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皇宫里的一日日过得极快,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转眼之间便是五个春秋。
“太和七年”被史官一笔一划地写下,冯锦回来之前朝堂上所有的污垢都成为了过去,整个大魏也好似春笋一般,重新展现出生机勃勃。
冯桓和硕明从太和五年起就以伴读的身份长居宫中,纯熙也常随高沛璇一起进宫来探望冯锦。
可两个孩子每每围着她“姑姑”、“伯母”地叫着的时候,她却不知道是该欣慰还是酸楚。
好在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健康平安地长大,硕明能够出口成章,纯熙也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惹人疼爱,冯锦心中才有了些许安慰。
过去一身稚气的拓跋宏如今快满十岁,也长成了听话懂事的大孩子,坐在太华殿的时候,更是有了那么一些器宇轩昂的帝王模样。
他眉眼之间越来越像他父亲,而那偶尔有些倔强的脾气,又引得冯锦总是想起记忆深处他未曾见过的祖父,禁不住感叹起血缘的奇妙来。
朝堂上的事情,拓跋宏渐渐能听懂一二,有些不要紧的折子冯锦便也试着放手让他自己处理。
闲下来的时候,她就与他讲讲他的祖父,以期拓跋浚那未成的霸业能在孙儿手上完整下去。
所以拓跋宏打从懂事儿起就牢牢记住了祖母与他说的话。
他要将大魏建设成一个上下一心的大国,让每一个民族都平起平坐,没有分裂,更没有战争。
这日祖孙二人正在太华宫的书房里批折子,忽听哲海匆匆忙忙地进来通报。
“皇上,太皇太后,兵部尚书李大人求见。”
冯锦有意地瞧了一眼拓跋宏,只见他先是下意识地将目光转到祖母身上,看她盯着自己却又不说话,便立马明白过来,搁下手上的笔挺起胸膛。
“哲海公公去回话罢,就说朕请李大人进来。”
哲海应声退出去,不多时,李奕进门向拓跋宏和冯锦各行了礼。
原先的兵部尚书去岁年底告老还乡,他便毫无疑问地升任了尚书,倒也在官位上做得令众人信服,甚至还优于前任。
拓跋宏从小对祖母做的事、选的人都深信不疑,对着李奕的时候也是敬重而礼让的,这会儿更是亲自起身唤来宫人为他赐座。
“谢皇上。”李奕拱手,稳稳落座之后,又将目光投向冯锦,“臣今日前来有事想说与皇上和太皇太后,但又恐毫无凭据,叫人说是草木皆兵。”
冯锦听他这话,正色微笑道“你但说无妨,在兵部做事宁可草木皆兵,也不能后知后觉,这些道理我还是明白的。”
拓跋宏也跟着点头,认真地听他说下去。
“臣自上任以来便在研究北边各族,发现多的是柔然与柔然通婚,鲜卑与鲜卑通婚,汉人与汉人通婚。这若放在内陆大可不必担忧,但边境之地,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是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排斥他族的现象,恐怕容易引起动乱。自古以来,边境的大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大多会明目张胆反对朝廷。”
冯锦微微凝眉,当年她新寡,刚刚辅佐拓跋弘的时候,南北边境各族的不安与动荡还历历在目。
这几年好不容易稳住了内陆,又加大了镇守边疆的力度。倘若因为各族婚姻之事再促成了拉帮结派、令豪强世家轻而易举把控边境,那是万万不可的。
见她不说话,一直在旁边听着的拓跋宏倒是率先开口了“李大人,那朕若是再增派精兵强将驻守边疆,他们是不是就会有所忌惮,不敢动那反对朝廷的心思了?”
