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霸主
字体: 16 + -

第880章难以取舍

    第880章难以取舍

    一千六百余倾虽然算不上多,如果在归德或是鲁郡这样的大郡,一千六百倾地简直就不值得一提,可是新野的地少,这一千六百倾地就占了新野郡的将近三成。如果再加朱腾等将佐和那些各级官吏和士绅所占的地,新野的自耕农和小地主只占到不足四成。这个比例虽然比建康还高点,可是却也不敢想象。

    冉明在林黑山的护卫下去了棘阳县。要说林黑山此时正意气风发,不光是因为他是冉明的心腹,地位和身份不同往日。而是他在接待东晋名士王坦之时,把王坦之气得吐血了。

    王坦之是博文多才名士,那张嘴虽然没有苏秦张仪厉害,但是却也不弱,特别是一番话柔中有刚,软硬兼之,意欲迫魏国与晋国签订永不侵犯条约。林黑山知道自己的底细,绝不与王坦之答话,只是在劝其饮酒。

    见林黑山外貌粗鄙,王坦之也没有与他谈玄辩经,只是把晋国的底细露出来了。王坦之道:“晋国之主宅心仁厚,自继位以来勉力勤政,无甚陨越,境内以安,庶民粗足。养兵唯图自保,并无问鼎天下之心。今魏主英明,天下归心,晋国亦不落人后,为庶民百姓计,决以自削国号,降格为王,善事大魏,息兵恤民,今后魏国与晋,君臣和气,永弃兵戈,实为幸事……

    如果是一般大臣听到这话肯定会心动,可是林黑山仍然只是劝酒。并不接话,王坦之费尽口舌,发现最终只得对牛谈琴,郁闷的要死。

    这还不算,从头至尾,酒宴上林黑山只是劝酒,其他一句话也没有。当林黑山走后,王坦之这才打听到,他居然被冉明耍了。派出了这么一个大棒槌,就是为了恶心他。这下王坦之气得血涌上脑,居然吐血了。最后什么也没有提,就灰溜溜的走了。

    其实就在冉明忙着体察新野民情时,大量宣传队开始深入晋国。

    京口既后世镇江,街头一名头发胡子花白老乞丐的耍着竹板,一边走一边唱道:“数来宝,道来宝,来到了大街,我饿坏了,也不叫,也不扰,过往的君子行行好……”

    看着这一队官兵过去,老乞丐的嘴里的词马上就变了:“数来宝,道来宝,不到魏国不知道魏国的好,三十税一,杂役少,盖新房,换新帽,日子过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数来宝其实就是后世快板的原型,这种演绎形式既通俗易懂,又贴近百姓生活,非常容易被百姓们接受。

    随着这次南征提前南下的是两千余出色的街道艺人和宫娥,街头艺人大都以编了新的数来宝段子,用来宣传魏国的新政和百姓的幸福生活。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则以演绎变文,变文故事脚本以魏国描述魏队为主,以略加夸张的手法,重点突出魏军步骑之盛,将士之勇,以及他们在战斗中的热血故事。

    其实变文就是说书的前身,在隋唐时期形成,所说内容原为佛经故事,是佛教徒用来传教的手段之一,后来渐渐也包括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魏队在冉明时期开始重新崛起,安喜血战、血染泒水河,黑夜突袭十万鲜卑大营,尸油火烧慕容德,以及智取青州,千里转战、智破胡虏的事迹早在冉明初封胶东王的时候,就在不其开始盛行。最开始只不过几十名口齿伶俐的小厮,到如今早已形成了一套回环曲折、激动人心的故事,其中《尸油火烧慕容德》、《连环马夜战》、《洛阳攻防》、《火烧龙潭谷》、《智取潼关》、《巾帼风采》等都已经十分成熟,魏国各地的茶客尽皆耳熟能详。

    偏偏江南文化非常兴盛,谈玄论经虽然大行其道,不过清谈这个东西属于高雅的玩意,就像后世的歌剧,没有一功的文化涵养,根本没有办法欣赏其中的奥妙。而变文传到江南,很快就受到了百姓和士绅的吹捧。

    这变文艺人说的都是“真人真事”,特别是《巾帼风采》之后,变文又推出了新的名篇,这个叫《花木兰》,不过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魏年间,按照历史进程,这需要是八十多年以后才能发生的事情。不过这个花木兰可不是代父出征的故事了,而是变成了花木兰是一个为报血仇,化妆从军的故事。变文中的花木兰原本出身一个医生世家,其父是花神医是巨鹿当地有名的医生。

    话说后赵太宁元年,后越石虎驾崩,国家动荡不安。羯族将领如同放羊一般,到处杀人劫财。身在巨鹿郡的花木兰的家乡十八村镇三千余口皆被屠戮一空。花木兰自幼好医,因为其父进山采药时不小心伤了腿,花木兰就代父进山采药。结果在山中迷了路,路上耽搁了七八天的时间,等花木兰到了家之后,她顿时就吓傻了。村里头到处都是尸体,已经开始腐烂,蛆虫爬满了一地。引来了无数的老鹰和野狗,吞噬尸体,野狗的眼睛都变成了绿油油的,对着花木兰他们龇牙咧嘴,竟然有了返祖的迹象。

