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一线生机
好后悔,我真的好后悔。
这句话是如今周忠良的内心体现,但这世界上并没后悔药可吃,现在的周忠良就如董大山所说已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在刚拿到康熙的封赏时,周忠良的心情是兴奋而雀跃的,更为能终究摆脱反贼身份,从而成为朝廷大员而狂喜不已。
劳劳碌碌大半辈子,总算翻了身,如不是绍兴在朱怡成手里,周忠良早就打算锦衣还乡了。
袁奇败后,周忠良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可这幸福的日子并不长,随着董大山出兵安庆,紧接着又拿下望江以东,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了周忠良的头上。
“大人!大人!”
九江同知急急赶了进来,这人算得上是周忠良的亲信,也是当初跟随周忠良起事反了袁奇的一员。
事成后,按照约定授以六品文官,不过后来因为周忠良被隆科多坑了一把,不仅几句话拉走了鲍坚等人,使其袁奇旧部文武对裂,更让周忠良失去了对下面大多数人的控制。
但为照顾周忠良之心,隆科多也没把事做绝,所以把周忠良手下的铁杆二三人的品级提了提,而这位同知就是其一。
“怎么样?”见到他急急赶来,周忠良连忙问道。
那人摇摇头,叹道:“局势不妙啊大人,尤其是鲍总兵那边根本就不搭理,口口声声还说隆中堂自有安排。大人,难不说朝廷打算把我们当成弃子不成?”
“这不可能!”周忠良说道,同时深深皱起了眉头,他起身在堂中来回走着,走了回儿又问:“鲍坚只说隆中堂自有安排,除此之外还说了什么没有?”
见同知摇头,周忠良微微松了口气:“九江是江西要地,朝廷绝不会弃而不顾,再者你我身份特殊,朝廷不仅没必要把我们当弃子,一旦这么做了,以后朝廷如何面对天下?又如何取信于民?”
周忠良是当过师爷的人,对于官场的事还是颇有研究,这一番话说出来倒是有理有据。
“大人,话虽如此,可眼下局势不好,无论为九江,还是为大人自己,得早做安排啊!”
九江同知急切地说道,看着他有些焦虑的面容,周忠良点了点头。实际上周忠良的内心中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可惜的是,如今留给他的选择并不多。作为江西布政使,他的职权就是守住九江,可他区区一个文官,上面不仅有巡抚,还有隆科多这么一尊大神在。更重要的是,九江镇总兵鲍坚根本就调动不动,鲍坚自从搭上了隆科多这条线后早就不把周忠良放在眼里了,平日里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差,这也是周忠良不自己出面,而是让九江同知去找鲍坚商讨九江防御的原因。
“这个老夫知道,这样吧,这几日你多跑几次军营,老夫就不信这鲍坚无动于衷?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这船翻了大家都没好结果,这道理他会不明白?”周忠良沉着脸道。
九江同知迟疑了下,最终还是点头答应,随后告辞离开。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周忠良暂时是不会自己直接出面和鲍坚商谈的,这也是让九江同知出面的原因。但周忠良心中还是在琢磨着其他事,前些时候听说高进部已打到了岳阳,眼看着就要进入江西以西。
相对于南京方面,实际上周忠良的心里更担心高进,毕竟和朱怡成的明军相比,周忠良可是出卖袁奇的罪魁祸首。高进是何人?他可是袁奇的把兄弟,更是袁奇的铁杆,袁奇死后,高进就接手了袁奇残部,几次围剿都未剿灭,反而被他突破包围一口气跑到了四川那边。
原本周忠良以为高进去了四川,再怎么样也无法威胁到在江西的自己,可万万没料到仅仅半年时间,这高进就卷土重来了,而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正是如此,江西的局势不妙,西有高进部,东有明军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周忠良简直一屁股坐在火炉上般。
幸好,安庆的明军现在并未有西进迹象,这才让周忠良稍稍放心,可西边的高进部却高歌猛进,隆科多统领中原大局,注意力主要摆在河南一带,对于江西方面虽做了些安排,但从周忠良看来还是担心不已。
想了想后,周忠良来到书房,提笔给隆科多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诚恳地写明自己对大清的忠诚,表明自己坚守九江的决心,但在后面笔锋一转,又显露出对于江西处于两军东西夹击的担忧,希望隆科多能早日对江西军政做好妥善安排,以确保江西安全。
写完之后,周忠良细细看了一遍,再修改了几处,然后重新再抄了一份。封上信口,盖上火漆,喊来下人,把信以最快速度发了出去。
做完这些事,周忠良静静坐在太师椅中,微微闭上了眼睛,但他的脑子却在飞快转着,他在琢磨着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一旦清廷真的靠不住的话,他周忠良又将何去何从?
不知过了多久,周忠良猛然睁开眼睛,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从椅中急急起身,周忠良在书房中快速翻找着,找了半天也未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随后凝神想了想后,他快步又出了书房,不一会儿来到布政使衙门,到了衙门后他摆手让上来行礼的下属起身,直接询问对方近期的朝廷公文在存何处,让人把这些公文全部拿过来。
片刻,一大叠公文摆在周忠良的案头,周忠良一份份翻阅着,他看的速度很快,只是翻开第一页瞧了几眼就摆到了一旁,也不知道在找寻什么。
翻了半天,当他终于找到那份公文的时候顿时松了口气,随后翻开异常认真仔细的看着,细细看了许久后,周忠良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手中拿着这份公文顿时大笑几声。
“天不绝我,天不绝我啊!”这时候,周忠良心中的阴影仿佛一下子就被扫空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迎刃而解,心情大好的周忠良把这公文小心翼翼地塞进怀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衙门。
这句话是如今周忠良的内心体现,但这世界上并没后悔药可吃,现在的周忠良就如董大山所说已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在刚拿到康熙的封赏时,周忠良的心情是兴奋而雀跃的,更为能终究摆脱反贼身份,从而成为朝廷大员而狂喜不已。
劳劳碌碌大半辈子,总算翻了身,如不是绍兴在朱怡成手里,周忠良早就打算锦衣还乡了。
袁奇败后,周忠良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可这幸福的日子并不长,随着董大山出兵安庆,紧接着又拿下望江以东,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了周忠良的头上。
“大人!大人!”