李奕轻轻摇头“皇上此言,治标不治本啊。我们的军队终究是有限的,再往边疆增援,内陆怕是要有人手亏空。”
“宏儿,无论是内陆还是边疆,我们要抓住的都是民众的心,让各族都心甘情愿接受朝廷,而非用武力让他们感到惊惧。”
冯锦听他如今已经有了说出自己想法的意识,倒是颇感欣喜的。
她站起身,走到离他们两个近些的位置去,轻笑着看拓跋宏“祖母与你说过的,自大魏建国以来,祖宗都专意武略,未修文教。只你父皇颁布天安学制,才让儒学得以在大魏站稳脚跟,如今看来它们在边境之地还是发展迟缓的。”
“皇祖母,孙儿知道了!”拓跋宏眼睛一亮,又转向李奕,“李大人,我们在边境办学教化,自然要好过靠武力镇压。”
冯锦与李奕对视一眼,轻轻点了点头道“宏儿说的没错,边境之地,儒家经义更要渗透。但我还有句话,你记得交代给边疆驻守的州府,要比办学更早落实下去。”
“太皇太后请讲。”李奕从座上站起来,稍稍俯身,以备听命。
冯锦拍了拍拓跋宏的背示意他亲笔草拟“自今年腊月起,全国上下,除人口过多的汉族以外,其余一律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
拓跋宏写字的手稍微顿了一顿,扬起脸小声问道“皇祖母,那些喜欢抱团通婚的族人们本就有异心,您这样强制,还将汉族排除在外,岂非更加激化了矛盾、更让他们对朝廷不满?”
一旁的李奕刚开始听她这么说也是懵懵懂懂的,仔细思索了片刻之后,忽然明白了过来,在心下赞叹冯锦的脑子转得如此之快。
“皇上,此举不是在激化矛盾,而是在消解矛盾啊。”
冯锦微微一笑,拓跋宏也放下了笔,歪了脑袋请他接着说给自己听。
“皇上,有道是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乎近叶。汉人自不必说,是以自夏殷便不嫌一族之婚,从周世始绝同姓之娶。大魏朝廷虽是鲜卑建立,但全国上下汉人之数众多,可以肯定的是,得了汉族之心,便是得了大半的民心。”
李奕说得含蓄委婉,又杂了许多自己的见地,让拓跋宏有些云里雾里。
他求助似的又抬起头去望自个儿的祖母,而冯锦只说了一句,便让他那小脑袋瓜开了窍儿。
。
“太和七年”被史官一笔一划地写下,冯锦回来之前朝堂上所有的污垢都成为了过去,整个大魏也好似春笋一般,重新展现出生机勃勃。
冯桓和硕明从太和五年起就以伴读的身份长居宫中,纯熙也常随高沛璇一起进宫来探望冯锦。
可两个孩子每每围着她“姑姑”、“伯母”地叫着的时候,她却不知道是该欣慰还是酸楚。
好在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健康平安地长大,硕明能够出口成章,纯熙也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惹人疼爱,冯锦心中才有了些许安慰。
过去一身稚气的拓跋宏如今快满十岁,也长成了听话懂事的大孩子,坐在太华殿的时候,更是有了那么一些器宇轩昂的帝王模样。
他眉眼之间越来越像他父亲,而那偶尔有些倔强的脾气,又引得冯锦总是想起记忆深处他未曾见过的祖父,禁不住感叹起血缘的奇妙来。
朝堂上的事情,拓跋宏渐渐能听懂一二,有些不要紧的折子冯锦便也试着放手让他自己处理。
闲下来的时候,她就与他讲讲他的祖父,以期拓跋浚那未成的霸业能在孙儿手上完整下去。
所以拓跋宏打从懂事儿起就牢牢记住了祖母与他说的话。
他要将大魏建设成一个上下一心的大国,让每一个民族都平起平坐,没有分裂,更没有战争。
这日祖孙二人正在太华宫的书房里批折子,忽听哲海匆匆忙忙地进来通报。
“皇上,太皇太后,兵部尚书李大人求见。”
冯锦有意地瞧了一眼拓跋宏,只见他先是下意识地将目光转到祖母身上,看她盯着自己却又不说话,便立马明白过来,搁下手上的笔挺起胸膛。
“哲海公公去回话罢,就说朕请李大人进来。”
哲海应声退出去,不多时,李奕进门向拓跋宏和冯锦各行了礼。