    花木兰也顾不得恶心,她和几个师弟连滚带爬的跑到了家中。结果一看老父的尸体就趴伏在门口,脑袋已经不见了,一腔的血水浸透了地上的黄土。在往里面跑进去,在正厅正好看见了母亲的尸体,悬挂在了房梁上。浑身上下的衣服已经撕扯没了,到处都是伤痕,有刀伤,有撕扯的,尤其是脸上,一颗眼珠子被生生的挖出来,黑漆漆的眼眶里头还爬着蛆虫。最令花木兰愤怒的是母亲的下体还插着一柄刀,在身下是一摊暗红的鲜血。墙角还有弟弟的尸体,四岁的弟弟明显是撞在墙上,脑袋被生生撞碎了。六岁的妹妹的尸体则是在另外一个房间,被砍成了三段。

    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四位至亲全部都死了,花木兰几乎能想象出他们死时的凄惨。这些兽兵杀了父亲,然后又强行侮辱了母亲,把她活活致死,弟弟妹妹在一旁哭闹,喊叫。竟然有人抓起了弟弟,把弟弟摔在了墙角,把脑袋打碎了。妹妹也被残忍的分尸,花木兰在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甚至有一死了之的冲动。

    花木兰想要报仇,正在这个时候,魏国烈武皇帝举兵反赵,号召汉人反抗羯胡的残暴统治。花木兰的几个师兄弟都成功入伍参军,而十四岁的花木兰却因为是女儿之身被拒绝了。花不兰不甘心,就用布裹住了胸,化妆成男子成功入伍参军。

    在邺城之战中,花木兰奋勇作战,毙敌无数,丝毫不弱于男儿。后来她慢慢建功立业,一步一步成长为军中将领,永兴四年,花木兰所部被改编为中央步军五营,而花木兰也升任别部司马。

    冉闵大赏功臣,花木兰因功封为关内候。并赐婚花木兰,这才发现花木兰居然是女儿之身。变文艺人是胶东国的老手,讲的时候声情并茂,当说到花木兰全家以及全村男女老幼被杀,那些百姓无不愤恨异常,咬牙切齿。当讲到邺城之战时,魏军主力在外,只有一千多人,却遭遇石琨十万胡军的进攻,周围的百姓无不紧张万分。当讲到花木兰所部伤亡殆尽,决定与城共存亡时,周围百姓闻者无不落泪。当讲到邺城百姓自愿走上城墙共抗羯胡时,那些百姓都紧张的手心里攥出了汗水,当听到冉闵率领千骑回援,单骑冲破敌阵,并斩杀甚众时,听者全部鼓掌叫好。

    被改编了的《花木兰》故事,从原文更加曲折离奇,把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最后说到魏军大获全胜,整个望月楼竟响起了震天欢呼。

    这一日过后,整个建康便人人都知“花木兰”的故事,而冉闵的那道杀胡令“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更是传遍了全城!

    在讲完《花木兰》之后,众人热情不减,众意难违,接着又讲了一个《孤王带着你们去死》的变文故事,和《花木兰》的故事情节曲折不同,这篇变文故事显得更加悲壮。在皇权至上的年代,在普通人心目中,皇帝就是秉承天意的天子,神一样的存在,可是亲王是龙子龙孙,就像半神的一样存在。如今却甘冒危险带领一群贱民去跟敌人拼命,和他们一起并肩面对凶恶的敌人,不光听者感动,无不热血沸腾。

    可是更多百姓却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魏国的亲王不多,那个时候不过才三个亲王,还不足晋朝的十分之一。太原王冉胤已经为国捐躯了,现在冉明居然也要带着部曲慷慨赴死,共赴国难。可是晋国的亲王都做了什么?如果不是八王之乱,不是他们率先把国家打成那个烂样子,那些胡人敢反吗?能反吗?他们这些人会背井离乡,衣冠南迁吗?

    这个故事重点是神化冉明,把冉明的性子进行了完美的艺术加工,尤其是冉明那英明神武的人物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这一篇变文说完,大半个建康的百姓都记住了冉明,记住了冉明身边的几个大将,苏觉、荆展等人,特别是那个为了帮助冉明挡箭赴死的哑女,听者无不赞叹汉家出了如此英雄人物,无怪冉氏能从微末崛起,冉闵之勇,冉明之智,冉氏之烈,国之动容。

    就连晋朝右光碌大夫孟渊听到也对冉明赞不绝口。

    平昌孟氏也是高门显第,孟渊之父孟珩曾任河南府尹,虽然不如王谢,但是也属于公次于一流豪族的二流豪族。就在魏国变文大肆进入晋国之后,孟渊之子孟绰向孟渊问道:“父亲,那变文中说魏卒可以对羯胡健卒以一敌三,甚至以一敌五,对鲜卑可以以一挡十,您看他们是不是这么强?”