九江同知急急赶了进来,这人算得上是周忠良的亲信,也是当初跟随周忠良起事反了袁奇的一员。
事成后,按照约定授以六品文官,不过后来因为周忠良被隆科多坑了一把,不仅几句话拉走了鲍坚等人,使其袁奇旧部文武对裂,更让周忠良失去了对下面大多数人的控制。
但为照顾周忠良之心,隆科多也没把事做绝,所以把周忠良手下的铁杆二三人的品级提了提,而这位同知就是其一。
“怎么样?”见到他急急赶来,周忠良连忙问道。
那人摇摇头,叹道:“局势不妙啊大人,尤其是鲍总兵那边根本就不搭理,口口声声还说隆中堂自有安排。大人,难不说朝廷打算把我们当成弃子不成?”
“这不可能!”周忠良说道,同时深深皱起了眉头,他起身在堂中来回走着,走了回儿又问:“鲍坚只说隆中堂自有安排,除此之外还说了什么没有?”
见同知摇头,周忠良微微松了口气:“九江是江西要地,朝廷绝不会弃而不顾,再者你我身份特殊,朝廷不仅没必要把我们当弃子,一旦这么做了,以后朝廷如何面对天下?又如何取信于民?”
周忠良是当过师爷的人,对于官场的事还是颇有研究,这一番话说出来倒是有理有据。
“大人,话虽如此,可眼下局势不好,无论为九江,还是为大人自己,得早做安排啊!”
九江同知急切地说道,看着他有些焦虑的面容,周忠良点了点头。实际上周忠良的内心中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可惜的是,如今留给他的选择并不多。作为江西布政使,他的职权就是守住九江,可他区区一个文官,上面不仅有巡抚,还有隆科多这么一尊大神在。更重要的是,九江镇总兵鲍坚根本就调动不动,鲍坚自从搭上了隆科多这条线后早就不把周忠良放在眼里了,平日里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差,这也是周忠良不自己出面,而是让九江同知去找鲍坚商讨九江防御的原因。
“这个老夫知道,这样吧,这几日你多跑几次军营,老夫就不信这鲍坚无动于衷?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这船翻了大家都没好结果,这道理他会不明白?”周忠良沉着脸道。
九江同知迟疑了下,最终还是点头答应,随后告辞离开。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周忠良暂时是不会自己直接出面和鲍坚商谈的,这也是让九江同知出面的原因。但周忠良心中还是在琢磨着其他事,前些时候听说高进部已打到了岳阳,眼看着就要进入江西以西。
相对于南京方面,实际上周忠良的心里更担心高进,毕竟和朱怡成的明军相比,周忠良可是出卖袁奇的罪魁祸首。高进是何人?他可是袁奇的把兄弟,更是袁奇的铁杆,袁奇死后,高进就接手了袁奇残部,几次围剿都未剿灭,反而被他突破包围一口气跑到了四川那边。
原本周忠良以为高进去了四川,再怎么样也无法威胁到在江西的自己,可万万没料到仅仅半年时间,这高进就卷土重来了,而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正是如此,江西的局势不妙,西有高进部,东有明军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周忠良简直一屁股坐在火炉上般。
幸好,安庆的明军现在并未有西进迹象,这才让周忠良稍稍放心,可西边的高进部却高歌猛进,隆科多统领中原大局,注意力主要摆在河南一带,对于江西方面虽做了些安排,但从周忠良看来还是担心不已。
想了想后,周忠良来到书房,提笔给隆科多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诚恳地写明自己对大清的忠诚,表明自己坚守九江的决心,但在后面笔锋一转,又显露出对于江西处于两军东西夹击的担忧,希望隆科多能早日对江西军政做好妥善安排,以确保江西安全。
写完之后,周忠良细细看了一遍,再修改了几处,然后重新再抄了一份。封上信口,盖上火漆,喊来下人,把信以最快速度发了出去。
做完这些事,周忠良静静坐在太师椅中,微微闭上了眼睛,但他的脑子却在飞快转着,他在琢磨着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一旦清廷真的靠不住的话,他周忠良又将何去何从?
不知过了多久,周忠良猛然睁开眼睛,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从椅中急急起身,周忠良在书房中快速翻找着,找了半天也未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随后凝神想了想后,他快步又出了书房,不一会儿来到布政使衙门,到了衙门后他摆手让上来行礼的下属起身,直接询问对方近期的朝廷公文在存何处,让人把这些公文全部拿过来。
片刻,一大叠公文摆在周忠良的案头,周忠良一份份翻阅着,他看的速度很快,只是翻开第一页瞧了几眼就摆到了一旁,也不知道在找寻什么。
翻了半天,当他终于找到那份公文的时候顿时松了口气,随后翻开异常认真仔细的看着,细细看了许久后,周忠良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手中拿着这份公文顿时大笑几声。
“天不绝我,天不绝我啊!”这时候,周忠良心中的阴影仿佛一下子就被扫空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迎刃而解,心情大好的周忠良把这公文小心翼翼地塞进怀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