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青云
字体: 16 + -

第28章 爱莲

    “诠才末学,当之有愧!”

    听到张九皋的夸赞,高辰拱手自谦道。

    声音洪亮,站立如松。

    “自南而北,皆有我的足迹。因之而辨识群英,寥寥几语,汝尽显与众不同。听闻你精通算术,我有一事不明,自古精通算者,必有学识。可汝怎惜一流外官?”

    张九皋纳闷,向高辰问道。

    流外官想要升任为正式官职,少则五年。甚至许多流外官一辈子都是流外官。

    因为流外官不被州府重视。流外无贤,这是大唐立国以来的定律。

    有学识的士子,请他当流外官,他都不会当的?

    “韩非子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卑职生为布衣,立志立命,如果连一流外官都做不好,就不必贪求品官了。”

    高辰不卑不亢的说道。

    想要学会做事,必先学会做人。在其位,谋其政。这时高辰秉承的。

    “那这司户之职你可能做好?”

    张九皋闻后,向高辰一问。

    “虞城司户之司,我了如指掌。司户之法,也得心应手。”

    高辰面色一动,向张九皋回答道。

    “既如此,可科举也。如我明经及第,初任便为县令。昔日薛元超被拜宰相,生平亦有三恨。若非明经、进士及第,即便位极人臣,也终为不美。”

    张九皋笑着向高辰说道。

    盛唐宰相薛元超晚年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未能参加科举,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女为妻;三是未能修国史。

    由此可见,参加科举,对一个官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乡贡、生徒也不是任何学子能得到的。我一直自学,未在乡县之学读过书,更得不到参加科举的名额。”

    高辰颇为感叹的说道。

    科举中常科一般情况下,三年一次。

    皇帝临时下令州郡考试,此为制科。

    无论常科,还是制科,对应举之士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州县之中就已经过层层筛选。

    “这不是难事,等你学识渊博之日,我可以向礼部举荐你。能否进士及第,就要看你自己了。须知一人想要在千人中脱颖而出,难如登天。就算是明经、进士及第,过不了吏部大考者,大有人在。”

    见高辰是有心人,张九皋顿起爱才之心。

    其实张九皋也是非常遗憾。明经及第与进士及第有着很大的差别。

    谚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十岁明经及第就算年纪大的了,五十岁进士及第,还很年轻。可见其中含金量。

    张九皋之兄张九龄,便在二十多岁时,进士及第。

    更何况在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了精选官吏。大大裁减了每一届中进士的人数。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进士制,是整个唐代最难的。

    张九皋说高辰“学识渊博”之日,再向礼部举荐高辰参加科举。

    高辰不及弱冠,他认为高辰远远没有达到参加进士的学识。

    高辰并不气馁。

    若是在几个月前,高辰也许会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能进士及第,即便是榜首“状头”,也有信心一争。

    但是现在高辰这种想法被完全磨灭。

    他有贯穿古今的见识,他的格局更大。但不代表他能胜过古人。

    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之辩说,荆聂之胆气,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筹画,宏羊之书计,方朔之诙谐,这才是进士。玄宗时期进士的选拔要求。

    有句话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是了解唐代的制度和周边之人的学问,高辰越意识到自己不足。

    大魁天下,万众景仰。就如唐代之后,一名老者的感叹:“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就连张九龄、杜甫、王维、王昌龄、韩愈等人,也只是进士及第,不曾摘下状头。其中杜甫也落过第。大文豪韩愈连着三次名落孙山,又一连多次未通过吏部考试。

    士子想要做官,光是及第是不行的。进士及第,只是获得做官的资格。只有通过吏部大考,才能真正的被授予官职。

    一登龙门,则身份十倍。许多人为了考进士,从青年到老迈,即便是老死在考场上,终生不第,也不悔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流外之官,在士人眼中,就是笑话。

    “谢太守赏识。素闻太守得识文章,得知太守今前来,书文一封,抛砖引玉,请指教。”

    高辰说着,拿出一张纸,递给张九皋。

    即便是张九皋推荐自己参加科举,他也要在胜券在握之时提出。

    现在高辰要爬的更远,或许可以不用科举,直接步入正途。

    这种情况,在唐代比比皆是。

    “高司户竟还会写文章?我兄乃一代文宗,耳濡目染,因之颇懂此道。让我一观。”

    张九皋来了兴趣,边走边缓缓打开纸张。

    郑伦等人不以为然,难道高辰想要用一篇文章折服张九皋吗?

    他们认为高辰是哗众取宠,一定会贻笑大方。

    倒是谢斐若有所思,这小子不像是一个自食其果的人。

    张九皋本抱着随便一观的心态,谁知一瞥字体,立刻吸睛。

    虽然没有书法大家那种笔走龙蛇,苍劲大气。但这种横平竖直的工整,出自少年之手,着实令人惊奇。

    张九皋认为高辰改动了楷书,可看起来并不别扭,反而很流畅。

    当张九皋默读文章之后,眼再也挪不开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子爱菊,自唐初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此时,张九皋已在不知不觉中停下脚步。

    他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旁若无人。

    “太守……太守……”

    见张九皋仿佛丢了魂一样,雎阳别驾轻轻推了推张九皋。

    “曲尽其妙,善哉!”

    回神之后的张九皋一脸意犹未尽的表情。闭目思索,又回味无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