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寻访明朝救时良相顾鼎臣
字体: 16 + -

第101章 (8)

    眼看嘉靖皇帝登基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为头目的朝臣们因为礼仪、名分争斗博弈,朝廷上整天乱哄哄的,兄弟俩开始思考今后前程。

    顾撷冈说:“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是嘉靖皇帝执政,杨廷和专权,皇帝与权臣搏斗得不可开交,我不想再当什么御前护卫官了,马上去拜王守仁伯父为师傅,苦心研读四书五经、治国策论,准备参加会试、殿试,至少考个二甲进士,混个京官当当,这样就能亲身参与朝政了。”

    文昌君说:“二弟说得对,我们从此闭门读书,只要肯下功夫,相信我们兄弟俩在仕途上一定能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义父非常支持兄弟俩参加科举考试,勉励道:“我看你们兄弟俩天生聪慧,拜王守仁为师,有他精心指导,虽说不能保证考取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但是会试、殿试必定能榜上有名,考个二甲进士应该不成问题。”

    嘉靖二年,王守仁的弟子、刑部主事张璁和桂萼引经据典写了一篇有关皇室礼仪的奏折,上书嘉靖皇帝,原先内阁定的兴献帝、兴献后不合适,应当重新议定。文章引经据典,完合合乎儒家伦理道德,无可厚非,无从批驳,嘉靖皇帝如获至宝。

    出人意料的是,杨廷和阅后不置可否,也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只请求皇上准予他致仕。嘉靖皇帝这次并没有挽留,群臣中也没有人反对,杨廷和灰溜溜地告老还乡了。第三回合,杨廷和以退为进,暂时以失败告终。

    顾撷冈说:“所谓东顺门有刑事豁免权,起始于正统十四年八月,瓦剌俘英宗朱祈镇北去,皇太后命朱祈镇弟弟朱祈钰总理朝政,群臣要求诛杀专权的宦官王振死党,并在左顺门当场击毙其死党马顺。一时朝廷大乱,兵部尚书于谦劝说刑部官吏,马顺罪该万死,打死马顺者无罪,于是刑部统统免于追究刑事责任。从此左顺门成了打死奸佞小人可以不用偿命的场所,只要朝廷出了人所共诛的奸佞小人,往往就在左顺门将其击毙,刑部照例不予追究,一律无罪释放。后来发展到有人到东顺门跪拜,高喊哭骂奸臣,也无人管束。”

    文昌君说:“杨廷和的挂冠离任却在他的儿子、翰林院学士杨慎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杨慎伙同一批同党,千方百计想在东顺门棒杀张璁和桂萼这两个冤家对头,他要为父报仇雪恨,为大礼仪之争,孤注一搏。”

    顾鼎臣说:“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虽然才高八斗,据说他考中状元是因为主考官李东阳事先泄漏了考题。他冤恨张璁和桂萼在嘉靖皇帝面前告他父亲的黑状,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恶毒的计谋,在有刑事豁免权的东顺门对张璁和桂萼痛下杀手。幸好张璁和桂萼预知杨慎的险恶用心,走旁门右道进出宫门,逃过了劫难。我看在东顺门必将有一场血雨腥风的残酷争斗。”

    顾撷冈经过会试、殿试考上了二甲第五名进士,文昌君考上二甲第八名进士。他们秘密调查阅卷和录取内幕,发现主考官受贿赂后,将他们从一甲第一名和第三名排挤到了二甲第五名和第八名。他们因此没有当上庶吉士,也没有进翰林院,两人都做了京官,顾撷冈任吏部主事,文昌君任户部主事。

    义父顾鼎臣告诫他们:“杨廷和在内阁专权,强制要求嘉靖皇帝改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叔考,亲生母亲为皇叔后,这不合乎礼制和人性、伦理,但是在礼仪和名分的争斗中,皇上登基伊始还处于弱势,只能忍气吞声。

    张璁写的那个有关皇室礼仪的奏折是我暗地里帮他收集整理材料的,奏折写得合理合法,无可非议,杨廷和再也无法胡搅蛮缠了。看上去只是在称谓上的一个‘皇’字争来斗去,实际上是权力的争斗。张璁的奏折所以能够击败强势的杨廷和奸党,因为伦理道德在我们这边。

    杨廷和以退为进,告老回乡了,但是他的儿子杨慎不会善罢甘休,看情势,皇上与杨慎之间必有一场恶斗。嘉靖皇帝如今已经站稳脚跟,必将铁腕出击,我劝你们不要参与到这场皇帝与内阁权臣的大礼仪争斗中去。”

    果然不出顾鼎臣所料,嘉靖三年四月,嘉靖皇帝朱厚熜下谕旨,尊称自己亲生父亲为兴献皇帝,亲生母亲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孝宗皇帝为皇伯考,孝宗皇后为皇伯母。”七月又把“本生”两字去掉。谕旨传下,群臣哗然。

    杨廷和的儿子、翰林院学士杨慎怒冲冲煽风点火道:“皇上如把自己的生父尊为皇考,这样孝宗皇帝就未免绝嗣了。臣等站立朝廷,这个大礼仪不可不争。朝廷养士千日,仗义执言,当在今朝。”

    于是以翰林院学士杨慎、吏部侍郎何孟春为首的八人,伙同六部九卿二十七人,御史二十一人、翰林二十四人、给事十九人及各部郎官九十五人,总计大小官员三百五十九人,跪于左顺门,高呼高皇帝(朱元璋)、孝宗皇帝(朱祐樘),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声震宫阙,自早朝一直哭喊到午时都不停歇。

    嘉靖皇帝派宦官劝群臣退去,仍然不听,于是下令拘捕为首的八人下狱,但是群臣仍然哭闹不休。嘉靖皇帝命锦衣卫拘捕一百三十四人,并当场杖死十六人。这就是明史所称的“大礼仪之争”。

    顾鼎臣在翰林院主讲经筵,文昌君和顾撷冈在户部和吏部有公差,都没有参与大礼仪争斗。他们听到东顺门廷杖和抓捕闹事官吏的消息后,顾鼎臣说:“这次杨廷和及其同党彻底失败了,嘉靖皇帝依仗的是王守仁的学生张璁、桂萼、黄宗明和霍韬等小官吏,因为人性和真理在他们这边,所以他们胜利了。”

    文昌君说:“王守仁一向主张人性的解放,是心学的创始人。保守、专横的杨廷和,逼迫嘉靖皇帝不能认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是违反人性和良知的,也不合乎情理。”

    顾撷冈说:“虽然王守仁的学生参与了这次大礼仪之争,但是并非他亲自出马授意,而张璁这些小官吏所以能战胜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及其同党,就是因为他们有王守仁的‘心学’作为思想理论武器。”

    顾鼎臣叹息道:“王守仁虽然遭到杨廷和的打击、排挤,后来当起了教书育人、传播‘心学’的老师,但是他的人格威力依然战无不胜。”

    兄弟俩也有同感:“王伯父老了,看到他苍劲倔强的背影,我们兄弟肃然起敬。王伯父走的这条圣贤之路,就像是行走在人生的独木桥上。我们与王伯父虽然都在这场残酷无情的大礼仪之争中置身事外,却暗暗地都为嘉靖助了一臂之力。虽然我们都不再是平民百姓,也不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人或者是受处分的官员,但是都没有受到皇上的重用,如同着缁衣的佛教徒,都是俗家所称的白衣人。”

    兄弟俩挥毫拨墨合作画了一幅松菊图,顾鼎臣在画上题诗曰:

    帝城秋雨洒凉新,酿出仙家碧瓮春。

    松菊故园今寂寞,风尘愧负白衣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