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父子相商
繁星漫天,一舷弯月斜挂在银河中,散发着清幽的青辉。
万家灯火,在夜幕中的橱窗壁上上下跳动,散发着淡淡的亮光。
父子三人从李承乾家出门并未急着回府,漫步在在清辉与灯火中,这好像成了李家固定的一种传统,才吃过饭后不管多晚,总要散散步,不知是李渊和万贵妃当初在华国带来的,还是李宽早些年留下的。
父子三人在前方慢走,谁也没说话,身后缀着的冯文馨有些不太喜欢现在气氛,仅仅看起来便觉着有些压抑。
早就想好将皇位传给儿子之后便不再过问朝堂上的事,但是真到了影响华国发展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想要管上一管,不是不信任儿子,只是华国是自己付出了半生心血的东西。
就像魏征房玄龄等人,为了付出一生心血的大唐,也敢撸起袖子与李世民开骂,君臣之礼在大唐国祚面前早就不知去了哪里。
“回去吧。”走了一盏茶,李宽终于开口了。
回到自家的小楼,不知是因为何事而被杜伏威教训的杜煜博从家里跑了出来,正坐在自家的小楼里喝着茶。
“二叔,您回来了,您有时间劝劝我爹,为老不尊,今夜竟然拿了一本小人儿书让我看,还说有助于生孩子,弄得好像我不知道如何生孩子一样。”
李宽笑了笑,“你暂且先回去,有时间我劝劝大哥。”
发现二叔家的气氛比自己家的气氛还诡异,杜煜博不敢多留,匆匆便离开了李家的小楼,回到家就吵着说二叔要打儿子,被单云英教训了几句才闭上嘴。
想着老娘的话,觉着很正确,在这附近的人家,谁家的小子没被打过,也就只有二叔家从来不打孩子。
打孩子,李宽自然是不会的,从两个儿子出生到现在他就没碰过两个孩子一根手指头。
“去书房,我们父子聊聊。”李宽从桌上端上一杯茶水,望着大厅的冯文馨笑道“文馨,你早些睡,明日一早还得去进学。”
冯文馨大抵是这个家里起得最早的主人了,李臻都要睡到辰时才会起来,冯文馨因为要去学城上学,每日卯时过半就得起来准备。
冯文馨点点头,担忧的看了眼李臻离去时的背影,才进了房间。
书房,并不大,房中也没有多少书籍,空荡荡的,就像李宽此刻的心情,也是空荡荡的,儿子长大了,他这个老爹似乎没什么用了。
好在想到长安城还有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李宽的才好受许多。
为人父母盼着儿子长大,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又盼着儿子永远不要长大更好。
“说说吧,为何这么急于想倭国出兵?”
李臻转头望向了弟弟,李哲想也没想就回道“哥,你别看着我,你增兵倭国的事可不是我说的,倭国派人到大唐求援,父皇便知晓了。”
李臻觉得自己弟弟真白痴,出兵倭国的事又不是什么隐秘,父皇知道就知道了,他的本意是想问问自己和弟弟计划好的事父皇知不知道而已。
从李哲哪里没有得到答案,李臻自然也不会傻乎乎的说出来,毕竟传位弟弟这种事让父皇知晓了,挨打倒也不至于,总归少不了一顿骂。
“父皇,倭国间人女皇到底是一个女人,尽管有些手段,但是当初她登基确实是靠着我们相助才能成事,因此倭国皇子对间人女皇并不满,如今倭国正值内乱,儿臣以为是最好的时机。”
这个原因,李宽倒是没想到,所以赞同的点了点头。
不过李宽依旧提醒道“臻儿,你要记住永远别小瞧了一个女人,女人在有些时候比我们男人更坚韧。”
“父皇放心,儿臣从未小瞧过女人,就说您让儿臣带回来的武曌,儿臣便一直谨慎对待。”
“武曌是个人才,有宰相之资,不过为父再次警告你,武曌可以用在官场之上,但永远也不能让她进入后宫,否则是祸非福。”
想起历史上武则天成为李治的妃子后干的那些事,李宽心里都有点寒意,都说男人狠,女人狠起来比男人狠多了。
“父皇,您可是忘了咱们家的传统了,您可说过别人家不管,我们若是纳妾,您可不会放过我们。”李哲笑道。
纳妾的事,李宽自然是反对的,不管男人将家事处理的多好,家里女人多了免不了争风吃醋,但是身为一国之君,若是将来没儿子怎么办?