    孟渊笑道:“魏卒虽强,但是绝对没有变文中说得那么强!”

    孟绰道:“那变文中说魏队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于邺城以两千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

    孟渊道:“冉闵首战,主要是夜袭。军队在夜间遇袭十成的战力能以挥三成就不错的,而且极易引起营啸,在这等情况下的战绩,水分很大。或许匈奴人自相残杀的,甚至比魏军斩杀得要多。况且现在的匈奴早已非当初冒顿单于时代的匈奴了,匈奴人比晋军要强,可是如果对上羯人,他们也只有望风而逃的份了。次战之时,冉闵以五千汉骑大破王郎所部七万胡骑,那是冉闵占了先机,先是赤壁清野,再后扰敌疲敌,王郎所部千里进军,士兵人马皆疲惫不堪,而冉闵也是以逸待劳,这等情况之下的胜负要考虑的问题太多,未必就直接由双方军队的战力决定。三战四战,那是冉闵挟大胜之威,绵羊只要打出火气,也能撞死几个人的。不过有一点却可以肯定的,那就魏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弱,至少晋国最强的西府军不是对手。自古邦国相争,斗的是国力,国力在于人力与钱粮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魏军都不足,北地被胡虏破坏得太厉害了,他们要想恢复元气,没有二十年都没有可能。钱粮晋国大胜魏国,那他们还有什么可怕的?至于什么智将猛将,那只是因事成名罢了,里头吹嘘的成分太大,不必作过多的理会。”

    不过,说着不必过多理会,但是孟渊却暗暗记在心中。

    不过,随着魏国宣传队进入晋国,给于晋国的人心冲击都不小。但是对于魏国的马前卒,晋国大臣不是没有人看不到其中的危害,可是两国交战,他们知道这些马前卒,都没有重要角色,杀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这样以来会给魏国结下死仇,万一将来魏国统一天下,这些士族出身的官员为了家族利益,自觉的装聋作哑。

    晋国官场集体失声,让司马聃都蒙在鼓里。至于“影子”虽然听到了这些变文,但是他们查来查去,发现根本就没有魏国老对手“天聋地哑”的成员,放长线钓大鱼的计划很自然的落空了。当“影子”把这些问题上报时,司马聃也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害。

    这个时期的名士,最善空谈。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事实上呢,让他们治国却太理想化了。士族心中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家族。一旦遇到不可逆转的大势面前,他们就会转而认一个新主子。

    即使没有这些变文,那些消息灵通的士族也开始两头下注了。更何况宣传队动摇的其实是晋国的民心。晋朝士族门阀的势力太大,皇族皇帝就是他们手中的傀儡,因为他们既不用交锐也不用纳粮,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他们早已做好了打算,魏国来了,他们去投靠魏国。反正魏国要治理江南,必须依靠士人,或许有人会倒霉,但是魏国也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杀光。

    为了保全家族,有些牺牲是必要的。南迁士族都有留北分支,以边远子侄留在北方,现在好了,大不了让他们加入嫡支,家族还是那个家族,只是换人当家而已。

    要士族的异动不同,百姓主要关心的他们的利益,田地几何,税收几何,特别是永不加赋的圣旨,可让冉明获得了不少人心。

    成都蜀王府,桓温的蜀王府其实就是成汉李氏的皇宫,按照制度,桓温属于逾越了,但是晋国朝廷对桓温这个权臣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

    现在桓温终于得到了江柚城易手的消息,根据情报显示,谢艾率领两万余镇西军精锐进入了江柚,目前对梓潼和涪陵进行了进攻。

    桓温向众参军问计,这是桓温的习惯,哪怕是他心里早已有了主意,但是还要装成礼贤下士的样子。

    参军孙盛向桓温建议,放弃剑门关,这时桓温的脸色铁青,一时间犹豫不定。

    壮士断腕,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放弃剑门关不是砍掉一只手的问题,而是丢胳膊卸大腿,甚至可以算高位截瘫……剑门关是巴蜀的第一道屏障,桓温在这里经营了两年多,各种防御设计齐全,一旦放弃剑门关南逃,所有的心血打了水漂不说,不战而逃对部队的打击是太大了,放弃剑门关,很可能会影响到他对各个郡的控制力,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蜀王。

    不过不放弃剑门关,四万余将士因为江柚的丢失,而陷入了绝境,剑门关对江柚城的后勤补给依赖非常严重,剑门关的平时粮草只预留一个月,如果得不到江柚的粮草支援,剑门关即使粮食定量使用,也可以坚持一个半月。最多不过两个月,两个月内要想夺回江柚城,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小。

    伏滔是桓温的参军,深加礼接,每宴集之所,必命滔同游。因桓温封其为正四品游击将军,他时常以儒将自居,满口之乎者也:“安国此言差矣,剑门关为巴蜀之首,岂能轻易与敌,自当分守要津,与魏国决一死战……”

    孙盛冷冷一笑,打断了他的高谈阔论:“分守要津?好啊,你愿守哪里?北川,还是青川还是岷山?又或者与剑门关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