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真龙之工业中华
字体: 16 + -

132.卢宅论商(兑现加更承诺)

    “晚辈姜明,见过卢老太爷、卢伯父。”占领徐闻后,姜明当天晚上便来到卢府,拜访卢家的两位长辈。他与卢婷悦的关系,大家只是心照不宣,因此姜明是参照后世见家长的态度拜访的,见面便躬身行礼。

    “督军客气了,老朽愧不敢当,请坐。”

    “多谢老太爷。”

    卢老太爷本想请姜明上座,虽然姜明知道古代商人地位低,他完全有资格坐在主座上,但这与他的理念相悖,因此执意让卢老爷坐在主座上,他则坐在左首位。

    “卢姐姐,这位督军看着很年轻、很帅气的嘛!”一位年轻的小姑娘从屏风的缝隙看向正常,向卢婷悦问道。

    “这位就是婷悦的心上人啊!看样子挺文气的嘛,没想到却是统兵打仗的将军。”看上去年纪较大、估计是卢婷悦长辈的女子,笑着说道。

    卢家后堂,卢婷悦的一群堂姐妹、婶婶和姑姑啥得,都透着隔帘观察姜明,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着。

    “小姑说啥呢?人家和他可是清清白白的。”卢婷悦捂着脸,一副害羞的表情。

    “两人都已经在一起呆了一年多,现在是清清白白,往后怎么样,我们都懂的,嘿嘿。”一位年轻女子调笑道。

    。。。。。。

    “不知督军如何看待商人?”

    姜明自然不知道后堂那些女子也在议论关于他的话题,他正在和卢家两代家主讨论着工商兴国的话题。这个话题是卢正松挑起的,目的是探探姜明的口风,提前打听革命军将来在统治区内的施政计划。

    可是姜明不会只关注某一位商人的利益,来自后世的他知道,只有发展工业、提倡贸易才能让一个国家真正繁荣起来。

    姜明沉吟片刻,认真道“所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因此一个国家想要真正繁荣强大,必须发展工业和鼓励商业贸易,同时提高商人的地位。”

    卢正松对姜明的回答大感意外,从来没有哪个朝代会说提高商人的地位,便问道“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为何督军偏说提高商人的地位呢?”

    姜明笑而不语,只是反问道“敢问伯父,国家富裕的标准是什么呢?”

    古人没有专门的标准定义富裕,但儒家却有小康一说,卢正松毕竟是旧士族出身,答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

    小康在儒家眼中比大同低一级,相当于生活富裕,实际是小农社会里自给自足、邻里和睦的生活景象。小康生活在后世,曾是国家的战略目标,是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状态,跟20世纪初的农村差不多。

    “按伯父的说法,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可以算作小康,本质便是百姓生活安定、物质充足的状态,对吗?”

    看到卢正松点头,姜明继续道“其实儒家眼中的小康不过是饭能吃饱、少服徭役,实现这种富裕不难,治乱交替之时,君主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几、二十年便能达到,文帝、景帝和太宗皇帝都是如此。”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确实没商人什么事情,英明的开国之君都能办到。商人在任何朝代不过是做着低买高卖、沟通有无的生意,对国家生产并无贡献,所以自然被君王、士大夫所厌恶。可是,如果商人可以让国家更进一步,达到无人启及的富强程度,商人自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后世国家常用gdp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gdp的定义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比方说,小麦不算入gdp,馒头和包子的价值才计入gdp,当然统计的时候,不可能将面粉的不同产品价值区分计算,这样太过麻烦,一般是用增加值统计。

    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中,国家的总产出基本由土地决定,因为古代物质并不丰富,没有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商品,计入总产出的产品不多,主要是粮食、布帛、瓷器、茶叶和盐铁等,而其中最核心的产出便是粮食,粮食又受到土地制约。

    古代的经济运行大致是这样的百姓男耕女织,收获粮食、布帛和牛羊,卖给商人换取金钱,再购买些盐、铁、油等必需品;商人将这些商品转卖给城市的商人、工匠等阶层,从中赚取差价,或者转运到边境换取钱财;地主有更多的土地和粮食产出,家财丰厚,精神生活需求较多,妓院便应运而生。

    后世与古代不同之处在于,后世从土地得到的产品更丰富,挖出的铁矿、铜矿、石油等物资,可以加工成汽车、文具、衣服、消费电子等高价值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更丰富的物资需求和文化需求。

    姜明当然不会满足小农经济的小康,他要带领这个民族走向工业时代,商人便不能只做转手贸易,而要投资工商业,带领国家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当工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的时候,商人自然也会有地位的提升。

    听姜明话中的意思,商人将会在他的统治区内占有重要地位,卢老太爷便来了兴趣,问道“敢问督军,商人如何能让国家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呢?”

