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倾
字体: 16 + -

第二卷 也力麻立 第一章 家贼招外鬼

    宣和二年春,海州军营。

    这一日,晴空万里,一碧如洗。

    校场之上吼声震天,一队队上身的士卒高声呼喝,勤加操练。

    春风料峭,风中仍带寒意,士卒们却个个汗流浃背,呼喝时口中吐出热气,蒸腾开来,被日光映射,远远望去,如霞似霨,像是一道奇景。

    马扩有感于海州兵在剿匪时暴露出的素质低下,便请马政联络了几位因伤退役的西军旧部,都是低阶军官。这几人虽不能再上沙场,训练士卒却是把好手,被委任为教头。

    慈不掌兵,几名教头对待士卒极其严苛,稍有不如意便鞭打脚踹。

    这些士卒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多数人甚至分不清左右,如何认旗号听金鼓?就得打!打怕了自然就记住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西军鏖战百年,胜多负少,靠的就是严苛的军法!

    士卒们在操练,军官们也都在校场“与兵同乐”,马扩独自坐在房中,翻看着鹰游山基地的账簿。

    马扩的各项产业都已进入了良性循环,单是晒盐一项,就可年产上等海盐三百余万斤,交给登州盐场代销,收入已然超过了十万贯,加上葡萄酒、酱油的热卖,特别是香皂,在登、莱等州卖出了一块三百文的天价,仍然供不应求。

    如今马扩也算是小有资产了!

    还记得当年看《水浒传》,晁盖等人劫个十万贯的生辰纲就闹得沸沸扬扬。如今,自己办了几项生意就轻轻松松地迈入富豪的行列,马扩核算着账目,笑得合不拢嘴。

    有人欢喜有人愁。

    发愁的人,就是朐山盐场的煎盐亭户。

    盐户们,世代依靠煮盐为生,煮出的盐,交足了官府的定额,剩余一些就仅够从私盐贩子那里换回刚刚能糊口的一点粮食,年景好时再能给姑娘们换些妆奁。私盐贩子给村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亟需的银钱,更是欢乐。

    可是最近,私盐贩子来得越来越少了。

    盐户们原以为是官府抓的紧了,忍耐一段时间就好,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形迹可疑的外乡人,被保正带人扭到了祠堂讯问。

    只是几个耳光,那货就怂了,涕泪横流地招了供“我叫高振山,郓城人,不合醉酒闹事,失手打死了邻居,刺配沙门岛,如今却是在鹰游山晒盐……管事的骂我懒,气不过,便逃了出来。”

    这下,盐户们坐不住了。

    这些外来户虽说和他们隔着大海,可都是做的同一个营生,同行就是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