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出则同舆
广宁,度辽将军府主事大厅。
田丰听罢从吏叙说谢恩士子的话后,笑对刘和道:“将军,刘功曹做的这件事倒是与早些年豫州颍川郡的刘子相所做之事如出一辙也。”
沮授、公孙度、徐荣等人闻言,俱皆恍然,公孙度说道:“我说这事儿怎么觉得好像似曾耳闻呢!要非田君提及,我险些没想起来昔年刘子相也做过此种仁义事。”
刘子相,即是刘翊,颍川郡颍阴县的汉家宗室刘氏族人,轻财重义,名闻州郡,曾任过颍川郡功曹。
早年间的一个冬天,刘翊在汝南的路上碰到一个陈国士子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问得他是要做什么去的,刘翊遂对他说道:“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
即下车,把车借给了他,自策马而去。这与刘备借车给那个士子的行迹一模一样,不同的是,那个陈国的士子问刘翊的姓名,但刘翊没有告诉他,做好事不留名,最终是那个陈国的士子猜出或许是刘翊,后来去到颍阴,还车给他,然而刘翊却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较之刘翊的不告姓名,刘备却近乎是“大张旗鼓”了。
黄忠不知刘翊的故事,听田丰给他说了一遍,抚案叹道:“前有刘公子相,今有刘君功曹,可知天下义士所行之事,大多相类。”
这却是在夸赞刘备和刘翊这两个汉家宗室均是义士了。
“玄德当然是义士。他借车给了别人,自却只能乘马,天寒雪重,我岂能让贤功曹迎风冒雨?来人,取府中车驾,用韩家的那匹胭脂枣红马驾辕,速速出县,追上玄德,给他坐乘。”刘和令道。
堂外的虎贺等人接令,即遣人取车出府,给刘备送去。
沮授笑道:“将军前些日不是还感叹韩家不会用马,用千里良驹驾车,实为暴殄天物,今日却怎么又亲下命令,令用之驾车?”
“如此千里良驹,用来给韩家驾车当然可惜,可用来给我的贤功曹驾车却是适得其用。”
公孙度说道:“君轻千里之马,重仁义之士,此举犹胜功曹借车。”
你刘备借车给别人,以此博名,没关系,我刘和用千里马给你拉车,看看谁得到的美名更大。
刘和脸上带笑,似对刘备的这桩义举极为满意,而心中则在想道:“玄德啊玄德,还真是给你个机会,你就能灿烂啊!可是?!显得我太小家子气了?”
但是心里还有点不可避免地浮起了对刘备的惺惺相惜之感,这件事要换了他去办,他也会像刘备这样干,因为东汉的社会风气如此。袁家的先祖袁安,就是靠“袁安卧雪”开创袁家四世三公的基业。
有一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连下了十余天,地上积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访贫问苦,雪中送炭。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袁安家门口,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馁而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在床,奄奄一息。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他为孝廉。
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
不过,当两天后给刘备送车的吏员回来,又带回了一件有关刘备的消息后,饶是刘和放开了心扉,闻之却也不由地对刘备顿生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之叹。
却是刘备行县到了下洛县,查出一个吏员贪浊,将欲治罪,又查出这个吏员贪浊并非是为了自身的贪欲,而是为了能给他母亲供奉好的衣食,刘备因之和赵昶商议,认为:“贪赃虽罪,缘为孝故,罪虽不可宥,其情却可恕”,因而改变了先前治此吏之罪的决定,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尽取随行携带的钱财,付与此吏。
刘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君孝母,此私情也,我今奉檄行县,此公事也,本不该因君之私情而坏郡中两府之公义,可如今乌桓新破,郡多奸猾,为敦厚风俗,这次就饶恕了你,如再有下次,必不能免。君日后如有所需,可赴将军府见我,我虽无丰财,亦必倾力助之。”
这番话说得有情有理,恕免这个吏员的罪不是因为这个吏员孝顺母亲,毕竟孝顺虽是美德,可只是私人的感情,不能因此坏掉公事,之所以饶恕这个吏员的贪赃之罪是因为现而今乌桓鲜卑入侵刚被平定,地方多有盗贼,道德沦丧,为了敦厚风俗,使百姓重新知道礼义荣耻,所以才因为他的孝顺而恕免了他的罪过,但如果再有下一次,那就一定要罚之不饶了。
这个吏员感动地涕泪横流,当天就辞了吏职,奉着老母回家去了。
刘和扪心自问,这件事要换了是他,他会怎么做?
