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风
字体: 16 + -

五十五李伯纪的纪

五十五李伯纪的纪

宣和七年,冬。

金以宋收留了一个辽国的降将为借口,背弃与宋的盟约,兵分两路发动战争。

西路由完颜宗翰带领,攻打太原,东路则由完颜宗望带领,攻打燕京。

后来,宋将郭药师投降,宗望命其作为引导,向京师进逼。

赵佶一直身体就不太好,吃了那么多年的□□,如今正在慢慢地恢复中——受不起惊吓。

可是,金人就偏偏要给他惊吓。

赵佶听见报急的公文传来的时候——诸葛正站在他的旁边。

他清楚地看到皇上的腿抖得像筛糠——那个全天下最有权力,也合该最有威严的人,此刻惊恐无比地握住他的手,颤抖地说,“唉……没想到金人这样对朕。”

话还没说完,这个皇帝就晕了过去。

诸葛忽然有种末世之感——这就是他一心扶持的皇上么?这就是大宋的天子么?

诸葛第一次很想笑。

一个智者,也许一定要稳重,一定要淡漠,很少,可以尽情地笑。

诸葛却在心里尽情地笑了——这到底,是谁的悲哀?

好不容易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赵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传位于太子赵桓,自己匆忙带着童贯等亲信逃往镇江避难。

赵桓亦想逃跑——而此时,大宋出了一位良将。

在诸葛先生多次的建议下,原太常少卿李纲李伯纪被召回朝,任兵部侍郎,力主与金一战。

在他的坚持下,赵桓不得不放弃逃跑的想法,下诏亲自督率抗金。

那一年,宋的末世之前,天下都听见了一个声音。

李伯纪在那软弱的天子面前,厉声喝问所有列队的禁军将士。

“你们,是要誓死守卫城池,不做降兵,还是要临阵脱逃,做那缩头乌龟!”

那一刻的大宋,脊梁挺了一挺。

千百名禁军将士齐声回答,“吾等愿死守京师!”

直到过去很多年,历史都不曾忘记——那个皇朝的末世,依然有这般傲骨铮铮的血性男儿,誓死一战,不离不弃。

那一天的赵桓也哭了——当将士们一听到皇上御驾亲征的消息时,那欢呼声顶破了悲悯的历史苍穹。

他忽然想,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好皇帝?

自己,也是有点骨气的。

可是,他的骨气,也只有那么一天。

他听见那个铁血汉子振聋发聩的声音响起,“留守京师,谁若再说逃跑,立即处斩!”

军纪严明——即刻加固城池,修护城河,誓死保卫京师。

金军抵达东京,准备了几十条战船,准备火攻宣泽门。

李伯纪招募敢死士兵两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用挠钩钩住金军火船,并投之以大块石块,金人火船纷纷被击翻,金兵纷纷落水。

京师保卫一战,胜利在望。

金人见李伯纪军纪严明,京师久攻不下,便放弃迎战,转而议和。

赵桓在宰相白时中与李邦彦的谗言中,决定议和。

割地赔款,甚至尊金主为“伯父”。

割“太原,中山,河间”三地——这是大宋的土地啊。

嫉恶如仇的李伯纪拼死扣留割让诏书不发——并再次击退金人,得胜而归。

谁知赵桓为了讨好金人,竟下令罢免了李伯纪。

此事引起天下百姓不满,以陈东为首的一千余名太学生在宫门外伏阙上书,“乞复用李伯纪。”

朝廷不回应,百姓与太学生长跪不起。

无奈,朝廷终于同意复用李伯纪——不久,金兵再次围攻汴梁,李伯纪率领全城豪杰、百姓与官兵奋起抵抗,再次取得胜利。

可昏聩的皇帝终是软弱,为了不让金人更加愤怒——竟然又将李伯纪逐出京师,远谪夔州,还扣了一个帽子,“专主战议,丧师费财”。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那是夔州——白帝城里,并不是洋溢着诗仙曾经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大宋国土,一日可得不可得还?

随后,金风细雨楼得到消息——金人派出好手十三名,一路上追踪李伯纪,欲杀之而后快。

若是——李伯纪一死,大宋更加没有像样的将才,大宋便是真真岌岌可危。

得到这个消息时的戚少商与顾惜朝,迅速赶往奉节。

那时的王小石正在汴梁,带领着京师的武林同道,与官兵和百姓共同抗敌。

而当时的压力,并不只来自于金人的入侵。

那时的方应看终于再也藏不住狼子野心——与金勾结,窝里反,给大宋倒戈一击。

几乎是致命的。

王小石几乎崩溃——虽然他自始至终防备着他。

他的挽留剑出鞘的时刻,方应看却收起了血河神剑——“我现在,还不要和你斗。”

“为什么。”王小石沉重的目光几乎让方应看应付不了。

“等这天下——全都落到我手里,等这江湖,全都在我掌握之时——我们再来决一胜负。”

说了这番话的方应看露出了孩子气的笑容——“我要你的对手,只剩下我一个。”

与此同时的戚少商与顾惜朝正与金人的十三个好手决斗——李伯纪不能死。

大宋的英雄——他不能死。

逆水寒与九万风的合壁——向八千里神州路要人。

杀外侮,留忠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刻,你,或者我,皆为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