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面圣
若朝廷能迁移中原汉人到关西,则将大大加快关西各部融入中原的进程。
这些东西,尤其是关西的重要性,景泰帝不会不知,只有迁移汉人的论调让他有些新奇,不过这法子也算不上有多稀罕。
洪武年间,平定西南后,大将傅有德和太祖朱元璋为了让这一带能真正并入大明版图,采取的措施就是如此,这才使得滇、黔二省从此真正成了中华治地。
景泰帝和于谦都是大明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君臣,关西的重要性自是心里有数,要不然也不会在京师一战之后,开始着手收复河套地区。
当然了,限于人力物力,君臣二人对西北的进一步行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徐徐图之。
要不是夺门之变打断了这个进程,相信大明对西北一带,不会像历史上那般弃之不管的。
这些东西景泰帝知道归知道,不过对于周秦川,还是生了好大的兴趣。
就他从杭允贤口中所知,眼前这个娓娓而谈的小子,不过粗通文墨而已,最多有些急智,不想这般涉及军国的大事,居然也能知晓,且说得头头是道,看来当真有生而知之之人。
尤其是他口中所说的那八个字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让景泰帝由衷地想要赞叹,要不是身子不好,就凭这句话,当浮一大白。
“平定关西以稳定西疆,迁移囚犯和失地流民以充实关西实力,这些举措朕都理会得,尤其是后一项事关重要,当在朝贡之后,给你们一个肯定的答复。
不过周小弟,你想在沙洲开设椎场,到底意欲如何呢?”
景泰帝待周秦川好容易歇下来之际,开口问道。
周秦川心里一凛,这才是重中之重,当下又开始卖弄他那点可怜的,从后世带来的超前见识。
“陛下,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强”
景泰帝眼睛一亮,这又是一个金句,也不知这小子肚子里还有多少货。
当今陛下对他的兴趣,周秦川自是不知,而是接着把他关于对士农工商兵的看法一一道出,在后世,只要稍微有点学识之人,都知道并认可这个道理。
不过在当下,确实算得上新鲜,景泰帝听得津津有味。
周秦川倒不担心这番有违大明祖制,显得离经叛道的言语会触怒眼前这位天子,就他所知,有明一代的大多数国君,其实都不太守规矩。
就是在朱元璋眼中的乖宝宝朱允炆,一样没有完全遵从自家祖父定下的章程,甫一掌权,就拿自己那些做了藩王的叔叔开刀,着手削藩。
朱棣更不用说,直接以靖难之名造反夺权。
其子其孙稍微安份些,不过也违背了老朱“内侍毋许识字”的规矩,开了内书堂。
而朱祁镇的正统年间,就连老朱立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那块铁牌都被王振给扔了,也不见朱祁镇有何举动。
再往后,大明的奇葩皇帝就更多了,在紫禁城开设市集的,做木工的,不上朝的,都不是安分守己之人。
相信眼前这位景泰帝,也不会循规蹈矩的,要不然怎会为了让自己儿子坐上储君之位,公然行贿大臣。
尤其是周秦川刚才所说的那些举措,对于大明西北能产生有利影响,通过周秦川之口说出来后,当今天子显而易见地动心了。
一俟关西开设椎场,势必影响到关中地区,将贫瘠不堪的陕北也囊括其中,百姓除了在地里刨食,又多了一个讨生的路子。
若有天灾骤起,多了条活路的平民,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揭杆造反,对于大明朝局的稳定,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在场诸人,除了周秦川之外,都不知道重开丝绸之路会给大明带来多大好处。