刘备尽取钱财,给这个吏员,让他奉养老母,刘和也会这么做,但刘和不会把钱财给这个吏员,而是会直接送到他的家中,至于这个吏员,刘和绝不会饶恕他的罪过,该怎么治罪就怎么治罪。与刘备相比,刘备更多的是用儒家之术来定案断罪,刘和则更多地是依循法家之道。
刘备借车给士子,刘和送千里马给他驾辕,那么刘备饶免这个贪赃的吏员,刘和又该如何拆招应对,以不使刘备专得美名于前?
他细细思忖,手书檄文一道,召来公孙度,把这件事告诉与他,对他道:“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如此孝悌之人,怎可埋没于乡野?所谓‘知耻近乎勇’。此吏恸哭辞职,是已知耻矣。孝而知耻,可以用之清厉风俗。你拿着我写的这道檄文马上出城,待追上玄德后,把我的意思告诉他,他如赞同,你就亲持此檄去下洛县府,叫下洛县尉辟除此吏,重再用之……辟除此吏的时候,你要跟着去。”
公孙度应诺,持檄而去。
五天后,公孙度归来,却是将此事办成了,面禀刘和,说道:“功曹深服将军‘再辟用此吏,以之清厉风俗”之言,度与下洛县衙的县尉以及吏员去到此吏家中,对他宣读了将军的檄文后,他感激泪流,伏地遥向将军府再拜,对我等说必尽忠竭力、清厉县中风俗,以不负将军之用。”
刘备行县数日,固因借车、恕贪吏之罪而赢得了名声,可刘和见招拆招,却也收获了贤义的美名,使他在幽州的名望更进了一步。
接连两次借由刘备之举再获美名,刘和很有点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感觉,从最初的“故作调笑之言”到生出刘备“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之叹,再到现在,他的想法又是为之一变,倒是有些“乐在其中”,很期待刘备会做出什么事儿来了。
只是,从了此事之后,连着许多天都不曾再有刘备的消息。
直到月底,刘备、赵昶行县归来,才又听闻了一事。
这事是从赵昶嘴里听到的。
赵昶总是怀疑刘和会侵夺陈颍的郡权,对刘和的看法不好,因此之故,在和刘备离开时,本着“各忠其主”之意,没怎么和刘备说话,纵是恪於礼节、或因公事不得不与刘备接触时表现得亦很冷淡,可月底归到郡中,刘和却惊奇地发现他竟是与刘备同乘一车。
“出则同舆”这种事,不是关系非常亲近的人是不会做的。
这才总共一起行县了不到一个月,他俩的关系就变得这么近了?
刘和慨叹心道:“刘备果能得人也。”
田丰听罢从吏叙说谢恩士子的话后,笑对刘和道:“将军,刘功曹做的这件事倒是与早些年豫州颍川郡的刘子相所做之事如出一辙也。”
沮授、公孙度、徐荣等人闻言,俱皆恍然,公孙度说道:“我说这事儿怎么觉得好像似曾耳闻呢!要非田君提及,我险些没想起来昔年刘子相也做过此种仁义事。”
刘子相,即是刘翊,颍川郡颍阴县的汉家宗室刘氏族人,轻财重义,名闻州郡,曾任过颍川郡功曹。
早年间的一个冬天,刘翊在汝南的路上碰到一个陈国士子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问得他是要做什么去的,刘翊遂对他说道:“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
即下车,把车借给了他,自策马而去。这与刘备借车给那个士子的行迹一模一样,不同的是,那个陈国的士子问刘翊的姓名,但刘翊没有告诉他,做好事不留名,最终是那个陈国的士子猜出或许是刘翊,后来去到颍阴,还车给他,然而刘翊却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较之刘翊的不告姓名,刘备却近乎是“大张旗鼓”了。
黄忠不知刘翊的故事,听田丰给他说了一遍,抚案叹道:“前有刘公子相,今有刘君功曹,可知天下义士所行之事,大多相类。”
这却是在夸赞刘备和刘翊这两个汉家宗室均是义士了。
“玄德当然是义士。他借车给了别人,自却只能乘马,天寒雪重,我岂能让贤功曹迎风冒雨?来人,取府中车驾,用韩家的那匹胭脂枣红马驾辕,速速出县,追上玄德,给他坐乘。”刘和令道。
堂外的虎贺等人接令,即遣人取车出府,给刘备送去。
沮授笑道:“将军前些日不是还感叹韩家不会用马,用千里良驹驾车,实为暴殄天物,今日却怎么又亲下命令,令用之驾车?”
“如此千里良驹,用来给韩家驾车当然可惜,可用来给我的贤功曹驾车却是适得其用。”
公孙度说道:“君轻千里之马,重仁义之士,此举犹胜功曹借车。”
你刘备借车给别人,以此博名,没关系,我刘和用千里马给你拉车,看看谁得到的美名更大。
刘和脸上带笑,似对刘备的这桩义举极为满意,而心中则在想道:“玄德啊玄德,还真是给你个机会,你就能灿烂啊!可是?!显得我太小家子气了?”