所以李宽早年间那种全方位反对纳妾的态度,如今也有所改变了。
“你啊,看你现在与王家之女的样子,你会不把王家女子收入后院?那你说你是给王家之女什么名分?妃子,你觉得满朝文武和你娘会不会反对?难道我不让你纳妾,你就让一个女人无名无份的跟着你,若是将来有了孩子,又该如何?”
李哲不说话了。
懒得理会二儿子的糟心事,李宽望着李臻,将话题说回原处“为父早年便给你们说过,完全以武力去征服一个国家只能算是中策,文武并重才是良策。”
“儿臣明白,所以儿臣派遣到倭国的人之中不乏文人,根据倭国传回来的消息,九州与四国两岛,如今几乎在用我华国官话交谈,用本地方言之人已然只有极少数。”
李宽叹了口气,教育道“九州和四国毕竟只是两个偏僻的岛屿,在倭国占据的地位极其低下,人口并不多,更何况你未亲自去见过,又如何知晓实情是否如此?”
李臻沉吟片刻,瞬间便明白了李宽的意思,有些不敢确定地问道“父皇的意思是让儿臣亲自前往倭国?”
“人心难测,世上最难猜测的便是人心,好在为父刚从倭国回来不到一年,留在倭国的将士也不至于现在便生出不臣之心,但是总归要自己去看看才好。”李宽点点头,算是赞同了李臻的问话。
李宽回忆道“华国可以说是为父与众人建立的,当初你们曾祖父和搬迁到华国的所有人都支持为父立国,你知道为何为父还是带着兵出征了吗?
因为作为开国的皇帝,必须要有军功,是无人可以匹敌的军功,否则麾下将领会不服的,就像你们祖父当年为何能一举夺得天下是一个道理,他得到了大部分的将领支持。”
李哲和李臻若有所思,李宽也不继续,悠闲的喝着茶水。
等到两个儿子回神,李宽才继续道“让你去倭国不是让你带军冲在最前方,既然下定决心要前往倭国自立,就要让留守和征战的将士看见你心里是念着他们的,尽管你或许没参战,但参战的将领却会记住陛下是跟他们一路走过来的,反叛的心思也就没了。
或许就算有,也不敢,因为手下的士卒会反对,至于如何让士卒认同你这皇帝,早些年便教过你们很多,你们在倭国也参战一年,应该明白。”
李宽从来不怀疑自己儿子的智商,若非他自己是因为穿越,因为比古代人多了些见识,又历练了多年,李宽自认自己的智商还没有两个儿子高。
“儿臣明白了。”
“其实你能把华国的皇位让给你弟弟,为父是有些意外的,当初说华国是大唐的一部分国土也不是骗你们,早些年为父便想过等到华国强大到了一定的地步,倭国留给你弟弟,你前往吕宋向中南半岛发展,将华国归还大唐,毕竟国土是不容分割的。
不过,你和你弟弟能有此想法,却是比为父考虑周到,所以华国现在的大军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派往吕宋和中南半岛俘获人口。
另一部分派往倭国,既然要打就要打出我华国的气度来,一点小打小闹终不成气候,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从各地俘获这些人口之中的男人也不必留在华国,直接运往倭国征战,如此一来便可减少对华国将士的牺牲,毕竟治理天下总要有自己人才放心。
当然······”
李哲打断了李宽的话,学着李宽的口气,笑道“当然记得要善待那些俘虏,从中挑选出一批军官,因为如此一来才能让那些俘虏归心,打战时有目标有动力,是吧父皇。”
李宽凌虚一指,笑着点了点头。
“其实孩儿认为,大哥还得学会倭国的语言,不管怎么说,平定倭国之后,不可能将所有原住民给杀了,总要提拔一部分的倭国本地人为官,作为皇帝自然少不了要听懂倭国的语言,否则被人骗了也不知道。”
李臻白了眼弟弟,“你以为我跟你一样傻,我难道不知?我现在不仅在学,而且还派了人在倭国大臣中使用离间计,现在的大臣之中也有二三人已经投效了华国。”
