辰,设坛度僧,每个人只要交上2000钱,就能落发出家,逃避赋税和徭役。

    李德裕上疏揭发了王智兴,一针见血的指出,江淮地区,男子为逃避傜赋,

    一户如果有三丁必然有一丁出家为僧,如果不加禁止,江淮地区将丧失壮劳力60万。这对大唐帝国来说,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皇帝震惊了,赶紧下诏。

    禁止王智兴设坛度僧。对于僧人的欺骗行为,李德裕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特别是那些贩卖包治百病的圣水的家伙,李德裕是抓住一个,惩办一个,决不允许僧人在他的地盘上招摇撞骗。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由于李德裕在地方上成绩出色,被封为兵部侍郎,裴度推荐他做宰相。当时任吏部侍郎的李宗闵得宦官助力,

    抢先取得宰相之位,极力排挤李德裕,李德裕外放为郑滑节度使,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李德裕成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西川位置险要,与南诏和吐蕃分别接壤,在此之前,南诏入寇。打败杜元颖,继任的郭钊又生病不能理事,李德裕接手的是一个民不聊生的烂摊子。

    李德裕率领众人,在清溪关(今四川汉源南)修筑堡垒。利用地形优势阻挡南诏的进攻,形成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局面。

    李德裕为了熟悉地形,亲自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绘制成地图,上报给朝廷。向唐文宗提出了一条又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李德裕还选拔民兵,

    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大大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短短的时间内,当地就呈现出百业兴旺的局面。太和五年(公元831年),

    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投降唐军,李德裕得到了吐蕃的维州城,正可以借此扼制吐蕃的进攻,可惜的是,宰相牛僧孺满怀私心,不以国家为重,

    竟然劝说唐文宗归还维州给吐蕃,遣返了全部吐蕃降卒,致使他们回去后尽数遇害。李德裕怒不可遏,党争从此愈演愈烈。唐文宗也后悔莫及,

    他意识到李德裕的做法是正确的,遂封李德裕为兵部尚书,将牛僧孺贬官外放,李德裕随后也当上了宰相,这是他第一次出任宰相,然而,

    唐文宗对他达不到推心置腹、信任有加的地步,他很快就被外放为镇海节度使(笔者在镇江还参观过李德裕建造的铁塔),

    直到公元840年唐武宗上台,李德裕二度为相,才有机会尽展其才,协助大唐帝国渡过一个又一个惊涛骇浪,显示了惊人的执政能力。

    会昌年间,回鹘发生了一系列变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公元821年,回鹘崇德可汗即位,迎娶了唐宪宗的女儿太和公主,大唐与回鹘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但是,回鹘国内连年遭灾、动荡不已,

    公元840年,黠戛斯攻破回鹘,杀掉了回鹘可汗,诸部离散,乌介可汗挟持太和公主来到大唐边境,请求用回鹘妇女和珠宝来交换唐朝的粮食。

    李德裕认为,回鹘曾有大功于唐,应以仁义待之,唐武宗就借给了乌介可汗二万斛粮食。不想,乌介可汗吃饱喝足,竟然带兵抢掠云朔之地,

    在李德裕的调度下,河东节度使刘沔的部将石雄率部痛击乌介可汗,回鹘军被打得一败涂地,乌介可汗逃之夭夭,太和公主被迎回了大唐。

    过了没多久,泽潞节度使刘从谏病死,他的侄子刘稹企图代理泽潞节度使的职务,朝廷先后派出了三批使者,

    才确切知道了刘从谏的死讯。如何处置刘稹,朝廷上意见不一,李德裕力排众议,主张出兵讨伐。他认为,刘稹之所以敢于与中央叫板,主要是依仗河朔三镇的支持,现在只要让成德、魏博站在中央这边,

    协助进攻刘稹,刘稹就必然灭亡。当然,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朝廷向成德节度使王元奎和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宣布,允许子孙世袭的政策保持不变。

    唐武宗对李德裕是言听计从,视为腹心,不久,王元奎败刘稹军于尧山,被唐武宗封为检校同平章事,但何弘敬依然在观望,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朝廷就令忠武军平叛,借道魏博,何弘敬害怕了,派兵猛攻磁州,重创刘稹军,被朝廷封为检校左仆射。在这节骨眼上,会昌三年(843年),

    太原发生兵乱,乱兵“奉裨将杨弁主留事”,与刘稹互相呼应,形势朝不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

    使者马元贯接受了杨弁的贿赂,极言杨弁兵强马壮,不可与战,面对众臣的罢兵之议,李德裕当场予以否决。

    他调兵遣将,先平太原之乱,“遽趣王逢起榆社军,诏元逵趋土门,会太原”。

    驻守榆社的河东节度使军队担心自己在太原的家眷会被外地军队误杀,在河东监军吕义忠的带领下,攻入太原,杀掉了杨弁,传首京师。

    太原之乱平息了,刘稹变得势单力孤,失去了河北三镇的依靠,成德、魏博的军队又联手夹攻,就是傻子也看得出刘稹的结局。刘稹的军队迅速分化了,邢州、洺州、磁州相继倒戈,会昌四年(公元844年),

    潞州大将郭谊诛杀刘稹,屠灭刘氏宗族,迎接朝廷的军队进城,五州三十一县光复了,只用了短短十三个月的时间,李德裕功高盖世,荣升太尉,在皇帝的坚持之下,加封卫国公。

    当然,卫国公李德裕最让史家注目的还是会昌灭佛和朋党之争,单从执政效果来看,出身贵族的李德裕要远远强过出身庶族的牛僧孺,贵族自有养家之财产,即使丢了官位,眼见措施有误,

    往往有包天的胆量去捅破,庶族的官位往往维系全家老小的衣食,如何保住官位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如此,就能解释唐代士族当中君子多、庶族当中小人多的原因了。

    同样是出于深刻的经济原因,会昌灭佛是李德裕和唐武宗共同的杰作,可以说,唐朝经济的中兴与灭佛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唐武宗下令没收各地寺院的财产。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唐武宗下了一道“杀沙门令”,传说藩镇的奸细扮成僧人混入了京城,长安城中打死裹头僧有三百多人。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唐武宗迫令和尚尼姑还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查实寺院和僧侣人数,长安、洛阳留寺各两座,每寺只留僧人30人,大唐诸郡各留一寺,寺有三等,上寺留20人,中寺留10人,下寺留5人。

    全国共计拆毁寺院4600多座,拆毁兰若(私立的僧居)4万多所,释放奴婢15万人,释放寺院役使的良人50万人,僧尼还俗的有26万余人。

    朝廷从灭佛运动中得到的不仅是堆积如山的财富,还有无数被寺院占据的土地,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壮劳力重新成了纳税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