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圆盘的奥秘
第97章 圆盘的奥秘
因为夺得了足以改变帝国命运的“约柜”,也因为元首的赏识,林恩转眼之间从低级军官“卧底超人”变成了高层的辅助决策者,获得的可不仅仅是精神荣誉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经过元首特批,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接触基地内任何层级的机密资料情报信息,可以进入除了军政要员宅邸之外的任何区域参观视察和询问,且所有人员有如实回答的义务。\网\这种特权虽不能随意调动一兵一卒,却可以让林恩的好奇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亦使他的信息资源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在林恩眼中,“避难所”基地的核心机密有二。其一是帝国元首的状况,答案如今已经自然揭晓;其二是碟形飞行器的真相,尤其是在经历了美国之行后,这已经成为他战略谋划的重要考量点。现如今,光看资料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林恩将军大手一挥,让勤务军官安排自己前往位于上层机库之上的核心机密区圆盘试验室。
特权的地位就是不一般,30分钟不到,林恩就从帝国大本营乘坐隧道专线抵达了蕴藏着帝国最高机密的洞库。
在这个主体呈椭圆状,集研究组装维修于一体的综合试验室内,没有机库式的跑道,也没有先进的机械手臂,绝大部分工作都由技术人员手工操作。
六只大小直径略有不同的“圆盘飞行器”就静静停放在这里,从近处看,它们的躯体并没有想象中的饱满,体型最小的几架,外圈就像是超大号的风扇,体型更大的那些则拥有更具流线型的光洁外表,中间凸起的位置还有透明的观测窗。灯光下,它们银灰色的外表都散发着幽暗神秘的光泽。
无尽的遐想无尽的揣测,有朝一日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林恩竟站在玻璃隔窗前久久无语。
“我们前后一共制造了十二架圆盘,分为四个批次,命名为飞轮i垂直起降ii柏罗湟女战神iii以及圆盘iv。有两架i型和两架ii型在早期的试验中坠毁。我们以一部分iii和iv型进行了载人改装试验,一架iii型由潜艇载往北美参加突击行动,一架iv型由潜艇运往南极地区进行活动,目前仍有两架iv型在进行同型的载人改装,而根据元首的指令,其余的暂保留不载人原态。”
站在身后向林恩介绍情况的,是并没有任何博士头衔的航空动力专家天才青年施特凡,他与米赫什利维尔哈伯莫尔等人共同负责这个超乎常人想象的飞行器工程。
想起后世的传闻,林恩转身问道:“它们真是用水作为燃料的”
“水”施特凡和他的助手相互一看,然后肆无忌惮地笑了起来。
林恩虽是纳闷,但还是好脾气地看着这些年纪并不大的日耳曼科学家们笑了一通。末了,这位天才科学家解释说:“真抱歉,这只是用来迷惑敌人的幌子,没想到把您也给唬住了这个世界上哪有机器使用水作为燃料的,真是那样的话,大家还用得着去抢占石油资源”
这话驳得林恩无言以对。
施特凡让助手拿来一个圆盘飞行器的模型,看它的外形,的确就是让全世界好奇并困惑了许多年的ufo。如此说来,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历史时空,第三帝国的残党们战后数十年仍在活动,苦寻翻盘的机会却始终不能如愿
可惜没人能够解答林恩的这个疑惑。
施特凡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说:“喏,它以喷气动力为主火箭动力为辅,所不同的是,我们运用柯恩达效应和磁螺旋飞行模式,以此获得充足的升力和矢量动力,而它的效果也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计,飞行速度远非已知的任何一种飞行器可及。无人飞行的试验高度曾达到过22万米,载人的飞行高度短时间内可达到18万米,当前各国的防空武器是不可能将它击落的”
可怜的中学及大学常规物理知识已经不足以帮助林恩理解这些,他无奈地看着桌上的模型,又转头看了看那些直径达到二三十米的庞大圆盘,问道:“之前听说正常飞行员最多只能驾驶它飞行两次”
这个话题顿时让施特凡从自豪的山峰跌落懊恼的谷底,表情变化之快简直可以跟喜剧大师金凯瑞相媲美了。
“相比于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动物,人类的躯体实在太过脆弱,容克87的一次高速俯冲拉起就能够让最好的飞行员不自觉地排便,磁螺旋飞行就更是超出了人体的极限。为此我们已经损失了4名飞行员,噢,应该说是5名。将军,派往北美执行任务的王牌飞行员萨洛少校前几天已经离开了我们,他完成四次飞行训练一次,执行任务三次,这创造了人类极限的新记录噢,愿上帝宽恕我们的罪恶”