“这就很好,到时候我也会请求你们祖父派遣一部分懂倭国语言的官员到倭国帮助你治理,治理一国的政策当初在倭国时,我便与你们兄弟二人聊过,语言文化永远是最重要的。”
将一个国家重归与大唐治下,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官员的问题尤为严重。
就像杜荷等人,在华国如今已高居宰相之位,习惯了华国的官场,但是回到大唐,或许连个尚书也混不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唐高官的位置都被占着,根本就用不着他们。
更何况,华国的官场与大唐的官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回去也未必能适应,所以李宽不得不把这个问题给提出来。
“臻儿前往倭国立国,将华国归于大唐,这是你们兄弟俩商量过的,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华国的官员是什么想法?”
似乎兄弟俩也对这个问题考虑过,李臻便笑道“华国的官员全凭自愿,愿意回大唐的,等到华国归于大唐之后便回大唐,想来以他们在华国的经验,在大唐的官职也不会太低。
若是愿意留在华国的就留下,愿意跟随儿臣去倭国的便去倭国。”
“可与大臣商议过?”
“这个儿臣在今年出兵之际,与重臣们简单的提过一两句,马周似乎猜到了儿臣的打算,事后来找过儿臣,儿臣也就没隐瞒,马周倒是说愿意跟随儿臣前往倭国。
至于其他大臣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不过儿臣曾经与杜荷偶然提过几句,杜荷说自己一辈子就留在华国不走了,就连大唐也不回去,只说有时间会回大唐去祭拜杜相。”
“马周一人终究是顶不起一国朝堂的。”李宽叹道。
从儿子的话中,李宽听出来了,愿意去倭国为官的人并不多,情况不容乐观。
李宽也能理解,现在华国的官员大多都是开创华国之臣,早些年便经历过一次困苦,现在好不容易做了官,自然不乐意再去倭国经历一次。
而且李宽也开不了这个口,让大家再去倭国再经历一次草创。
“有想过其他办法吗?”李宽问道。
“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慢慢的劝说了,等到倭国那边搭起了架子,到时候只能让弟弟强制下令调派官员到倭国。”李臻愁眉苦脸的说道。
因为官员的问题,他想过无数种办法,早些时候愁得连饭都吃不好,还是冯文馨劝说他现在多找些学城的学子培养,心情才好一些。
只不过学城的学子到底是年轻人,再怎么培养也没有现在这些官员的能力,毕竟极为有天赋的人只是少数,而且年轻人便身居高位总归不服众,也不符合一个皇帝的治理之道。
到时候赏无可赏,是要出大乱子的。
李宽摇了摇头,沉默了,强制调派官员到倭国总归是个不太好的策略啊,容易激起官员的逆反心理,到时候别说治理朝政就是安抚官员就是一件麻烦事。
一时间,书房里的三人都沉默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宽一拍脑门,笑道“你啊,现在应该征召军校的学员从军,到倭国历练。你可别忘了,军校的大部分学员都是官员之后,若是他们在倭国站住了脚跟,作为父母的又岂会愿意与儿女分别。
从军挣下军功的人,不必给太高的官职,一县之长或者再低一些也是可以的,到时候在让哲儿调派官员便要容易许多了。”
。
万家灯火,在夜幕中的橱窗壁上上下跳动,散发着淡淡的亮光。
父子三人从李承乾家出门并未急着回府,漫步在在清辉与灯火中,这好像成了李家固定的一种传统,才吃过饭后不管多晚,总要散散步,不知是李渊和万贵妃当初在华国带来的,还是李宽早些年留下的。