    “投资工商。”姜明不假思索,回道“商人不再买买布帛、瓷器,而是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让国家的财富不局限于田地。”

    “老太爷应该听婷悦说过,革命军有一种水泥,遇水可以化泥塑形,晒干之后便坚如磐石,可以用来修路、修桥和建房。”

    看到卢老太爷点头,姜明继续道“将来我会把水泥和红砖的制造技术公开,商人都可以建造水泥和红砖作坊,生产出来的水泥卖给百姓建房。商人在赚钱的同时,也能吸纳社会的闲散劳动力,为他们给供工作。”

    “可是百姓贫穷,如何有钱盖房?”卢正松问道,这个时代的百姓都在为口饭挣扎,哪有钱穿衣、盖房,这不是空头支票吗?

    确实说到了问题点,小农经济是自然平衡状态,它的增长由人口增长率决定,而人口受到土地制约,土地和人口就那么点,刚开始的产出就不多,百姓需求非常有限,富人数量又不够,是没法拉动需求的,要想推出社会进步,就必须用外力打破平衡。

    姜明毕竟是金融出身,经济学的问题难不倒他,分析道“老百姓没钱,我便给他们赚钱机会。革命军将会在统治区内修路、修桥、建城,雇佣百姓干活,给他们工钱。百姓们赚钱了,自然会盖房子、娶妻生子,衣服、盐铁、砖瓦、水泥的需求都会增加,商人自然获得了赚钱的机会。”

    革命军没有打土豪、分田地,只是没收黑心地主的土地和财富后,再用土地吸引农家子弟参军。老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群体,如果轻易得到土地,容易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把他们吸纳为工人就难了,所以姜明决定不动地主的奶酪。佃农还是佃农,既可以参军获得土地,保证兵源充足,也可以给革命军修路或去工厂打工,生活至少比佃农好。当社会上的佃农变少,地租便会下降,地主自然会投资工商。

    “可是革命军的钱从哪来?我听说你们在崖州、儋州等州县并未征税,而且就算从百姓手中征税,也不够如此大规模的花钱雇百姓修路。”

    “伯父说的是,百姓手中能有几个钱?如果征调百姓修路,又会民怨沸腾。所以革命军必须有自己的财路,首先革命军攻占各州县后,会诛杀贪官污吏、恶霸劣绅,抄没他们的钱财充为公用;其次,革命军的盐铁、肥皂生意也能赚钱,可以弥补部分支用;最后,革命军将会开采几座银矿,钱财自然补足。”

    姜明侃侃而谈,反正不用担心钱的问题,按后世欧洲国家的经验,如果不从外部获取金银,单靠经济体的内生增长,国家很难快速发展起来。

    “如果百姓都去修路、修桥,种田的百姓减少,粮食价格便会上涨,岂不酿出动乱?”卢老太爷发现这种模式下,种田的百姓减少,粮食产量降低,容易造成物价上升,社会出现动荡,毕竟粮食是稳定的根本。

    毕竟是诗礼传家的商人,虽然不知道货币与社会总产出的关系,仍隐隐看到了这种模式的缺点。古代的物价以粮食为中心,如果货币大量发行,而粮食产量又不足,容易出现通货膨胀,所以姜明必须丰富社会的商品,同时稳定粮食产量。

    姜明颔首致意,表示敬意,又道“为了确保粮食充足,我将来会收复安南,让当地只种粮食,课以重税的同时,大量收购粮食,保证粮食的充足。”

    这其实就是殖民的范畴,越南百姓只能种粮食,交完租税、卖完粮食,再用钱从商人手中购买盐铁、布帛等商品,日子会比以前好些。总得来说,殖民就是压榨殖民地的百姓,补贴本国百姓。

    理论上,安南从秦朝便是中国的领土,按说不需要殖民。不过,古代的经济基础,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只能先富一部分人,再带动后面的人富起来。姜明当然选择汉人百姓先富起来,毕竟同族同胞。

    “你打算收复安南?”没想到姜明还打着安南的主意,卢正松问道。

    “当然,安南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土地,怎能让他们长期独立。”

    一个地区若长期独立,便会形成独立的民族意识,想再收复就难了,安南被汉人文化同化了上千年,脱离中原300多年后,明朝想要彻底征服它,就千难万难。

    “依督军的计划,商人确实大有可为。”卢老太爷道。

    听了姜明的全套计划后,卢老太爷明白,如果商人的产业渗入国家的方方面面,地位自然水涨船高,跟历朝的商人都不同。只是他不明白,为何这个年轻人想得这么透彻?

    “看样子,该找婷悦好好问问。”卢老太爷心中暗道,他是第一次与姜明深入交流,没想到对方年纪轻轻,却精通治国方略,而且是他从未听过的治国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