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之如来密码
字体: 16 + -

第十六回 鹤鸣山中得道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少年子弟的脸上堆满褶皱,如花般少女,也失去了昔日的韶华。



    且说这一年,东胜神州的鹤鸣山上忽然传出一条消息:山中隐居多年李玉清李大神,将一套钻研多年的道学理论正式对外发布!



    他的这套理论逻辑严密,观点清晰。不但说细阐述了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极为广博的思想内容。更在其开篇之作《道德经》中严肃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论一经推出,登时在三界间掀起了极大的轰动。寥寥十数字,简明扼要,深刻形象。不但生动的解释了天地如何生成,对物种的起源也作出了极其精辟的阐述。



    它的出现,不啻为黑夜中的一道闪电,迷迷雾里的一盏明灯。至此,三界众生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自已不是老一生,也不是老二生,竟是小三儿所生!



    当然,对他的这做说法,也有人提出心里的困惑。觉得他口中所说的“道”有点太麻烦了,先将一生出来,再让一生二,二生三的……自已直接生不就完了,干嘛非要费这么大的周折呢?



    李玉清听说后,马上严正指出:“道,是不可以直接生万物的。生,也不是诞生之意。确切地说,乃是分裂。需有最初的分裂,一分为二;待有阴有阳后,再二化为三……以此类推。而三呢则代表无数之意,可理解为广、多、杂,是大三,绝非小三儿。道学的理论博大精深,随着理念推广和了解的深入,世人自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李玉清给出的解释,不可谓不详尽。可三界众生却不管那套,既知道自己是小三儿所生,立时便对其生出无限好感。他们认为:因为有了小三儿,才有了万物的诞生;物种才得以繁衍;有了小三儿,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生活才变的有滋有味儿。



    于是,为了记住小三儿为世间带来的种种好处,便将它指定到某类特定人群的身上。直至千万年后的今天,仍旧不息不止,源远流长……



    闲话不提,且说李玉清将道家理论完成时,已是脸皱头白,老得连自己都忘记多大岁数。为了避免世俗之人再玉清、上清的随口乱叫,没了体统,失了庄重。遂重新为自己起了个名号,唤做元始天尊。并敦促敦促二弟李上清也赶紧换一个,至于什么天尊,凭自己喜好便好。



    李上清不敢违背师兄意愿,见他的新名号中暗隐开创先河,以我而始;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之意,知道自己也不能起得太水。经过数十天的琢磨,终于选了“灵宝”二字,自觉非常满意,便喜滋滋地来到师兄面前,向他告知。



    不料,元始天尊听了他的新名号后,却皱眉不已。忍不住提醒道:“我说二弟呀,你向来才智超群,怎么这次竟连名字都不会起了?什么灵啊宝的,选出这样扭捏的称呼,难道是挑花眼了不成?”



    李上清听了,先是一怔。随即笑着向他解释道:“师兄你这么说,可是大错特错了。要知道,灵者,众圣之通称也。宝者,众圣之所珍也;空玄为灵,入藏为宝,故曰灵宝也。师兄的名字霸气无双,小弟的则是无所不容。怎么能说成扭捏呢?”



    元始天尊道:“哦?”



    李上清又道:“还有,变化无方曰灵,钦崇贵爱曰宝,在天曰灵,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如天如地,能覆能载,有灵有宝,功德无穷。证得此道心,故名灵宝也。难道这名字起得还不够好么?”



    元始天尊听他这么一解释,方才恍然道:“想不到二弟名号的内涵如此之深,那好,日后你就叫灵宝天尊了。”



    就这样,两位大神将新称号定下后,选择个适当的时机正式公布于众。



    殊不料,由于道家理论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哥俩的名号刚刚敲定,便又有道家信徒将什么“导师”“舵手”“理论家”“先行者”之类谀词高帽为两人送上一堆。元始天尊自己选的称号足已说明一切,这等浅称俗谓自然不屑再去使用,所以告诉门下弟子,一概予以回绝。



    怎奈,道家信徒们不肯干休,说为表彰他们对三界文明进步做出的无与伦比之贡献,别的帽子可以不戴,道家“鼻祖”“始祖”这两顶大帽无论如何也要收下。



    兄弟俩见众意难违,再加上这“鼻祖”“始祖”听着还算顺耳,也便任由他们叫去了。



    名号的事,刚刚定下,又一件事接踵而至。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做了道家的两位祖宗,鹤鸣山顺理成章的也就成了道家的发祥圣地。



    尽管元始天尊曾三令五申,说不再招收任何亲传弟子,可还是有一些狂热分子偷偷潜入鹤鸣山来。巴盼着能瞻仰下大神的尊容,哪怕是远远的看到个影子也是好的。所以仨一群、俩一伙的访道人络绎不绝。



    他们很快发现,这鹤鸣山,除了风景美,仙气儿足,光山洞就有三百多眼,别说住几个神仙,就是藏几十头大象,没个百八十年的也别想找到。灰心丧气之下,只能对着大山长叹数声,失意而返。



    不过,仍有心思密者从这些归来人的讲述中寻到些蛛丝马迹。鹤鸣山的洞穴多,去的人又谁都寻不到两位祖宗的踪影,这不明显说明一件事么——身为道学的创始者每日都在山窟窿里安身立命!



    事情传出后,立即引起信徒们的强烈不满——鼻祖的这种做法不但是对本人的不爱惜,更是对全天下信徒的亵渎。鹤鸣山已成世人心目中的圣地,却无半间宫堂殿宇,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接受的。于是也不管鼻祖始祖是否同意,纷纷出资舍财,请来工匠,在鹤鸣山上建起数百座宏伟阔气的楼阁殿堂。



    事情到了这地步,元始天尊只好命灵宝天尊出面,与信徒代表商谈。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建成的宫殿,分前后两部分。后殿做为元始天尊等起居之所,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便入内,以免打扰鼻祖的清修。



    为感谢信徒们的热诚,将前边殿群做为参观膜拜的场所,并挑选一批虔诚信徒,专门负责殿堂的清洁维护,以及鼻祖、始祖的应答服侍。闲暇之余也得以贴身修行。



    道家信徒见灵宝天尊这样处理此事,无不欢呼雀跃。经过层层选拔,有三百六十五位道家贤士取得入驻鹤鸣山的资格。余人各回己家,按照道学各类典籍自己信奉修行。



    自此,鹤鸣山后殿严密封锁,前殿则按照规矩开始接待香客游人。各项事宜总算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