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家族
字体: 16 + -

一五九章 牛贩子

    启智和四豹的雇主是驴蹄岭一位董姓的四十来岁的汉子,他在兄弟中间排行老七,人称董老七。董老七长得面如黑漆身似铁塔,一双大手伸出来像只小簸箕。启智第一眼见到这人就吃了一惊,他站在他面前像堵墙样挡住了他的去路。启智心想董老七个子长这么高,一顿饭怕是能吃掉一锅。难怪他要做贩牛的买卖,要是种地不活活饿死才怪。四豹把启智给董老七介绍了一番,董老七眯着眼睛警惕地在启智脸上扫视着,询问着他家里的情况。启智知道他在摸他的底,一一做了回答。当董老七得知启智的爹就是进财时,他大笑着说:“娃,你爹原先在望贤山上做过毛胡!我和他交往过,人不错!”董老七接着又说:“娃,你就是那个被人传着当歌唱的,割卵蛋阉疯汉的娃娃吧!”

    启智不好意思地红着脸低下了头,看来他的瞎名声连董老七这个外村人也知晓了。董老七伸着簸箕样的大手在启智肩膀上捏了捏说:“咱这买卖是门苦差事,你的身子骨还行,吃这碗饭应该不成问题!”

    启智和四豹正式成了董老七的伙计。在董老七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他俩就跟着他去了绛州。他们一个多月马不停蹄地跑了二十多个村子,买回来四十多头膘肥体厚的肉牛。平日里董老七和四豹在外面收牛,启智就留在临时租来的牛圈里看管。三个人各有分工,董老七把牛收上来交给四豹,四豹再跑上十来里路把牛赶到启智所在的村子里。留在牛圈里喂牛看牛,是启智每日的功课。董老七说得没错,贩牛是门苦差事。几十头牛每天要吃掉二十多担的草料,每头牛都要细心喂养才成,要是掉了膘贩到洛阳就不值钱了。单是从各家各户挑草料喂牛就把启智累得够呛,累乏一天到了夜里他也不能闭着眼睛好好睡上一觉。他要和四豹两个待在牛圈里轮番看牛,他们是外乡人要时刻提防附近几个村里的贼偷牛。要是让贼偷上几只,他们这个冬天只能白干了。启智和四豹在牛圈里看牛时,董老七则去相好的女人家里过夜。他在绛州收牛的村里,几乎每个村都有相好的女人。

    这样的日子熬了一个多月,董老七终于收够了要贩的牛。真正的苦日子还在后头,启智想一想都觉得头皮发麻。他们三个人要赶四十多头牛没明没夜地走上八九百里路,两个多月走下来不把腿跑断才怪。到了夜里还要时刻清点牛数,以防把牛弄丢掉。遇着山路只能慢慢走,尤其是过山崖时,性子凶悍的牛最爱在这个时候抵架,要是掉下山崖摔死上几只就麻烦了。遇着好走的路也不能走得太快,牛要是累掉膘就要赔钱。让他们可以松一口气的是,从绛州到洛阳这一路尽管翻山越岭,却不用担心土匪打劫。董老七做贩牛的营生有十多年了,这条道上的土匪头子全都跟他称兄道弟,遇上土匪拦道掏几个银子就能通过。

    贩牛这活苦是苦了点,这一路走来启智倒也长了不少见识。当他和四豹两个脚步踏上绛州那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时,吓得直吐舌头。极目远眺竟然连一座山也看不到,大地平坦得就像一面镜子。与地无三尺平的舜地比起来,绛州的老百姓收庄稼时不用肩挑手提。他们走着平坦的土路也不费鞋子,一双鞋就是穿上一年也烂不了。大平原上无论男女老幼比刘王坡的村人要好活的多,与他们比起来,这里的老百姓简直就是天上的神仙!启智心想,绛州的老百姓就是夜里闭着眼睛走路,也不用担心摔到沟里把命丢掉。

    大平原上平坦的地势和辽阔的天空让启智在这一刻感到了惶恐,他连连感慨着:“狗日的,恁大的天!阴一次少说也得半个月!”

    “你个二半吊子!”四豹在启智后脖上拍了一巴掌嘲笑着他:“说球胡话哩,一天就能阴住!”

    董老七嘿嘿笑着,看着这俩伙计信口胡吣,他也不搭腔反驳。启智环顾四野,大平原上除了树和远处依稀的村庄外再也看不到其它新鲜物儿,他担心地说:“恁平的地儿,要是迷了路怕是一辈子也别想找回家去!”