东亚大陆即将进入小冰河时期,若能在沙洲开设椎场,并顺理成章地重现丝绸之路,大明中后期就不会有一波接一波的民变,大明就不会被内困外患弄得焦头烂额,最后轰然倒塌。
“周小弟胸有韬略,实在叹为观止啊。”
待周秦川说完,景泰帝抚掌赞叹,“被你这么一说,朕当真动心了,只是开椎场简单,但势必要增加不少人手,靡费钱粮,户部那里恐怕难以通过。”
“陛下明见,不过瓦剌卫愿意为朝廷分忧,椎场所需的一应人手钱粮,不用朝廷出力,我们全都接下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沙洲椎场的衙门,将由瓦剌卫自行筹措组建。
不过周秦川自然不会一开始就把甜头给出去,先表示瓦剌卫愿意出力,叫叫苦,如果能成,自然闷声发大财,倘若不成,再说自己愿意上缴部分钱粮,把好处分出去一些。
见景泰帝有些迟疑,周秦川又抛出了一个重磅话头以表忠心,“陛下可安排厂卫人手到沙洲椎场,相信顺宁王是不会拒绝的。”
西厂和锦衣卫都是自己人,还有利益瓜葛,他们的人即便到了沙洲,也是和瓦剌卫穿一条裤子。
至于东厂,呵呵,至今厂督一职仍旧虚悬,几个内侍大档头没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已经是断了脊梁的野狗,在势如中天的西厂和锦衣卫面前,哪有他们说话的份儿。
“是么?”景泰帝沉吟着。
周秦川能主动提出派遣厂卫监督椎场,忠心可见一斑,景泰帝很是满意,不得不说,比之刚才,他更动心了。
有这些鹰犬替自己盯梢,相信关西闹腾不出什么浪花。
既然不费一钱一粮就能稳定关西乃至整个西北的局势,何乐而不为呢。
景泰帝嘴角上翘,笑了笑说道,“周小弟忠心可鉴,朕心甚慰,只不过”
周秦川的心微微一沉,这世上不少事儿,坏在“不过”、“但是”这些字眼上的可不少。
“只不过眼下于谦于大人在乡丁忧,朕一时无人可以相商啊。”
待景泰帝把话说完,周秦川才稍稍放心,只要没有一口回绝就好,只是这于谦又不在京师,啧啧,有些可惜,他还想见见这位千古名人呢。
。
这些东西,尤其是关西的重要性,景泰帝不会不知,只有迁移汉人的论调让他有些新奇,不过这法子也算不上有多稀罕。
洪武年间,平定西南后,大将傅有德和太祖朱元璋为了让这一带能真正并入大明版图,采取的措施就是如此,这才使得滇、黔二省从此真正成了中华治地。
景泰帝和于谦都是大明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君臣,关西的重要性自是心里有数,要不然也不会在京师一战之后,开始着手收复河套地区。
当然了,限于人力物力,君臣二人对西北的进一步行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徐徐图之。
要不是夺门之变打断了这个进程,相信大明对西北一带,不会像历史上那般弃之不管的。
这些东西景泰帝知道归知道,不过对于周秦川,还是生了好大的兴趣。
就他从杭允贤口中所知,眼前这个娓娓而谈的小子,不过粗通文墨而已,最多有些急智,不想这般涉及军国的大事,居然也能知晓,且说得头头是道,看来当真有生而知之之人。
尤其是他口中所说的那八个字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让景泰帝由衷地想要赞叹,要不是身子不好,就凭这句话,当浮一大白。
“平定关西以稳定西疆,迁移囚犯和失地流民以充实关西实力,这些举措朕都理会得,尤其是后一项事关重要,当在朝贡之后,给你们一个肯定的答复。
不过周小弟,你想在沙洲开设椎场,到底意欲如何呢?”
