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补完计划
字体: 16 + -

第二百九十四章 天书

    出右侧洞窟,进左侧洞窟。走过一段长、长的隧道后,便见了一穴,穴壁上却是一片字迹。其首,书“天书”二字,正文极简,所言乃是天地万物气、形、质具备未相离时之浑沦,何至阴阳之分,四时之备,清浊相离,天地之有生,万物之有形的道理。其言,简单到了极致,也含糊到了极致——似乎,书写这一卷“天书”之人本身,也寻思不出更好、更合适的言语表述!

    语言……在涉及“未形”时,是那么的苍白、简陋,便是强行而言,亦是词不达意到了极点。

    这就像是一个人见过了火车,将之形容为“像是一节一节的竹子”,当未见之人读过时,自然感觉云遮雾绕,难以理解。而亲眼见过的人,却又感觉……还挺形象的。

    王二一见这“天书”第一卷的内容,曰:

    夫天地造化。盖谓混沌之时,蒙昧未分,日月含其辉,天地混其体,廓然既变,清浊乃陈。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然天地万物,皆有其相,众生沉迷,惑於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为众相故,心生三毒三惧三恐怖,不可久矣。

    天象无刑,道褒无名,是故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达光明。持一正道,内体自性,天地以本为心者也。

    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

    故无实无虚也。

    故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也。

    ……

    如此“直白”之描述,又怎么看不出来。这“夫天地造化”一段所讲,便是太素,气形质具备未相离时之状态,后一段所讲,则是如何去识这一种状态,是要让人抛开一些有形诸物,去认识其“未形”的本相,不受有形世界的条条框框拘束、错误引导。第三段,则说的是“如何”去认识,第四段说的,是“认识”之后,是如何的状态,第五段则是……“会认识什么”“得到什么样的认识”……通篇“天书”的第一卷,条理是很清晰的。王二咂摸了一番,便笑了一下——

    本来,他还打算将天书五卷都看上一眼的,但看了这第一卷之后,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第一卷天书就像是一篇总纲一样,将各种内容都概括了。唯一少的,不过是详细说明,细节法门而已。

    对王二而言……有一篇总纲性质的提要,其实已经足够了!

    这就像他教曾书书、杜必书二人悬空、漂浮之术,天听地视神通、穿墙术一样……只要在关键处点一下,二人便能由这一点灵光,学会相应的法术。根本就不必要如陆雪琪、张小凡一般的死脑筋,不给具体的法门,就抓瞎,学不会。曾书书、杜必书二人的资质……实际上真的不错。只是,这样的“聪明人”也自然显得懒散、不求上进。

    若他二人这样的“聪明人”知道努力,和陆雪琪、张小凡一样的用功,那当真是不给普通人活路了!

    勤能补拙……但即便每天不睡觉,比别人多出二十四个小时,智商上面的差距也是无法消弭的。

    ……

    “这、这怎么……”

    曾书书、陆雪琪和杜必书在上面看到了太极玄清道的影子——或者,更为准确的说,是一些道家的世界观、宇宙观。

    张小凡则是从中看到了“极不可思议”,这一篇经文竟是混了道、佛两家的思想,以佛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识天地之未形,见混沌之分阴阳,万物之根性……这,在张小凡看来,不免有些奇葩,有些……不伦不类。但却又莫名的合适。

    至少,他修行的太极玄清道、大梵般若这两种法门竟然隐隐约约的,有了一种殊途同归的趋势。

    ……

    过了半晌,曾书书记下了“天书”第一卷的内容,开口打破了宁静……“这魔教的天书,怎么和我们道家的修行理念这般相似……”

    杜必书也道:“是啊……简直难以置信,如果不是墙上刻着‘天书’两个明晃晃的大字,我都以为这是道家的修行法门了……”他说完,就用眼睛去看王二,却是有些希冀……盼着能从王二这里得到一些答案。

    陆雪琪和张小凡也跟着他的目光一起看向了王二……

    王二莞尔一笑,不吝解惑,声音柔和而祥泰,说道:“无论是正道、魔道,也不拘于道家、佛门——之所以在法门中,有如此大的相似性,便是因为修行的根基是一样的。神州浩土,修行之根本,皆是纳天地灵气为己用,而后一步一步,灵气承载人的精神意志,最后……呵,假如不一样的话……”王二也没说“不一样”是怎样的“不一样”,只说:“那自然就不相同了。”这个道理说开来,本也不如何复杂。

    曾书书却是抓住了重点,说:“故而玉清、上清、太清……实则最后的境界,就是要精神独立,元神再不依赖于灵气而存在,此时,便算是成仙了吧?”

    王二道:“不错,太极玄清道第三层、第四层之所以是一个分水岭,便是如此。太极玄清道第三层,修出太极元气,涵三为一,实便有了承载人的精神、意志的资格,只是如何承载,却无人知晓具体的步骤,只能撞大运。撞过去了,便一下子能驱物了……”

    曾书书道:“我为什么早不知道。不然也不用被我爹拿我的宝贝们的性命要挟,苦苦修行了。”

    这一个“知道”和“不知道”,对曾书书、杜必书这样的聪明人而言那绝对是云泥之别!

    “知道”了,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平步青云,“不知道”就只能跟傻子一样不知道为何琢磨真气,运行周天。能驱物了,却不知道为何可以驱物,也不知道为何可以一步一步的修炼进步——原本应该主动的一个步骤,硬生生的变成了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灯下黑。

    曾书书叹一口气,又冲王二拱手,说:“若我侥幸成仙……便是成不了仙,退上一步两步,修成上清境界,我也都要衷心感谢你!这算得上是大恩了。师兄你以后有事尽管说话,我曾书书一定赴汤蹈火!”

    杜必书也道:“没错,师弟你有事儿尽管说,我们赴汤蹈火。”

    曾书书怒视他:“杜必书,你丫占我便宜!”

    杜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