父子三人在前方慢走,谁也没说话,身后缀着的冯文馨有些不太喜欢现在气氛,仅仅看起来便觉着有些压抑。
早就想好将皇位传给儿子之后便不再过问朝堂上的事,但是真到了影响华国发展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想要管上一管,不是不信任儿子,只是华国是自己付出了半生心血的东西。
就像魏征房玄龄等人,为了付出一生心血的大唐,也敢撸起袖子与李世民开骂,君臣之礼在大唐国祚面前早就不知去了哪里。
“回去吧。”走了一盏茶,李宽终于开口了。
回到自家的小楼,不知是因为何事而被杜伏威教训的杜煜博从家里跑了出来,正坐在自家的小楼里喝着茶。
“二叔,您回来了,您有时间劝劝我爹,为老不尊,今夜竟然拿了一本小人儿书让我看,还说有助于生孩子,弄得好像我不知道如何生孩子一样。”
李宽笑了笑,“你暂且先回去,有时间我劝劝大哥。”
发现二叔家的气氛比自己家的气氛还诡异,杜煜博不敢多留,匆匆便离开了李家的小楼,回到家就吵着说二叔要打儿子,被单云英教训了几句才闭上嘴。
想着老娘的话,觉着很正确,在这附近的人家,谁家的小子没被打过,也就只有二叔家从来不打孩子。
打孩子,李宽自然是不会的,从两个儿子出生到现在他就没碰过两个孩子一根手指头。
“去书房,我们父子聊聊。”李宽从桌上端上一杯茶水,望着大厅的冯文馨笑道“文馨,你早些睡,明日一早还得去进学。”
冯文馨大抵是这个家里起得最早的主人了,李臻都要睡到辰时才会起来,冯文馨因为要去学城上学,每日卯时过半就得起来准备。
冯文馨点点头,担忧的看了眼李臻离去时的背影,才进了房间。
书房,并不大,房中也没有多少书籍,空荡荡的,就像李宽此刻的心情,也是空荡荡的,儿子长大了,他这个老爹似乎没什么用了。
好在想到长安城还有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李宽的才好受许多。
为人父母盼着儿子长大,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又盼着儿子永远不要长大更好。
“说说吧,为何这么急于想倭国出兵?”
李臻转头望向了弟弟,李哲想也没想就回道“哥,你别看着我,你增兵倭国的事可不是我说的,倭国派人到大唐求援,父皇便知晓了。”
李臻觉得自己弟弟真白痴,出兵倭国的事又不是什么隐秘,父皇知道就知道了,他的本意是想问问自己和弟弟计划好的事父皇知不知道而已。
从李哲哪里没有得到答案,李臻自然也不会傻乎乎的说出来,毕竟传位弟弟这种事让父皇知晓了,挨打倒也不至于,总归少不了一顿骂。
“父皇,倭国间人女皇到底是一个女人,尽管有些手段,但是当初她登基确实是靠着我们相助才能成事,因此倭国皇子对间人女皇并不满,如今倭国正值内乱,儿臣以为是最好的时机。”
这个原因,李宽倒是没想到,所以赞同的点了点头。
不过李宽依旧提醒道“臻儿,你要记住永远别小瞧了一个女人,女人在有些时候比我们男人更坚韧。”
“父皇放心,儿臣从未小瞧过女人,就说您让儿臣带回来的武曌,儿臣便一直谨慎对待。”
“武曌是个人才,有宰相之资,不过为父再次警告你,武曌可以用在官场之上,但永远也不能让她进入后宫,否则是祸非福。”
想起历史上武则天成为李治的妃子后干的那些事,李宽心里都有点寒意,都说男人狠,女人狠起来比男人狠多了。
“父皇,您可是忘了咱们家的传统了,您可说过别人家不管,我们若是纳妾,您可不会放过我们。”李哲笑道。
纳妾的事,李宽自然是反对的,不管男人将家事处理的多好,家里女人多了免不了争风吃醋,但是身为一国之君,若是将来没儿子怎么办?