这群逆天的家伙居然也信上帝,林恩很是无语,而他也知道,那位萨洛少校就是驾驶碟形飞行器吸引萨斯阿莫斯原子弹试验基地周边美军防空炮火的帝国英雄。若不是他三度忍受生命之痛冒险飞行,自己也不可能带领突击队员们完成空前绝后的任务。
“这么说来,前往南极进行诱饵活动的那架圆盘,岂不是也只能飞行一到两次”林恩顺着思路揣测。
:“目前我们的无线电遥控最大有效距离是40到50公里,只要圆盘与操控者不超过这个距离,那就不必冒险采用载人方式。萨洛少校之所以要连续飞行,是因为出发点在位于墨西哥湾的潜艇上,到目的地的距离超过一千公里,根本没有办法实施无人遥控因为这样的悲剧一而再的重复,我们实在不愿意将圆盘的载人飞行称之为成功,并屡次向上级提出停止载人飞行,但”施特凡无奈地摇了摇头,后话不说。
“理论上有办法克服吗”。林恩问。
“理论上是有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抗磁轴还远达不到理想水平,而且我们还无法确定磁螺旋究竟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时间和不断的试验。”施特凡显得非常遗憾。
林恩想了想,又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是性能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它能装载炸弹实施轰炸吗”。
这位天才科学家苦笑:“每多一公斤负荷,对圆盘飞行性能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若是挂载一吨重的炸弹,我保证,它还不如一架喷火式战斗机”
虽然得到的是并不乐观的答案,但林恩坚信,只要对手一日不了解它的真正奥秘所在,圆盘飞行器的存在仍然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带着对未来的谋算回到办公室,林恩屁股还没坐热,战略参谋部情报处就送来一份精简的信息资料,它摘录了最近一个星期美苏英法等主要国家的报刊媒体和广播内容明码通讯电报以及能够破译出来的加密电报,当初在战略参谋部,林恩就干过这种看似枯燥其实十分有趣的工作。由于突击队成功袭击了美国的洛斯阿莫斯原子弹试验基地,圆盘飞行器也三度光临美利坚合众国的神圣领空,各方面的反响都十分强烈。美国的许多媒体和广播都在事发后的两三天内就进行了报道,有些分析和揣测十分接近事实,相较而言,美国政府的官方声明就显得滑稽可笑了,他们坚称军方在洛斯阿莫斯进行了防空演习,高射炮部队的一处弹药存放处不慎失火而引发了意外爆炸,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解释那喧嚣一晚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们又宣布奥本海默博士在现场看高炮射击演练时因为这场糟糕的意外爆炸而受伤,因而短期之内无法再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美国的媒体报刊虽然多有猜测,但矛头并没有明确指向苏联,倒是英国人在获得消息后显得过分关注,他们担心是苏联人制造了这起事件并趁乱窃取了原子弹的核心机密,而为了应对潜在的军事危机,他们强烈要求政府以盟国姿态向美国索取全套的原子弹技术,从而帮助英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这种极具战略意义的超级武器。在一份破译了的由伦敦发往美国的加密电报中,英国政府也明确指示自己派往美国的外交代表团,极尽可能地争取美国在原子弹方面的资料共享,毕竟在“曼哈顿工程”后期,英国官方派出了本国核专家协助研发,并且带去了英国自1939年底以来在原子弹研究方面的技术成果。
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日不落帝国的遗老遗少们不甘没落的心态林恩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以美国政府的风格,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他们可不会将这极具战略意义的技术拱手与人分享。在原本的历史时空,英国专家们尽管参与了“曼哈顿工程”最核心内容,归国后也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他们仍然直到1952年才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以此推算,英国在建造核原料工厂分离浓缩铀等环节上耗费了长达7年时间。帝国元首可不会有那样的耐心