景泰帝待周秦川好容易歇下来之际,开口问道。
周秦川心里一凛,这才是重中之重,当下又开始卖弄他那点可怜的,从后世带来的超前见识。
“陛下,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强”
景泰帝眼睛一亮,这又是一个金句,也不知这小子肚子里还有多少货。
当今陛下对他的兴趣,周秦川自是不知,而是接着把他关于对士农工商兵的看法一一道出,在后世,只要稍微有点学识之人,都知道并认可这个道理。
不过在当下,确实算得上新鲜,景泰帝听得津津有味。
周秦川倒不担心这番有违大明祖制,显得离经叛道的言语会触怒眼前这位天子,就他所知,有明一代的大多数国君,其实都不太守规矩。
就是在朱元璋眼中的乖宝宝朱允炆,一样没有完全遵从自家祖父定下的章程,甫一掌权,就拿自己那些做了藩王的叔叔开刀,着手削藩。
朱棣更不用说,直接以靖难之名造反夺权。
其子其孙稍微安份些,不过也违背了老朱“内侍毋许识字”的规矩,开了内书堂。
而朱祁镇的正统年间,就连老朱立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那块铁牌都被王振给扔了,也不见朱祁镇有何举动。
再往后,大明的奇葩皇帝就更多了,在紫禁城开设市集的,做木工的,不上朝的,都不是安分守己之人。
相信眼前这位景泰帝,也不会循规蹈矩的,要不然怎会为了让自己儿子坐上储君之位,公然行贿大臣。
尤其是周秦川刚才所说的那些举措,对于大明西北能产生有利影响,通过周秦川之口说出来后,当今天子显而易见地动心了。
一俟关西开设椎场,势必影响到关中地区,将贫瘠不堪的陕北也囊括其中,百姓除了在地里刨食,又多了一个讨生的路子。
若有天灾骤起,多了条活路的平民,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揭杆造反,对于大明朝局的稳定,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在场诸人,除了周秦川之外,都不知道重开丝绸之路会给大明带来多大好处。
东亚大陆即将进入小冰河时期,若能在沙洲开设椎场,并顺理成章地重现丝绸之路,大明中后期就不会有一波接一波的民变,大明就不会被内困外患弄得焦头烂额,最后轰然倒塌。
“周小弟胸有韬略,实在叹为观止啊。”
待周秦川说完,景泰帝抚掌赞叹,“被你这么一说,朕当真动心了,只是开椎场简单,但势必要增加不少人手,靡费钱粮,户部那里恐怕难以通过。”
“陛下明见,不过瓦剌卫愿意为朝廷分忧,椎场所需的一应人手钱粮,不用朝廷出力,我们全都接下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沙洲椎场的衙门,将由瓦剌卫自行筹措组建。
不过周秦川自然不会一开始就把甜头给出去,先表示瓦剌卫愿意出力,叫叫苦,如果能成,自然闷声发大财,倘若不成,再说自己愿意上缴部分钱粮,把好处分出去一些。
见景泰帝有些迟疑,周秦川又抛出了一个重磅话头以表忠心,“陛下可安排厂卫人手到沙洲椎场,相信顺宁王是不会拒绝的。”
西厂和锦衣卫都是自己人,还有利益瓜葛,他们的人即便到了沙洲,也是和瓦剌卫穿一条裤子。
至于东厂,呵呵,至今厂督一职仍旧虚悬,几个内侍大档头没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已经是断了脊梁的野狗,在势如中天的西厂和锦衣卫面前,哪有他们说话的份儿。
“是么?”景泰帝沉吟着。
周秦川能主动提出派遣厂卫监督椎场,忠心可见一斑,景泰帝很是满意,不得不说,比之刚才,他更动心了。
有这些鹰犬替自己盯梢,相信关西闹腾不出什么浪花。
既然不费一钱一粮就能稳定关西乃至整个西北的局势,何乐而不为呢。
景泰帝嘴角上翘,笑了笑说道,“周小弟忠心可鉴,朕心甚慰,只不过”
周秦川的心微微一沉,这世上不少事儿,坏在“不过”、“但是”这些字眼上的可不少。
“只不过眼下于谦于大人在乡丁忧,朕一时无人可以相商啊。”
待景泰帝把话说完,周秦川才稍稍放心,只要没有一口回绝就好,只是这于谦又不在京师,啧啧,有些可惜,他还想见见这位千古名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