所以李宽早年间那种全方位反对纳妾的态度,如今也有所改变了。
“你啊,看你现在与王家之女的样子,你会不把王家女子收入后院?那你说你是给王家之女什么名分?妃子,你觉得满朝文武和你娘会不会反对?难道我不让你纳妾,你就让一个女人无名无份的跟着你,若是将来有了孩子,又该如何?”
李哲不说话了。
懒得理会二儿子的糟心事,李宽望着李臻,将话题说回原处“为父早年便给你们说过,完全以武力去征服一个国家只能算是中策,文武并重才是良策。”
“儿臣明白,所以儿臣派遣到倭国的人之中不乏文人,根据倭国传回来的消息,九州与四国两岛,如今几乎在用我华国官话交谈,用本地方言之人已然只有极少数。”
李宽叹了口气,教育道“九州和四国毕竟只是两个偏僻的岛屿,在倭国占据的地位极其低下,人口并不多,更何况你未亲自去见过,又如何知晓实情是否如此?”
李臻沉吟片刻,瞬间便明白了李宽的意思,有些不敢确定地问道“父皇的意思是让儿臣亲自前往倭国?”
“人心难测,世上最难猜测的便是人心,好在为父刚从倭国回来不到一年,留在倭国的将士也不至于现在便生出不臣之心,但是总归要自己去看看才好。”李宽点点头,算是赞同了李臻的问话。
李宽回忆道“华国可以说是为父与众人建立的,当初你们曾祖父和搬迁到华国的所有人都支持为父立国,你知道为何为父还是带着兵出征了吗?
因为作为开国的皇帝,必须要有军功,是无人可以匹敌的军功,否则麾下将领会不服的,就像你们祖父当年为何能一举夺得天下是一个道理,他得到了大部分的将领支持。”
李哲和李臻若有所思,李宽也不继续,悠闲的喝着茶水。
等到两个儿子回神,李宽才继续道“让你去倭国不是让你带军冲在最前方,既然下定决心要前往倭国自立,就要让留守和征战的将士看见你心里是念着他们的,尽管你或许没参战,但参战的将领却会记住陛下是跟他们一路走过来的,反叛的心思也就没了。
或许就算有,也不敢,因为手下的士卒会反对,至于如何让士卒认同你这皇帝,早些年便教过你们很多,你们在倭国也参战一年,应该明白。”
李宽从来不怀疑自己儿子的智商,若非他自己是因为穿越,因为比古代人多了些见识,又历练了多年,李宽自认自己的智商还没有两个儿子高。
“儿臣明白了。”
“其实你能把华国的皇位让给你弟弟,为父是有些意外的,当初说华国是大唐的一部分国土也不是骗你们,早些年为父便想过等到华国强大到了一定的地步,倭国留给你弟弟,你前往吕宋向中南半岛发展,将华国归还大唐,毕竟国土是不容分割的。
不过,你和你弟弟能有此想法,却是比为父考虑周到,所以华国现在的大军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派往吕宋和中南半岛俘获人口。
另一部分派往倭国,既然要打就要打出我华国的气度来,一点小打小闹终不成气候,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从各地俘获这些人口之中的男人也不必留在华国,直接运往倭国征战,如此一来便可减少对华国将士的牺牲,毕竟治理天下总要有自己人才放心。
当然······”
李哲打断了李宽的话,学着李宽的口气,笑道“当然记得要善待那些俘虏,从中挑选出一批军官,因为如此一来才能让那些俘虏归心,打战时有目标有动力,是吧父皇。”
李宽凌虚一指,笑着点了点头。
“其实孩儿认为,大哥还得学会倭国的语言,不管怎么说,平定倭国之后,不可能将所有原住民给杀了,总要提拔一部分的倭国本地人为官,作为皇帝自然少不了要听懂倭国的语言,否则被人骗了也不知道。”
李臻白了眼弟弟,“你以为我跟你一样傻,我难道不知?我现在不仅在学,而且还派了人在倭国大臣中使用离间计,现在的大臣之中也有二三人已经投效了华国。”