因为夺得了足以改变帝国命运的“约柜”,也因为元首的赏识,林恩转眼之间从低级军官“卧底超人”变成了高层的辅助决策者,获得的可不仅仅是精神荣誉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经过元首特批,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接触基地内任何层级的机密资料情报信息,可以进入除了军政要员宅邸之外的任何区域参观视察和询问,且所有人员有如实回答的义务。\网\这种特权虽不能随意调动一兵一卒,却可以让林恩的好奇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亦使他的信息资源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在林恩眼中,“避难所”基地的核心机密有二。其一是帝国元首的状况,答案如今已经自然揭晓;其二是碟形飞行器的真相,尤其是在经历了美国之行后,这已经成为他战略谋划的重要考量点。现如今,光看资料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林恩将军大手一挥,让勤务军官安排自己前往位于上层机库之上的核心机密区圆盘试验室。
特权的地位就是不一般,30分钟不到,林恩就从帝国大本营乘坐隧道专线抵达了蕴藏着帝国最高机密的洞库。
在这个主体呈椭圆状,集研究组装维修于一体的综合试验室内,没有机库式的跑道,也没有先进的机械手臂,绝大部分工作都由技术人员手工操作。
六只大小直径略有不同的“圆盘飞行器”就静静停放在这里,从近处看,它们的躯体并没有想象中的饱满,体型最小的几架,外圈就像是超大号的风扇,体型更大的那些则拥有更具流线型的光洁外表,中间凸起的位置还有透明的观测窗。灯光下,它们银灰色的外表都散发着幽暗神秘的光泽。
无尽的遐想无尽的揣测,有朝一日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林恩竟站在玻璃隔窗前久久无语。
“我们前后一共制造了十二架圆盘,分为四个批次,命名为飞轮i垂直起降ii柏罗湟女战神iii以及圆盘iv。有两架i型和两架ii型在早期的试验中坠毁。我们以一部分iii和iv型进行了载人改装试验,一架iii型由潜艇载往北美参加突击行动,一架iv型由潜艇运往南极地区进行活动,目前仍有两架iv型在进行同型的载人改装,而根据元首的指令,其余的暂保留不载人原态。”
站在身后向林恩介绍情况的,是并没有任何博士头衔的航空动力专家天才青年施特凡,他与米赫什利维尔哈伯莫尔等人共同负责这个超乎常人想象的飞行器工程。
想起后世的传闻,林恩转身问道:“它们真是用水作为燃料的”
“水”施特凡和他的助手相互一看,然后肆无忌惮地笑了起来。
林恩虽是纳闷,但还是好脾气地看着这些年纪并不大的日耳曼科学家们笑了一通。末了,这位天才科学家解释说:“真抱歉,这只是用来迷惑敌人的幌子,没想到把您也给唬住了这个世界上哪有机器使用水作为燃料的,真是那样的话,大家还用得着去抢占石油资源”
这话驳得林恩无言以对。
施特凡让助手拿来一个圆盘飞行器的模型,看它的外形,的确就是让全世界好奇并困惑了许多年的ufo。如此说来,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历史时空,第三帝国的残党们战后数十年仍在活动,苦寻翻盘的机会却始终不能如愿
可惜没人能够解答林恩的这个疑惑。
施特凡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说:“喏,它以喷气动力为主火箭动力为辅,所不同的是,我们运用柯恩达效应和磁螺旋飞行模式,以此获得充足的升力和矢量动力,而它的效果也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计,飞行速度远非已知的任何一种飞行器可及。无人飞行的试验高度曾达到过22万米,载人的飞行高度短时间内可达到18万米,当前各国的防空武器是不可能将它击落的”
可怜的中学及大学常规物理知识已经不足以帮助林恩理解这些,他无奈地看着桌上的模型,又转头看了看那些直径达到二三十米的庞大圆盘,问道:“之前听说正常飞行员最多只能驾驶它飞行两次”
这个话题顿时让施特凡从自豪的山峰跌落懊恼的谷底,表情变化之快简直可以跟喜剧大师金凯瑞相媲美了。
“相比于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动物,人类的躯体实在太过脆弱,容克87的一次高速俯冲拉起就能够让最好的飞行员不自觉地排便,磁螺旋飞行就更是超出了人体的极限。为此我们已经损失了4名飞行员,噢,应该说是5名。将军,派往北美执行任务的王牌飞行员萨洛少校前几天已经离开了我们,他完成四次飞行训练一次,执行任务三次,这创造了人类极限的新记录噢,愿上帝宽恕我们的罪恶”
