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决死支队
字体: 16 + -

第七十六章:周家祠堂

    汪汪汪。

    大黄狗隔着门缝开始叫唤。

    “谁呀?”

    周氏挑开门帘往外喊了一声。

    “老嫂子,是我,李子。”

    周智指了指,小胖子起身出去,给李子阶开门。

    “呦,你们俩兄弟回来了。”

    小胖子咬着白薯道:“李子哥,肯定没吃呢吧,快进来吃口!”

    李子阶也不矫情,进了门一瞧还有姑娘,脸色有些诧异,莫不是周智这小子的相好的吧?

    坐在桌子旁,李子阶伸手拿了个烀白薯,被烫了两口,这才开口道:

    “这不天冷了嘛,周扒皮老爷子,让我通知周家男丁去祠堂开个会,商量大家伙一块去赵各庄煤矿那搬点煤,大家好过一个暖冬的事。”

    村里老人好讲究,不说去买煤(买霉运),而是把买煤说成搬煤(搬走霉运)或者卸煤(把霉运卸掉),这说法也就传下来了。

    周智洗了洗手,把毛巾放在晾竿上,不屑道:“二爷爷家大门大户的,还惦记着合伙买煤那点钱。”

    “谁说不是呢,就前两天还要在夜里捡玉米去呢,这都秋收多少天了!”李子阶剥着白薯皮:“等老太太捂暖被窝了才回去,结果硬生生把老太太整着凉了,我们家老爷打这起,晚上才不出去了。

    他舍不得花钱请个郎中,自己给老太太暖被窝硬扛着呢。”

    “哎呦,二婶病了,我得给她拿俩鸡蛋去。”周氏急忙起身。

    “娘,你快歇会吧。”周智把母亲按在长凳上坐好:“你要不去,没准二奶奶的病还能好的快点,能吃到点好东西。

    你要是拿东西去看二奶奶,以二爷爷那吝啬占小便宜的性子,我保证二奶奶这病过年都不见能好得起来。”

    小胖子拿鼻孔哼了一声,也不言语。

    “怎么还有这样的人?”

    谷大小姐表示不能理解,都能雇的起下人的乡绅,主人家病了,怎么不请医生,要是有人去看病人,怎么病还好不了?

    “富可敌国又咋了,该吃不饱饭吃不饱饭,你现在听说的事迹,不过是他做过离谱事的冰山一角罢了!”

    周智做了两个扩胸动作,舒展一下身体,还是在家里睡觉睡的安稳。

    李子阶咬着白薯,又打量了一眼面前长的挺白,一看就不是小户人家的姑娘,开口道:“还没来得及问,这位是?”

    “我同学,从北平逃兵灾,在县城遇上了,在我们家住一段时间。”周智介绍了一下。

    李子阶若有所思的点头,三口两口吃完白薯,抹抹手:“行了,过半个时辰,小三子你去你们周家祠堂一趟,我还得往村北头跑一趟呢。”

    开滦煤矿是大小煤矿的总称,唐山能成为行政地方,得益于开滦煤矿的开发。

    赵各庄煤矿离周智家的山村不算远,也就一百多里地的模样。

    设在天津的开滦矿务总局的大楼,在津门求学的时候,周智与四弟还去附近逛过。

    如今又闹兵灾,可老百姓还是要讨生活的,唯一的能保证就是周围乡亲之间抱团上路,相互之间也好有个照应,不容易吃亏。

    不止燕赵的地界如此,上到蒋光头都愿意任用同乡抱团,风气使然。

    如今开滦煤矿的开采权是在英国人手里,日本人也不敢轻易开罪,即使开滦煤矿周围的地界算是被日本人占了,他们也不敢踏足开滦煤矿。

    有些矿工结伙出去打日本人黑枪,然后立马跑回开滦煤矿的街上喝酒,日本人也无可奈何。

    因为那是英国人的地盘,英国人,现在他们还得罪不起。

    而英国人,也看不起日本人,怎么说呢,英国人看不起任何国家的人,因为他们自认为是日不落帝国,谁都得巴结他们。

    往四周村镇贩卖好煤的自然不可能是英国人,人家也看不上这种小买卖。

    当然英国人也管不了,他只管理几个较大的矿工头子,督促他们干活就行。

    私下贩卖的都是开滦矿上的矿工头子,争取让手下兄弟们过个好年的同时,自己还能赚一笔。

    矿工!

    那就是卖命的活。

    穷命一条,说不好哪天矿塌了就埋在地底下上不来了。

    无论南北矿工的性子自古就凶狠异常,戚爷爷手下的义乌兵就是矿工,南下沿海打倭寇,北上长城驱鞑子。

    开滦煤矿周边属于三不管地界,英国人只管开工收钱,冀东防共自治正府派去的官员,都没人鸟他,日本人也进不来,反倒是各种地方抱团势力犬牙交错,复杂异常。

    周家祠堂,二十多人聚在正厅。

    这两年周智来的次数少,也就过年和清明的时候能来。

    以前经常来还是在祠堂里念私塾,二爷爷请李举人前来教族中孩童识字开蒙,那倒是一段欢乐时光。

    “周常家的三小子,你出去见过大世面,算账算的不错,也有把子力气,省的你这帮老实巴交的叔伯被骗了还帮着数钱,这趟你得跟着。”

    上座的周扒皮别看是个干干巴巴的瘦老头,可此时中气十足,一点都不像挨饿的人。

    “行!”

    周智从天外神游的状态回来,点头应了一声。

    周家祠堂在村里修的还算是气派,顶头左右坐着二爷爷跟三爷爷。

    墙上挂着先祖的画像,是当初跟随燕王朱棣扫北,从南京过来的一个小百户,在此安家落户,开枝散叶。

    当然作为周家突出人物,周智爷爷的画像也挂在上面,周家子嗣过世后可进祠堂牌位,享受后世子孙供奉的香火,但并不是哪位祖先都能作画上墙的。

    二爷爷与三爷爷之间相隔的是上好的紫檀低柜,柜子上有两把锁,里面放的是周家的族谱。

    周家有新生儿出生之后,来到祠堂选字做名,在由族长郑重的写入族谱。

    当然周智的三姐周礼选字就行,是没机会把名字写入族谱的,所以周智才会在家中排行三。

    二爷爷左手侧坐着四五六七爷爷,其余凳子空着,另一侧则是叔伯们坐着或者站着。

    周智的爷爷是这些爷爷辈们的大哥,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后,周智的爷爷跟随义和团中的天下第一团保卫天津,打八国联军的时候战死了。