“这就很好,到时候我也会请求你们祖父派遣一部分懂倭国语言的官员到倭国帮助你治理,治理一国的政策当初在倭国时,我便与你们兄弟二人聊过,语言文化永远是最重要的。”
将一个国家重归与大唐治下,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官员的问题尤为严重。
就像杜荷等人,在华国如今已高居宰相之位,习惯了华国的官场,但是回到大唐,或许连个尚书也混不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唐高官的位置都被占着,根本就用不着他们。
更何况,华国的官场与大唐的官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回去也未必能适应,所以李宽不得不把这个问题给提出来。
“臻儿前往倭国立国,将华国归于大唐,这是你们兄弟俩商量过的,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华国的官员是什么想法?”
似乎兄弟俩也对这个问题考虑过,李臻便笑道“华国的官员全凭自愿,愿意回大唐的,等到华国归于大唐之后便回大唐,想来以他们在华国的经验,在大唐的官职也不会太低。
若是愿意留在华国的就留下,愿意跟随儿臣去倭国的便去倭国。”
“可与大臣商议过?”
“这个儿臣在今年出兵之际,与重臣们简单的提过一两句,马周似乎猜到了儿臣的打算,事后来找过儿臣,儿臣也就没隐瞒,马周倒是说愿意跟随儿臣前往倭国。
至于其他大臣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不过儿臣曾经与杜荷偶然提过几句,杜荷说自己一辈子就留在华国不走了,就连大唐也不回去,只说有时间会回大唐去祭拜杜相。”
“马周一人终究是顶不起一国朝堂的。”李宽叹道。
从儿子的话中,李宽听出来了,愿意去倭国为官的人并不多,情况不容乐观。
李宽也能理解,现在华国的官员大多都是开创华国之臣,早些年便经历过一次困苦,现在好不容易做了官,自然不乐意再去倭国经历一次。
而且李宽也开不了这个口,让大家再去倭国再经历一次草创。
“有想过其他办法吗?”李宽问道。
“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慢慢的劝说了,等到倭国那边搭起了架子,到时候只能让弟弟强制下令调派官员到倭国。”李臻愁眉苦脸的说道。
因为官员的问题,他想过无数种办法,早些时候愁得连饭都吃不好,还是冯文馨劝说他现在多找些学城的学子培养,心情才好一些。
只不过学城的学子到底是年轻人,再怎么培养也没有现在这些官员的能力,毕竟极为有天赋的人只是少数,而且年轻人便身居高位总归不服众,也不符合一个皇帝的治理之道。
到时候赏无可赏,是要出大乱子的。
李宽摇了摇头,沉默了,强制调派官员到倭国总归是个不太好的策略啊,容易激起官员的逆反心理,到时候别说治理朝政就是安抚官员就是一件麻烦事。
一时间,书房里的三人都沉默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宽一拍脑门,笑道“你啊,现在应该征召军校的学员从军,到倭国历练。你可别忘了,军校的大部分学员都是官员之后,若是他们在倭国站住了脚跟,作为父母的又岂会愿意与儿女分别。
从军挣下军功的人,不必给太高的官职,一县之长或者再低一些也是可以的,到时候在让哲儿调派官员便要容易许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