这群逆天的家伙居然也信上帝,林恩很是无语,而他也知道,那位萨洛少校就是驾驶碟形飞行器吸引萨斯阿莫斯原子弹试验基地周边美军防空炮火的帝国英雄。若不是他三度忍受生命之痛冒险飞行,自己也不可能带领突击队员们完成空前绝后的任务。
“这么说来,前往南极进行诱饵活动的那架圆盘,岂不是也只能飞行一到两次”林恩顺着思路揣测。
:“目前我们的无线电遥控最大有效距离是40到50公里,只要圆盘与操控者不超过这个距离,那就不必冒险采用载人方式。萨洛少校之所以要连续飞行,是因为出发点在位于墨西哥湾的潜艇上,到目的地的距离超过一千公里,根本没有办法实施无人遥控因为这样的悲剧一而再的重复,我们实在不愿意将圆盘的载人飞行称之为成功,并屡次向上级提出停止载人飞行,但”施特凡无奈地摇了摇头,后话不说。
“理论上有办法克服吗”。林恩问。
“理论上是有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抗磁轴还远达不到理想水平,而且我们还无法确定磁螺旋究竟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时间和不断的试验。”施特凡显得非常遗憾。
林恩想了想,又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是性能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它能装载炸弹实施轰炸吗”。
这位天才科学家苦笑:“每多一公斤负荷,对圆盘飞行性能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若是挂载一吨重的炸弹,我保证,它还不如一架喷火式战斗机”
虽然得到的是并不乐观的答案,但林恩坚信,只要对手一日不了解它的真正奥秘所在,圆盘飞行器的存在仍然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带着对未来的谋算回到办公室,林恩屁股还没坐热,战略参谋部情报处就送来一份精简的信息资料,它摘录了最近一个星期美苏英法等主要国家的报刊媒体和广播内容明码通讯电报以及能够破译出来的加密电报,当初在战略参谋部,林恩就干过这种看似枯燥其实十分有趣的工作。由于突击队成功袭击了美国的洛斯阿莫斯原子弹试验基地,圆盘飞行器也三度光临美利坚合众国的神圣领空,各方面的反响都十分强烈。美国的许多媒体和广播都在事发后的两三天内就进行了报道,有些分析和揣测十分接近事实,相较而言,美国政府的官方声明就显得滑稽可笑了,他们坚称军方在洛斯阿莫斯进行了防空演习,高射炮部队的一处弹药存放处不慎失火而引发了意外爆炸,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解释那喧嚣一晚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们又宣布奥本海默博士在现场看高炮射击演练时因为这场糟糕的意外爆炸而受伤,因而短期之内无法再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美国的媒体报刊虽然多有猜测,但矛头并没有明确指向苏联,倒是英国人在获得消息后显得过分关注,他们担心是苏联人制造了这起事件并趁乱窃取了原子弹的核心机密,而为了应对潜在的军事危机,他们强烈要求政府以盟国姿态向美国索取全套的原子弹技术,从而帮助英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这种极具战略意义的超级武器。在一份破译了的由伦敦发往美国的加密电报中,英国政府也明确指示自己派往美国的外交代表团,极尽可能地争取美国在原子弹方面的资料共享,毕竟在“曼哈顿工程”后期,英国官方派出了本国核专家协助研发,并且带去了英国自1939年底以来在原子弹研究方面的技术成果。
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日不落帝国的遗老遗少们不甘没落的心态林恩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以美国政府的风格,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他们可不会将这极具战略意义的技术拱手与人分享。在原本的历史时空,英国专家们尽管参与了“曼哈顿工程”最核心内容,归国后也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他们仍然直到1952年才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以此推算,英国在建造核原料工厂分离浓缩铀等环节上耗费了长达7年时间。帝国元首可不会有那样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