但是心里还有点不可避免地浮起了对刘备的惺惺相惜之感,这件事要换了他去办,他也会像刘备这样干,因为东汉的社会风气如此。袁家的先祖袁安,就是靠“袁安卧雪”开创袁家四世三公的基业。
有一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连下了十余天,地上积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访贫问苦,雪中送炭。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袁安家门口,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馁而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在床,奄奄一息。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他为孝廉。
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
不过,当两天后给刘备送车的吏员回来,又带回了一件有关刘备的消息后,饶是刘和放开了心扉,闻之却也不由地对刘备顿生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之叹。
却是刘备行县到了下洛县,查出一个吏员贪浊,将欲治罪,又查出这个吏员贪浊并非是为了自身的贪欲,而是为了能给他母亲供奉好的衣食,刘备因之和赵昶商议,认为:“贪赃虽罪,缘为孝故,罪虽不可宥,其情却可恕”,因而改变了先前治此吏之罪的决定,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尽取随行携带的钱财,付与此吏。
刘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君孝母,此私情也,我今奉檄行县,此公事也,本不该因君之私情而坏郡中两府之公义,可如今乌桓新破,郡多奸猾,为敦厚风俗,这次就饶恕了你,如再有下次,必不能免。君日后如有所需,可赴将军府见我,我虽无丰财,亦必倾力助之。”
这番话说得有情有理,恕免这个吏员的罪不是因为这个吏员孝顺母亲,毕竟孝顺虽是美德,可只是私人的感情,不能因此坏掉公事,之所以饶恕这个吏员的贪赃之罪是因为现而今乌桓鲜卑入侵刚被平定,地方多有盗贼,道德沦丧,为了敦厚风俗,使百姓重新知道礼义荣耻,所以才因为他的孝顺而恕免了他的罪过,但如果再有下一次,那就一定要罚之不饶了。
这个吏员感动地涕泪横流,当天就辞了吏职,奉着老母回家去了。
刘和扪心自问,这件事要换了是他,他会怎么做?
刘备尽取钱财,给这个吏员,让他奉养老母,刘和也会这么做,但刘和不会把钱财给这个吏员,而是会直接送到他的家中,至于这个吏员,刘和绝不会饶恕他的罪过,该怎么治罪就怎么治罪。与刘备相比,刘备更多的是用儒家之术来定案断罪,刘和则更多地是依循法家之道。
刘备借车给士子,刘和送千里马给他驾辕,那么刘备饶免这个贪赃的吏员,刘和又该如何拆招应对,以不使刘备专得美名于前?
他细细思忖,手书檄文一道,召来公孙度,把这件事告诉与他,对他道:“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如此孝悌之人,怎可埋没于乡野?所谓‘知耻近乎勇’。此吏恸哭辞职,是已知耻矣。孝而知耻,可以用之清厉风俗。你拿着我写的这道檄文马上出城,待追上玄德后,把我的意思告诉他,他如赞同,你就亲持此檄去下洛县府,叫下洛县尉辟除此吏,重再用之……辟除此吏的时候,你要跟着去。”
公孙度应诺,持檄而去。
五天后,公孙度归来,却是将此事办成了,面禀刘和,说道:“功曹深服将军‘再辟用此吏,以之清厉风俗”之言,度与下洛县衙的县尉以及吏员去到此吏家中,对他宣读了将军的檄文后,他感激泪流,伏地遥向将军府再拜,对我等说必尽忠竭力、清厉县中风俗,以不负将军之用。”
刘备行县数日,固因借车、恕贪吏之罪而赢得了名声,可刘和见招拆招,却也收获了贤义的美名,使他在幽州的名望更进了一步。
接连两次借由刘备之举再获美名,刘和很有点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感觉,从最初的“故作调笑之言”到生出刘备“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之叹,再到现在,他的想法又是为之一变,倒是有些“乐在其中”,很期待刘备会做出什么事儿来了。
只是,从了此事之后,连着许多天都不曾再有刘备的消息。
直到月底,刘备、赵昶行县归来,才又听闻了一事。
这事是从赵昶嘴里听到的。
赵昶总是怀疑刘和会侵夺陈颍的郡权,对刘和的看法不好,因此之故,在和刘备离开时,本着“各忠其主”之意,没怎么和刘备说话,纵是恪於礼节、或因公事不得不与刘备接触时表现得亦很冷淡,可月底归到郡中,刘和却惊奇地发现他竟是与刘备同乘一车。
“出则同舆”这种事,不是关系非常亲近的人是不会做的。
这才总共一起行县了不到一个月,他俩的关系就变得这么近了?
刘和慨叹心道:“刘备果能得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