原先的兵部尚书去岁年底告老还乡,他便毫无疑问地升任了尚书,倒也在官位上做得令众人信服,甚至还优于前任。
拓跋宏从小对祖母做的事、选的人都深信不疑,对着李奕的时候也是敬重而礼让的,这会儿更是亲自起身唤来宫人为他赐座。
“谢皇上。”李奕拱手,稳稳落座之后,又将目光投向冯锦,“臣今日前来有事想说与皇上和太皇太后,但又恐毫无凭据,叫人说是草木皆兵。”
冯锦听他这话,正色微笑道“你但说无妨,在兵部做事宁可草木皆兵,也不能后知后觉,这些道理我还是明白的。”
拓跋宏也跟着点头,认真地听他说下去。
“臣自上任以来便在研究北边各族,发现多的是柔然与柔然通婚,鲜卑与鲜卑通婚,汉人与汉人通婚。这若放在内陆大可不必担忧,但边境之地,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是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排斥他族的现象,恐怕容易引起动乱。自古以来,边境的大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大多会明目张胆反对朝廷。”
冯锦微微凝眉,当年她新寡,刚刚辅佐拓跋弘的时候,南北边境各族的不安与动荡还历历在目。
这几年好不容易稳住了内陆,又加大了镇守边疆的力度。倘若因为各族婚姻之事再促成了拉帮结派、令豪强世家轻而易举把控边境,那是万万不可的。
见她不说话,一直在旁边听着的拓跋宏倒是率先开口了“李大人,那朕若是再增派精兵强将驻守边疆,他们是不是就会有所忌惮,不敢动那反对朝廷的心思了?”
李奕轻轻摇头“皇上此言,治标不治本啊。我们的军队终究是有限的,再往边疆增援,内陆怕是要有人手亏空。”
“宏儿,无论是内陆还是边疆,我们要抓住的都是民众的心,让各族都心甘情愿接受朝廷,而非用武力让他们感到惊惧。”
冯锦听他如今已经有了说出自己想法的意识,倒是颇感欣喜的。
她站起身,走到离他们两个近些的位置去,轻笑着看拓跋宏“祖母与你说过的,自大魏建国以来,祖宗都专意武略,未修文教。只你父皇颁布天安学制,才让儒学得以在大魏站稳脚跟,如今看来它们在边境之地还是发展迟缓的。”
“皇祖母,孙儿知道了!”拓跋宏眼睛一亮,又转向李奕,“李大人,我们在边境办学教化,自然要好过靠武力镇压。”
冯锦与李奕对视一眼,轻轻点了点头道“宏儿说的没错,边境之地,儒家经义更要渗透。但我还有句话,你记得交代给边疆驻守的州府,要比办学更早落实下去。”
“太皇太后请讲。”李奕从座上站起来,稍稍俯身,以备听命。
冯锦拍了拍拓跋宏的背示意他亲笔草拟“自今年腊月起,全国上下,除人口过多的汉族以外,其余一律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
拓跋宏写字的手稍微顿了一顿,扬起脸小声问道“皇祖母,那些喜欢抱团通婚的族人们本就有异心,您这样强制,还将汉族排除在外,岂非更加激化了矛盾、更让他们对朝廷不满?”
一旁的李奕刚开始听她这么说也是懵懵懂懂的,仔细思索了片刻之后,忽然明白了过来,在心下赞叹冯锦的脑子转得如此之快。
“皇上,此举不是在激化矛盾,而是在消解矛盾啊。”
冯锦微微一笑,拓跋宏也放下了笔,歪了脑袋请他接着说给自己听。
“皇上,有道是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乎近叶。汉人自不必说,是以自夏殷便不嫌一族之婚,从周世始绝同姓之娶。大魏朝廷虽是鲜卑建立,但全国上下汉人之数众多,可以肯定的是,得了汉族之心,便是得了大半的民心。”
李奕说得含蓄委婉,又杂了许多自己的见地,让拓跋宏有些云里雾里。
他求助似的又抬起头去望自个儿的祖母,而冯锦只说了一句,便让他那小脑袋瓜开了窍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