    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让四豹陷入到了沉思中,过了片刻他神色凄然地说:“将来我死了就埋在这达,既使下辈子托生只牛也比在咱村里活人强!”

    启智和四豹的想法一样,他说:“将来咱俩埋到一达里做个伴,下辈子就在这大平原上活人!”

    这两个在麻姑山脚下长大的娃娃第一眼看到大平原,立时感受到了刘王坡的渺小和贫瘠。在这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即使来世做头牛拉车犁地,也比村里的牛省力气。

    在绛州收牛的这一个多月里,启智跟着董老七学到了不少真本事。在他的指点下,啥样的牛好牛孬,启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些牛别看长得膘肥体壮的,要是拉出来的屎稀稀泡泡的,这样的牛既是再便宜也不能要。这种牛身子里有病,要不了多久就会瘦下去。尤其是走远路,一旦瘦下去膘再也回不来,这种牛是赔钱货。有一种牛别看骨头架子不大,只要毛顺口轻价格适中就可以出手,这种牛既是吃麦秸草也会长膘。还有一种牛瘦得全身都是骨头,看起来像是有病。这种牛爱喝水,还不停地伸着脖子打喷嚏。一到夜里这种牛就要不停地叫,叫起来时喉咙里像是塞着一团破布声音沙哑难听。要是遇上这种牛,即使再瘦再老也要掏钱买下。这种牛是最值钱的,肚子里有牛黄。在董老七十多年的贩牛生涯中,这种牛他总共遇到过三次,这三次赚来的钱比他跑了十多年加起来还要多。这种牛卖相不好,主家大多以为牛病了,只要出个价就能买到手。这种牛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干牛贩子这个营生或迟或早总能遇上。遇上几次这样的机会也就发了横财,几辈子都不愁吃喝了。这些相牛的经验董老七一向秘不示人,他独独把这门绝活教给了启智。连启智也觉得奇怪,董老七为咋对他这么好。董老七却说他是在报恩,启智爹当年救过他一命。

    启智和四豹的厄运是伴随着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突然降临的。当他们收完牛走到一个名叫吕家庄的村子时,正好赶上太阳落山。董老七吩咐两个伙计在村里歇上一晚吃点东西,明儿一早再继续赶路。启智和四豹对这里的地形不熟悉,他们并不知道吕家庄再往前走就是火龙关了。火龙关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只有山腰间一条窄得像羊肠样的小道可以通过。就是这条凶险的像麻花样缠绕在半山腰的小道,在先秦时期却是非常繁忙的驿道和商道。这条道的凶险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先秦时期晋国为了向东扩展在这条道上用兵多达三十余次,道下的深沟里葬满了那些战死异乡的冤魂。时止今日舜地百姓日常用得洋油、洋火,穿在身上的洋布,莫不是通过这条小道由生意人肩挑牛拉地运进来的。那些要钱不要命的生意人为了赶路,从这条道上摔下去的比山坡上的石头还多。当地的庄稼户们在山里砍柴,经常能遇到那些身着衣服的白骨和发臭的尸首。因此关里的百姓们才流传着“早不出门,夜不过关”这句话。早上山里雾大路滑,一不注意就会摔下山崖送命。夜里过关的人是赶着去见阎王爷的,除了十万火急的事,一般没人会选择在夜里过关。刘王坡的两大秀才以前上太原府赶考时,就在这里歇脚。他们在太阳落山前赶到火龙关,在关里的客店里住上一宿,第二天吃过早饭当太阳出来后再继续赶路。舜地人把火龙关以外的几个县全部称之为西迷。对舜地人来说这条道是他们联结西迷大平原的脐带;以西迷人而言,这条道是南下洛阳通向华北平原的唯一要道。这条古道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火龙关附近有一个村子是尧王的故乡。这条通向舜地的古道,就是尧王访舜时所开劈的,因此当地的庄稼户们才把这条小道称为尧王道或贤人道。多年以后,当启智带着千军万马再次来到火龙关时不由得感慨连连,在这里他遭遇了生命中的两大劫难。

    火龙关是进入舜地的头一道关口,是舜地的门户,一旦过了火龙关再走上一百多里也就到了舜垣的腹地。到了自家人的地盘上,启智这趟买卖也就走了一半的路。往南过了黄河,再走上半个多月就能到洛阳交差。河南那边虽说也有山路,但比起火龙关这边来要好走得多。董老七觉得两个伙计初次上手赶牛,不知道夜里过关的危险,白天过关也许不失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